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九龍坡: 主城最大次級河流再現碧水美景
導讀
次級河流汙染治理一直是一道世界性難題。
九龍坡區桃花溪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新千年開局的近20年間,隨著重慶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逐漸變成一條惡臭燻天的汙水溝。
致力於生態文明建設的九龍坡區,在十幾年前便著手桃花溪綜合整治,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績。彩雲湖國家溼地公園的建設為桃花溪源源不斷注入了清澈的景觀用水,開創了我國將溼地公園與城市次級河流偕同建設的先河。
但是,桃花溪流域綜合整治工程僅限於沿主河道整治,未涉及全流域的雨汙分流和支流整治。為進一步鞏固次級河流整治成果,去年5月,九龍坡區啟動桃花溪流域綜合治理後續工程,進一步打造主城「桃花源」。
啟動桃花溪流域綜合治理後續工程
桃花溪位於主城西部,全長15.79公裡,地跨沙坪垻、大渡口和九龍坡3個區,是重慶主城最大的一條次級河流和長江一級支流,是九龍坡人「家鄉的河」。
隨著重慶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排入河道,桃花溪汙染日益嚴重,逐漸變成一條惡臭燻天的汙水溝,昔日碧水美景不復存在。
為再現昔日桃花溪美景,1999年4月,重慶直轄後第一任市長蒲海清到桃花溪視察並召開現場辦公會,會議決定由時任副市長甘宇平和時任九龍坡區區長伍程敬分別擔任市、區兩級桃花溪綜合治理領導小組組長,並於同年7月成立了重慶桃花溪市政建設有限公司,作為桃花溪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項目的業主單位,著手治理桃花溪。通過整治河岸、汙水截流、汙水治理等綜合整治措施,經過10多年的努力,該工程項目取得了極大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
但由於桃花溪流域綜合整治工程僅限於沿主河道整治,未涉及全流域的雨汙分流和支流整治,隨著城市化的高速推進,桃花溪治理還存在部分遺留問題。
九龍坡區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根治問題,2013年,九龍坡區結合生態文明和民生實事建設,啟動了桃花溪流域綜合治理後續工程。
據介紹,2013年伊始,九龍坡區就啟動了桃花溪後續綜合治理各項工作,並成立了桃花溪後續綜合整治指揮部,明確由渝隆集團所屬重慶桃花溪市政建設有限公司負責綜合整治後續工程的實施。
在九龍坡區,桃花溪流域綜合整治後續工程更是納入該區20項民生實事任務,成為一項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工程。
具體來說,桃花溪流域綜合整治後續工程將投入3億多元,分3個階段,實施10大類30餘項工程。第一階段將對現有的2座重點汙水處理淨化工程進行恢復和強化,進一步提升桃花溪流域補水質量;梳理和完善沿線三級管網系統;並對彩雲湖水庫及桃花溪幹、支流進行底泥及垃圾清運。
第二階段將通過構建水體人工循環,構建雨水滲濾系統、人工復氧系統,強化彩雲湖水庫自淨能力和生態恢復能力,防止水質惡化;建設彩雲湖雨水沉砂凼,保障彩雲湖的額外補水來源;構建河道型人工溼地,提升河流的自淨能力。
第三階段將通過控制水位、景觀營造,解決下遊河道乾枯等弊端;對生物鏈進行重建,進行生態恢復;構建流域水文、水質信息化管理系統,組建彩雲湖和桃花溪流域專門管理機構,實現專業化運營。
「桃花溪流域綜合整治後續工程3個階段力爭於2015年底前完成。」該項目責任單位渝隆集團所屬桃花溪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屆時將實現桃花溪(彩雲湖)流域「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再現主城「桃花源」秀美風景。
全國城市次級河流治理的「九龍創新」
彩雲湖國家溼地公園被譽為主城的「桃花源」。
2011年底,九龍坡區彩雲湖國家溼地公園正式掛牌,成為全國首批12個國家溼地公園之一、重慶地區第一個國家溼地公園。
然而,誰曾想到,10多年前,這裡還是一條禍及兩岸生態環境和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生活的「汙水溝」。從「汙水溝」到「桃花源」的演變,原因何在?
「彩雲湖國家溼地公園的建設開創了我國將溼地公園與城市次級河流協同建設的先河。」重慶大學溼地生態專家袁興中教授說,這種協同建設的方式堪稱重慶市乃至全國次級河流治汙史上的典範,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
據了解,重慶城市次級河流治理往往面臨著兩難:若以管網截流,河流將變成幹河溝,失去生態功能;如不加以截流,河流則是納汙溝。
九龍坡區桃花溪整治該如何破解?
2001年底,以「截汙、清淤、灌流、還綠」為目標的桃花溪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正式開工。2005年,肩負城市汙水淨化功能、城市防洪功能的彩雲湖溼地公園在重慶市相關單位的支持配合下開建。
也就是說彩雲湖溼地公園在建設中創新思路,採用了「中水補水」的方式,集納周邊城市生活汙水作為水源,通過集中處理及溼地淨化對桃花溪河道進行生態補水。而以汙水進行生態補水這一模式,在全國城市次級河流汙水治理上尚屬首次。
公園修建了彩雲湖汙水處理廠及環湖管網,收集處理城市生活汙水,再利用地形地貌建成彩雲湖水庫及人工梯田溼地,汙水處理廠處理後的中水流經人工溼地再次淨化,讓濁水化為清泉,源源不斷地注入桃花溪作為景觀用水,為昔日的「龍鬚溝」——桃花溪呼歸了桃花,喚回了清泉。
在公園打造中,為建立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九龍坡區將山體、陸地、水岸、湖泊和溼地有機結合,形成有機衍生、立體拓展的景觀網絡體系。
其中,溼地系統是彩雲湖公園的「血肉」,其布局順應山形地勢,形成「汙水處理廠(生態補水設施)→立體溼地→彩雲湖湖體→立體溼地→桃花溪溪流」的線狀布置形式,在搭建起公園溼地生態系統的同時,亦是彩雲湖的水體淨化系統。
如今,彩雲湖國家溼地公園已成為市民休閒度假、運動健身、旅遊踏青、生態科學普及的理想出行場所,成為主城的「桃花源」。
文/賀娜
九龍坡區大力推進7個重點湖庫整治
除了桃花溪流域綜合治理後續工程,九龍坡區將全力推進包括華巖水庫、青桷樹水庫、劉家灣水庫、牟家灣水庫等在內的7個重點湖庫整治工作。
據了解,九龍坡區多措並舉,高效推進湖庫、次級河流整治及飲用水源保護工作。該區成立了區水環境綜合整治辦公室,建立區水環境綜合整治聯席會議制度,並制定了《九龍坡區湖庫水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編制工作方案》,明確了責任單位、工作職責和完成時限。
同時,委託重慶大學負責編制7個湖庫水環境綜合整治方案,並在前期湖庫汙染源調查基礎上,按照全市湖庫綜合整治的新標準,對湖庫及流域內水文、汙染源等開展系統調查分析,為方案編制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撐。
其中,2013年已提前啟動桃花溪(彩雲湖)綜合整治工程,分3個階段實施彩雲湖汙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初期雨水收集預處理、湖體清淤等工程。
目前,九龍坡區湖庫方案編制及整治工作進展順利,完成了區級評審論證並得到了與會領導和專家的肯定。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