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的媽祖文化

2020-12-10 騰訊網

風靡海內外華人世界的女神

作者傅惟光

風靡海內外華人世界的女神——媽祖文化在清代黑龍江的流傳媽祖文化流行於海峽兩岸。由於兩岸關係的和諧發展,媽祖文化活動開展得越來越火熱。兩岸文化的密切交流,媽祖文化資源得到了進一步開發,媽祖文化的多重功能也帶來了市場價值。兩岸媽祖文化走向殊途同歸。共同的文化信仰,催生了媽祖文化的迅速擴展,派生了媽祖文化產品和旅遊業的升溫。

關於媽祖文化信仰

在我國沿海及東南亞地區,普遍盛行女神或是海神的「媽祖」崇拜。媽祖崇拜、媽祖信仰,是道教神仙信仰在民間的廣泛流傳。

媽祖信仰起源於一千多年前,我國的沿海福建。媽祖,又稱天后、海神娘娘,是起源於福建莆田海邊的女神。據莆田最初立祠的記載,媽祖姓林,福建莆田人氏。生前就有種種神異,化去後鄉民自發為其立祠建廟。北宋宣和年間,朝廷賜廟額,身價從夫人起,累進到妃,又稱天后。

媽祖女神的靈跡,在海洋中保估船舶,更兼管民眾的疾苦。我國從宋朝以來,海洋業不斷發展和發達,促進了海神信仰的傳播,媽祖的影響越來越大,歷代朝廷對媽祖也越加推崇有加。由於媽祖信仰起源於民間,儘管歷朝歷代,朝廷有各種封號,但民間仍以自己的理想化的理解和情感,高度的崇拜和信仰,稱其為「媽祖」。由於媽祖信仰的悠久歷史,又以功能為主軸和信仰的廣泛。形成了廟會儀式、靈物崇拜和祭祀活動及其衍生的文化性質與社會功能,經濟效應,發展成為享譽海內外世界範圍華人共同崇尚的「媽祖文化」。

媽祖文化肇始於閩南,興於閩臺,以福建莆田為中心,風靡於海內外華人世界,凝聚了海峽兩岸和內陸民眾對媽祖的共同信仰和理想的升華。媽祖文化資源得到了進一步開發,媽祖文化的多重功能和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掘和光大,為中華民族的團結、進步和福祉,發揮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黑龍江的媽祖文化

媽祖文化在東南沿海,傳播特別廣泛,十分普遍,均為沿海地區,內地涵蓋了天津、遼寧眾多地方。黑龍江深居內地,遠離海洋,也有媽祖文化的傳播和媽祖崇拜嗎?

2006年第六屆中國民俗學會代表大會,分組討論,交流了媽祖文化的議題,專家提出:「媽祖文化,最北及黑龍江」。媽祖廟的名目繁多,顯應宮、天妃宮、海神娘娘廟……直呼媽祖廟的只有民間口傳,有不少衍化為娘娘廟。黑龍江不乏娘娘廟,而且各地都有。由媽祖文化衍生了黑龍江眾多的娘娘廟,女神崇拜,媽祖信仰存在於民間。

媽祖文化是什麼時候,怎麼遠及黑龍江的呢?媽祖信仰是道教的範疇,道教自遼代傳入黑龍江和齊齊哈爾,清代及民國時期發展較快。至解放前夕的上世紀40年代,除省城齊齊哈爾有娘娘廟外,多數縣城及邊遠的黑龍江畔的黑河都建有娘娘廟。娘娘廟,即來源於媽祖文化。

娘娘廟主神海事,更廣為保佑眾生疾苦。黑龍江的女神崇拜歷史悠久,又能保估船舶,又能接濟眾生,這樣的神靈很容易在民眾中生根。黑龍江的娘娘廟香火鼎盛,應始於清代初期,在齊齊哈爾設水師營管制。清初為了加強黑龍江邊防,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始設水師營。清徐宗亮著《黑龍江述略》,記載雅克薩對俄作戰,調吉林,寧古塔兵,並置造船艦於黑龍江、呼馬兒等處駐守。後遂定經制水師,總管一員四品,餘四品,六品。水手皆烏喇(吉林),寧古塔流人,南省流人述其先世,或閩或楚雲。《聖祖實錄》記載,僅雅克薩之役,就從福建調來藤牌兵水手400人。又民國時期魏毓蘭著《龍城舊聞節刑》記載,「水師營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京口、江寧選有家產之水手百名送京,由京派章京一員,兵八名送交烏拉薩布素軍中。嗣因設城永戍,立水師營留江(齊齊哈爾)駐防。

