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票、就醫、網購 法官案說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

2021-01-08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3月15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今天是3月15日——「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中消協曾在今年1月發布了2019年消費維權年主題,主題是「信用讓消費更放心」。

  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應該納入商家信用體系考評的重要內容。調查顯示,超過85%的受訪者接到過騷擾電話、簡訊等,遭遇過個人信息的洩露。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有明文規定,但現實中消費者個人信息權利受到侵害而提起訴訟的案件仍屢見不鮮。北京一中院結合近三年來審理的涉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典型案例,詳細解讀相關規定。

  案例一:網上訂機票收到詐騙簡訊 消費者起訴航空公司和購票平臺

  龐先生委託同事魯先生通過去哪兒網購買東航機票,之後收到詐騙簡訊,簡訊內容中顯示有他搭乘航班的起飛時間、降落時間、機場名稱、航班號。龐先生說:「挺可怕的,騙子竟然會未卜先知,我的信息就被收集了。作為航空公司和訂票平臺,負有對我的個人信息保護的義務,因為這個鎖定太明顯,如果信息洩露,也只有它們才有可能把我的信息洩露給第三方或者騙子公司。」

  龐先生以侵犯隱私權為由訴至法院,請求判令去哪兒網和東航在各自官網向他公開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1000元。北京一中院二審認為,東航和去哪兒公司存在洩露龐先生隱私信息的高度可能,並且存在過錯,判決兩公司分別在自己公司官網首頁以公告形式向龐先生賠禮道歉三天。

  北京一中院法官助理唐興華分析,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經營者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作了明確的規定。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消費者同意。應當公開其收集、使用規則,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信息。

  法官進一步分析指出:「旅遊平臺、航空公司掌握了大量的個人信息,它有義務和責任去保護好這些個人信息免遭洩露,而事實上它也有能力。如果經過審查,它的行為存在洩露消費者隱私的高度可能性,而現有證據又不能證明它自己盡到了相應的注意義務,這時應認定經營者存在過錯,承擔侵犯消費者隱私權的相應侵權責任。」

  案例二:消費者病情、病史未經許可不得公開、傳播

  存女士曾在北京市肛腸醫院做了手術,後發現道客巴巴網站上存有涉及自己姓名和手術名稱,名為「手術視頻目錄精品」的文檔,經交涉,網站經營者當天刪除了涉案文檔。存女士起訴後敗訴,因為她提交的證據無法證明交涉之後被告公司仍實施了傳播涉案文檔的侵權行為。

  法官助理劉雅璠提示,存女士此案敗訴是因為缺失核心證據,而最高法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的司法解釋對此類信息保護有明文規定。她說:「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公開自然人基因信息、病歷資料、健康檢查資料、犯罪記錄、家庭住址等個人隱私和其他個人信息,造成他人損害,被侵權人請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根據法律規定,消費者病情、病史屬於個人隱私,未經許可他人不得公開和傳播。」

  案例三:公民享有保護私生活與秘密的隱私權

  從2014年5月起,樂視公司在其經營的網站視頻上公開劉女士的真實姓名、籍貫、年齡,稱其是「變性人、在泰國做的手術」等。劉女士起訴法院判決作為涉案視頻發布者的樂視公司,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唐興華分析指出:「我國《侵權責任法》規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連結等必要措施。公民享有保護私生活與秘密的隱私權,行為人實施了窺探、宣揚、公布、散布、披露他人隱私的行為,即構成對他人隱私權的侵犯,依法應當承擔責任。」

  案例四:消費者肖像屬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 不能隨便用

  張女士剪髮後,讓理髮師幫忙拍照,後來發現自己的照片被理髮店當做宣傳廣告,張貼在理髮店宣傳欄中,並在公眾號上進行宣傳使用,且對面部未進行任何模糊處理。起訴理髮店後獲得法院支持。劉雅璠表示:「任何人在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之前,不得擅自將他人形象製作成為肖像,如拍攝照片、畫成油畫等。消費者自身也要提高保護肖像權的意識,以免權利受損害。」

  案例五:網絡購物 賣家依法負有對買家信息保密的義務

  李女士網購後因與賣家對商品規格及質量產生分歧,協商未成,就退貨並向相關部門對賣家服務進行投訴。之後頻繁遭到賣家電話騷擾,且在瀏覽相關商品時發現,自己的購買記錄、手機號以及家庭住址被賣家公開在網上,且用語言對其進行謾罵和攻擊。起訴後,法院認定賣家構成對李女士隱私權的侵害。

