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集被質疑洩露個人信息,千名消費者慘遭電話詐騙

2020-12-21 中國消費者報

雲集APP下個單

還沒回家收貨

騙子的電話就到了

多名消費者向《中國消費者報》記者反映

在雲集平臺上購物之後

接到了詐騙電話

導致上當受騙

▲雲集APP截圖

北京市消費者時小姐在雲集APP上購買了日本pitta mask口罩,結果當天晚上就遭受了詐騙,被騙子分19筆划走了14000元。山東青島消費者謝小姐在雲集APP下單購買了女性日常用品,騙子能報出她的單號和購買的物品,謝小姐被騙4999元。《中國消費者報》記者獲悉,從去年至今,在雲集平臺上,眾多購買了商品的消費者接到了詐騙電話,涉及全國各地上千名消費者。記者了解到,消費者被騙金額從幾千元至數萬元,損失慘重。多名消費者質疑雲集平臺洩露消費者個人信息。

1

詐騙電話能精準說出

消費者個人信息

3月21日下午,北京市消費者時小姐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在雲集APP平臺上購物後遭受詐騙的事情讓她久久不能釋懷。

「北京的霧霾非常嚴重,我下午2點在雲集平臺上購買了日本pitta mask口罩,結果晚上8點還沒到家,就接到了電話。」時小姐說,對方告訴她倉庫沒貨,需要退款,請她提供支付寶帳號和身份證號碼。

「對方能說出我的訂單編號,我的姓名,還有我下單買的具體物品。這些都讓我不得不信。」時小姐說,在提供了信息後不久,她就發現銀行卡上的錢被一筆一筆的「消費」。

時小姐說,由於設置了簡訊提醒,當她看到錢被轉走的時候,立即打電話給銀行要求凍結,但沒想到還是晚了。「整整19筆,裡面的錢一掃而空。」此後,騙子的電話再也打不通,時小姐向朝陽區高碑店警方報了警。

山東青島的消費者謝小姐對記者稱,在購買了雲集APP的商品後,「商家」打來電話要求她退貨,給她的理由是產品質量被發現了問題,需要消費者退貨。

「他說退貨目前要推到支付寶,然後給我一個二維碼讓我掃。」謝小姐說,當時她並不太相信這是商家,曾經懷疑過是騙局,但是對方卻能準確的說出她的訂單編號、手機號碼、商品信息、收貨地址等。「我就有點暈了,覺得可能真是商家,於是就答應了他。」謝小姐說,對方「提醒」她,由於芝麻信用不夠,還讓她開通螞蟻借唄。「就這樣,他們利用我的訂單信息,騙走了我4999元。」

北京市消費者時小姐和青島消費者謝小姐均選擇了報警。「到現在,警方也沒有結論,雲集也沒有給我一個說法。」謝小姐說,她質疑自己的訂單信息在雲集APP上被洩露,才導致她上當受騙。

2

多地消費者被騙

損失慘重

《中國消費者報》記者了解到,疑似因「雲集訂單信息洩露」導致消費者遭受詐騙的事情,涉及全國各地的消費者。

2018年8月,湖北省孝感市消費者孟某,購買了「熊野油脂馬油洗髮水護髮素600ml 2瓶裝」後,接到自稱雲集售後人員的電話,對方稱商品有質量問題,要求商品回收,要核實相關信息處理退款,要求消費者添加微信溝並按照提示操作。最終,消費者被騙走5600元.....

2018年8月,吉林長春一名消費者魏某,在雲集上購買了韓國LG倍瑞傲護理牙膏,隨後接到「客服」電話,稱消費者購買的牙膏重金屬超標,要先行賠付。魏某起初懷疑詐騙,要掛電話,但對方精準說出魏某的下單時間和商品,此後,消費者被騙25000元......

2018年10月,黑龍江省雙鴨山市消費者李某,在雲集上購買急救手膜、足膜後,接到自稱是快遞公司人員的電話,對方稱快遞丟件,需要客戶支付寶帳號給客戶退款,並要求添加消費者微信,發送二維碼,輸入銀行卡號並填寫驗證碼,消費者被騙約11萬元......