在「水師營」條中又記「水師營兵,皆調自福建。龍江道尹署附近之土著,其先世皆福建人。若莆田林姓,同安陳姓,在福建本巨族,徙塞上仍大姓也。雅克薩之役,建義侯林興珠平羅薩,為閩人立功塞外之祖。故當日水師營之權勢,雖不得比於滿洲,以視屯,站漢人,殊為優越。」

從歷史記載看出,自清初黑龍江設水師營永戍以來,福建人已經成為這裡的「土著」,並且佔有很大的優勢,成為當地的大姓。

黑龍江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各民族文化匯聚的地方,生日漸繁的福建人,勢必將沿海文化帶到了這裡。媽祖文化,自然會在邊塞蒙龍江落地生根。黑龍江的媽祖文化,來自福建媽祖的故鄉。

黑龍江的娘娘廟和宗教活動

齊齊哈爾從民族文化的源流上看,是農業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的交匯地帶,既有農業文化又有草原文化相互融匯。宗教文化也是一樣,具有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特點。娘娘廟有獨立的,也有互相摻雜供奉娘娘的。從清代到1945年以前,黑龍江境內有不少娘娘廟。

有記載可查的如:富拉爾基的關帝廟,除供奉關公外,還有觀音菩薩,三霄娘娘和藥王。

訥河縣有三聖佛堂,佛堂殿內塑有關羽、藥王、地藏、玉皇、天王、觀音娘娘、天山聖母、泰山娘娘、先天娘娘等塑像。

林甸縣有朝陽宮,內供南海左佛、關公、娘娘。後又增建磚廟三間,供南海右佛、關公、龍王、財神,舊廟仍供太上娘娘。

甘南縣,甘南鎮建的娘娘廟,稱吉慶宮,東陽鎮有「海雲宮」,四方山有「慶慧宮」,寶山鎮有「全聖宮」等,均為娘娘廟。最遠的要算黑龍江(瑗琿),也有娘娘廟。

因年代久遠,很可能有些娘娘廟並無記載。如此看來,黑龍江雖地處偏遠,但娘娘廟確實存在,且相當普遍。

省城齊齊哈爾的「普恩寺」(娘娘廟),最負盛名。清西清的《黑龍江外記》卷二,記載,「城西普恩寺,俗稱娘娘廟。地居沙阜,形如龜。林木翳薈,西望嫩江如帶,春秋遊覽之所,此為第一。寺中有紙本飛來大士像。殿上揭一牌,楷書《靈異記》,杭州旗人華照撰」。「普恩寺前有亭,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流人劉廷耀築自書『霞蔚雲興』額,黃君道煚分書,『浮幻因緣』,額,亭名闕如。嘉慶十三年(1808年)餘重修,名之曰『海粟』,自為記,與舊額並揭亭中」。

清英和著《卜魁紀略》記「娘娘廟(後殿供如來)」。民國魏毓蘭《龍城舊聞節刊》記「普恩寺,俗稱娘娘廟。在城西三裡許,河阜之上。宮殿崇閎,院宇軒敞。東西南三面圍以木柵,縱長三十一丈,橫寬三十六丈。林木蓊鬱,丹碧輝煌,為遊覽佳處。寺中有紙本飛來大士像,頗著靈異。寺前有海粟亭,額曰:『浮幻因緣』。廟會期在四月,廟時演戲禮佛,士女糜集,殊有人山人海之觀。又傳有人與龍戰子寺前江上。」

齊齊哈爾的廟會,集中於春秋兩季。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各寺廟舉行佛事法會。農曆六月初六「嫩江祭」,參加廟會的人多達萬人以上。據齊齊哈爾《宗教志》記載:「嘉慶十五年(1810年),齊齊哈爾城各佛教寺廟都有自己的會期有的連續三天,有的連續五天,廟會多由商販集資備辦。廟會上除誦經外,還有演戲和貿易活動,以普恩寺(也稱娘娘廟)為例,每至4月21日的廟會期,前往該寺進香觀戲的人『十倍於平時』」。