  劉雅璠指出:「消費者不要隨便在網絡空間或公共場所提交個人信息,尤其是將姓名、手機號和工作單位等信息一次性提供出去。確有必要提供的,要可與相對方約定保密義務或查看相對方是否有保密機制。一旦發現個人信息被洩露或不當使用並造成損害的,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積極維權。」

相關焦點

  • 消費者網上訂票後信息遭洩露 去哪兒網和東航被判責
    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須擔責  唐興華 劉雅璠  現在個人信息被洩露或被非法買賣的現象越來越多,各種騷擾電話和簡訊嚴重幹擾了消費者的正常生活。我國法律法規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都有所規定,但現實中消費者個人信息權利受到侵害而提起訴訟的案件仍屢見不鮮。
  • 實名網購火車票:誰來保護個人隱私?
    許多法律專家表示,只有多部門聯動,借鑑國外做法,出臺相關配套措施及法規,才能有效地保障消費者網購火車票的安全和便捷。■ 個人信息遭搶註,無法買票怎麼辦有乘客日前反映,在登錄中國鐵路客戶服務中心網站購票時,發現自己的身份證號已被註冊過,導致註冊不成功和無法購票。
  • 國航官網訂票遭遇「被取消」 信息洩露消費者找誰維權?
    來源:央廣網國航官網訂票遭遇「被取消」 信息洩露消費者找誰維權?來源:央廣網財經近日,「航班取消」騙局重現。有消費者向央廣網記者反應,在國航官網上操作預訂成功機票,卻接到航班取消簡訊,聯繫國航客服被告知航班無異常,且簡訊並非國航客服號碼發來。沒有通過第三方平臺,也會出現個人信息洩露的問題,究竟誰動了你的個人信息?
  • 京東對個人信息開啟最高級別保護 網購安全再度提升
    2017年 9月24日,由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國家標準委等四部門聯合發起的「網際網路企業個人信息保護倡議書籤署儀式」在京順利舉辦,微信、京東商城、滴滴出行、百度地圖等十家網際網路產品和服務共同籤署了「網際網路企業個人信息保護倡議書」。
  • 訂票網站癱瘓電話訂票搶光 春運網購車票如秒殺(圖)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最新資訊>正文訂票網站癱瘓電話訂票搶光 春運網購車票如秒殺(圖) 2012-01-06 17:46 來源:滬江英語 作者:
  • 3•15以案說法:個人信息洩露後如何避免權益受到侵害
    光明網記者 陳暢  近年來,個人信息被洩露或者非法買賣的現象越來越多,國家重拳打擊洩露個人信息犯罪,但仍不免有犯罪分子頂風作案。那麼當遇到此類情況,應如何避免自己權益受到不法侵害?北京一中院的法官結合了近三年來審理的涉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典型案例,為大家詳細解讀個人信息保護的特殊規定,快來一起學習吧。
  • 訂票頭等艙出票經濟艙 網購機票擺烏龍誰之責?
    訂票頭等艙出票經濟艙 網購機票擺烏龍誰之責?上月消委會共接待來訪、接受投訴諮詢958人次,包括消費者投訴315件,同比分別下降35.49%、55.94%。其中,銷售服務類及網際網路服務類依然是投訴「重災區」。有消費者網上買頭等艙機票卻被降為經濟艙,消委會認為售票網站及航空公司都應擔責。
  • 加強個人信息保護 62.3%受訪者期待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
    加強個人信息保護 62.3%受訪者期待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 2020-11-23 20:24:22 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王品芝 周寧不久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71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3.9%的受訪者遇到過個人信息被洩露的情況。加強個人信息保護,62.3%的受訪者建議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提高消費者維權的收益,59.2%的受訪者建議加大對洩露個人信息行為的懲處力度,形成有力震懾。
  • 又見法官被殺,誰來保護法官的人身安全?
    >(3)保護司法官員的個人安全。當時,保護司法官員個人安全的工作已經在全州範圍內展開,但做得仍然很不夠。通過走訪加州法官、法官協會和其他組織,我們發現每個郡在應對個人威脅時的反應不盡相同。2006年下半年,法官、執法人員、法院執行人員和應急與安全保障工作組成員聯合成立了「個人安全臨時顧問組」,它的宗旨是複查發生在加州地區與法官人身安全相關的事件。
  • 網購進口食品安全嗎?且看法官以案說法
    很多人喜歡網購進口食品,認為其性價比高,質量可靠。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在司法實踐中,進口食品領域是網售食品安全案件的高發區。那麼,網購進口食品安全方面有哪些突出的法律問題?消費者又該如何防範?情景一:無檢驗檢疫合格證的進口奶粉能買嗎?
  • 【提醒】網購進口食品安全嗎?消費者又該如何防範?
