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信仰——媽祖文化

2020-12-10 578九木攝影

媽祖簡介: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代現代。

世界「非遺」媽祖壁塑。

媽祖傳說:是媽祖信俗有機組成部分,媽祖信仰傳播重要文化載體,集中體現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媽祖傳說從宋代就開始流傳,當時史籍方志、朝廷文書、文人筆記便有了記載。到了明代,又出現專輯,如《天妃娘媽傳》、《天妃顯聖錄》等。傳至清代,文人記載種類和方式更加豐富,不僅有《敕封天后志》等專輯,還有了各種掛圖、壁畫、碑刻,甚至錄於典籍、族譜、廟記、文集之中。

媽祖傳說壁塑(攝於蓬萊閣媽祖殿)

民間的信俗,媽祖作為歷時千載、久而彌新的大海守護神,倍受四海景仰,飽享五洲煙火。在中國東南沿海有一位非常慈愛的女神,人們親切地稱她為媽祖。媽祖護佑著漁民往來海上的安全,是中國漁民崇拜的航海神。

媽祖傳說壁塑。

媽祖信俗在2009年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所謂信俗就是民間長期傳承的,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些信仰及相關民俗活動。

相關焦點

  • 淺談:媽祖信仰向媽祖文化發展的歷史必然
    而且,在媽祖信仰最普及的臺灣,媽祖廟成為兼具宗教、經濟、文化、娛樂和社交等功能,許多媽祖廟樂於回饋社會,出資興建 醫院 、圖書館、社區活動中心等社會公益事業,使媽祖信仰的文化內涵愈加突出。2004年大陸成立了「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在臺灣、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國家有200多家團體會員。
  • 體驗海洋民俗 傳承媽祖文化
    以「體驗海洋民俗,傳承媽祖文化」為主題的曹妃甸首屆「媽祖之光」民俗文化藝術周於4月14日至23日舉辦。屆時,媽祖祭典、海洋民俗燈展、漁姑扇舞和房車篝火等10餘種類的活動將全新亮相,這也是河北省海洋民俗文化的第一次集中展示。
  • 閩南媽祖信仰的基本特徵
    在源遠流長的媽祖信仰發展過程中,媽祖祭典沿襲古制,凸顯民俗,不斷豐富,日臻完善,形成了現在相對固定的程式和內容,並充分展示了鮮明的特徵:  (一)媽祖祭典是民間民俗活動與古代宮廷祭禮的結合物,是中華媽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大愛媽祖:「媽祖信仰在寧波」文化活動周在慶安會館開幕
    由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寧波市委會、中國致公黨寧波市委會、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為指導單位,寧波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籌委會、寧波慶安會館主辦,在甬閩籍商會、浙江九龍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協辦的「大愛媽祖:媽祖信仰在寧波」文化活動周在安瀾會館隆重開幕。
  • 【嶺南文史】媽祖信仰延續文化血脈 同氣連枝凝聚家國鄉愁
    媽祖,我國閩粵沿海地區海神信仰,歷經千年傳承,成為聯結華人華僑情感紐帶的「海上和平女神」。盛世興廟,作為漁業從業者、港口的「守護神」,媽祖鳳山祖廟的重光被提上了日程。1934年農曆十一月初,一座雕龍畫鳳、金碧輝煌的鳳山祖廟修葺完成,熱鬧非凡的祭祀、民俗慶典活動持續了大半個月之久。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初,鳳山祖廟一度被擠佔為學校。直至改革開放後,媽祖文化重新得到肯定、尊重和弘揚。
  • 陳丹:臺北媽祖繞境(媽祖信仰)
    媽祖信仰是臺灣地區的主要民間信仰之一,繞境活動豐富。
  • 東鱗西爪——媽祖文化的升華(媽祖信仰在天津)下
    「知恩圖報」「有恩必報」「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是中國傳統的美德,有利於社會和諧,也是對社會中見利忘義行為的一種批判,民眾對媽祖的信仰,體現了這種傳統。平等待人是媽祖的另一個美德,在媽祖面前人人平等,無論是達官富人還是販夫走卒,或是在傳統社會中最沒有地位的家庭婦女,都會有求必應,施以援手。在傳統的宗法社會中,人是分三六九等的,媽祖則特別給了下層民眾伸張正義的信心。
  • 【媽祖】 鳳山媽祖廟祭典民俗
    汕尾鳳山媽祖廟會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弘揚媽祖文化,傳播媽祖精神,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幸福汕尾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鳳山媽祖廟會是媽祖信仰演釋發展而來的表現形式。幾百年前,閩籍漁民飄洋過海捕撈,帶著媽祖保護神飄泊到鳳山(原為海中之島)開基創業,並建立媽祖廟。清康熙解除海禁,汕尾港得到極大發展,出現「舟楫雲屯、商旅雨集」之興旺景象,鳳山祖廟也因此於乾隆壬戌年(1742)得以擴建。整座廟宇採用粵東建築風格的三進兩院布局,面闊三間,風火式山牆,硬山頂,主體建築面積840平方米。一時成為汕尾港商貿往來、貨物集散、文化交流、民俗活動的場所。
