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百貨不哭:看日本大阪百貨如何成功轉型

2020-12-11 聯商網linkshop

  在萬象城2010年孤單開業一騎絕塵多年後,2013年和2014年,杭州商業終於熱熱鬧鬧進入購物中心MALL時代。2013年,西溪印象城、西田城、城西銀泰城迎客;2014年,天虹、湖濱銀泰四期、萬達廣場、水晶城、中大銀泰城開業;至於今年,還將有利星1157、龍湖金沙天街、永旺夢樂城等數個項目全新面市。

  從無到有,杭州商業的布局和發展速度很快。世邦魏理仕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到2016年,杭州有望開業的購物中心體量多達90萬平方米,而這一數字已經接近2013年底杭州商業項目的總存量97.8萬方。一時之間,杭州百貨遭遇困境,新增項目幾乎清一色以購物中心的形態加入戰局,那麼,在未來可預見的海量供應中,百貨真的就是一種落後的商業形態嗎,購物中心們又如何從同質化中來有效破局?

  五年前,記者曾前往東京六本木、大阪心齋橋出差考察,去年初去了北海道札幌,今年四月初,再到京都和大阪。三到日本,對於這個經濟發達國家的商業體系還是頗有體會和感觸,它們的城市商業發展進程,從某種程度上也能夠給杭州商業地產的未來走向以借鑑和啟示。

  大阪商業自發成形百貨當道

  對交通樞紐依賴程度相當高

  大阪是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府的府廳所在地,是日本關西地區的中心城市,也是該地區旅遊購物的重要城市。從城市等量級上來看,大阪自然是國際性城市,杭州這樣的國內1.5線城市還是比不上的,但管窺全豹,其更為先進的商業布局的轉型和發展,還是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迪。

  大阪市面積223平方公裡,2014年總人口約有267萬人,是日本次於東京、橫濱的人口第三多城市,GDP則位列日本第二。光從面積和人口上來看,大阪比杭州小多了,杭州的面積為16596平方公裡,2013年人口數為884.4萬。

  大阪通常分為北城和南城,北城的主要商業區有大阪車站、梅田、北新地、京橋、櫻宮等,南城的主要商業區有心齋橋、難波、千日前、黑門市場、天王寺、日本橋等繁華購物區。

  由於各方面原因,大阪的商業呈現出幾個方面的鮮明特色:首先,由於土地私有化,大阪商業是根據大眾的消費需求自發形成的,慢慢再形成規模,並沒有規劃在先,其中商店街是一種主要商業形態,比如大名鼎鼎的心齋橋;其次,同樣是由於土地私有化,大阪的核心區域很難出現大體量的商業物業,因此多年來依然是百貨當道,購物中心數量不多,只有一些距離核心區較遠的奧特萊斯,或是少量通過舊有物業改造的新商業體,比如由體育場改造而來的花園式綜合體難波公園;再者,大阪商業對於交通樞紐的依賴程度相當高,絕大部分的商業項目都直接連通交通樞紐或分布在附近,大約十年前JR(日本鐵路)的建造和車站的開發帶來了商業契機,比如於2013年4月開業的梅田新地標——大阪站前綜合體。

  此外,嚴謹認真的日本人在生活中的各方面都十分注重細分化,這一點同樣投射在了他們的商業上。大阪的百貨商場晚上一律很早關門,八點左右就已歇業,但像心齋橋這樣的商店街卻是夜夜笙歌熱鬧非凡,你可以在這裡打電玩、居酒屋裡吃宵夜、看電影等等。同時,日本十分發達的電器業,也都是獨立成店,街上多是BIC CAMERA這樣的電器市場,百貨店裡對於大小電器並不涉及。

  

  2013年開業的梅田新地標——大阪站前綜合體

  日本百貨十年來經歷漫長轉型

  阪急百貨的軟環境營造堪稱經典

  一面是大體量購物中心新項目出現不易,一面是本土百貨品牌強勢且穩定,但即便是這樣,日本百貨業也已整整經歷了一輪長達十年的調整,從2005年開始提出整體轉型,多年來探索嘗試了自營、整合兼併、跨業經營、海外拓展等各種手段,至今已可以說是百貨業主體基本完成蛻變,轉型成功。

