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於安樂
涇溪石險流湍之處,操舟人如履薄冰,百倍警惕,故年復一年幾乎沒有人在這裡翻船,然而水靜無險之處,卻因為麻痺大意,心不在焉,時時有船隻傾覆的事故發生。悠悠萬世,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生與死的關鍵始終是人的態度。
唐朝早期的政治家房玄齡,家境殷實,身處承平之時,但他卻能夠居安思危,看出隋朝滅亡的徵兆,投靠李世民,為李唐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每平定一地,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忙著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他終生保持謙虛的作風,被譽為「一代良相」,位列「十八學士」之首。然而,他的兒子在極其優越的家庭條件下卻不學無術,違背祖訓,不知進退,位高權重卻還得隴望蜀,陰謀發動宮廷政變,結果東窗事發,身死人手。
同為一家,同仕一朝,父親在優越的家世中自我砥礪,始終勤勉,做出了一番光耀後世的勳業,可歌可頌;然而子孫在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卻不知謹慎,數典忘祖,因罪被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此言不虛。
正如孟子所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憂生樂死的道理不僅是說給眾生的,也是說給國家的,因為治世之道和修身之道在根本上是一回事,都易在憂患中有所警惕而存活,又易在安樂中有所麻痺而終結。
無論是風平浪靜,還是風高浪急,修身路、治世路時刻都應該以審慎的心態走著,這樣,不僅是「終歲」,就是萬世也能不聞傾覆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