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海內外華人世界的女神
作者傅惟光
風靡海內外華人世界的女神——媽祖文化在清代黑龍江的流傳媽祖文化流行於海峽兩岸。由於兩岸關係的和諧發展,媽祖文化活動開展得越來越火熱。兩岸文化的密切交流,媽祖文化資源得到了進一步開發,媽祖文化的多重功能也帶來了市場價值。兩岸媽祖文化走向殊途同歸。共同的文化信仰,催生了媽祖文化的迅速擴展,派生了媽祖文化產品和旅遊業的升溫。
關於媽祖文化信仰
在我國沿海及東南亞地區,普遍盛行女神或是海神的「媽祖」崇拜。媽祖崇拜、媽祖信仰,是道教神仙信仰在民間的廣泛流傳。
媽祖信仰起源於一千多年前,我國的沿海福建。媽祖,又稱天后、海神娘娘,是起源於福建莆田海邊的女神。據莆田最初立祠的記載,媽祖姓林,福建莆田人氏。生前就有種種神異,化去後鄉民自發為其立祠建廟。北宋宣和年間,朝廷賜廟額,身價從夫人起,累進到妃,又稱天后。
媽祖女神的靈跡,在海洋中保估船舶,更兼管民眾的疾苦。我國從宋朝以來,海洋業不斷發展和發達,促進了海神信仰的傳播,媽祖的影響越來越大,歷代朝廷對媽祖也越加推崇有加。由於媽祖信仰起源於民間,儘管歷朝歷代,朝廷有各種封號,但民間仍以自己的理想化的理解和情感,高度的崇拜和信仰,稱其為「媽祖」。由於媽祖信仰的悠久歷史,又以功能為主軸和信仰的廣泛。形成了廟會儀式、靈物崇拜和祭祀活動及其衍生的文化性質與社會功能,經濟效應,發展成為享譽海內外世界範圍華人共同崇尚的「媽祖文化」。
媽祖文化肇始於閩南,興於閩臺,以福建莆田為中心,風靡於海內外華人世界,凝聚了海峽兩岸和內陸民眾對媽祖的共同信仰和理想的升華。媽祖文化資源得到了進一步開發,媽祖文化的多重功能和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掘和光大,為中華民族的團結、進步和福祉,發揮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黑龍江的媽祖文化
媽祖文化在東南沿海,傳播特別廣泛,十分普遍,均為沿海地區,內地涵蓋了天津、遼寧眾多地方。黑龍江深居內地,遠離海洋,也有媽祖文化的傳播和媽祖崇拜嗎?
2006年第六屆中國民俗學會代表大會,分組討論,交流了媽祖文化的議題,專家提出:「媽祖文化,最北及黑龍江」。媽祖廟的名目繁多,顯應宮、天妃宮、海神娘娘廟……直呼媽祖廟的只有民間口傳,有不少衍化為娘娘廟。黑龍江不乏娘娘廟,而且各地都有。由媽祖文化衍生了黑龍江眾多的娘娘廟,女神崇拜,媽祖信仰存在於民間。
媽祖文化是什麼時候,怎麼遠及黑龍江的呢?媽祖信仰是道教的範疇,道教自遼代傳入黑龍江和齊齊哈爾,清代及民國時期發展較快。至解放前夕的上世紀40年代,除省城齊齊哈爾有娘娘廟外,多數縣城及邊遠的黑龍江畔的黑河都建有娘娘廟。娘娘廟,即來源於媽祖文化。
娘娘廟主神海事,更廣為保佑眾生疾苦。黑龍江的女神崇拜歷史悠久,又能保估船舶,又能接濟眾生,這樣的神靈很容易在民眾中生根。黑龍江的娘娘廟香火鼎盛,應始於清代初期,在齊齊哈爾設水師營管制。清初為了加強黑龍江邊防,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始設水師營。清徐宗亮著《黑龍江述略》,記載雅克薩對俄作戰,調吉林,寧古塔兵,並置造船艦於黑龍江、呼馬兒等處駐守。後遂定經制水師,總管一員四品,餘四品,六品。水手皆烏喇(吉林),寧古塔流人,南省流人述其先世,或閩或楚雲。《聖祖實錄》記載,僅雅克薩之役,就從福建調來藤牌兵水手400人。又民國時期魏毓蘭著《龍城舊聞節刑》記載,「水師營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京口、江寧選有家產之水手百名送京,由京派章京一員,兵八名送交烏拉薩布素軍中。嗣因設城永戍,立水師營留江(齊齊哈爾)駐防。
在「水師營」條中又記「水師營兵,皆調自福建。龍江道尹署附近之土著,其先世皆福建人。若莆田林姓,同安陳姓,在福建本巨族,徙塞上仍大姓也。雅克薩之役,建義侯林興珠平羅薩,為閩人立功塞外之祖。故當日水師營之權勢,雖不得比於滿洲,以視屯,站漢人,殊為優越。」