    很多人喜歡網購進口食品,認為其性價比高,質量可靠。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在司法實踐中,進口食品領域是網售食品安全案件的高發區。那麼,網購進口食品安全方面有哪些突出的法律問題?消費者又該如何防範?海關總署對向中國境內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產企業實施註冊制度,出口商、代理商應當根據真實的企業備案信息向海關總署備案。因此,消費者購買進口食品、化妝品時,可以通過進出口商備案系統或者是海關總署官網查詢。第二步是報關、報檢。
  • 用化名網購騷擾電話卻接踵而至 誰來保護網絡信息安全?
    原標題:用化名網購,騷擾電話、簡訊、快遞卻接踵而至——網絡購物,誰來保護信息安全?  那麼,是誰洩露了個人隱私信息?楊小姐懷疑與「雙十一」脫不了干係。  網絡購物便捷實惠,但個人隱私信息歷經平臺、商家、物流等多重環節,洩露已非罕見。「雙十一」已遠,「雙十二」又過,網絡購物狂歡之下,信息安全如何保障?
  • 京東預付卡網購要求綁定個人信息 我的帳號憑啥給你?
    誰有權利向居民索要個人信息?如何確保這些信息被規範使用?在移動互聯時代,這是個再也不能迴避的重要問題——獲取信息的便利化能以多大的推動力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濫用信息的無序化就能以多大的殺傷力讓我們付出代價,並且沒有哪一方、哪個人能倖免最近,一位朋友跟筆者吐槽:國慶假日期間,她打算激活手頭的一張「京東e卡」網購。
  • 搞錯個人信息 訂票人誤買機票
    報導一經刊發,引起讀者廣泛關注,讀者們和曹女士同樣疑惑,是誰用她的身份信息買了機票?昨天,東航方面聯繫到新晚報記者給出回應:是第三方平臺的員工在訂票時搞錯了,誤買了兩張機票。東方航空公司一位葉姓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已聯繫到將機票訂到曹女士名下的訂票人。訂票人解釋稱,出現此「烏龍」是因為他們「搞錯人了」。
  • 300元即可購得丁真航班信息,個人信息保護難在何處?
    但事實上,我國今年新出臺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條中就已明確規定了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並對個人信息做出定義,指出自然人的姓名、身份證件號碼、行蹤信息等一系列信息都屬於自然人個人信息的範疇。可見丁真被高調售賣的航班信息、證件信息,都是在法律保護範圍內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公眾人物個人信息兜售依然如此猖獗?個人信息保護究竟難在哪裡呢?
  • 肇慶市縣檢察機關聯合召開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行政公益...
    近日,肇慶市人民檢察院與廣寧縣人民檢察院針對正在辦理的一起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案件,組織召開公開聽證會。這也是全省首場由市、縣兩級檢察機關就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領域行政公益訴訟案件進行聯合公開聽證。
  • 春運火車票訂票警示
    隨著今年鐵路訂票全面開放網絡通道,網購火車票成為春運買票回家的新方式。官方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每天通過電話與網絡購買火車票的人數已突破200萬人。火車票購買火熱的同時,不法分子也開始活躍起來。近日,去哪兒網(Qunar.com)發布春運火車票訂票警示,提醒消費者謹防詐騙。
  • 你需要和多號保護個人信息
    你需要和多號保護個人信息 根據往年數據表明顯示:雙11當天往往是一年中騷擾電話和垃圾簡訊爆發最高的日子,並且雙11過後的收貨高峰期,更加要高度警惕「退貨退款中獎」等網絡詐騙。
  • 消費者缺乏購票常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網上搶機票不慎跌陷阱
    但是,不少消費者由於缺乏購票常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容易上當受騙,雲先生、陳女士等人就不小心「中招」了。  【市民投訴】網購機票「被取消」雲先生在一家機票代理公司的官網下單購買了1張2月18日出發、從西安到濟南的機票,並按照該公司網站的提示支付了610元票款,可付款後的訂單狀態一直顯示為「等待付款」,於是撥打網站顯示的400熱線進行詢問。
  • 法官給你支招
    雖然目前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增加了「懲罰性賠償」,加大了對消費者的保護力度,但現實生活中,不少消費者因為損失小、取證難、缺乏有效的糾紛解決機制等問題,在維權道路上體驗「糟糕」。遭遇假貨,怎麼維權不吃虧?近日,記者就此採訪了蕪湖經開區法院蔣衛斌法官。蔣法官近日接到一則投訴:家住玲瓏灣的王先生是一個機車愛好者,同時也是一位外賣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