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百貨業已基本完成轉型蛻變 來看看他們的成功經驗

2020-12-12 贏商網

  背景

  自2005年開始提出整體轉型任務,日本百貨業一直在嘗試探索經營轉型,包括自營、整合兼併、跨業經營、海外拓展等等。

  大阪特點:人口多,需求大。

  大阪市區人口887萬,30平方公裡範圍1000萬人,外國遊客總數1100萬人,在大阪登陸逗留大約600萬人,去百貨店已經成為固定旅遊項目……

  2005年的大阪百貨業亟待更新,舊式的百貨業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經過不斷的改造,大阪百貨業經營成長力顯著,引領整個百貨業業績穩定在6.2—6.3萬億日元,並有回升勢頭,功能價值已經超過新宿商業區。如今,百貨業主體已經基本完成蛻變轉型。

  阪急梅田本店

  擴大面積、吸引人流

  改造前B1—F9,建築面積11.6萬m2,營業面積約61000m2,改造後從B2—F13,建築面積14萬m2,營業面積約8萬m2。改造投入600億日元,預計到2015年回收。擴大面積後客流量明顯提高,開業當日,客流量20萬人,銷售18億日元。

  更新商場定位

  (1)實現劇場型百貨店。20%賣場面積沒用在商品銷售,將商品零售店轉成生活情報交換站,讓顧客吃驚、發現、學習、感動、憧憬。

  (2)向顧客提供新的生活方式情報。店長內山啟治說,這個店的運營目標不是滿足顧客需求,而是刺激顧客欲望。回歸讓顧客感動、感激的百貨店20世紀鼎盛時期的目標。

  經營布局上滿足所有人群

  從童裝到職場白領,從男裝到女裝,從知名國際品牌合計到設計師個性化品牌、青春時尚用品、品牌主題展示。而不再僅僅局限服務某一類人群,更多的選擇將吸引更多的客戶。

  建立獨立的食品銷售渠道

  2003年9月成立阪急泉南公司,租賃大阪南部農田,培植有機蔬菜,2004年4月向本店以及各分店銷售。地下一、二層食品館和生鮮超市,既有當地風味兒,也引進很多外國風味食品,其中,巴黎知名巧克力品牌(LaMaison du Chocolat)只在紐約、倫敦、香港、東京開設分店。

  設置大量的休息區、可以延長顧客在商店的時間

  B1—F11都有咖啡、紅茶等休閒飲食,合計14個店,800個席位,13層為餐飲街,直通外邊大型露天平臺。全場有300個休息座位。23處廁所,每個都配備嬰兒打理臺,女性廁位增加1.4倍,共計174個,女士化妝間和廁所位置分開。有16個公共試衣間可以跨品牌使用。

  為員工提供專用通道,休息區,佔用面積規模比例在日本百貨店數第一。

  轉型總結

  ① 箱型倉儲式傳統百貨賣場向全面開放賣場轉變;

  ② 男女服裝為主的賣場規劃向雜品為主的多元化賣場轉變;

  ③ 均衡局限的一般賣場向驚訝極致的生活劇場轉變;

  ④ 富貴成熟年齡層向青春年齡為主體的全面客層轉變。

  新宿伊勢丹(需求面積:15000-30000平方米)

  2012年春天開始大規模改裝,2013年3月6日重裝亮相。改造投資90億日元。

  設置藝術館、提高商場品質感

  將商場變成藝術館,追求藝術館效果,把各種藝術元素體現在商品展示中。發布最新商品信息的藝術畫,1—2周變化一次。將VMD的思想提升到藝術化高度,有中國遊客以為是繪畫藝術展。

  設區域節點、可聚集人氣

  作為動線回遊起點、連接點,在2、3、4層主要區域扶梯附近、或電梯連接區域,設計成展示區。按10天(旬)為周期展示傳遞商品消息。

  明細商場分區、增加顧客回購頻度

  設計者將一樓設置成三個分區,一個是體現商品本身價值的永恆高檔奢侈品區、二是體現時尚流行的摩登快時尚區、三是針對生活實用必需品區。三個分區強化「體驗」特色,相比改造前的化妝品與女鞋、配飾雜品為主的組合方式,顧客回購頻度明顯增加。

