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年英軍攻陷華盛頓 火燒白宮

2020-12-12 大公資訊

美國白宮(資料圖)

  在美國影片《奧林匹斯的陷落》中,美國總統官邸白宮被恐怖分子攻佔,遭到嚴重損毀。實際上,白宮在電影中遭到襲擊被毀的情節並不新鮮,近去年就有兩部影片以白宮被攻佔為主要情節。作為美國政治權力的象徵,白宮在全世界擁有超高知名度,這可能也是它被選為多部影片的「主角」的重要原因。不過白宮被毀並非只發生在電影的虛構情節中,歷史上白宮真的被人攻佔過,而且還遭到火燒。

  攻佔並火燒白宮的是英國人,時間是1814年3月24日,當時美國正同英國進行第二次美英戰爭,又稱「第二次獨立戰爭」。

  原來,在通過獨立戰爭取得獨立後,美國同英國的矛盾並沒有就此了結。雖然在戰爭結束時,美英籤訂了《巴黎條約》,規定了密西西比河以東是美國的領土範圍,但是獨立後的美國很快就走上了擴張的道路。特別是1803年,美國從法國手中購得路易斯安那,使美國領土擴大了一倍。英國並不希望看到美國實力壯大。而此時的美國比起英國來還是相對弱小的,在貿易、政治和軍事等方面仍受到英國的壓制。

  實際上,在英美矛盾背後還有一個法國。當時在歐洲,拿破崙的法國與英國是敵手。而拿破崙有意將路易斯安那賣給美國,就是想拉攏美國聯合對抗英國。為了防止美國與法國聯手,在與拿破崙作戰的同時,英國開始利用優勢的海軍對美國的海上貿易進行襲擾。1807年6月,英國軍艦襲擊了美國帆船「切薩皮克」號,造成21名美國船員傷亡,兩國關係進入緊張狀態。到1810年,英國共劫持了近千艘美國艦船,試圖徹底封鎖美國的海上貿易。與此同時,英國以加拿大為基地,支援印第安人與美國政府作戰,特別是西北部的印第安人在酋長特庫姆塞的領導下,一直堅定地阻止美國向西擴張。這使美國政府深信,只有征服了加拿大,才能確保領土擴張順利地向西挺進。

  1812年6月18日,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第二次美英戰爭爆發。儘管美國是以「維護航海自由」為名發動戰爭的,但其真實的目的是佔領加拿大,繼續擴大自己的版圖。

  戰爭初期,英國因忙於歐洲戰事,大部分精銳海陸武裝力量都部署在歐洲。1812年,英國在加拿大的正規軍只有5000人,其餘主要靠加拿大民兵。不過此時美國方面也未做好戰爭準備。1812年,美國陸軍正規部隊只有不到1.2萬人。開戰後,雖然美國國會批准擴軍至3.5萬人,但是士兵多為志願兵而且民眾不熱衷行伍,受過正規訓練的軍官極度缺乏,部隊戰鬥力不足。

  儘管陸上軍力勢均力敵,但是英國擁有當時世界最強的海軍力量。1812年,英國皇家海軍在美洲水域部署了97艘戰艦,而成立不到20年的美國海軍僅有22艘戰艦。然而在戰爭初期,戰術靈活的美國海軍卻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俘獲大量英國船隻,戰果令皇家海軍對其刮目相看。

  1814年4月,英國所在的歐洲反法聯盟擊敗了法國,拿破崙也被流放。因此,英國得以騰出手將軍隊和艦船調往美國,支援在那裡與美國作戰的英軍。英國派遣軍隊佔領了百慕達群島,以此為基地封鎖了美國海岸並準備登陸。在得到華盛頓等地美軍防線薄弱的情報後,英軍總指揮亞歷山大·考克倫將軍決定攻打美國的政治中心——華盛頓。

  英軍攻打美國城鎮的另一個動機是報復。1814年5月,美軍在伊利湖北部沿岸一帶進行毀滅性的燒殺搶掠,其中最有名的是「多佛港暴行」。為此,加拿大總督寫信給考克倫希望對美國的行為進行報復。7月18日,考克倫下達命令給準備登陸的英軍將領:可以自己決定給敵人以相似程度的懲罰……但不能傷害非武裝平民。