訥河縣每到四月十八,舉行娘娘廟會,到廟中求財、求福。

泰來縣關帝廟,每年進行春秋祀關嶽娘娘廟會,祈雨酬戲等活動。

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省城及各縣,無論道觀還是佛廟,都舉行大型廟會,進行宗教活動。活動內容和方式互相雜混,尤其是民間重大節日,宗教活動同節日很難分得很清楚。官、佛、道、商、民,普天同慶,形成一種特殊性,傳統的集宗教與民俗於一體的文化活動,盂蘭盆節,也是宗教活動的盛大節日,佛、道、釋無一例外。

媽祖海洋與內陸文化的融合

媽祖文化源於我國的東南沿海,風靡於東南亞和海峽兩岸。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廷為加強中國北部邊防,從吉林移水師於黑龍江(瑗琿)、設齊齊哈爾等處水手60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定齊齊哈爾水師營制,設總管。來自福建的水手,履行了保衛祖國北部邊防的使命,並永戍黑龍江。同時帶來了中國沿海的海洋文化,同當地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在長達三百餘年的時間裡,福建人融入了北方社會,這裡成為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媽祖文化在這裡發生了融合與變化,適應了當地多神信仰的宗教禮俗,娘娘廟和女神崇拜存在於儒、釋、道的多種信仰當中。在當地的社會生活、經濟發展中,發生了重大影響。

春秋兩季的多種盛大廟會、宗教活動,成為人們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大事,並載入史冊。媽祖文化的巨大影響,在這裡得以生根,歷史驗證了媽祖文化在黑龍江存在的歷史真實。

清代是黑龍江歷史上,發展較快的一段時期。沿海和內地大量漢人,移駐黑龍江,帶來了多種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為黑龍江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歷史機遇。

近三個半世紀的時間,黑龍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其中文化的因素,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在振興中華,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時期,更需要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

沿海經濟的發展,走在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前列。媽祖信仰的千年歷史,已經發展為文化的信仰和文化的認同。臺灣的媽祖信仰,源於福建,幾百年來盛行於臺灣的媽祖信仰,豐富了臺灣人的精神生活,凝聚了人們的親和力,帶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臺灣島內有媽祖廟2000多所,信徒1400多萬人。

閩臺間的共同信仰,媽祖構成了紐帶,促進了兩岸文化的交流。大陸的開放政策,推動了兩岸媽祖文化的交流,三十年來日趨火熱。「根」在福建的媽祖文化,近幾年來的「媽祖熱」已席捲臺灣全島,前往福建媽祖廟進香的臺灣人劇增。湄州祖廟已經與臺灣的十幾所媽祖廟重新建立起了「母——女」親族的「至親廟」關係。媽祖文化已經形成產業鏈,為兩岸經濟發展帶來了福祉。

媽祖文化形成民族的認同和經濟發展的雙重作用。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促進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了許多成熟的經驗,值得內地吸取。媽祖文化在內地如山東、天津日臻紅火,我們不能隔岸觀火,應與時俱進推動媽祖文化發展。

媽祖信仰,畢竟是民族民俗文化的歷史積澱,作為優秀的文化遺產,應當得到保護和傳承。1908年在普恩寺古廟舊址,改建黑龍江圖書館。齊齊哈爾的普恩寺(娘娘廟),即現在的「小姐樓」黑龍江圖書館舊址,歷史上曾盛況空前,但現在卻鮮為人知。福建莆田林姓、同安陳姓等,帶來了沿海的媽祖文化,其後裔三百多年人口眾多,也未必知媽祖。不只是尋根問祖,還應挖掘,曾經植根黑龍江的媽祖文化。

【作者簡介】

傅惟光:(1944年—)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人,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文物考古,地方史。