  品牌增加、鞏固形象

  品牌增加到150個,鞏固日本第一大賣場形象。顧客試穿用的椅子座位從90多個增加到200個,散倉就在賣場對面,取貨距離縮短,實現了「不讓顧客等待」的目標。

  增設特色專櫃

  設立婚、冠、慶、喪專用服飾用品專櫃,滿足特色化需求。

  轉型總結

  ① 打造頂級國際一流的時尚藝術館,是亞洲百貨中最傑出的一個。

  ② 《買手手冊》,使他們與其他零售企業形成顯著的競爭差異優勢。

  ③ 2013開始,開設300—600平米多品牌專門店(MI PLAZA),在羽田機場開設兩家,在其它地方預定到2016年開設150家。

  ④ 2014年1月31日,成立三越伊勢丹大廈物業管理公司。設備管理、保潔、運維、保安,原來三越的兩個企業,停車場管理2014年4月統一整合。工程商裝企劃設計、施工,2015年4月統一整合。開設小型多品牌專門店,是伊勢丹面對市場萎縮的應對創舉。

  ⑤ 回歸原點:大西洋社長說,他改革的關鍵詞是「回歸原點」(原點回帰),意思是向顧客需求的起點回歸。意思是在顧客最需要的時點,將商品折價賣給他們。

  轉型蛻變總體思路

  網絡化創新不足

  雖然各百貨店都開展網上營銷,但是影響力、網絡數據滲透到管理行為還不足。百貨店中網絡營銷做得最好的新宿伊勢丹,其社長大西洋認為,伊勢丹網絡銷售方面做得並不好,在線庫存SKU只有5萬多個,今後爭取儘快做到20—30萬個,從現在銷售100億日元增加到300億日元。究竟如何利用IT技術,現在還在探索。

  差異化清晰定位

  百貨店綜合化以後,總體趨向20歲上下的年輕女性,兼顧中年商務白領,關注老年富裕客層。比如伊勢丹新宿店繼續強化滿足年輕客群需求,阪急、近鐵作為大阪的老店,均大幅度增加20歲客層產品。銀座三越重點應對30歲上下的中青年商務客群,日本橋三越重點關注老年忠誠客群,新宿京王百貨則整體定位為老年生活化百貨店。

  普遍化跨業經營

  各百貨店跨業經營。不再固守過去經營服裝為主業的觀念,大幅度壓縮服裝衣料、特別是男裝的經營面積,銀座三越業績結構:男裝佔20%,女裝佔40%,超市及食品館佔30%,生活家居雜品佔10%。普遍引進國際旅遊等其它業種產品,比如銀座三越特設中國獨生子女專賣區,大丸及JR三越伊勢丹與時尚購物中心整合、三越伊勢丹開設MI PLAZA小型專門店,伊勢丹新宿的女性婦科檢查、高島屋的綜合家居館、山田電器的超市和美食街、阪急的生活劇場、近鐵的兒童動畫拍攝項目等等。

  個性化創新吸客

  除了普遍重視地下食品館吸客要素以外,引入大量雜品、個性化設計師產品,同時,在店鋪營業區開闢大量驚奇展品、主題演示、展示區、特賣場,有效增加客群滯留時間。比如阪急的慶典廣場舉辦的婚宴試吃體驗、英國周大型主題活動,京王百貨店、近鐵百貨店的大型特賣場、地方應季商品大匯展等。

  人性化開放體驗

  除了京王百貨還有陳舊的經營痕跡,其它百貨店均採用開放體驗式賣場布局結構。阪急拿出20%、銀座三越拿出30%營業面積用於其它功能類。季節主題展示區(含櫥窗)、入口接待、層間走動諮詢、賣場休息區、休閒餐飲、道具景觀、DP點變化,比以往更加專業化、人性化。伊勢丹新宿店追求世界一流的時尚藝術館、阪急梅田店追求極致化的震撼效果,稱得上亞洲百貨業的風向標。