  以2013年大阪阿倍野近鐵百貨全面改造開業為標誌,到2014年,日本已經形成東京新宿、大阪梅田兩個代表性商業區。其中,大阪梅田商業區總經營面積達到50多萬平方米,經營成長力顯著,引領整個百貨業業績穩定在6.2萬億-6.3萬億日元,並有回升勢頭,其功能價值已經超過東京新宿商業區。

  而日本這一輪百貨的成功轉型,固然是受其不可能像中國大陸一樣湧現大量新型購物中心的先天約束,但也同樣說明了一個問題:如果某種舊的零售業態不從自身秉持重啟的態度,就會被新一輪的商業模式所取代,這就是商業發展的強大運行邏輯。

  在大阪梅田商業區,阪急百貨、阪神百貨算是此地起家的坐地戶,大丸百貨本店也有悠久歷史,2010年以後各家百貨店開始發力調整,形成商戰局面。

  作為目前大阪最大體量、最大銷售收入的綜合性百貨,阪急百貨的轉型堪稱相當成功。它集中了22個國際化品牌組成主題故事賣場,把商品和事件(專項體育比賽用品)組合起來,一線品牌和商戶集合度最高,此外在地下兩層規劃大型食品賣場,是該地區最大的綜合超市。它的一大創舉是,在9-12層跨4層、共16米高度的空間內,設計了一系列慶典、劇場和溝通休息場所,這一空間規模也是全日本最大的,能讓顧客從狹窄擁擠的街道突然體驗一種進入開闊異域空間的驚喜感受。

  最終,阪急百貨的優質軟文化服務環境,使得它的顧客忠誠度比其他店都要高:2012年,阪急百貨梅田本店的銷售業績為2130億日元,面積達到80000平方米,年坪效達到785.1萬日元;而梅田區第二大百貨店大丸梅田店總面積為64000方,總銷售業績為617億日元,年坪效為318.7萬日元,比阪急店要少一半多。

  百貨往生活方式店轉型是出路

  杭城百貨和購物中心雙雙需要破局

  從日本的百貨店轉型經驗來看,以前的傳統百貨店是以商品集客為主,但是消費者對於現代零售業的需求改變了,他們希望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光顧百貨店,這樣一來百貨店的集客手段就要向非商品因素方向轉變,比如服務軟環境、場所功能價值、主題文化塑造、大眾化娛樂等。轉向生活方式店鋪經營,有兩個基本方式:一是自己規劃賣場,形成獨特的經營主題,比如設計師主題、特定時限的文化主題等;二是組織專門店,集合一個大的項目的不同細分商品,比如特力屋、屈臣氏等,用這樣商品集合度飽滿的專門店,補充百貨店體量較小單品不充分的缺憾。

  而在杭州,我們目前看到的是不一樣的商業發展軌跡:本土百貨依然強勢但數量不多,只有杭州大廈、武林銀泰等少數幾家笑傲江湖,同時也在進行類購物中心化的調整;新興項目則幾乎清一色的全是體量巨大的購物中心,並攤大餅似的攤向杭城的四面八方,希望形成一個個區域型商業中心。儘管購物中心通過大量增加體驗式消費可以吸引較多的客流,看起來比較美,但其同質化以及如何將客流轉化為有效銷售額的難題,仍然橫亙在一眾項目的天花板之上。另外,同一區域大量商業項目的集中供應,也將在未來稀釋客流,形成項目之間的慘烈廝殺。