滿族文化網

相關焦點

  • 了解媽祖文化現狀、梳理媽祖文化概況 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成立...
    審核通過了《關於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籌備工作的報告》,《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章程》。大會還舉行了揭牌儀式。2019年6月,山東省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籌備工作全面鋪開,在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民政廳牽頭的多部門指導和支持下,籌備工作有條不紊展開,籌委會組織專人以青島市媽祖文化聯誼會已取得的經驗為依託,前往山東省各地市進行調研,對當地的媽祖文化的歷史淵源進行挖掘,了解媽祖文化現狀,梳理出山東省內媽祖文化概況。
  • 聆聽媽祖故事 傳承媽祖文化
    莆田網訊 近日,北岸賢良港天后祖祠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市外國語學校的學生們在這裡聆聽媽祖故事,傳承媽祖文化(如圖)。  當天,學生們身穿紅色校服,手持紅色大旗,排成長隊,在祖祠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參觀媽祖祖祠、天后聖殿及媽祖故居等,聆聽媽祖歷史故事,對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表示讚嘆。
  • 湄洲島「傳播媽祖文化的使者」:見證媽祖文化走向世界
    中新社福建莆田3月8日電 題:湄洲島「傳播媽祖文化的使者」:見證媽祖文化走向世界作者 葉秋雲福建莆田市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秘書長李少霞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這20多年來,每每看到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等不辭旅途辛勞來到祖廟朝拜
  • 海南媽祖文化團亮相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
    本報10月15日訊(記者吳雨倩)近日,由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主辦,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協辦的「第17屆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在澳門舉行。由海南臨高天后宮、海口白沙門天后宮、澄邁縣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等組成的海南媽祖文化團精彩亮相,向全國各地媽祖信眾和遊客推介海南。
  • 【媽祖】惠安媽祖文化交流團赴北港朝天宮開展媽祖文化交流活動
    感謝您關注中華媽祖!科技視角、人文情懷、大愛精神。我們致力於傳播媽祖精神,促進媽祖文化交流。
  • 湄洲媽祖 海峽論壇:傳承媽祖文化 弘揚媽祖精神
    新華網福州10月31日電(記者陳鍵興 沈汝發)「媽祖信仰、媽祖文化在世界的傳播對於寄託海外遊子的思鄉情懷,凝聚海外僑胞的力量,增進對祖國的感情,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媽祖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是連接海內外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將會代代相傳。」
  • 媽祖文化 | 媽祖崇拜的起源
    媽祖是在中國南北各地特別是沿海地區被廣泛信奉的女神。關於媽祖崇拜的起源,在幾乎所有的文獻裡,都說是從北宋時期在福建莆田開始的。在分布各地的許多媽祖廟(天妃宮、天后宮)裡,都可以見到懸掛在牆上的文字或圖繪加文本的內容相當標準化的媽祖故事。媽祖是在中國南北各地特別是沿海地區被廣泛信奉的女神。關於媽祖崇拜的起源,在幾乎所有的文獻裡,都說是從北宋時期在福建莆田開始的。在分布各地的許多媽祖廟(天妃宮、天后宮)裡,都可以見到懸掛在牆上的文字或圖繪加文本的內容相當標準化的媽祖故事。
  • 弘承媽祖 揚帆世界——媽祖文化融合包含海事文化及精神
    媽祖是中華民族所有本土信仰中,唯一能夠超越時間空間和民族文化界線,源自中國,是中華民間最早偶像,媽祖像一位親善大使揚帆世界,為全世界許一個和平未來!有了媽祖,一帆風順;同心同德,全球全力以赴。從而加大媽祖文化精神傳播力度,讓媽祖之光照遍全球。
  • 傳承媽祖精神,挖掘保護媽祖文化!
    請添加媽祖珠珍文化公眾號 廟祖珍珠陽華 媽祖文化是全國非遺保護項目,大家都知道,媽祖通常指的是:美麗、善良、救苦救難助人為樂而後化身為掌管海上航運的女神—林默娘,也稱:天后聖母。不過在潮汕各地敬奉的三位護嬰女神卻另有傳說,而且也另有典故。
  • 【世界媽祖】媽祖緣·兩岸情 ——蒼南縣組織媽祖文化團隊赴臺媽祖金身分靈活動