  目前中國百貨店的箱型倉儲式賣場布局,在日本百貨店已經找不到類比對象,換句話說,日本基本完成去傳統百貨化任務。

  日本百貨業人力資源印象

  日本勞動力結構變化

  根據總務省報告,2014年一季度總量正式員工3223萬人,同比減少58萬人。非正式員工1970萬人,同比增加100萬人。其中包括:短工、臨時工1351萬人,合同工293萬人,委託工123萬人。短工、臨時工同比增加65萬人,合同工同比增加31萬人。與兩年前同比,正式工減少111萬、非正式增加165萬。

  日本百貨店員工收入

  根據日本政府發布數據,2013年百貨店員工月工資平均23萬日元,年度人均獎勵47萬日元,人均年收入323萬日元。最高的是伊勢丹,員工平均年齡45.5歲,人均年收入792萬日元,高島屋員工平均年齡43.6歲,人均收入624萬日元。員工福利包括購物折扣、家屬購物折扣、市內外、國內外出差補貼等。

本文轉載來自:品商會,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

相關焦點

  • 日本百貨蛻變轉型:來看看他們的成功經驗
    自2005年開始提出整體轉型任務,日本百貨業一直在嘗試探索經營轉型,包括自營、整合兼併、跨業經營、海外拓展等等。以2013年大阪阿倍野近鐵百貨全面改造開業為標誌,到2014年已經形成東京新宿、大阪梅田兩個代表性商業區,其中,大阪梅田商業區總經營面積達到50多萬平方米,經營成長力顯著,引領整個百貨業業績穩定在6.2—6.3萬億日元,並有回升勢頭,功能價值已經超過新宿商業區。百貨業主體已經基本完成蛻變轉型。
  • 日本大阪百貨完成蛻變轉型 這些成功經驗值得借鑑!
    自2005年開始提出整體轉型任務,日本百貨業一直在嘗試探索經營轉型,包括自營、整合兼併、跨業經營、海外拓展等等。以2013年大阪阿倍野近鐵百貨全面改造開業為標誌,到2014年已經形成東京新宿、大阪梅田兩個代表性商業區,其中,大阪梅田商業區總經營面積達到50多萬平方米,經營成長力顯著,引領整個百貨業業績穩定在6.2—6.3萬億日元,並有回升勢頭,功能價值已經超過新宿商業區。百貨業主體已經基本完成蛻變轉型。
  • 乾貨:看日本百貨如何成功完成蛻變轉型
    國內百貨蕭條,到底是業態出了問題,還是百貨業本身出了問題。日本百貨成功轉型的經驗,說明了一個問題:如果某種零售業態不自身採取重啟的態度,就會被新一輪商業模式所取代。  自2005年開始提出整體轉型任務,日本百貨業一直在嘗試探索經營轉型,包括自營、整合兼併、跨業經營、海外拓展等等。
  • 日本百貨蛻變轉型成功經驗解讀:差異化清晰定位
    國內百貨蕭條,到底是業態出了問題,還是百貨業本身出了問題。日本百貨成功轉型的經驗,說明了一個問題:如果某種零售業態不自身採取重啟的態度,就會被新一輪商業模式所取代。   自2005年開始提出整體轉型任務,日本百貨業一直在嘗試探索經營轉型,包括自營、整合兼併、跨業經營、海外拓展等等。
  • 日本百貨為什麼基本上都能完成蛻變轉型
    日本百貨業一直在嘗試探索經營轉型,包括自營、整合兼併、跨業經營、海外拓展等等。以2013年大阪阿倍野近鐵百貨全面改造開業為標誌,到2014年已經形成東京新宿、大阪梅田兩個代表性商業區,其中,大阪梅田商業區總經營面積達到50多萬平方米,經營成長力顯著,引領整個百貨業業績穩定在6.2—6.3萬億日元,並有回升勢頭,功能價值已經超過新宿商業區。
  • 【超級乾貨】看日本百貨業怎樣成功完成蛻變轉型