2018年12月,江蘇常州市消費者王某,在雲集上購買了「蒙牛純甄巴氏殺菌熱處理風味酸牛奶」,隨後接到湖南長沙的電話稱牛奶丟了,要理賠,並發了連結要求消費者輸入驗證碼,最終消費者信用卡被提現了35000元......

2019年1月,廣東東莞市消費者蔣某在雲集上購買了50片的紙尿褲,隨後接到自稱「雲集客服」的電話,「客服」能完整的提供她的下單信息、商品信息,在一步一步引導下,她被騙走了8000元......

2019年2月,甘肅省白銀市消費者陳某在雲集上購買產品後,接到自稱「商家」的電話,對方說產品有問題要雙倍退款,消費者加了對方支付寶後,按照步驟操作,被騙2380元......

《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掌握的資料顯示,目前,上千名消費者或因「雲集訂單信息洩露」接到了詐騙電話。

3

平臺如有重大漏洞

應承擔法律責任

《中國消費者報》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已有不少消費者因此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財產損失,受騙金額從幾百元到十幾萬元不等,僅《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掌握的資料顯示,目前整體損失金額或達數百萬元。有的消費者已經向公安機關報案。此外,一些雲集的消費者也反映,接到類似詐騙電話,但沒有上當受騙。

一名遭受詐騙的雲集用戶向《中國消費者報》記者稱,從消費者被詐騙的情況來看,雲集存在嚴重的信息安全隱患,消費者在雲集消費之後,包括個人姓名、電話、收貨地址、消費金額以及交易時間等詳細信息便遭到洩露;此後,更是有部分用戶接連收到詐騙簡訊和詐騙電話,令人防不勝防。

河南英倫律師事務所律師黃文得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稱,雲集APP作為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通過促成網上買賣雙方的交易獲取利益,應當根據《電子商務法》的相關規定履行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定義務。

黃文得說:

「雲集app具有獲取買家個人信息的便利,如果其不能切實履行上述法定義務,那麼必然導致買家姓名、手機號碼、住址、消費習慣等重要個人信息的裸奔,這將直接導致買家財產損失,甚至損害人身安全。」

黃文得認為,從消費者反映的情況來看,消費者在購物後幾個小時內個人信息就被犯罪分子掌握和利用,可以認定雲集app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存在重大漏洞,具有嚴重過錯。

黃文得認為,雲集應當對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權被侵害一事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如果監管部門責令整改而雲集APP拒不改正的,那麼,雲集APP平臺涉嫌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犯罪,此為其一。其二,如果消費者個人信息洩露系雲集APP內部員工的個人行為所致,那麼該員工個人因為實施了非法提供或者銷售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

黃文得說:

「存在嚴重的信息安全隱患的平臺,必須為消費者遭受的侵害承擔法律責任,有關監管部門應該行動起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中國消費網