  8月19日,在指揮官羅伯特·羅斯的率領下,2500名英軍在馬裡蘭沿岸登陸。在到達華盛頓前,他們只遇到了一小支美國海軍和無經驗的美國民兵的抵抗。8月24日,英軍進入華盛頓。在遭到幾個武裝團夥的襲擊後,本來預備了停戰協定的羅斯將軍下令放火。英軍最先火燒了國會山,當時國會山主體建築還在施工,兩院大樓內部包括國會圖書館都遭破壞。接下來,英軍沿賓夕法尼亞大道向西北奔總統官邸而去。此刻,美國政府官員們倉皇逃走,第一夫人多莉·麥迪遜最後才撤離,臨走時,機智的她還不忘從牆上摘下華盛頓的肖像,帶走《獨立宣言》的原件和一批歷史檔案。當晚,英軍火燒總統官邸,為了大火能燒到第二天,英軍還添加了燃料。據當時的報導,熊熊燃燒的大火遠在巴爾地摩都看得清楚。不過,到了第二天,華盛頓然降暴雨,澆滅了大部分的火焰。還迫使英軍退回到軍艦上。

  1814年底,打得不分上下的美英雙方籤署了《根特和約》,正式停戰,雙方恢復了戰前的邊界。很快,美國政府開始重修總統官邸。1817年,為了掩飾火燒過的痕跡,門羅總統下令將外牆漆上一層白色的油漆,「白宮」因此得名。

