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1月初,已經進入初冬時節,但在黔東南的大山裡,滿眼都是綠色,植被鬱鬱蔥蔥,山花還在盛開,樹上的小鳥兒嘰嘰喳喳,撲騰著上下翻飛……
從凱裡市龍頭河沿著濱江大道一路前行,下司鎮德新村小寨組就在清水江邊,公路修通之後,這裡的農民通過發展旅遊和生態種植,很多人已經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村裡一棟棟的小洋樓見證著當地百姓的發展足跡。
進入小寨深處,一棟破舊的二層木屋映入眼帘,這是村民文國富的家,木屋雖破,但被果樹和鮮花簇擁著,房前屋後到處都是蜂箱。一群人正圍著蜂箱在討論著,走進一看,原來是黔東南州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朱建華在給文國富倆口子講解養蜂技術,他和當地的殘聯幹部都沒有戴面罩和手套,許是驚擾了蜜蜂,小工蜂嗡嗡在保護著自己的領地。朱建華還懂養蜂技術?正想著,一直蜜蜂蜇在了我的眼上,朱理事長趕緊跑過來幫我拔掉毒刺,並做消毒處理。管用嗎?我的心裡一直犯嘀咕,雖然眼睛很痛,但在眾人面前只好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今年63歲的文國富自幼腿有殘疾,生活不方便,55歲的妻子是聾啞人。多年來,雙殘的夫妻二人除了傳統的農耕,還起早摸黑地種植蔬菜補貼家用。靠辛勤的勞作,他們將三個女兒培養成了大學生,雖然大女兒已經工作,但一人在外,收入不高,孩子們的學費和家庭的開支還得靠老文倆口子。一個雙殘家庭要撫養三個孩子讀書,還要照顧生病在床的大哥,這一家的困難可想而知。
怎樣幫助老文一家走出貧困呢?
德新村小寨組位於爐碧園區至下司的爐下公路旁,自然生態良好,一年四季滿山遍地盛開著野花,蜂蝶成群,歷來是養蜂的好地方。凱裡市和州殘聯的領導幾次來到文國富家裡,並邀請養蜂專家進行實地考察,決定通過扶持文國富養蜂助推他一家脫貧。很快,市殘聯將六箱中華蜜蜂送到了文國富家裡。
老文倆口子都沒有文化,也不懂養蜂技術,殘聯請的專家又不可能隨叫隨到。黔東南殘聯從朱建華理事長開始自學養蜂技術,殘聯幹部們不知道被蜜蜂蜇了多少回,終於掌握了養蜂的基本技術,他們又手把手地教文國富夫婦,老文夫婦如今已經成了當地的養蜂能手。去年三個月的時間,他們搖蜜三次,產蜜89斤,獲得7000元的收入,這是他們以前收入的三倍還多,今年他們的蜜蜂發展到20多箱,截止到10月底,搖蜜獲得蜂蜜120斤,每斤100元,全部是上門訂購,僅養蜂一項,文家現金收入一萬多。
養蜂能手——文國富夫婦
文國富家的房子比他的年紀還大,雖然做過危房改造,但改造等級低,還是顯得老舊,老文說,倆口子準備再發展幾年,孩子們都工作後,我們也要修大磚房!