從歷史記載看出,自清初黑龍江設水師營永戍以來,福建人已經成為這裡的「土著」,並且佔有很大的優勢,成為當地的大姓。
黑龍江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各民族文化匯聚的地方,生日漸繁的福建人,勢必將沿海文化帶到了這裡。媽祖文化,自然會在邊塞蒙龍江落地生根。黑龍江的媽祖文化,來自福建媽祖的故鄉。
黑龍江的娘娘廟和宗教活動
齊齊哈爾從民族文化的源流上看,是農業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的交匯地帶,既有農業文化又有草原文化相互融匯。宗教文化也是一樣,具有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特點。娘娘廟有獨立的,也有互相摻雜供奉娘娘的。從清代到1945年以前,黑龍江境內有不少娘娘廟。
有記載可查的如:富拉爾基的關帝廟,除供奉關公外,還有觀音菩薩,三霄娘娘和藥王。
訥河縣有三聖佛堂,佛堂殿內塑有關羽、藥王、地藏、玉皇、天王、觀音娘娘、天山聖母、泰山娘娘、先天娘娘等塑像。
林甸縣有朝陽宮,內供南海左佛、關公、娘娘。後又增建磚廟三間,供南海右佛、關公、龍王、財神,舊廟仍供太上娘娘。
甘南縣,甘南鎮建的娘娘廟,稱吉慶宮,東陽鎮有「海雲宮」,四方山有「慶慧宮」,寶山鎮有「全聖宮」等,均為娘娘廟。最遠的要算黑龍江(瑗琿),也有娘娘廟。
因年代久遠,很可能有些娘娘廟並無記載。如此看來,黑龍江雖地處偏遠,但娘娘廟確實存在,且相當普遍。
省城齊齊哈爾的「普恩寺」(娘娘廟),最負盛名。清西清的《黑龍江外記》卷二,記載,「城西普恩寺,俗稱娘娘廟。地居沙阜,形如龜。林木翳薈,西望嫩江如帶,春秋遊覽之所,此為第一。寺中有紙本飛來大士像。殿上揭一牌,楷書《靈異記》,杭州旗人華照撰」。「普恩寺前有亭,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流人劉廷耀築自書『霞蔚雲興』額,黃君道煚分書,『浮幻因緣』,額,亭名闕如。嘉慶十三年(1808年)餘重修,名之曰『海粟』,自為記,與舊額並揭亭中」。
清英和著《卜魁紀略》記「娘娘廟(後殿供如來)」。民國魏毓蘭《龍城舊聞節刊》記「普恩寺,俗稱娘娘廟。在城西三裡許,河阜之上。宮殿崇閎,院宇軒敞。東西南三面圍以木柵,縱長三十一丈,橫寬三十六丈。林木蓊鬱,丹碧輝煌,為遊覽佳處。寺中有紙本飛來大士像,頗著靈異。寺前有海粟亭,額曰:『浮幻因緣』。廟會期在四月,廟時演戲禮佛,士女糜集,殊有人山人海之觀。又傳有人與龍戰子寺前江上。」
齊齊哈爾的廟會,集中於春秋兩季。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各寺廟舉行佛事法會。農曆六月初六「嫩江祭」,參加廟會的人多達萬人以上。據齊齊哈爾《宗教志》記載:「嘉慶十五年(1810年),齊齊哈爾城各佛教寺廟都有自己的會期有的連續三天,有的連續五天,廟會多由商販集資備辦。廟會上除誦經外,還有演戲和貿易活動,以普恩寺(也稱娘娘廟)為例,每至4月21日的廟會期,前往該寺進香觀戲的人『十倍於平時』」。
訥河縣每到四月十八,舉行娘娘廟會,到廟中求財、求福。
泰來縣關帝廟,每年進行春秋祀關嶽娘娘廟會,祈雨酬戲等活動。
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省城及各縣,無論道觀還是佛廟,都舉行大型廟會,進行宗教活動。活動內容和方式互相雜混,尤其是民間重大節日,宗教活動同節日很難分得很清楚。官、佛、道、商、民,普天同慶,形成一種特殊性,傳統的集宗教與民俗於一體的文化活動,盂蘭盆節,也是宗教活動的盛大節日,佛、道、釋無一例外。
媽祖海洋與內陸文化的融合
