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廟號為什麼是「高祖」,而不是「太祖」?

2020-12-23 情懷與歷史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曹丕是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與正室卞夫人的嫡長子。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於洛陽,時年四十歲。諡號文帝,廟號高祖(《資治通鑑》作世祖),葬於首陽陵。對於曹丕來說,作為開國皇帝,其廟號卻是「高祖」。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於劉邦、趙匡胤、朱元璋、努爾哈赤等開國皇帝,則使用「太祖」這一廟號。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開國皇帝,曹丕的廟號為什麼是「高祖」,而不是「太祖」呢?

首先,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廟號雖然始於商朝時期,不過,真正地在皇帝中推行開來,則始於西漢時期。對於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來說,廟號是「太祖」。不過,因為其諡號為高皇帝,所以又被稱為漢高祖。自劉邦之後,不少開國皇帝都使用「太祖」這一廟號,比如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皇帝。那麼,對於曹丕這位開國皇帝,為什麼使用「高祖」這一廟號呢?對此,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曹丕將「太祖」這一廟號用在了曹操身上,所以自己只能使用「高祖」這一廟號了。

那麼,問題來了,曹丕為什麼要追封曹操為魏太祖呢?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雖然曹操生前僅僅是魏王,不是曹魏的開國皇帝,但是,對於曹魏的基業,卻是曹操一手打下來了。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曹操消滅了袁紹、袁術、呂布、張繡等眾多諸侯,一統北方中原地區。正是在曹操的基礎上,曹丕才能於公元220年迫使漢獻帝劉協讓位,進而建立曹魏這一國家。顯而易見的是,曹操之於魏國,正如同劉邦之於西漢,所以他們都使用了「太祖」這一廟號。

在曹丕之後,就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來說,也沒有使用「太祖」這一廟號,而是使用了「世祖」的廟號。對於司馬炎來說,和曹丕一樣將太祖的廟號追封給了別人。根據史料記載,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至於自己的父親,司馬炎在建立西晉後,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由此,對於司馬炎這位開國皇帝,因為西晉的江山離不開司馬懿、司馬昭的努力,所以將高祖、太祖的廟號用在了他們身上,而自己只使用了「世祖」這一廟號。

最後,同樣的道理,對於唐朝開國皇帝李淵來說,將太祖的廟號追封給自己的祖先李虎,而自己只用了「高祖」這一廟號。和曹丕、司馬炎等人類似,李淵也出身於世家大族,其能夠成為開國皇帝,離不開家族的基業,所以,李淵沒有使用太祖的廟號。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於朱元璋來說,其可謂白手起家,最終建立明朝,也即朱元璋能夠成為一國之君,主要靠的是自己,所以其廟號為「太祖」,是為明太祖。總的來說,對於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廟號為「太祖」的時候,一般不會有人再使用「高祖」,而開國皇帝廟號為「高祖」時,一般是其將「太祖」的廟號追封給自己的祖先了。