  • 文峰天后宮:兩岸媽祖信仰交流重要紐帶
    文峰天后宮歷史悠久,內藏許多珍貴的文物資料,包括宋代木雕媽祖、清代碑記和手抄媽祖「真經」,以及木版刊印「百枝籤詩」等,這些都是研究媽祖文化的珍貴資料。  文峰天后宮的前身是白湖順濟廟,南宋年間由名相陳俊卿在家鄉白湖獻地建廟,成為朝廷褒封、御祭和官員致祭的唯一場所。南宋時期,媽祖被稱為「白湖妃」,取代北宋時期「寧海神女」的稱呼。
  • 媽祖文化:粵語帶來的逐漸演變的民間信仰
    在媽祖信仰之初,信徒僅限於莆田周圍地區,隨著福建海洋經濟活動的迅速發展,媽祖信仰藉助水運迅速而廣泛地傳播開來,無論福建商船所到之處,媽祖文化都在當地傳播。由於福建和廣東之間的地理位置接近和發達的海上運輸,使得媽祖文化在廣東盛行,特別是在廣東東部,天后宮隨處可見。
  • 黑龍江的媽祖文化
    由於兩岸關係的和諧發展,媽祖文化活動開展得越來越火熱。兩岸文化的密切交流,媽祖文化資源得到了進一步開發,媽祖文化的多重功能也帶來了市場價值。兩岸媽祖文化走向殊途同歸。共同的文化信仰,催生了媽祖文化的迅速擴展,派生了媽祖文化產品和旅遊業的升溫。
  • 媽祖與湛江海洋文化
    媽祖文化傳到雷州半島後,對湛江海洋文化的滲透融合有如下方式:  一、直接傳遞,自然融入湛江海洋文化  著名民俗學家陶立璠在他的文章《媽祖信仰的民俗學思考》中說:「媽祖信仰,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傳承歷史。它的影響不止在中國,而且遍及世界許多地域。這和媽祖的海神神格有著極大的關係,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屬於海洋文化的一部分。」
  • 媽祖文化源於南京
    金陵晚報報導昨日上午9點,第三屆南京媽祖文化民俗節在下關靜海寺開幕。剛剛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南京吆喝」、「浦口手獅舞」和「秦淮花燈」成了昨天開幕演出的重頭戲。  「媽祖文化起源於南京。」南京民俗專家王湧堅告訴記者,媽祖雖起源於宋朝的福建莆田,但興盛是在明清時期。
  • 媽祖信仰在寧波
    北宋以後,媽祖信仰在浙東沿海廣為傳播,與當地的原始海洋文化結合,逐漸形成以媽祖崇拜為主體的民間祭祀習俗。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宋徽宗欽賜媽祖廟「順濟」廟額,從此媽祖信仰得到朝廷認可,媽祖成為中華民族的航海保護神。
  • 中國媽祖文化為何千年不衰
    該公園總投資12億元,由澳門客商梁晚年先生與北京文理工科學研究院共同興建,將建成中國北方最大的媽祖文化中心;"媽祖文化與21世紀東亞文明"國際研討會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有關學者認為,以媽祖信仰為核心的"媽祖文化圈"與漢字為特性的"漢字文化圈"具有同樣的重要性,而且對了解海外華人社會和信仰來說,媽祖文化圈意義更為重大;等等。  "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
  • 海內外潮人對媽祖的信仰背後,隱藏的是怎樣的海洋文化?
    不管是潮汕本地的人們,還是身處在海外的潮人,都對媽祖有著深深的信仰。尤其是對於討海為生的漁民們來說,信仰媽祖有著很重大的意義,她可以保佑漁民們在海洋之上不會迷失方向,平安歸來。其實,在這樣的信仰背後,到底隱藏的是一種怎樣的海洋文化呢?
  • 淺談媽祖信仰在曹妃甸地區的傳承、表現與發展
    特別是近十幾年來,隨著蠶沙口天妃宮整體復建與曹妃甸區域媽祖信仰的蓬勃復興,引起了當地政府及許多有識之士的極大關注與思考。而以蠶沙口為代表的曹妃甸區域的媽祖信仰,如其傳入時間以及相關傳承、表現、發展,整體呈現斑駁紛雜,各種說法撲朔迷離,亟待辨析釐清,以期與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建設發展更加及時緊密地結合,從而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發展。
  • 定光民俗文化 客家民間信仰——定光文化簡介
    定光民俗文化  客家民間信仰 定光文化簡介
  • 什麼是媽祖文化?它的傳統活動有哪些?
    但以「圖騰崇拜、「祭祀」等形式存在的文化,卻可以在民間通過一代又一代不斷傳承,並最終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特別的民俗文化。媽祖文化和習俗就是基於崇拜和信仰,而不斷流傳至今的具有形式化和儀式感的主要民俗文化之一。從古至今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一直都有關於媽祖信仰的傳說和文化習俗。尤其是在當人的心目中媽祖已經融入了他們的思想和血液。
  • 媽祖文化起源,你了解多少?
    福建莆田的湄洲島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有著千年歷史的湄洲媽祖廟是世界上20多個國家和地區4000多座媽祖宮廟的祖廟。一年四季,前來媽祖祖廟進香朝覲的國內外香客人數達百萬之眾。奉祀媽祖的宮廟,在中國沿海各省、市,例如莆田、潮州、揭陽 、汕頭、汕尾(海陸豐地區:虎島天后宮)、泉州、漳州、雷州、湛江、海南等以及內地除青海、新疆、西藏等3省、區以外的其他省份,都有媽祖廟。隨著元明清之間航泫交通的日益發達,媽祖文化也伴著華人足跡傳遍全球,其中包括日本、東南亞、加拿大、美國乃至法國巴黎、丹麥、南美的巴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