媽祖文化源於我國的東南沿海,風靡於東南亞和海峽兩岸。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廷為加強中國北部邊防,從吉林移水師於黑龍江(瑗琿)、設齊齊哈爾等處水手60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定齊齊哈爾水師營制,設總管。來自福建的水手,履行了保衛祖國北部邊防的使命,並永戍黑龍江。同時帶來了中國沿海的海洋文化,同當地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在長達三百餘年的時間裡,福建人融入了北方社會,這裡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媽祖文化在這裡發生了融合與變化,適應了當地多神信仰的宗教禮俗,娘娘廟和女神崇拜存在於儒、釋、道的多種信仰當中。在當地的社會生活、經濟發展中,發生了重大影響。
春秋兩季的多種盛大廟會、宗教活動,成為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大事,並載入史冊。媽祖文化的巨大影響,在這裡得以生根,歷史驗證了媽祖文化在黑龍江存在的歷史真實。
清代是黑龍江歷史上,發展較快的一段時期。沿海和內地大量漢人,移駐黑龍江,帶來了多種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為黑龍江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歷史機遇。
近三個半世紀的時間,黑龍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其中文化的因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在振興中華,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時期,更需要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
沿海經濟的發展,走在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前列。媽祖信仰的千年歷史,已經發展為文化的信仰和文化的認同。臺灣的媽祖信仰,源於福建,幾百年來盛行於臺灣的媽祖信仰,豐富了臺灣人的精神生活,凝聚了人們的親和力,帶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臺灣島內有媽祖廟2000多所,信徒1400多萬人。
閩臺間的共同信仰,媽祖構成了紐帶,促進了兩岸文化的交流。大陸的開放政策,推動了兩岸媽祖文化的交流,三十年來日趨火熱。「根」在福建的媽祖文化,近幾年來的「媽祖熱」已席捲臺灣全島,前往福建媽祖廟進香的臺灣人劇增。湄州祖廟已經與臺灣的十幾所媽祖廟重新建立起了「母——女」親族的「至親廟」關係。媽祖文化已經形成產業鏈,為兩岸經濟發展帶來了福祉。
媽祖文化形成民族的認同和經濟發展的雙重作用。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促進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了許多成熟的經驗,值得內地吸取。媽祖文化在內地如山東、天津日臻紅火,我們不能隔岸觀火,應與時俱進推動媽祖文化發展。
媽祖信仰,畢竟是民族民俗文化的歷史積澱,作為優秀的文化遺產,應當得到保護和傳承。1908年在普恩寺古廟舊址,改建黑龍江圖書館。齊齊哈爾的普恩寺(娘娘廟),即現在的「小姐樓」黑龍江圖書館舊址,歷史上曾盛況空前,但現在卻鮮為人知。福建莆田林姓、同安陳姓等,帶來了沿海的媽祖文化,其後裔三百多年人口眾多,也未必知媽祖。不只是尋根問祖,還應挖掘,曾經植根黑龍江的媽祖文化。
【作者簡介】
傅惟光:(1944年—)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人,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文物考古,地方史。
滿族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