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11月13日23時30分訊(記者 謝鵬飛)「改革開放四十年 書寫盱眙新篇章」全國網絡媒體盱眙行暨盱眙網絡文化節於8月13日上午啟動。盱眙,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位於淮安西南部,淮河下遊,洪澤湖南岸,江淮平原中東部,被譽為「中國小龍蝦之都」,是江蘇省淮安市下轄縣。
江蘇淮安盱眙縣,被譽為「中國小龍蝦之都。」記者 謝鵬飛 攝
啟動儀式結束後,來自新華網、人民網、東方網、華龍網等17家網絡媒體的記者們一起進機關、進企業、進農田,一起感受改革開放四十年給盱眙帶來的變化。當走進盱眙縣城,道路兩邊有著不同造型的小龍蝦雕塑,縣城上空仿佛還有一種氤氳著小龍蝦的麻辣鮮香味,讓人垂涎欲滴。走進一家小龍蝦餐廳,店老闆兼大廚於先生正準備將一大鍋小龍蝦進行起鍋、裝盤、端進等待的當地客人面前。
大廚於先生正在起鍋小龍蝦。記者 謝鵬飛 攝
「我們這個店,每天來吃小龍蝦的市民都是絡繹不絕,生意好。小龍蝦不僅味道鮮美,品味多樣化,而且我們的小龍蝦都是自己的生態養殖基地養殖的,新鮮、個大。」於先生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村民正在用收割機收割水稻,一片繁忙的景象。記者 謝鵬飛 攝
「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遊。」這就是於先生所說的生態養殖基地。這一動一靜,勾勒出了稻田中最美、最靈動的畫卷,而這也正是盱眙縣實施的「一田兩種、一水兩用、效益同增」的『蝦稻共作』綜合種養模式,模式不僅實現了「一水兩用、漁糧共贏」的綠色生態發展,而且成為穩定全縣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的新亮點產業。
當地村民正在用收割機收割水稻。記者 謝鵬飛 攝
「在稻田中沿田埂挖出2米多寬、1米多深的大溝環形蝦溝。每到插秧時節,把小龍蝦幼苗移至溝內生長。等秧苗返青,再把溝裡的幼蝦引回到稻田裡。每季三個多月的生長期,這樣,四五月份收一季蝦,八九月份又收穫一季蝦,之所謂『一稻兩蝦』。」江蘇盱眙黃花塘老營現代農業發展有限董事長蔡海林向記者介紹。
「蝦田稻」。記者 謝鵬飛 攝
水稻生長產生的微生物及害蟲,為小龍蝦的發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餌料,而小龍蝦可以除草、鬆土,產生的排洩物又為水稻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在這種優勢互補的生物鏈條中,小龍蝦及水稻的品質都得到了保障。「這種種養模式,每畝可以產蝦200多公斤,優質水稻400多公斤,每畝收益四五千元,是單一水稻種植效益的四五倍,水田變成了『聚寶盆』。」
村民趙樹平正在收穫小龍蝦。記者 謝鵬飛 攝
「過去,我們都用老方法種田,後來在稻田裡養蝦,一田兩種、一水兩用、收入也翻了翻。」村民趙樹平告訴記者。
網媒記者們正拿著相機、手機拍攝小龍蝦。記者 謝鵬飛 攝
網媒記者們在現場。記者 謝鵬飛 攝
一隻蝦帶動一片稻,盱眙是我國的著名「小龍蝦之鄉」。截止目前,盱眙「龍蝦+」的種養面積已突破13.5萬畝,湧現出黃花塘老營現代農業、小河農業等多個500畝以上連片蝦稻綜合種養基地。「龍蝦+」養殖模式為全縣5000多名農民找到了創業致富之路,農民增加相關收入超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