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媽祖信仰的基本特徵

2020-12-21 孕小苦二

在源遠流長的媽祖信仰發展過程中,媽祖祭典沿襲古制,凸顯民俗,不斷豐富,日臻完善,形成了現在相對固定的程式和內容,並充分展示了鮮明的特徵:

  (一)媽祖祭典是民間民俗活動與古代宮廷祭禮的結合物,是中華媽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了中華民族對至真至善的美德推崇以及對徵服自然、護國庇民的美好願望。所以具有生生不息的傳承性。

  (二)媽祖作為一價普通民女而成為四海之神,是由民心塑造出來的神祇,從民間到朝廷,從內陸到海外,不拘畛域,不囿疆界,無論道釋,不分族群,萬眾敬仰,崇信有加。所以,湄洲媽祖祖廟祭典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才那麼博大而精深,才那麼具有親和性。

  (三)媽祖文化在長期的傳播發展中已具有世界性影響,目前,世界各地建有5000多座上規模的媽祖分靈廟宇,近2億信眾。媽祖祖廟祭典以其莊嚴厚重、豐富多彩的內容,規範有序、合乎傳統禮儀,受到各分靈廟宇的推崇。近年來,香港、澳門、臺灣、金門等地媽祖廟紛紛邀請湄洲祖廟前往舉行祭典範式,具有廣泛的示範性。

  (四)湄洲島作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及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媽祖祭典成為中外遊客難得一遇的藝術享受和民俗薰陶,受到廣泛的讚譽。這對推動我國旅遊事業的發展和促進閩臺友好往來,促進祖國早日統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性。

  (五)湄洲媽祖祖廟祭典作為民俗、信仰、禮儀、工藝美術、音樂舞蹈的傳承載體,展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在我國現階段的文明建設中,應從「弘揚優秀民族文化」考量,採取保護、搶救措施,使之保持其永恆性。