  所以,接下去我們面臨的其實是一個百貨和購物中心雙雙需要破局的場面。

  「百貨當然不是一定會消失,個人覺得未來模塊化、主題化的發展會是一條出路。」贏商投資總經理方芳認為,細分化會是百貨破局的一個辦法,但這需要買賣雙方達成一種契合,也就是百貨方能夠清晰了解主力客群的需求,而消費者也能對自己的需求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大家需要弄明白消費者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中國的百貨生命力沒有國外百貨強,這和其自身特點有關,因為國內百貨大多採用品牌銷售扣點的經營方式,國外則更流行買手制,從品牌的選擇到品牌內具體貨品的選擇,都由百貨方來決定。」世邦魏理仕杭州分公司董事總經理馬英樞也認為,國內外消費理念的大不同,是商業運行邏輯不一的一大原因:「中國還處於商業消費的初級階段,人們更關注價格高低或有無品牌,而國外商業經歷了許多年的發展,消費者更為關注的是個性化的切身需求,比如日本人就要求衣服材質一定要很舒服等等。換句話說就是,他們的百貨和消費者都很明白需求何在,而我們,還並沒有進階到這個階段。而對於價格便宜程度的極大關注,也是國內百貨業比國外受到更大電商衝擊的一大背景。」

  (來源:每日商報 作者:記者 陳賁 攝/之之)