    國內百貨蕭條,到底是業態出了問題,還是百貨業本身出了問題。日本百貨成功轉型的經驗,說明了一個問題:如果某種零售業態不自身採取重啟的態度,就會被新一輪商業模式所取代。   自2005年開始提出整體轉型任務,日本百貨業一直在嘗試探索經營轉型,包括自營、整合兼併、跨業經營、海外拓展等等。
  • 【探索經營】日本百貨業10年蛻變轉型歷程借鑑!
    自2005年開始提出整體轉型任務,日本百貨業一直在嘗試探索經營轉型,包括自營、整合兼併、跨業經營、海外拓展等等。以2013年大阪阿倍野近鐵百貨全面改造開業為標誌,到2014年已經形成東京新宿、大阪梅田兩個代表性商業區,其中,大阪梅田商業區總經營面積達到50多萬平方米,雖然絕對銷售額沒有新宿高,但是經營成長力顯著,推動整個百貨業業績穩定在6.2—6.3萬億日元,並有回升勢頭,功能價值已經超過新宿商業區。從五大集團代表型店鋪及其他企業探索效果看,百貨業主體已經基本完成蛻變轉型。
  • 杭州百貨不哭:看日本大阪百貨如何成功轉型
    此外,嚴謹認真的日本人在生活中的各方面都十分注重細分化,這一點同樣投射在了他們的商業上。大阪的百貨商場晚上一律很早關門,八點左右就已歇業,但像心齋橋這樣的商店街卻是夜夜笙歌熱鬧非凡,你可以在這裡打電玩、居酒屋裡吃宵夜、看電影等等。同時,日本十分發達的電器業,也都是獨立成店,街上多是BIC CAMERA這樣的電器市場,百貨店裡對於大小電器並不涉及。
  • 還在擔心百貨變試衣間嗎?日本百貨已逃離這個宿命
    在亞太商業不動產學院院長朱凌波看來,更極端的例子是,無印良品這個在日本是追求去除名牌,追求本我的品牌,在小資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卻被當成了名牌去盲目的追求。優衣庫這個在日本是一個普通的極其大眾消費的品牌,也被一些不明所以的暴發戶當作名牌來搶購。  反思國內百貨店蕭條,到底是業態出了問題,還是百貨業本身出了問題?
  • 日本百貨業逆襲成吸金王 看看新宿伊勢丹的成功經驗
    本文以日本關東關西各自代表性的百貨如大阪阪急梅田、新宿伊勢丹以及其他百貨為例,剖析他們是如何成功實現轉型的,希望能帶給國內百貨業些許啟發。   1、阪急梅田本店      轉型總結   ①打造頂級國際一流的時尚藝術館,是亞洲百貨中最傑出的一個;   ② 《買手手冊》,使他們與其他零售企業形成顯著的競爭差異優勢;
  • 日本百貨銷售額增長顯著 百貨何以電商「和平相處」?
    在亞太商業不動產學院院長朱凌波看來,更極端的例子是,無印良品這個在日本是追求去除名牌,追求本我的品牌,在小資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卻被當成了名牌去盲目的追求。優衣庫這個在日本是一個普通的極其大眾消費的品牌,也被一些不明所以的暴發戶當作名牌來搶購。   反思國內百貨店蕭條,到底是業態出了問題,還是百貨業本身出了問題?
  • 日本大丸百貨戰略轉型給大陸百貨什麼啟示?
    聯商專欄:筆者在2014年底撰寫《日本百貨店基本完成蛻變轉型》一文,多為事件描述,本文把大丸百貨作為其中的一個典型加以解讀,概述大丸集團(J.FRONT)的變革歷程,針對性提出相應的借鑑與啟示,提供給同行參考。1、落魄,百貨店價格高的離譜?
  • 日本百貨逃離試衣間宿命 生活方式引領見「功力」
