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從英國來的小夥子--大米(估計沒人會用這樣的名字吧)。千裡迢迢來到中國,在中國的鄉村扎了根,跟著鄉村的老奶奶們學習起了烹飪。並且出了一系列的視頻,叫《奶奶最懂得》。最近,這系列的視頻走紅了,賺足了網友的淚點,並取得豆瓣8.8分的好成績。一夜之間又給我們帶來不少的感動,同時也收穫了網友的大量點讚。網友們紛紛表示,「一個走胃的節目,卻走心了「……他沒見過野竹筍,弄個麵皮能弄出一個大窟窿,看到村裡的屠夫殺豬,更是驚訝無比、不知所措……(像極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孩子)
《奶奶最懂得》共8集,現在已經播出了5集。在8集裡,共有8個地方(安徽、浙江、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16位老奶奶,她們分別教大米做菜--最拿手的菜。作為美食視頻,當然是有絕活的,奶奶們做起菜來,絕不含糊,垂涎欲滴啊。而大米是廚師出身,英廚講究靈感,大米也是在學做菜的過程中尋找靈感,做出一個中西合璧的菜,並和奶奶們分享。這難道不就是天倫之樂嗎?這不僅僅是美食節目。因為視頻裡用很多的幅度去描畫鄉下的自然風景,毫不誇張地說,這簡直是中國的鄉下風景的紀錄片。在享受視覺美食的同時,也讓我們享受了大自然的美好,給我們提供新的旅遊動力。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跟著大米的腳步,去天然的鄉下走走。
浙江篇:奶奶的家常拉麵
大米包車來到浙江省金華,再往北走了百公裡,到了潘周家。這個村莊裡的人能把2斤的麵粉拉成200米以上的麵條。大米這次的目標是學習這個村子的特產---「長壽麵」。剛一進村,迎面而來的面架子,很有架勢。據知,每年秋冬是製作麵條最多最佳的季節。村裡有500多戶人家。家家戶戶都是做長壽麵的能手。
穿過層層的面架子,大米終於找到了目標。陳鳳青奶奶。陳奶奶今年65歲,做了50歲的長壽麵。幾乎每天都做。在陳奶奶的指導下,大米在村裡收集了麵粉、蔬菜、鴨蛋、肉、鹽等食材,開始了學習做長壽麵的旅程。
第一步是把鹽放進水裡,一斤麵粉需要半兩的鹽,然後把鹽水倒入麵粉和面。最後,用棒子使勁地敲擊麵團,不要看大米人高馬大的,他因為力度不夠,被陳奶奶嚴厲地訓導了好幾次。揉好的麵團需要被擀薄面,用刀從外向切開,再把切好的面搓細,拉長,吊在長筷子上,自然乾燥,就做成長壽麵條了。
把兩個鴨蛋打開並攪拌,然後煎成蛋餅。把豬肉切碎,大火炒成熟肉餡兒。把長壽麵煮三分鐘,加上幾葉蔬菜,放入做好的鴨蛋餅和肉末,奶奶最熟悉的長壽麵就做好了。平時加班,三下兩下地弄個泡麵,沒有靈魂地果果腹。在這裡卻不是這樣。這裡享受美食誕生的過程,從麵粉到拉麵,再慢慢變成美食。
安徽篇:汪奶奶特製的冬筍米粿
在這次冒險中,大米去了美麗的安徽,找到了一個藏在深山裡的美食。大米輾轉了好幾次,終於到了黃山周邊的小鎮。在這裡,大米發現了那打動他內心的美食--冬筍。沒吃過冬筍的大米,懷著滿滿的好奇心,慢慢地探索。被鎮上的人推薦去小村--木梨硔。因為鎮上賣的竹筍都是在小村--木梨硔附近的竹林裡挖的。
在尋找的過程中,大米迷了路,在竹林裡轉來轉去。幸好遇到了挖冬天竹筍的汪助囡奶奶。汪奶奶今年66歲了,她身體結實,經常在竹林裡找冬筍。只有初冬才有的冬筍,是竹筍裡面質量和營養最好的一種,也是汪奶奶最喜歡的食材。
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木梨村只有52戶人家,三面環山,茶田和竹林環抱著。村莊的建築不僅保留著徽派建築的原創味道,而且為了節省空間,外面建有用竹竿做的陽臺。汪奶奶帶著大米爬上800級臺階進了村子。老奶奶不僅不累,還想在附近的原野上挖艾葉,打算教大米做米粿。