    根據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三屆三次會員大會審議通過的2019年以「心靈契合·兩岸和合」精神和工作方針,浙江省溫州市蒼南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積極組織有關媽祖宮廟赴臺灣進行媽祖金身分靈活動。5月26日至28日,在臺灣漢臣媽祖文化推廣交流協會蕭會長陪同下,蒼南37人的媽祖文化團隊第一站到達松山慈佑宮,由松山慈佑宮陳玉峰董事長親自將媽祖金身分靈給蒼南靈溪媽祖廟;第二站抵達大甲鎮瀾宮,由大甲鎮瀾宮副董事長、臺灣媽祖聯誼會會長鄭銘坤親自把媽祖金身分靈給蒼南大漁天后宮
  • 霞浦文化 | 媽祖文化信俗
    媽祖文化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尊崇、信仰媽祖過程中遺留和傳承下來的物質及精神財富的總稱,是中華民族重要文化瑰寶之一。2014年9月,媽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標誌著媽祖文化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這是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代代相傳的成果,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貢獻。
  • 【媽祖】 弘揚媽祖精神 長島縣媽祖文化交流協會舉辦系列活動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彰顯媽祖精神,9月23日-24日,長島縣媽祖文化交流協會舉辦了臺北桃園慈護宮媽祖安座顯應宮典禮、媽祖秋嘗大典、長島縣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年會、「歌聲裡的千年媽祖」非遺作品演唱會等系列文化活動。
  • 偉大的媽祖的文化來源!
    李莫德雷德:媽祖信仰是我國民間信仰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媽祖文化亦是東方海洋文化的典型代表。媽祖文化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信眾,也具有強大社會影響力。與西方海洋文化中的海神信仰相比,媽祖信仰所體現的是為百姓避災、祈福和保護漁商的作用,這主要與東方文化追求安定祥和的靜態特徵有關。
  • 淺談:媽祖信仰向媽祖文化發展的歷史必然
    從媽祖信仰到媽祖文化也是 歷史 的必然,媽祖文化內涵豐富並在今天的海峽兩岸關係中發揮著獨特的文化優勢,成為增進兩岸民族感情、增強兩岸文化交流和促進兩岸 經濟 貿易往來的橋梁和紐帶。   (一)「媽祖文化」已在海內外形成共識。
  • 【媽祖新聞】古今潮陽媽祖文化概況
    幸得物換星移,改革開放,萬物復甦,潮陽各村媽廟得到修葺、重建和擴展,如雨後春筍般地復活;各級黨政部門重視媽祖文化工作,發揮其社會的正能量,使這古老傳統文化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潮陽文化奏新曲,空巷萬人敬聖姿。」海門廟理事會,還決定援建尖山媽祖公園,打造文化景區:媽祖聖德信俗區、華夏源流文化區、傳統文化國學區、潮汕文化民俗區。為支持這一宏大規劃,市媽協供奉、2013年農曆八月十八日在莆田市順濟廟開光嵌瓷媽祖寶像,於九月初九媽祖成道日,在海門巡安慶典後移座尖山。它高1.5米,面容雍容端莊,全身絢麗鮮豔,嵌瓷令其永不褪色,精彩絕倫。
  • 媽祖與湛江海洋文化
    自宋代閩人第二次南遷,把福建人對媽祖的崇拜信仰帶來以後,媽祖文化和雷州半島的海洋文化就相互滲透,相互融洽,形成了後來湛江文化獨有的精神特質,千百年來孕育了湛江人不朽的偉大精神和高尚品德。  湛江的海岸線長達1500公裡。作為海洋大市的湛江,在南海的孕育下,在積澱深厚的海洋文化的薰陶下,形成了湛江獨特的文化和精神。
  • 媽祖文化源於南京
    金陵晚報報導昨日上午9點,第三屆南京媽祖文化民俗節在下關靜海寺開幕。剛剛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南京吆喝」、「浦口手獅舞」和「秦淮花燈」成了昨天開幕演出的重頭戲。  「媽祖文化起源於南京。」南京民俗專家王湧堅告訴記者,媽祖雖起源於宋朝的福建莆田,但興盛是在明清時期。
  • 媽祖石雕像的文化與傳承
    專家學者研究指出,媽祖是由中國閩越地區的巫覡信仰演變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吸取了其他的民間信仰(千裡眼順風耳)。伴隨著影響力的擴展,又納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後來逐步從諸多海神中脫穎而出,成為了閩臺海洋文化及東亞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
  • 民俗信仰——媽祖文化
    媽祖簡介: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代現代。世界「非遺」媽祖壁塑。媽祖傳說:是媽祖信俗有機組成部分,媽祖信仰傳播重要文化載體,集中體現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
  • 顏延齡與澳門媽祖文化
    在這裡,人、歷史、自然奇妙地交融在一起,媽祖、聖母和諧地裹卷在一處,給人一種厚重的歷史感和超然的時空感。其中,媽祖文化留給澳門山水的「腳印」最深,與澳門的淵源也最久,更是展示澳門「人文山水」悠久魅力的「代表作」之一。在我看來,媽祖文化之於澳門,如同皮與毛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