記者/北齊安

編輯/裴瑩

監製/何永鵬 田珍祥

相關焦點

  • 雲集平臺被爆消費者信息洩露 JP Morgan下調評級為中性
    《中國消費者報》消息,2019年8月23日,張女士收到一通電話,對方聲稱是雲集客服,告知張女士在雲集品臺購買的黛珂護膚品存在質量問題,化妝品檢測機構要求返貨返款給消費者。
  • 同程網訂機票後收到詐騙簡訊 疑個人信息遭洩露
    原標題:同程網訂機票後收到詐騙簡訊 疑個人信息遭洩露 梁先生收到的詐騙簡訊內容(屏幕上半部分)  □本報記者陳聰文/文劉興/圖  「簡訊上的專線並非航空公司的服務熱線,是不是我的個人信息被洩露了,又是被誰洩露的?」梁先生感到很納悶。
  • 揭秘丨警方首度揭露電信詐騙常見的七種手段 防範個人信息洩露
    記者從北京警方開展的首都網絡安全日活動上發現,警方首度全面深入揭露電信詐騙常見的七種手段並提醒市民要時刻防範個人信息外洩,避免因電信詐騙受損。  七種常見詐騙手段「涉嫌刑事犯罪」、「恭喜中獎」、「猜猜我是誰」……如今不少人都會收到類似的信息或電話,一旦相信就落入了騙子的圈套。
  • 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圓通快遞迴應
    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11月17日@圓通速遞 回應稱「堅決配合打擊涉及用戶信息安全的違法行為」超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每條信息出售單價約為1元據新京報貝殼財經報導,在由河北邯鄲市公安局反詐中心聯合邯鄲市永年區公安局成立的專案組近期偵辦的一起部督案件中,不法分子與圓通快遞多位「內鬼」勾結,通過有償租用圓通員工系統帳號盜取公民個人信息,再層層倒賣公民個人信息至不同下遊犯罪人員。
  • 臨登機更改機票遭假客服詐騙 旅客信息如何被洩露?
    龐先生認為,是二被告洩露了自己的個人隱私,才讓不法分子向其發送詐騙簡訊,二被告應在各自的官方網站上公開道歉,並共同賠償其精神損害撫慰金1000元。  趣拿公司代理人提出,龐先生的機票是在公司平臺處訂購,但因出票需要,該個人信息需流轉至代理商、中航信系統及航空公司,每個環節均存在洩露信息的可能,況且還不排除原告在其他場合曾披露其個人信息,因此,龐先生僅憑一條來路不明的簡訊就認定其個人信息為趣拿公司洩露,不符合邏輯,且沒有事實依據。
  • 315晚會曝光個人信息洩露黑產 360手機衛士支招防範
    3月15日,央視3·15晚會對食品安全、產品質量等多方面消費者經常投訴的問題進行了詳盡的報導,此外個人隱私安全洩露背後的黑色產業鏈也成為本屆3·15關注的重點。而360手機衛士憑藉其特有的安全防禦屬性,能夠有效的防範個人信息洩露之後的電信、網絡詐騙,保護手機用戶財產安全。
  • 代購、網點…… 快遞業洩露個人信息漏洞無處不在
    記者根據多份公開資料發現,這些遭販賣的快遞信息最終多流向從事詐騙活動的犯罪分子手中,為其從事詐騙活動提供信息支持。  北京市安理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律師王新銳就此分析,個人信息被洩露的用戶有權要求收集其個人信息的快遞公司刪除其個人信息,若因個人信息洩露受到損害,可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損害賠償。
  • 國航官網訂票遭遇「被取消」 信息洩露消費者找誰維權?
    有消費者向央廣網記者反應,在國航官網上操作預訂成功機票,卻接到航班取消簡訊,聯繫國航客服被告知航班無異常,且簡訊並非國航客服號碼發來。沒有通過第三方平臺,也會出現個人信息洩露的問題,究竟誰動了你的個人信息?
  • QQ好友詐騙出新騙術 微信點讚小心洩露個人信息
    原標題:QQ好友詐騙出新騙術 微信點讚小心洩露個人信息   【QQ好友詐騙出新型騙術】   案例:2014年3月15日,市民小李報案稱:當天下午15時許,他在上網時QQ上有個「同學」稱「有個親戚向其借錢,但是如果讓自己借對方的話,到時候不好意思去要
  • ...信息遭洩露!你的姓名和電話能賣多少錢?「信息販子」價目表曝光→
    回到住處,王先生按照公安部門提醒,撕下寫有自己姓名、地址、電話號碼的運單並撕碎,但他知道這樣也解決不了問題:「就算我做好自我保護,但快遞企業有我的信息,信息洩露環節很多。」就在幾天前,圓通速遞被曝有5名「內鬼」有償租借員工帳號,導致超過4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被洩露。
  • 解讀大數據時代的信息保護:8種個人習慣或致信息洩露