離開文國富家的路上,我終於可以關心一下被蜜蜂蜇的眼睛了,透過手機中的鏡子,看到眼部腫脹沒有發展,我對老朱的經驗和技術算是有底了。
隨著老朱的腳步,我們來到位於凱裡西北部的龍場鎮,龍場鎮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民族風情濃鬱,有風光綺麗的香爐山,迷人奇特的麻塘革家風情、石龍寨西家風情旅遊村寨,千姿百態的魚洞溶洞。這裡曾經是凱裡的煤炭主產區,在那個家家燒煤的年代,凱裡市80%的煤炭都出自這裡,平路河村的吳正周的右手就是在小煤窯裡受傷的。
吳正周的家在一個斜坡上,房前屋後綠樹成蔭,果樹、茶樹不少,花香四溢。老吳28歲時失去右手,那時他女兒8歲,兒子5歲,家裡的主心骨失去了勞動能力,這個家也陷入了困境中。20年來,吳正周和妻子耕耘一畝三分地,兒女也外出打工幫補家裡,一家人很努力,但是生活並沒有太大的改善。
老吳屋裡擺放著不同品種的蜂蜜,「最好的我賣到200元一斤」,吳正周樂呵呵地說。凱裡市殘聯了解到老吳家的困難後,通過考察蜜源情況,動員吳正周養殖蜜蜂發展經濟,去年十箱中華蜜蜂送到老吳家裡,通過培訓和實地傳授技術,聰明的老吳很快掌握了蜜蜂養殖技術,分蜂、割蜂蠟、搖蜂蜜,樣樣在行。將蜂箱放置在不同的蜜源地,產出的蜂蜜自然不同,價格也大不一樣。「春天產的蜜價格一般,秋冬季以後的蜂蜜價格高,我的五倍子蜜一斤200元,搶著買」。如今,吳正周已經擁有了幾十箱蜜蜂,還帶動周邊的貧困村民養蜂。
吳正周的「甜蜜事業」
在吳正周屋前的臺階下,堆放著成捆的樹藤,粗看以為是飼草,湊近一看,才發現是寶貝,中藥材——鉤藤,這是治療心血管病的首選藥材。去年通過養蜂嘗到甜頭後,吳正周組織一些村民成立了種養殖合作社,通過養蜜蜂和種植鉤藤抱團發展,原生態的蜂蜜品質好,不愁銷路,鉤藤有廠家上門收購,生鮮鉤藤最低收購價8元一斤。勤勞的中華蜜蜂和越割越長的鉤藤正將吳正周他們帶入美好的生活。才十個月,今年老吳已經有五萬現金進腰包了,難怪他的笑容那麼燦爛,笑聲那麼爽朗。
傍晚時分,我們來到距凱裡40多公裡的大風洞鎮,大風洞鎮陸靠爐碧經濟開發區,水連黃平縣重安鎮,空臨凱裡黃平機場,境內山清水秀、景色迷人。
石板村村民蘭國發家裡客人不少,黔東南州殘聯和凱裡市殘聯的幹部齊聚他家,選蜜的、割蜂蠟的、搖蜜的,簡直就是一個養蜂專業團隊。今天是蘭國發又一個收穫的日子。蘭國發和妻子雙雙殘疾,女兒在讀大學,兒子剛剛中專畢業。今年初,凱裡市殘聯給他們送來了9箱蜜蜂,期望他們通過養蜂走出貧困,不到一年的時間,蘭國發已經發展到有26箱蜜蜂了,產蜂蜜近20斤,一百元一斤都是賣給了城裡人。
收穫甜蜜的蘭國發夫婦
嘗了一小塊蜂蠟,那個甜啊,讓人就想親吻大自然。一箱蜜蜂大約有一萬多支工蜂,一隻蜜蜂一生只能產出0.6克蜂蜜,蜜蜂要採1千多朵花才能獲得1蜜囊花蜜,這是何等珍貴的寶貝。理論上一箱蜜蜂一年能產15斤左右的蜂蜜,如果養殖得當,一個殘疾人家庭的20多箱蜜蜂能為他們帶來什麼樣的效益,這是大家可以想像得到的。
凱裡市殘聯和黔東南州殘聯遠赴福建引進中華蜜蜂,原因是中華蜜蜂習性溫和,適合行動不便的殘疾人養殖,黔東南大山林立,植被良好,蜜源豐富,殘疾人在家門口就可以實現增收。蜜蜂是授粉昆蟲,在傳授花粉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世界上76%的糧食作物和84%的植物依靠它們傳授花粉。蜜蜂數量的減少,意味著糧食作物、水果、堅果和鮮花的產量將隨之下降。近年來,中華蜜蜂受外來物種的侵襲,數量越來越少,黔東南各級殘聯引進中華蜜蜂,不僅僅是期望依靠勤勞的小蜜蜂給殘疾人帶來甜蜜的美好生活,也是在保護中華自然物種,深一步說,是在為糧食豐收,為青山更青,為環境更好謀篇布局。