相關焦點

  • 1814年8月24日,英美戰爭,英軍攻入華盛頓,火燒白宮
    戰爭後期的美軍部隊1814年4月,歐洲戰場分出勝負,拿破崙被流放,此時英國騰出本國兵力,開始在北美向美國報復。在布萊登斯堡戰役取勝後,英軍直趨美國首都華盛頓。為躲避英軍的鋒芒,他們一直逃到位於馬裡蘭州蒙哥馬利縣的溪鎮。溪鎮也因此獲得了「美國一日都」(United States Capital for a Day)的綽號。8月24日,英軍在指揮官羅伯特·羅斯的率領下攻入華盛頓。英軍首先將目標瞄準國會大廈,在洗劫過該建築後,英軍發現用火不容易將這座大石頭燒燃。
  • 1814年英軍攻陷華盛頓,火燒國會大廈!如今美國自己重演歷史
    美國國會所在地即美國國會大廈,是美國獨立後,由華盛頓總統親自奠基,1800年投入使用。美國獨立的標誌是《獨立宣言》的發布,而美國國會最主要和最明顯的任務,也在於立法。因此,美國人把國會大廈當做美國民有、民治、民享政權的最高象徵,甚至有一些美國人把它作為守護美國憲政之基的聖地,不可侵犯!
  • 真正的火燒白宮!當年的英國有多牛?
    白宮作為美國歷任總統的官邸,可謂是美國的象徵,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大腦所在。然而一開始的白宮並非像現在這般模樣,現在的白宮是後來重修。其中緣由便和歷史上的英美戰爭有關,英軍在1814年一度攻陷美國首都華盛頓,並火燒白宮,最終英美雙方籤訂《根特條約》握手言和,雙方也恢復了戰前的邊界。
  • 英軍火燒白宮成美國國恥 美曾制定對英作戰計劃
    英軍佔領華盛頓後放火燒城。英軍火燒白宮成美國國恥候 濤英國駐美大使館24日因慶祝「火燒白宮」兩百周年而遭到美國民眾聲討,英方被迫進行道歉。在美國近240年歷史上,只有英國佔領過美國首都華盛頓,並且焚毀了白宮。不少美國人認為,「火燒白宮」是歷史上的「國恥」。美國獨立之後,美英矛盾並未減弱,美國同英國的敵國法國展開貿易、英國支持美國境內的印第安部落發動襲擊以及美國擴張主義等一系列因素最終導致美英在1812年再度開戰。戰爭之初,英軍忙於歐洲戰事,不得不在北美多個戰場處於守勢。
  • 佔領華盛頓,火燒白宮的英國將領
    拿破崙戰爭1806年英軍在義大利半島登陸,以壓製法國。羅伯特·羅斯率部在馬伊達會戰中重創法軍,為英軍的勝利立下頭功。1812年戰爭1812年英美爆發戰爭,1814年英國打敗拿破崙,得以抽出援兵增援北美。羅伯特·羅斯率部在美國登陸,向華盛頓挺進。
  • 美國也有被吊打的時候,當年國會大廈是怎麼被英軍攻陷的?
    在兩百多年前,英軍也曾攻陷美國國會,那麼當年英軍又是如何佔領美國首都華盛頓,火燒國會大廈的?1月6日,川普的支持者攻入美國國會大廈,以阻撓國會對各州選舉人票的最終確認。在兩百多年前,英軍也曾攻陷美國國會,那麼當年英軍又是如何佔領美國首都華盛頓,火燒國會大廈的?美國國會是美國最高立法機構,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
  • 美國也有被吊打的時候,當年國會大廈是怎麼被英軍攻陷的?
    在兩百多年前,英軍也曾攻陷美國國會,那麼當年英軍又是如何佔領美國首都華盛頓,火燒國會大廈的?  在兩百多年前,英軍也曾攻陷美國國會,那麼當年英軍又是如何佔領美國首都華盛頓,火燒國會大廈的? 美國國會是美國最高立法機構,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員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眾議員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選出,共435名,任期兩年,期滿全部改選。兩院議員均可連任,任期不限。
  • 川普又錯了:1812年火燒白宮並非加拿大人所為
    美軍湖上艦隊攻擊約克被焚毀前的上加拿大議會廳越海而來的懲戒——火燒白宮1814年4月,拿破崙的退位令歐洲戰火告一段落,終於能夠騰出手來的英國陸軍開始大舉西進,截至6月6日,已有《泰晤士報》(Times)則引用法軍的劣跡為己方辯護,「可以列出過去十二年裡法國將軍們拜訪過的至少五十座城市,那些將軍都十分樂意和這些英國軍官或其他英國軍官交換出場位置。」事實上,即便以英軍尺度而論,與拿破崙戰爭中英軍於羅德裡戈城(Ciudad Rodrigo)、巴達霍斯(Badajoz)等地犯下的暴行相比,火燒華盛頓也只是小巫見大巫。
  • 1814年美國國會大廈如何被燒?9千美軍守華盛頓,被4千英軍大敗
    1814年的美英戰爭期間,英國軍隊沿著帕塔克森特河,一路激戰攻入美國首都華盛頓,燒毀了國會大廈、行政大樓在內的幾座政府建築。 1814年8月24日布拉登斯堡戰役爆發,羅伯特·羅斯少將率領的英軍大敗美軍。這場戰役,可謂是美國軍事史上最丟臉的一次敗仗。大勝之餘的近4000名英軍,趁勢殺入華盛頓城。
  • 白宮名字由來:源於1812年美英戰爭中,英軍火燒總統官邸「所賜」