    (圖: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發言,提出加強個人信息保護)從去年不斷曝光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逐漸呈現出精準化的特點,讓普通人防不勝防,也暴露了個人信息洩露的嚴重性。連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都說,「我也常收到詐騙簡訊和電話」,並透露國家相關部門正在舉措防範,「工信部去年已全面完成手機實名制;下架1757個改號軟體,月均攔截騷擾電話1億7千3百萬條,關停涉案號碼80.6萬個。」同時,除了國家層面的保障,普通公民更要從自身做好保護措施。
  • 偷拍運單批量調取 快遞業洩露個人信息漏洞無處不在
    北京市安理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律師王新銳就此分析,個人信息被洩露的用戶有權要求收集其個人信息的快遞公司刪除其個人信息,若因個人信息洩露受到損害,可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損害賠償。記者撥通電話核對信息後,收件人蔡女士對個人信息已然洩露充滿擔憂。該「號販子」稱,只要客戶想要資源,自己就能找到市面上常見的快遞公司訂單信息。「搞這個風險也很大的,現在一些『內部人』不敢接活,但總有『不怕死』的在。」其稱。
  • 防止個人信息洩露收貨地址只寫小區名即可
    原標題:防止個人信息洩露收貨地址只寫小區名即可   「雙十一」下單買的東西才陸續收完,馬上「雙十二」又開始了。
  • 乘客預訂機票後收到詐騙簡訊 告網站東航洩露信息
    龐先生認為是網站和中國東方航空公司洩露了其個人信息,起訴索賠精神損失費1000元。今天上午,該案在海澱法院開審。  兩被告均稱沒有洩露乘客個人信息,不同意賠償。  原告 收詐騙簡訊 告網站東航洩露信息  龐先生稱,2014年10月11日,他在某網站購買了兩張瀘州飛北京的東航機票。
  • 消費者訂機票信息遭洩露 法院判決東航、去哪兒道歉
    【TechWeb報導】3月29日消息,來自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案情通報,龐某從「去哪兒網」購買東航機票,因個人信息被洩露,將去哪兒網和東航告上法庭。法院一審判決駁回了龐某全部訴訟請求。一審判決後,龐某不服,上訴至北京一中院。
  • 消費者網上訂票後信息遭洩露 去哪兒網和東航被判責
    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須擔責  唐興華 劉雅璠  現在個人信息被洩露或被非法買賣的現象越來越多,各種騷擾電話和簡訊嚴重幹擾了消費者的正常生活。我國法律法規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都有所規定,但現實中消費者個人信息權利受到侵害而提起訴訟的案件仍屢見不鮮。
  • 訂票、就醫、網購 法官案說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
    調查顯示,超過85%的受訪者接到過騷擾電話、簡訊等,遭遇過個人信息的洩露。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有明文規定,但現實中消費者個人信息權利受到侵害而提起訴訟的案件仍屢見不鮮。北京一中院結合近三年來審理的涉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典型案例,詳細解讀相關規定。
  • 電信詐騙追蹤 網購訂單易洩露一手信息每條賣7元
    業內專家稱,目前的網絡偵查技術已經足夠應對個人信息洩露、電信詐騙等案件。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對虛假詐騙電話進行重點源頭整治,要求電信企業確保主叫號碼的合法性和真實性,及時中止和阻斷不法信息的傳播。  1.
  • 個人信息洩露引熱議,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平時生活中,個人信息被洩露屢見不鮮,剛剛買了房,裝修公司的電話就打過來了;孩子剛上小學和初中,培訓機構的邀請參加培訓電話就來了;網上購物剛下訂單,無貨退款的詐騙電話就跟來了;預訂航班還沒起飛,退票改籤的詐騙電話就會緊隨而至……鄭州警方根據偵破各類侵害公民個人信息案件,總結梳理個人信息洩露主要有5大途徑。
  • 七途徑洩露個人信息 火車票快遞該妥善處理
    先聽聽公安部的提醒昨天,公安部刑偵局官微推出一篇文章《看看你的個人信息是如何被洩露的!》,提醒大家提高警惕,謹防個人信息洩露為詐騙團夥提供可趁之機。文章稱,下面這七大途徑會洩露你的個人信息。商家搞的各種有獎問卷調查、辦理會員卡送積分活動,是不是大筆一揮留下個人資料?……種種不經意間,個人信息便神不知鬼不覺地洩露了出去。與此同時,網際網路服務商、電信運營商、銀行、中介機構、房地產開發商、保險公司、快遞公司、外賣機構、淘寶賣家等各種組織機構或企業、個人都在長期的經營中,逐漸形成並積累各自的用戶信息資料庫。其中涉及姓名、性別、年齡、生日、住址、電話、銀行帳號等大量個人基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