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光讀音這一塊,就足夠讓人糾結了。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容易讀錯的字,讓得知真相的我們一頭霧水,原來這麼多年,我們都讀錯了,感覺上學上了個寂寞。
首先來介紹一個大家很熟悉的人,央視主持人撒貝寧,許多人都以為「撒」讀第四聲,其實正確讀音是(sǎ)。
因為讀(sà),乍一聽,像是「傻貝寧」,令人啼笑皆非,所以他自我介紹的時候,一直讀第四聲。
而且,人們叫習慣之後,很難改過來,大家也都默認這個讀音為第四聲。
主持人康輝也在臺上說過,「懟」其實是第四聲,咱們平時天天說著「懟(duǐ)人」,估計很多人都沒有想到,正確讀音是「懟(duì)人。」
感覺讀音變成第四聲之後,這個詞語,一下子就失去了氣勢,沒有了鋒芒。而有些錯誤的讀音,早就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生活當中,並且被我們當做正確的讀音。
就食物來說,蛋撻就是非常經典的例子,大家一直以為蛋撻讀作的「dàn tǎ」,結果人家叫「dàn tà 」,本以為是胡扯,但是翻開《現代漢語詞典》。
人家確確實實叫做「dàn tà 」,並且註明了是一種西式的點心,不少網友知道真相之後,覺得難以置信:
「原來我錯的這麼多年?」
「讀第四聲的時候,我還以為是哪個地方的方言。」
更有不少網友表示拒絕接受:
「我不管,反正大家都讀「dàn tǎ」,只要讀錯的人多了,我這個讀音就是正確的。」
「就算讀第三聲又怎麼樣?我去甜品店的時候,說我要蛋撻(dàn tà),估計人家都不知道我說什麼。」
「我不接受這個讀音,我現在和別人說 tà,別人還以為我文盲。」
網友們有調侃的、有抬扛的、有理性分析的,令人覺得啼笑皆非,更有人開玩笑說,換了讀音,感覺這個東西都不好吃了,一點也不可愛。
生活中容易被讀錯的詞語,不止蛋撻,還有餛飩,大家都以為是餛飩(dun),實際上人家叫餛飩(tun)。
網友:「我也想讀正確讀音啊,可是我說買餛飩(tun)的時候,阿姨不知道我在說啥,還是要妥協現實。」
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常常用到「話癆」這個詞,某某某真是個話癆((láo),但是正確讀音應該是話癆(lào)。
以上的這些詞,相信大部分人都讀錯過吧,不過最令人意外的,應該就是蛋撻的發音,因為第四聲跟蛋撻一點都不搭。
然而容易讀錯的詞,可不止這幾個,人民日報曾經給出了容易讀錯的前五名,如下圖,你你能讀對幾個?
有些詞語,是因為生活習慣,一開始就讀錯了。但有些詞語和詩句,卻是近幾年進行了讀音改動,最著名的便是一騎(qí)紅塵妃子笑,鐵騎(qí)。
古詩詞的不少讀音,都引起了巨大的爭議,有人覺得改得好:
「我支持改,主要都是為了方便交流,為啥文字可以被簡化,讀音不能呢?」
有人覺得不應該改動:
「我不同意改,小時候上學努力記住的知識,現在作廢了?」
而最心累的當屬家長們,教孩子「正確讀音」吧,生活中不實用,不教孩子正確讀音吧,又怕考試中丟了分。
家長應該如何應對?
詞語的讀音,「現實應用」和「書本標註」完全不一樣,孩子容易混淆,家長應該如何正確教導孩子呢?
為了考試,家長需要教導孩子正確的讀音,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這類詞語在生活中的讀音,也有不同的表述。
讓孩子同時掌握幾種用法,並且告訴孩子其中的緣由。比如蛋撻,告訴孩子正確讀音是dàn tà,但是生活中有時候可以用「dàn tǎ」。
而且,家長也不用過於擔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認知分辨力的加強,生活經驗的增加,便不會為此混淆了。
兜媽寄語
有些詞語的讀音確實比較容易混淆,連家長也摸不著頭腦,但這也是對於家長的考驗,看來,我們只能和孩子一起進步了。
對此,你有什麼想說的,你接受這些讀音嗎?
我是兜媽,家有萌娃一枚,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關注我,隨時獲取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