    於是在1803年,美國從法國手中買下了路易斯安那。然後美國通過利誘脅迫的手段,與印第安人籤約攫取大量土地。到1807年,美國通過與印第安部落首領籤訂購地協議的方式,從印第安人手裡攫取了大量土地,包括印第安人在密西根東部、印第安納南部和伊利諾伊大部分土地,以及印第安人在喬治亞、田納西和密西西比河流域各州的大量土地。此次,向北的領土擴張,直接觸動了英國人的利益。於是,採取各種行動對美國的擴張進行打壓。
  • 英軍200年前火燒白宮
    3月14日,美國白宮,歐巴馬攜夫人米歇爾和到訪的英國首相卡梅倫(右二)及其夫人薩曼莎(左一)共同出席歡迎晚宴。13日,歐巴馬陪同卡梅倫邊看籃球賽邊吃熱狗。卡梅倫訪美,歐巴馬高興得不得了倆人互訴艱難相互調侃歐巴馬開玩笑英軍200年前火燒白宮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訪問美國,受到美國總統貝拉克·歐巴馬高規格接待。歐巴馬用了一句英國土話「高興得不得了」評價自己的心情。雙方「無障礙」相談甚歡,互贈禮品,同享美食,共憶往事。
  • 歷史上的今天:英軍攻佔華盛頓,焚燒國會和白宮,美國人毫無抵抗之力...
    1814年4月,拿破崙被反法同盟擊敗後流放厄爾巴島,英國火速把主要精力轉移到北美。 英軍沒費一槍一彈進入華盛頓,火燒美國國會大廈和白宮 8月24日當天,美國總統麥迪遜等聯邦官吏逃離華盛頓後,城裡一個美軍也沒有。
  • 原來美國也有國恥:被英國軍隊攻破首都後火燒白宮(2)_遊俠網 Ali...
    在焚毀國會大廈之後,英軍開始朝總統府挺進,當時第一夫人多莉仍留在總統府內,麥迪遜叫人送信給她,敦促她立即離開華盛頓以免被英軍俘虜。在危急關頭,多莉依舊組織工作人員和奴隸搶運貴重物品。麥迪遜的僕從保羅·詹寧斯晚年在回憶錄中寫道,多莉在撤離總統府時剪下了開國總統華盛頓的大幅畫像,匆忙把它帶走,而這時英軍已經逼近,片刻時間就能抵達。幸運的是,還有馬車等候著多莉,她沒有被英軍俘虜。
  • 華盛頓著名景點:白宮
    白宮白宮位於華盛頓市區中心賓夕法尼亞大街1600號。地理坐標:38°53′52″N,77°02』′11″W,北接拉斐特廣場,南鄰愛麗普斯公園,與高聳的華盛頓紀念碑相望,是一座白色的二層樓房。白宮從前並不是白色的,也不稱白宮,而被稱作「總統大廈」、「總統之宮」。1792年始建時是一棟灰色的沙石建築。
  • 白宮曾遭受到「圓明園」一樣被火燒的待遇,英國讓白宮名副其實
    白宮白宮修建1776年美國打敗英國殖民者,發表《獨立宣言》,美國正式成立,按道理美國應該立刻確立首都,修建政府官邸,然而美國南北方各州卻爭吵不斷都希望將首都建立到自己的州所在地這場首都之爭足足持續了14年,1790年才最終選定美國首都華盛頓。於是政府辦公官邸的修建被提上日程。1792年,白宮開始修建,歷經8年才修建完成。
  • 趁著英法火拼,美國挑釁加拿大,結果華盛頓被偷襲,連白宮也被燒
    沒能打贏韓戰的確是美軍歷史上極為恥辱的一幕,但和那把在華盛頓燃起的熊熊大火相比,那就完全是小巫見大巫了。有什麼能比得過首都被佔領,白宮和國會大廈等重要建築全被付之一炬更加讓美國臉上無光的事情呢?事情還要從19世紀初說起。
  • 曾經火燒白宮的「戰鬥民族」
    但讓人意外的是,美國首都華盛頓卻被人攻破過,白宮也曾被人付之一炬,而這件事的始作俑者,就是美國的鄰居,加拿大。說起美國白宮,我們大概都很熟悉。從1800年由愛爾蘭建築師設計修建完成,這棟白色建築便成了美國歷屆總統的官邸,可以說是美國的國家象徵,自川普就任以來,這棟建築更為普羅大眾所熟悉。
  • 布萊登斯堡之戰:美國最恥辱的一戰,首都被佔,白宮被燒
    1814年是美國歷史上最慘痛的一年,美軍在布萊登斯堡之戰潰敗,首都華盛頓不僅被英軍佔領,白宮還被燒毀,成為美國史上的巨大恥辱,那麼英軍是如何擊敗美軍,佔領華盛頓、火燒白宮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戰爭起因
  • 英國人不光燒過圓明園,還燒過美國白宮
    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佔領圓明園,他們大肆掠奪園內珍寶,上至先秦青銅禮器,下到近代名人書畫、黃金、珠寶,總計150萬件,為掩蓋自己的卑鄙行徑,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絕,成為人類史上有名的暴行。
  • 美國國會大廈隔200年再被佔領,上次火燒國會山比這更熱鬧
    其實,此次「火燒國會山」並非有史以來頭一遭。上一次,美國國會大廈被這樣佔領和攻破還是在200年多以前,即1814年8月英軍火燒國會大廈,可比這次熱鬧多了。不過,當時打砸搶燒的可不是自己人,而是其殖民地時期的宗主國「大英帝國」。第一次被英軍燒時,距離其建成剛過去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