黔東南州殘聯幹部在指導殘疾人養蜂
夜色中,我們圍坐在蘭家的院子裡,品嘗著蘭國發收穫的甜蜜,眼前的山巒忽隱忽現,小蜜蜂嗡嗡著在身旁飛過,似乎還要飛向花叢,還要為人類去採吸那最甜的花蕾。我們貧困的殘疾人朋友也像這些勤勞的蜜蜂一樣,自強不息,努力奮進,他們正在創造屬於他們的,即將到來的美好生活。
(二)
飛雲大峽谷和野洞河是黃平縣著名的自然生態景觀,旅遊旺季不少遊客紛至沓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遊人流連忘返。老王屯村就在野洞河鎮,距縣城不過5公裡的路程,雨中我們沿著崎嶇蜿蜒的山路,車行近一個小時才到達位於山頂的老王屯村。
老王屯村有9個村民小組,416戶,1700餘人。現有貧困戶128戶503人,殘疾人87人,屬於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貧困村。
如何幫助貧困殘疾人儘快脫貧成了當地政府和殘聯的重要工作。俗話說:靠山吃山。在山上做文章,念好山字經,用一方山水養一方人。黔東南州臺辦是老王屯村的對口扶貧單位,在州臺辦的對口幫扶下,省殘聯決定對老王屯村給予項目支持。省州縣三級殘聯通過實地考察,認為這裡自然資源豐厚,蜜源充足,決定實施100群(箱)中蜂養殖項目,今年7月,該項目順利落地。
為了更好的使項目得到更好的具體實施,老王屯村成立了養蜂合作社,採取「支部+合作社+殘疾人及貧困戶」的發展模式,聘請技術人員跟蹤指導,還聘請了專職管理員,對蜂群進行經常性管理。根據該村蜜源總體分布情況,為了防止過度養殖,村支兩委統一監督和規範養蜂產業的發展,這樣既保證了長遠的發展,又保障了資源的合理利用,不對自然造成破壞。
黃平縣殘聯理事長楊勝敏帶著我們來到了村主任家裡,在他家房前屋後凡是有花的地方都有蜂箱,低頭仔細一看,蜂箱跟前有不少死掉的黃蜂,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大馬蜂,村長說:我一天都在跟這些馬蜂鬥,它們守在蜂箱前吃蜜蜂,地上這些都是我們打死的。胡蜂是貨真價實的肉食性昆蟲。當胡蜂發現蜂巢後,或者在其上空不停地飛舞,或者乾脆就堵在蜂巢的巢門前,專門等著捕食過往的工蜂,當一隻胡蜂經常在一個蜜蜂巢捕食而不受抵禦,或者胡蜂遇見了群勢較弱的蜜蜂群後,它們就會召集一大群的同類前來開展大屠殺。所以,對於養蜂人來說,如何防禦蜜蜂的天敵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否則,蜜蜂的損失會很大。
老王屯村養蜂產業已進行了第一次搖蜜,每群產蜜1公斤,按市場價150元/斤計算,產值達到3萬元。三個多月來,大家付出了艱辛,初步嘗到了甜頭。村民們看到了養蜂的市場前景,養蜂的興致高漲,紛紛前來諮詢,積極學習養蜂技術,黃平縣殘聯還請來養蜂專家為該村養蜂愛好者作養蜂技術指導和業務培訓。老王屯村計劃明年發展到200箱,遵循第一年保基礎、第二年擴大規模、第三年穩定增收的定律,每群到1500元,爭取實現年產值50萬元。
(三)
