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我們已經厭倦了城市的汙濁空氣,在各種鋪天蓋地的廣告或文學作品中尋找自己渴望的「世外桃源」嗎?作為現代人生產和生活的場所,城市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遭遇到巨大的困境。煙霧,工業汙染,資源浪費等都是工業化時代城市病的標準。事實上,在現代城市發展遇到瓶頸的時候,我們不妨將目光轉向古希臘城邦,這也許能給我們提供一些新的參考。
希臘人的城邦是獨特的,它不同於古代東方由神廟祭祀活動和軍隊壟斷權力的「大都會」,也不同於腓尼基那一群遍布地中海的「殖民堡壘」。
我們都知道 Politic在英文中的含義是政治。通過語言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在西方人的語境中,「城市」與「政治」有著密切的聯繫。鄉下是農民生產經營的地方,而城市則是公民政治活動的天堂。
整個南希臘經歷了邁錫尼文明時期(約公元前1450年至前1100年),進入自小亞細亞和北部巴爾幹地區以來的異族文明的洗禮。因為希臘世界沒有成功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於是被迫進入了300年的民族融合時代,歷史上稱之為「黑暗時代」。
這一時期,上古希臘文明中有關「統一王權」的記憶在被異族洗劫中逐漸喪失了重要意義,而「注重崇拜英雄、熱愛自然、享受公平」的新氛圍逐漸為當地人所接受。群山環抱中,散居各地的人們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財產,紛紛建立起相對獨立的地方武裝。那些不停建造城牆磚的「少數人」,被認為是希臘城邦的原始肇始者。
這些城邦一開始規模都不大,而且由於地形、歷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它們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的人口和地域上有很大的差異。例如黑暗時代的提洛島,原本是一個人跡稀少、荒蕪的地方。但是,在希波戰爭之後,它卻一躍而起,迅速成為希臘人的「金庫」和奴隸貿易的中心。這些都證明,城邦與外界的人口流動更為頻繁,最初也沒有嚴格的政策限制。
希臘從思想上被北方民族自由主義所感染,再加上連年戰爭的影響,使希臘世界不再是「保護所有人的國王」。在城邦的早期,由於希臘人帶有埃及人和東方人組織偶像崇拜的習慣,各地的小城邦都建立了一些神廟。希臘人本土的民族文化,使其政治分裂進一步加深。
事實上,城邦可以被視為獨立的「國家」。在戰爭年代,城邦繼承了「衛城」的傳統,並圍繞它建造了市場、神廟、浴室、體育館等公共建築。城市國家是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城市國家被一些草地和農田包圍。不要認為希臘人是天生的商人民族,他們早已經掌握了來自東方的高級農業技術。
經過持續的發展,古希臘城邦開始出現人口膨脹、土地緊張等問題。因為希臘半島上山多地少,到了後來糧食依賴進口。自古代甚至更早,希臘人就開始在色雷斯地區和黑海附近建立海外城邦。這類新邦與母邦的聯繫十分薄弱,甚至常常還會加入母邦的敵對城邦,以獲得交易價格的優勢。於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300年間,希臘城邦之花便在地中海地區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