文/情懷歷史

相關焦點

  • 劉邦本來是「漢太祖」,為什麼都稱為「漢高祖」呢?
    作為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的廟號本來是「太祖」,應該被叫做「漢太祖」。但是,後世在稱呼劉邦的時候,往往稱之為「高祖」或者「漢高祖」,這是為什麼呢?如果開國皇帝的基業和祖先有密切的關係,比如出生於世家大族,或者江山基本上祖先打下來的話,往往會自己採用「高祖」的廟號,而將「太祖」的廟號追封給祖先,比如曹丕是魏國的開國皇帝,但是,魏太祖則是曹操。
  • 關於皇帝的廟號與諡號,司馬遷都搞錯了
    漢唐當兩朝的開國皇帝都叫高祖,怎麼到了宋明兩朝就變成了太祖。說道廟號,大部分人都是一臉蒙蔽。簡單來說呢,與諡號這種評價人好壞的稱號不同,廟號是把皇帝供奉在廟裡祭祀的稱號,設立初期可是個高貴的玩意兒,不是每個皇帝都能得到的。整個西漢,也就四個皇帝得到了廟號,《孔子家語》曰過「祖有功,宗有德」,無功無德自然沒有廟號。
  • 如何給美國總統上諡號廟號:美太祖?美元帝?美侯王?
    廟號則專屬帝王,是死後要入太廟奉祀,追奉給某祖某宗的名號。有「德」有「功」的開創之君或中興之主死後才能奉入太廟,世代祭祀,不被毀撤,因而不是所有帝王都有廟號。西漢12位皇帝,只有7人有廟號。南北朝時稱祖稱宗開始蕪濫,唐以後除了被廢被殺或末代皇帝外所有皇帝都有廟號。
  • 中國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
    漢朝時期恢復諡號,例如,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獻帝劉協,魏文帝曹丕,蜀昭烈帝劉備,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等。到了唐朝,由於諡號字數加長到四字以上,用起來不方便,因此多採用「廟號」稱呼皇帝。廟號,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的稱號。
  • 【科普】中國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怎麼區別?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這時並不是每個皇帝都能入太廟,尤其是漢朝,二十餘帝,有廟號者不過七人,曾有廟號的如劉奭、劉驁、劉衎等因功績不多都被除了廟號。因此,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 2. 但是每個人都有諡號。 3. 所以,以諡號相稱,如漢武帝、魏文帝、晉惠帝、隋煬帝。
  • 秦始皇為什麼沒有諡號和廟號?諡號和廟號又有什麼不同?
    武帝、文帝是諡號,太祖、太宗是廟號,都是屬於君王死後,後繼之君對他的功過是非進行評價的一種結果,至於秦始皇為什麼沒有武帝、文帝等諡號之稱,也沒有太祖、太宗等廟號之稱,是因為秦始皇覺得廟號和諡號都是子議父、臣議君,所以就棄而不用。廟號,在商朝時就已經有了,當時是對國家有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進行特別追上廟號。
  • 為什麼千古一帝秦始皇既沒有廟號,也沒有諡號呢?
    《沁園春·雪》中提到的這四位帝王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這四人中,除秦始皇外,其他三個都是既有廟號又有諡號的。漢武帝的廟號是世宗,諡號是武帝;唐太宗的廟號是太宗,諡號是文帝;宋太祖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文帝。
  • 如何為美國總統上諡號和廟號?
    [摘要]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網友對其諡號與廟號有如下意見:「美太祖武皇帝、「美高祖文帝、「太祖開天行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等等。
  • 中國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知識詳解
    ,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但也有濫封的,曹魏時,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著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稱烈祖明皇帝,很被後世嘲笑。一般廟號叫高祖或太祖都是開國皇帝,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統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劉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們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鏵被叫做聖祖,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 皇帝的廟號,原來是這樣定義的
    廟號其實就是皇帝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畢竟不能直呼皇帝的名諱。我們常見的廟號有太祖、高祖、世祖、聖祖、太宗、高宗、顯宗、肅宗等等。廟號的起源和發展廟號其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不過最原始的廟號比較簡單,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並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例如太祖湯、高祖王亥、世祖盤庚、
  • 趙永磊 | 神主序列與皇位傳承:北齊太祖二祧廟的構建
    《北史》載齊後主天統元年十一月,「己丑,太上皇帝(案:武成帝)詔改太祖獻武皇帝為神武皇帝,廟號高祖,獻明皇后為武明皇后;其文宣諡號委有司議定」,又載同年十二月庚午,「有司奏改高祖文宣皇帝為威宗景烈皇帝」。
  • 開國皇帝才稱「祖」,廟號明太宗的朱棣為啥改成「明成祖」?
    朱棣死後原本的廟號就是明太宗,而非明成祖。他一生對外五次親徵蒙古收復安南,把明首都由南京遷至地處北方的北京,首開皇帝守邊的先河,又派鄭和七下西洋,建立了不朽的豐功偉績。所以,廟號太宗。開國皇帝一般稱為「祖」,繼承者一般稱為「宗」。好好的明太宗朱棣為什麼會改為明成祖?又是哪位皇帝那麼大膽,出於何種目的呢?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受到了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年號發展變化的影響。
  • 秦始皇統一七國,成為首位皇帝,他的廟號是什麼?
    但如果某個君王的功績很大,就會追加一個廟號,讓他永遠立廟祭祀。例如,商朝的開創之君湯,廟號為太祖,他的兒子太甲的廟號是太宗。武王伐紂後,周朝滅掉了商朝,周朝沒有沿用商朝的廟號制度,而改用諡號,例如周武王姬發的諡號是「武王」。但不管是廟號還是諡號,都是繼承者給前任君王追加的。
  • 說說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等等
    秦朝時期,專制,秦朝皇帝,不允許臣下評論,因此,沒有諡號,另外,也沒有廟號,秦朝皇帝稱號,自始皇帝開始,二世、三世這麼往後延續。漢朝時期,皇帝有諡號,有年號,傑出的皇帝還有廟號,比如,漢朝的第三任皇帝劉恆,也就是劉邦的第四子,諡號為「文」,也就是漢文帝,因為其治國有方,因此有廟號,廟號太宗,也就是漢太宗。
  • 古代皇帝叫的都是廟號諡號,為何唯獨清朝康熙等皇帝以年號相稱?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即便不算上洪秀全、李自成、陳勝這樣的草頭天子,正兒八經的帝王也有492名,因為重複名字的人太多,因此歷史學家往往稱呼他們的廟號,比如唐太宗、宋高宗,又或者是諡號,比如漢武帝、隋煬帝等等。
  • 開國皇帝的廟號才可以稱祖,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為何能稱聖祖
    直到漢朝時期才恢復的廟號,當然這個時期的廟號跟商朝的廟號應該有本質上的區別,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死後,到漢景帝時將劉邦的廟命名為太祖廟,這才形成了真正的廟號制度。漢朝時期廟號惜「祖」成金,兩晉時期為何泛濫成災儘管漢朝逐漸有了廟號,但是漢朝統治者對廟號很看重,並不是每一位皇帝都能夠擁有廟號,在西漢12皇帝中,只有5位皇帝擁有廟號,而東漢13位皇帝中,只有7位擁有廟號。
  • 君王稱號的由來,「諡號」、「廟號」和「年號」的差別
    然而,為什麼不同的君主有稱「王」、稱「帝」、稱「宗」、稱「祖」的呢?這有什麼特別的講究嗎?以下就帶您一起來看看。(秦始皇廢除諡號制度)漢代以後,漢高祖劉邦恢復諡號制度,依然遵循周朝的規矩,根據人在世時的生平事跡進行褒貶,且漢代以孝著稱,因此諡號前都會有「孝」字,如漢文帝劉恆,諡號全名為「孝文皇帝」,史學家為了書寫上的方便,並與其他朝代作區隔,因此通常會省略孝字,並在簡稱前加上朝代,稱為「漢文帝」。
  • 年號、廟號、諡號,再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在書中,提到「宋仁宗」這個稱呼的時候說道:趙禎廟號「仁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廟號為「仁宗」的君主,「廟號獨稱仁」。一個「仁」字,是史家對趙禎的蓋棺定論,也是儒家對一位君主的最高評價。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專門做了一個標記,「宋仁宗」這樣的稱呼是誰封的?漢高祖、隋煬帝、宋仁宗、乾隆皇帝這些稱呼都不一樣,又都代表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