相關焦點

  • 杭州百貨不哭:看日本大阪百貨如何成功轉型
    世邦魏理仕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到2016年,杭州有望開業的購物中心體量多達90萬平方米,而這一數字已經接近2013年底杭州商業項目的總存量97.8萬方。一時之間,杭州百貨遭遇困境,新增項目幾乎清一色以購物中心的形態加入戰局,那麼,在未來可預見的海量供應中,百貨真的就是一種落後的商業形態嗎,購物中心們又如何從同質化中來有效破局?
  • 乾貨:看日本百貨如何成功完成蛻變轉型
    國內百貨蕭條,到底是業態出了問題,還是百貨業本身出了問題。日本百貨成功轉型的經驗,說明了一個問題:如果某種零售業態不自身採取重啟的態度,就會被新一輪商業模式所取代。  自2005年開始提出整體轉型任務,日本百貨業一直在嘗試探索經營轉型,包括自營、整合兼併、跨業經營、海外拓展等等。
  • 日本大丸百貨戰略轉型給大陸百貨什麼啟示?
    在其他業態擠壓下,百貨店的經營產品價值與需求脫節的趨勢快速惡化,1997年以後日本百貨以大丸百貨為代表開始謀求轉型創新,2007年到2009年出現行業全局性整合轉變(如圖所示),形成6大百貨零售集團。那麼,從大丸百貨基礎上脫胎、升級出來的J.FRONT,到底是如何做的?中國大陸百貨同行有什麼可以借鑑?以下專門討論。
  • 日本大阪百貨完成蛻變轉型 這些成功經驗值得借鑑!
    自2005年開始提出整體轉型任務,日本百貨業一直在嘗試探索經營轉型,包括自營、整合兼併、跨業經營、海外拓展等等。以2013年大阪阿倍野近鐵百貨全面改造開業為標誌,到2014年已經形成東京新宿、大阪梅田兩個代表性商業區,其中,大阪梅田商業區總經營面積達到50多萬平方米,經營成長力顯著,引領整個百貨業業績穩定在6.2—6.3萬億日元,並有回升勢頭,功能價值已經超過新宿商業區。百貨業主體已經基本完成蛻變轉型。
  • 日本百貨業已基本完成轉型蛻變 來看看他們的成功經驗
    背景   自2005年開始提出整體轉型任務,日本百貨業一直在嘗試探索經營轉型,包括自營、整合兼併、跨業經營、海外拓展等等。   大阪特點:人口多,需求大。   大阪市區人口887萬,30平方公裡範圍1000萬人,外國遊客總數1100萬人,在大阪登陸逗留大約600萬人,去百貨店已經成為固定旅遊項目……   2005年的大阪百貨業亟待更新,舊式的百貨業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經過不斷的改造,大阪百貨業經營成長力顯著,引領整個百貨業業績穩定在6.2—6.3萬億日元,並有回升勢頭,功能價值已經超過新宿商業區。
  • 日本百貨為什麼基本上都能完成蛻變轉型
    日本百貨業一直在嘗試探索經營轉型,包括自營、整合兼併、跨業經營、海外拓展等等。以2013年大阪阿倍野近鐵百貨全面改造開業為標誌,到2014年已經形成東京新宿、大阪梅田兩個代表性商業區,其中,大阪梅田商業區總經營面積達到50多萬平方米,經營成長力顯著,引領整個百貨業業績穩定在6.2—6.3萬億日元,並有回升勢頭,功能價值已經超過新宿商業區。
  • 日本百貨蛻變轉型成功經驗解讀:差異化清晰定位
    國內百貨蕭條,到底是業態出了問題,還是百貨業本身出了問題。日本百貨成功轉型的經驗,說明了一個問題:如果某種零售業態不自身採取重啟的態度,就會被新一輪商業模式所取代。   自2005年開始提出整體轉型任務,日本百貨業一直在嘗試探索經營轉型,包括自營、整合兼併、跨業經營、海外拓展等等。
  • 日本百貨蛻變轉型:來看看他們的成功經驗
    自2005年開始提出整體轉型任務,日本百貨業一直在嘗試探索經營轉型,包括自營、整合兼併、跨業經營、海外拓展等等。以2013年大阪阿倍野近鐵百貨全面改造開業為標誌,到2014年已經形成東京新宿、大阪梅田兩個代表性商業區,其中,大阪梅田商業區總經營面積達到50多萬平方米,經營成長力顯著,引領整個百貨業業績穩定在6.2—6.3萬億日元,並有回升勢頭,功能價值已經超過新宿商業區。百貨業主體已經基本完成蛻變轉型。
  • 【探索經營】日本百貨業10年蛻變轉型歷程借鑑!
    自2005年開始提出整體轉型任務,日本百貨業一直在嘗試探索經營轉型,包括自營、整合兼併、跨業經營、海外拓展等等。以2013年大阪阿倍野近鐵百貨全面改造開業為標誌,到2014年已經形成東京新宿、大阪梅田兩個代表性商業區,其中,大阪梅田商業區總經營面積達到50多萬平方米,雖然絕對銷售額沒有新宿高,但是經營成長力顯著,推動整個百貨業業績穩定在6.2—6.3萬億日元,並有回升勢頭,功能價值已經超過新宿商業區。從五大集團代表型店鋪及其他企業探索效果看,百貨業主體已經基本完成蛻變轉型。
  • 從日本百貨商場轉型案例中,看2019年百貨轉型改造新思路
    日本零售業早在10年前就開啟了轉型,派小沃就從中整理了4個成功的百貨業改造案例,供各位參考。2009年2月,大丸拿出379億日元,迅速買下大阪心齋橋的崇光百貨,當時這個店面積約為4萬平米,和臨接的大丸本館、南館合併後面積約為7.75萬平米,是當時西日本面積最大的城市中心型購物中心,或者叫綜合商業體。