相關焦點

  • 世界媽祖文創之閩南朝天宮媽祖文創館
    ▲文創信仰是一種信念,媽祖信仰也是。 不同的是,媽祖信仰得到歷代的「褒封」和推崇,且她能在民間得以世代傳承,並持續傳播。▲文創在歷史的長河中,媽祖信仰跨越時間長,影響範圍廣。其信仰的生命力歷經一次又一次的考驗,一回又一回的升華,不斷提升她的信仰力。信仰力源自億萬信眾的支撐力,世代傳承的存續力和薪火相傳的後發力——媽祖信仰之所以存在,延續,永恆的歷史性積澱和根本性的所在。
  • 【尋找老廈門】閩南民間信仰神明的主要代表:保生大帝、媽祖、廣澤尊王、清水祖師
    閩南民間信仰是閩南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福建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
  • 閩南民間信仰在華僑華人中的傳播與作用
    (三)在當地社會產生一定影響  閩南民間信仰隨著華僑出國,傳播到海外各地以後,在華僑華人與當地人民共同開發建設當地社會的過程中,某些部分已經逐漸與當地宗教信仰互相融合,並為當地居民所接受。例如,泰國普吉主祀清水祖師的福元宮,「到廟祭禱的除了華僑華人以外,還有暹羅人。」
  • 福建臺灣的媽祖廟,中國有多少人信仰媽祖呢?
    在福建閩南一帶,這裡的沿海地區人們信仰的是媽祖娘娘。媽祖本命林默,出生在福建,在潿洲島遇難,後人根據她的故事編了神話故事,從宋朝時候就開始信仰,經歷幾朝幾代,到了現代,信仰媽祖才繁榮了起來,也就是說,信媽祖始於宋,繁榮於現代,這也是中國唯一尊現代才重視的神仙。要說是媽祖是佛教嗎?
  • 陳丹:臺北媽祖繞境(媽祖信仰)
    媽祖信仰是臺灣地區的主要民間信仰之一,繞境活動豐富。
  • 觀音媽、媽祖、七娘媽……說說閩南人的娘媽情緣
    在閩南,在家燒香拜拜的鄉裡人常常會被有念佛的朋友糾正的一件事,是把觀世音菩薩稱為「觀音媽」。媽祖的廟正式名叫天后宮或天妃宮,但閩南人一般不用這兩個名,而是稱「娘媽宮」,偶爾稱「媽祖宮」。七夕時祭拜的七仙女或織女,閩南人稱之為「七娘媽」。
  • 閩南人,拜拜成風,佛教、道教自然不缺,民間信仰才是主流
    說到民間信仰,閩南可謂豐富多彩,以種類和數量論,閩南都可以稱得上是全國各民系中的佼佼者,閩南人常將信仰活動稱為「拜拜」,也就是祭拜、祭祀之意,而其拜拜的對象來源廣泛,從中國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傳說神靈到地方名士、鄉野術士和生靈,無所不包。
  • 【嶺南文史】媽祖信仰延續文化血脈 同氣連枝凝聚家國鄉愁
    媽祖,我國閩粵沿海地區海神信仰,歷經千年傳承,成為聯結華人華僑情感紐帶的「海上和平女神」。自宋而至清代,媽祖不斷受到歷代皇帝的敕封36次,最終成為百姓敬仰的「海神」「天后聖母」。媽祖信仰最早傳入汕尾之地,位於汕尾東南部的濱海小鎮甲子,這裡有一座始建於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的天后宮,屹立至今已整整850年。如今的汕尾(古稱海豐縣),轄內的居民祖先多由明朝開始從閩南一帶遷入,且主要以打魚為生,漁民在漁船大桅之下供奉媽祖神位,由此也將媽祖信仰帶到了粵東沿海。
  • 閩南記憶:九龍江疍民的民間信仰
    因此,涉及疍民的民間信仰,五花八門,為數眾多。就全國範圍而言,疍民的民間信仰的主要有蛇(龍)、媽祖、龍母、玄武、海龍王等五種。九龍江疍民的民間信仰,與其它地方大抵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色,譬如王爺信仰與水仙王信仰。在兩廣擁有大量信眾的龍母,九龍江一帶似乎就不曾聽說。
  • 媽祖信仰在寧波
    北宋以後,媽祖信仰在浙東沿海廣為傳播,與當地的原始海洋文化結合,逐漸形成以媽祖崇拜為主體的民間祭祀習俗。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宋徽宗欽賜媽祖廟「順濟」廟額,從此媽祖信仰得到朝廷認可,媽祖成為中華民族的航海保護神。
  • 兩岸的媽祖信仰——漳浦烏石天后宮參訪記
    兩岸的媽祖信仰——漳浦烏石天后宮參訪記 2014年08月14日 10:02:35  來源:你好臺灣網
  • 閩南民間信仰隨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是水土不服呢?還是發揚光大
    民間宗教信仰在世界範圍來說,已經成為人類必須的一種通俗活動。祖國寶島臺灣,有近八成的民眾擁有宗教信仰,逾五成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的宗教儀式與慶典。那到底臺灣的民間宗教信仰,緣何而來呢?又如何在臺灣得到發展和發揚呢?臺灣民間信仰廟宇眾多,所奉祀的神祇繁雜,大體上可分為全國性神祇和地方性神祗兩大類型。
  • 民俗信仰——媽祖文化
    媽祖簡介: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代現代。世界「非遺」媽祖壁塑。媽祖傳說:是媽祖信俗有機組成部分,媽祖信仰傳播重要文化載體,集中體現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
  • 淺談:媽祖信仰向媽祖文化發展的歷史必然
    由於十年「文革」極左思想的影響,民間信仰包括媽祖信仰都被視為封建迷信的東西加以批判和清除,湄洲媽祖廟建築群為此在「文革」被夷為平地。1978年復興重建,並於1986年農曆三月廿三神誕,按民間傳統儀式舉行開光。但是,人們特別是公職人員對於媽祖信仰還是有顧慮了。1987年重九,即民間傳說媽祖羽化升天1000年紀念日,湄洲媽祖廟舉行規模盛大的千年祭系列活動,並舉辦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
  • 海神媽祖信仰的意義
    打開微博,看到媽祖這個詞語上了熱搜,我頓了頓,反應過來,一如既往,點開評論看看,不出所料,圍繞迷信與否,雙方直接打起來口水戰,我想起來,劉濤復出不久,曾經飾演海神媽祖,漁民的女兒,生性善良,因為救助海上遇險的人員,不幸遇難,被玉皇大帝冊封為海神,享受萬家香火。
  • 偉大的媽祖的文化來源!
    李莫德雷德:媽祖信仰是我國民間信仰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媽祖文化亦是東方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媽祖文化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信眾,也具有強大社會影響力。與西方海洋文化中的海神信仰相比,媽祖信仰所體現的是為百姓避災、祈福和保護漁商的作用,這主要與東方文化追求安定祥和的靜態特徵有關。
  • 東鱗西爪——媽祖文化的升華(媽祖信仰在天津)下
    「知恩圖報」「有恩必報」「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是中國傳統的美德,有利於社會和諧,也是對社會中見利忘義行為的一種批判,民眾對媽祖的信仰,體現了這種傳統。平等待人是媽祖的另一個美德,在媽祖面前人人平等,無論是達官富人還是販夫走卒,或是在傳統社會中最沒有地位的家庭婦女,都會有求必應,施以援手。在傳統的宗法社會中,人是分三六九等的,媽祖則特別給了下層民眾伸張正義的信心。
  • 湄洲媽祖一一媽祖信仰的發源地,成為國家祭祀,世界非遺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包括東亞等地區信仰的海神,是歷代船工、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相傳媽祖的真名為林默,又稱默娘,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 清代媽祖信仰在連城傳播與長期延續的原因探析 --以芷溪村為例
    直到改革開放後,不少鄉村才集資修復「天后宮」,較為有名的有城東、林坊、璧洲、芷溪等地的「天后宮」,這些媽祖廟至今仍然香火不斷,表明媽祖信仰在連城居民心中早已經根深蒂固。本文擬以芷溪村為例,考察媽祖信仰傳入連城的歷史背景及其傳承與變遷,進而分析海上女神媽祖在遠離海洋的閩西山區得以長期延續的動因。
  • 媽祖信仰
    太寧三年(325),林祿奉敕守晉安(今福建省之閩中、閩西和閩南沿海地區,治所在福州),卒贈晉安郡王。林祿的十世孫林茂,於隋代遷居莆田北螺村(今西天尾紫霄山一帶)。迨至十六世孫林披,又遷澄渚(今西天尾鎮澄渚村)。(林披於唐天寶十一年(752)明經出身,官終檢校、太子詹事、蘇州別駕,賜紫金魚袋、上柱國,生九子,名葦、藻、著、薦、蘊、蒙、邁,皆官至州刺史(即州牧),世稱「九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