鎮遠縣江古鎮中所村是黔東南州殘聯的幫扶村,這是我一年來第三次前往江古,從縣城前往江古的道路還是不好走,由於資金的問題,這條路修修停停,不知什麼時間能完工。
到達中所村支書唐廣壽家時,黔東南州殘聯副理事長晏志也在他家,唐支書是中所養蜂的帶頭人。今年,為進一步做好殘疾人脫貧攻堅工作,同時推廣和壯大殘疾人養蜂產業,黔東南州殘聯在鎮遠縣江古鎮中所村建立了第一個以支部帶頭,貧困殘疾人參與,支書負責統一管理的「殘疾人養蜂基地」。基地實行「村支兩委+致富能人+貧困戶」的產業脫貧模式,即村支兩委參與並負責監督,致富能人負責統一管理,貧困戶參與入股的模式發展殘疾人蜜蜂養殖,通過建立五五分成的利益聯結機制將貧困殘疾捆綁給村兩委,實現貧困殘疾人參與產業發展的目標。
今年3月,州殘聯首批幫扶蜜蜂種群20箱,捆綁殘疾人貧困戶3戶,戶均4箱,8箱作為村兩委共同資產參與入股,村支書唐廣壽自購8箱,構建了「黨貧能三合一」的合作新模式,建立起了養殖規模28箱的「殘疾人養蜂基地」。
由於技術欠缺、經驗不足等不同的問題,唐廣壽家的蜜蜂成群地出逃了,蜜蜂飛走了,老唐也灰心了。養蜂雖然技術要求不高,但是基本的應用技術應該普及,特別是像唐廣壽這樣的新蜂農。州殘聯在了解情況後立即組織有關專家到現場排查問題,並組織召開培訓班,集中授課,現場教學,當面指出問題。經過兩次現場培訓和指導,唐廣壽初步掌握了蜜蜂的習性和管理方法,蜜蜂也逐漸發展和壯大起來。時隔2個半月,中所「殘疾人養蜂基地」收穫了第一桶金。
養蜂帶頭人唐廣壽
2017年6月16日,州殘聯理事長朱建華和江古鎮黨委書記王秀峰來幫助老唐搖蜜,採蜜40斤,每斤一百元,當場便賣光了,這一天,老唐將四千元的現金揣進了腰包。9月,基地的蜂蜜又可以採收了,唐廣壽和村幹及貧困殘疾人經過一整天的辛勤勞動,搖出蜂蜜96斤,比上一次翻了一倍還多,平均每箱產3斤以上。消息一傳開,晏志成了唐支書他們村的銷售代理,找她買蜂蜜的人絡繹不絕,唐廣壽說:現在正是秋冬季蜜源的流蜜期,我們這裡漫山遍野都是野桂花、五倍子等優質蜂蜜,預計一個月後又可以採蜜了,看來,今年就可以賺回本錢,明年收入的就是純利潤啦!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養蜂完全依託綠水青山,山清水秀才能花開四季,有盛開的山花才能引蜂築巢,而貧困殘疾人不用走出家門,便可以品嘗到大山帶來的甜蜜,進而用較快的步伐實現脫貧。黔東南州殘聯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依託特有的自然資源,發展屬於殘疾人的特色產業,走新型綠色有機產業發展新路子,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動真情、出實招,用釘釘子精神為貧困殘疾人實現美好生活的嚮往而築巢,創新了群眾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真正發揮了聯繫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充滿陽光,並蒂的花兒競相開放,比翼的鳥兒展翅飛翔。」這是電影《甜蜜的事業》主題曲,它向我們描述了美好生活的願景。就把這首歌送給那些俯下身子真心為殘疾人服務的殘聯幹部、送給那些正在大山裡追逐蜜蜂的殘疾人朋友們吧!
(文/圖 貴州省殘聯 梁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