  • 百貨周報:梅西百貨退出中國 杭州解百轉型城市奧萊
    聯商網消息:過去一周(12.3-12.9),聯商網走進企業活動持續進行,這一站選了東百;梅西百貨退出中國市場;杭州解百將於12月15日全新亮相......1、聯商網走進企業活動持續進行 這一站選了東百|走進企業⑧繼聯商網組織會員企業高管「走進企業」系列活動在大潤發、安德利、羅森、京東、香江百貨、蘇寧、生鮮傳奇等知名企業成功舉行後。12月6日,聯商網「走進企業」系列活動第八站來到福州東百中心,深入了解東百中心變革之道。
  • 日本大丸百貨戰略轉型給大陸百貨什麼啟示?
    在其他業態擠壓下,百貨店的經營產品價值與需求脫節的趨勢快速惡化,1997年以後日本百貨以大丸百貨為代表開始謀求轉型創新,2007年到2009年出現行業全局性整合轉變(如圖所示),形成6大百貨零售集團。那麼,從大丸百貨基礎上脫胎、升級出來的J.FRONT,到底是如何做的?中國大陸百貨同行有什麼可以借鑑?以下專門討論。
  • 從大丸百貨看日本百貨轉型趨勢
    如今又10年過去了,日本百貨店的命運有什麼變化?又該怎麼看?在前不久,筆者曾經專門撰寫文章,分析過大丸集團的轉型成就,本文在此基礎上,繼續以大丸為引子,分析日本百貨業的結構和趨勢。那麼,大丸百貨在行業中的地位如何呢?參見下圖示,從具有標誌意義的東京地區的百貨業績表現看,總體上百貨店業績是在徘徊,大丸在改造過程中卻能位於較好的同比增長水平,甚至增長質量超越三越伊勢丹、高島屋,處於一枝獨秀的地位,說明大丸集團內在管理驅動因素和全面向租賃機制轉型改革,總體上找到了較好的戰略方向。
  • 【超級乾貨】看日本百貨業怎樣成功完成蛻變轉型
    國內百貨蕭條,到底是業態出了問題,還是百貨業本身出了問題。日本百貨成功轉型的經驗,說明了一個問題:如果某種零售業態不自身採取重啟的態度,就會被新一輪商業模式所取代。   自2005年開始提出整體轉型任務,日本百貨業一直在嘗試探索經營轉型,包括自營、整合兼併、跨業經營、海外拓展等等。
  • 日本百貨業已基本完成轉型蛻變 來看看他們的成功經驗
    背景   自2005年開始提出整體轉型任務,日本百貨業一直在嘗試探索經營轉型,包括自營、整合兼併、跨業經營、海外拓展等等。   大阪特點:人口多,需求大。   大阪市區人口887萬,30平方公裡範圍1000萬人,外國遊客總數1100萬人,在大阪登陸逗留大約600萬人,去百貨店已經成為固定旅遊項目……   2005年的大阪百貨業亟待更新,舊式的百貨業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經過不斷的改造,大阪百貨業經營成長力顯著,引領整個百貨業業績穩定在6.2—6.3萬億日元,並有回升勢頭,功能價值已經超過新宿商業區。
  • 日本300年老店大丸百貨轉型給大陸百貨哪些啟示?
    顧客感覺不值,是商品性價比低,其根本原因在於百貨店的機制模式。由於商品供應渠道在供應商手中。商品組織方面,多數是供銷分離,供應商(含品牌商、代理商)提供品牌商品、負責銷售,百貨店負責店面監管,利潤體現為銷售分成。
  • 日本阪急阪神是如何打造成「劇場型百貨」的?
    聯商網消息:由中國零售業第一門戶網站聯商網主辦的零售業年度盛會——2015聯商網大會暨全球零售創新峰會於4月9日-11日在杭州舉行。  本屆大會主題為「決戰供應鏈,決勝服務力」,會議重點圍繞「如何變革供應鏈」、「如何整合全球商品資源」、「如何提升服務力」、「如何創新門店顧客體驗」等話題,邀請海內外知名零售企業高管,站在全球的高度,共同開啟年度行業交流盛宴。
  • 難波,大阪的「前門」,日本自由行:回味大阪等城市印象如何?
    北有梅田 南有難波大阪與東京的關係,多少有點類似上海與北京之間的微妙。關西與關東的風土差異,讓這兩個城市個性大不同。大阪人與生俱來的幽默細胞,讓這裡成為日本本土喜劇大師的誕生地。至於難波,則是大阪的「喜劇中心」,相聲、幽默劇的培訓班和表演場地比比皆是。
  • 境外首家微信支付智慧旗艦百貨登陸大阪
    中國日報大阪7月17電 由微信支付與阪急阪神百貨店聯合打造的中國境外首家智慧旗艦百貨,16日在日本大阪阪急百貨店梅田總店正式發布。除了全店接入微信支付以外,阪急阪神百貨店借力以小程序為代表的微信智慧生態,實現對中國遊客全消費歷程的服務升級。
  • 日本百貨為什麼基本上都能完成蛻變轉型
    日本百貨業一直在嘗試探索經營轉型,包括自營、整合兼併、跨業經營、海外拓展等等。以2013年大阪阿倍野近鐵百貨全面改造開業為標誌,到2014年已經形成東京新宿、大阪梅田兩個代表性商業區,其中,大阪梅田商業區總經營面積達到50多萬平方米,經營成長力顯著,引領整個百貨業業績穩定在6.2—6.3萬億日元,並有回升勢頭,功能價值已經超過新宿商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