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1月2日的新聞晚報消息,上海散落在一軸(延安高架)、兩河(黃浦江、蘇州河)的77家授牌文化創意園區,再加上200多家未授牌園區,除幾家名氣大、有特色的外,市民對大部分創意文化園區依然感到陌生。
文化創意園區數量規模激增,但真正的人氣、知名度還遠遠沒有跟上,也造成效益和產出的不理想,這已經是滬上園區的現狀和不爭的事實。
上海文化創意園區的發展,原來主要是依託老建築、老廠房改造轉型,這種類型佔創意產業園區總量的2/3以上,通過保護性開發老廠房、企業倉庫,形成各個區縣的創意產業園區,為城市老建築特有的歷史文化底蘊,注入新的產業元素。
諸多的文化創意園區,儘管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上海文化創業產業的形象,但另一方面,這些園區對地方的的經濟貢獻率,真正的產業的增值速度,更重要的是園區個性的文化內涵和效應,地標性的文化產業集聚方面,還急待文化內涵的塑造和經濟效益的提升。
上海的文化產業園區,要著力塑造自己的內涵和產業類別,形成要特色、有藝術分工、有競爭力的產業園區,才是真正的出路。才能夠為上海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和打造支柱性產業作出貢獻,要擺脫目前大多數文化創意園區還是「商業地產」的模式,或者帶著創意園區帽子、實際在出租房屋的狀況。
據調查資料表明,上海文化創意園區主要分為設計策劃、藝術創作展示、技術服務外包、時尚休閒服務4類產業,象M50、新天地、現代戲劇谷、田子坊、800藝術區等這些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園區,大都屬於藝術類的園區類型。
規模化和主題化是上海成功創意產業園區的鮮明特點。M50已經成為在海內外有影響的一家上海文化創意園區,也是上海現代藝術品和繪畫交易的一個窗口,許多海外藝術投資人士和策展人,到上海一下飛機,拉了一個考克箱就直奔莫幹山路50號,他們把M50當著一個了解上海、投資中國藝術品的代表性基地和集聚之處,在國外藝術品領域也非常有知名度,形成非常大的品牌效應;另外就是類似新天地和田子坊等文化創意園區,純粹的供人休閒娛樂放鬆,也成為吸引國內外來賓的上海地標性景點,讓來自全國各地的旅遊客,在大量的餐飲業、咖啡館和商業場所營業中,體驗上海的石庫門文化,購買上海本地的商品和藝術品,但這類成功運作、影響力和經濟效益都不錯的園區還為數不多,可以說佔上海所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總量的10%都不到。
所以上海的文化創意園區,要全力打造上海的特色,追求創意的內涵,體現本土的魅力,發揮上海的優勢,在貫徹六中全會的要求,率先創造上海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踐中,努力走出自己的路子。
要克服上海創意園區建設的簡單複製,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同質化趨勢,創造真正能夠展示文化創意園區的特色,大量推動上海設計籌劃、技術服務和軟體開發類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貼近上海發展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實際需要,大力培育上海的各類文化演繹業、文化產品服務中介機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房屋的租金,還要下降或者優惠免費,可以制定更加多的財政扶持政策和優惠辦法,用政府推動購買服務的做法,創造更好的扶持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條件。
只要看準、看長遠了,對創意的、高端的、科技含量豐富、對城市經濟貢獻率大的項目,都可以去大膽的去嘗試落實;在園區具體管理上,釐清業務指導和行業管理的關係,在市級層面建立專門的一個管理機構,幫助各個園區來優化發展路徑,統一解決政策瓶頸問題,研究創意園區的孵化壯大繁榮事項,把政府的資源優勢傾斜到扶持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當中來,我們還要創造領先全國文化創意園區的業績,因此要特別聚焦扶持如張江軟體園,徐匯軟體基地、動漫基地這種代表高技術含量,高科技發展、潛力巨大、前瞻性強的領域項目的創意園區,創造更加有利於提升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各種條件,全面實現形成上海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的強大推動力。
上海還要積極借鑑國內外的成功經驗,運用智囊庫的資源、大眾傳播工具、評比表彰機制、集全社會的力量來推動文化創意園區的上等次、有效益、跨越式發展,打造「創意性生態體系」,為上海「十二五」科學發展提供重要的產業支撐,創造更好的貢獻作為。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張曉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