    在亞太商業不動產學院院長朱凌波看來,更極端的例子是,無印良品這個在日本是追求去除名牌,追求本我的品牌,在小資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卻被當成了名牌去盲目的追求。優衣庫這個在日本是一個普通的極其大眾消費的品牌,也被一些不明所以的暴發戶當作名牌來搶購。   反思國內百貨店蕭條,到底是業態出了問題,還是百貨業本身出了問題?
  • 石家莊傳統百貨面臨蛻變陣痛 萬達永輝謀劃新店
    有的水土不服,有的再謀擴張  ■業內:購物中心滿足年輕人吃喝玩樂購,傳統百貨受到擠壓  ■增加餐飲、休閒、體驗區,省會傳統百貨業面臨「蛻變」陣痛甭管什麼有名的大鱷,到石家莊來都玩不轉;也有網友認為,傳統百貨業已經不適應當前消費者的需求了,關門與所在城市無關。昨日,萬象天成以新聞媒體通氣會的形式,正式就百盛退出一事進行了回應,其管理層表示:「百盛的退出屬於其集團的戰略調整,感謝百盛這三年多的相融與共。
  • 日本300年老店大丸百貨轉型給大陸百貨哪些啟示?
    顧客感覺不值,是商品性價比低,其根本原因在於百貨店的機制模式。由於商品供應渠道在供應商手中。商品組織方面,多數是供銷分離,供應商(含品牌商、代理商)提供品牌商品、負責銷售,百貨店負責店面監管,利潤體現為銷售分成。
  • 百貨業集體放棄「百貨」概念 業態不再追求大而全
    原標題:百貨業集體放棄「百貨」概念 業態不再追求大而全   今年對於百貨業而言非比尋常。新的消費環境下,傳統百貨業粗獷的管理模式面臨終結。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傳統百貨紛紛開始弱化「百貨」概念,剔除經營效益不佳的品類,開始追求「小而精」。來自北商商業研究院的分析顯示,業態變革意味著又一次百貨革命來臨。
  • 臺灣:新光三越摩爾百貨化模式大獲成功
    臺灣:新光三越摩爾百貨化模式大獲成功  用心經營新時代 開創巨型百貨新風貌新模式(MALL摩爾百貨化)   新光三越百貨自1991年第一家店鋪開幕營運至今,一直以穩健踏實的步伐進行展店計劃,目前已擁有高達一百多萬名以上的主顧客,成功的經營可由營業數字得到驗證。
  • 中投顧問:王府井百貨轉型面臨的內外風險
    購物中心主要是多業態集合,其主要是通過增加消費者體驗度,如此能夠直擊電商的不足之處,進而吸引消費者,所以購物中心已經成為百貨企業轉型首選。而奧特萊斯業態主要是名品折扣優惠,藉助價格優勢來吸引消費者,能夠滿足消費者對產品品質和價格的雙重需求。
  • 從大丸百貨看日本百貨轉型趨勢
    位於東京東北的部千葉縣的市場演變就有這樣的特點,看上去好像消費者失去熱衷的品牌,成為品牌消費難民;其實,他們直接轉向附近的大型新興購物中心,或者東京車站的大丸百貨,包括JR東海高島屋、阪急的梅田本店等,都多少接收到了外區域消費者轉移來的消費紅利。除了上述三種分化,還有一種是中國消費者熟悉的消費方式,就是網絡購買。所謂品牌難民,有一個快捷的新渠道或平臺,就是網絡消費方式。
  • 從日本百貨商場轉型案例中,看2019年百貨轉型改造新思路
    過去的一兩年裡,國內各地標杆性商場陸續完成了大規模改造,調整後大多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大規模調改,可以說是老商場不甘於被淘汰,做出的積極反應。 日本零售業早在10年前就開啟了轉型,派小沃就從中整理了4個成功的百貨業改造案例,供各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