把冬筍切成細絲。醃肉、醃蘿蔔、豆腐、蒜葉切成碎末。這些來自當地的食材,被汪奶奶全部放入鍋中翻炒,充滿了木梨村特有的香味。把艾洗乾淨,把水燒開。汪奶奶教大米磨米粉。這磨有幾百年的歷史。米粉磨好了,把艾草水放入米粉做成麵皮。最後把炒好的餡料包在麵皮裡。做好的米粿可以用炭火烤,也可以隔水蒸。蒸好的米粿粘糊糊的,味道香辣,不知不覺就能吃掉一鍋。
雲南篇:納西族奶奶做的年糕和火鍋
學過做白族美食、彝族美食、回族美食和苗族美食美,這次打算去雲南玉湖村學做納西族美食。玉湖村建在玉龍雪山的山腰。離雪山近。從這裡看到的雪山很壯觀。在村裡遇見的是69歲的趙有執奶奶。老奶奶不僅擅長料理,還經營咖啡店和有旅館。鑽進趙奶奶的廚房,這次大米打算跟著趙奶奶學習做麗江年糕和納西火鍋。
發麵,揉麵粉,做成圓形的年糕,用鍋烤,製作好的年糕和奶奶特製的辣醬混合,是最好吃的早餐。大米學徒的時候因為力氣不夠,差點被趙奶奶用擀麵杖敲頭。
大米覺得學做粑粑不夠,還要學做納西火鍋。去李奶奶家的菜園找食材。韭菜根、胡蘿蔔、土豆納西火鍋底是麗江臘排骨,臘排骨。鹽分很多,需要煮一到三次,把鹽份煮少咯,然後放在鍋底。再將準備好的胡蘿蔔、馬鈴薯等用油炒,再放入鍋中。最後放上趙奶奶做的豌豆皮和小麥皮,最上層是粉條。晚上大米和趙奶奶一家人聚在一起,吃著納西火鍋裡的年糕。讓大米也禁不住想到的英國的家。相對於在全世界漂泊的遊子,只有吃到好吃的東西才能想起遠方的故鄉吧。
四川篇:藏族老奶奶的布穀肉
這次大米來到了四川丹巴縣。他從這裡去了中國最美鄉村的中路藏寨,學習西藏族的美食。中路藏寨有八十八座千年的碉堡,有六百座藏民宅。和西藏不同,這裡的海拔不高。不是牧場,而是農田農地。
冬天的時候,呷哥阿衝奶奶最喜歡的是布穀肉。因為正好村裡的屠夫殺豬,呷哥阿衝奶奶特別安排大米去拿瘦肉,豬肚,豬腸,豬血和豬的腳腳。結果大米去到,正好在殺豬。大米沒見過這種場面,甚是吃驚。布穀肉只有在丹巴附近的藏寨才有,而且,只使用新屠殺的豬,內臟才是最新鮮的。把瘦肉切成碎末,和準備好的香料混合。把豬肚洗乾淨,放入醃好的瘦肉,縫好後放入鍋裡煮。再把用豬腸做的香腸放進鍋裡煮。用鹽和花椒粉醃製帶回來的豬腿肉。最後要把煮好的肉、香腸、火腿掛起來,風乾。在高原的城堡裡,空氣清新乾燥,所以最適合做這種風乾的美食。
做好的香腸,用來烤,烤好後外焦中很軟,布穀肉肥肉也很好吃,味道很濃,但是味道有點辣。在這裡,在遠方兄弟不能在一起的團聚時,會千方百計地把一份布穀肉寄過去。
貴州篇:侗族奶奶拿手的牛癟
貴州東部的肇興侗寨是大米的下一個目的地。這裡有著獨特的風味。剛認識的陸錦蘭老奶奶非常親切,用油茶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
貴州的草藥營養豐富,牛肉的質量也很高。老奶奶擅長的侗族傳統菜——牛癟,竟然是用牛的胃裡沒有消化的草做成的。
為了牛腥味,用了各種調料,使用姜、陳皮、尖辣椒、黃梔子,為牛癟湯增加了豐富的味道。
將瘦牛肉放入鍋中,與內臟、香辛料一起炒,再加入過濾牛肉的汁液,最後放入蔬菜煮。聽說吃了這道菜就會變成侗族人了。
大米的中西合璧料理當然也不缺席。
日本的作家水上勉先生生活隨筆集【今天吃什麼?】對於《奶奶最熟悉》的節目有恰好的評論。味覺是人生潛藏的精神史。我們不過是忘記了過去的味道而活著。我等著鼓聲。不管漂泊到哪裡,也許記憶中的美味食物已經忘記了。
【關注探味小豬,滿1000粉絲,會抽20名粉絲,送上粉絲福利--和田大棗500g/袋】
家庭裡的「主廚」不要擔心沒有知己,關注探味小豬,我們一起分享美食。希望接下來的日子裡,你能和我一起度過分享家常菜的日子。你想吃的、不會做的、希望做得更好的家常菜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來弄,我來分享。共享美味的食物和生活知識,體驗美味的食物,享受快樂的生活。在這裡,謝謝您。是的,親愛的朋友,今天的文章和大家在這裡分享。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有不同的看法,請在文章的底部評論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