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白宮(資料圖)
在美國影片《奧林匹斯的陷落》中,美國總統官邸白宮被恐怖分子攻佔,遭到嚴重損毀。實際上,白宮在電影中遭到襲擊被毀的情節並不新鮮,近去年就有兩部影片以白宮被攻佔為主要情節。作為美國政治權力的象徵,白宮在全世界擁有超高知名度,這可能也是它被選為多部影片的「主角」的重要原因。不過白宮被毀並非只發生在電影的虛構情節中,歷史上白宮真的被人攻佔過,而且還遭到火燒。
攻佔並火燒白宮的是英國人,時間是1814年3月24日,當時美國正同英國進行第二次美英戰爭,又稱「第二次獨立戰爭」。
原來,在通過獨立戰爭取得獨立後,美國同英國的矛盾並沒有就此了結。雖然在戰爭結束時,美英籤訂了《巴黎條約》,規定了密西西比河以東是美國的領土範圍,但是獨立後的美國很快就走上了擴張的道路。特別是1803年,美國從法國手中購得路易斯安那,使美國領土擴大了一倍。英國並不希望看到美國實力壯大。而此時的美國比起英國來還是相對弱小的,在貿易、政治和軍事等方面仍受到英國的壓制。
實際上,在英美矛盾背後還有一個法國。當時在歐洲,拿破崙的法國與英國是敵手。而拿破崙有意將路易斯安那賣給美國,就是想拉攏美國聯合對抗英國。為了防止美國與法國聯手,在與拿破崙作戰的同時,英國開始利用優勢的海軍對美國的海上貿易進行襲擾。1807年6月,英國軍艦襲擊了美國帆船「切薩皮克」號,造成21名美國船員傷亡,兩國關係進入緊張狀態。到1810年,英國共劫持了近千艘美國艦船,試圖徹底封鎖美國的海上貿易。與此同時,英國以加拿大為基地,支援印第安人與美國政府作戰,特別是西北部的印第安人在酋長特庫姆塞的領導下,一直堅定地阻止美國向西擴張。這使美國政府深信,只有征服了加拿大,才能確保領土擴張順利地向西挺進。
1812年6月18日,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第二次美英戰爭爆發。儘管美國是以「維護航海自由」為名發動戰爭的,但其真實的目的是佔領加拿大,繼續擴大自己的版圖。
戰爭初期,英國因忙於歐洲戰事,大部分精銳海陸武裝力量都部署在歐洲。1812年,英國在加拿大的正規軍只有5000人,其餘主要靠加拿大民兵。不過此時美國方面也未做好戰爭準備。1812年,美國陸軍正規部隊只有不到1.2萬人。開戰後,雖然美國國會批准擴軍至3.5萬人,但是士兵多為志願兵而且民眾不熱衷行伍,受過正規訓練的軍官極度缺乏,部隊戰鬥力不足。
儘管陸上軍力勢均力敵,但是英國擁有當時世界最強的海軍力量。1812年,英國皇家海軍在美洲水域部署了97艘戰艦,而成立不到20年的美國海軍僅有22艘戰艦。然而在戰爭初期,戰術靈活的美國海軍卻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俘獲大量英國船隻,戰果令皇家海軍對其刮目相看。
1814年4月,英國所在的歐洲反法聯盟擊敗了法國,拿破崙也被流放。因此,英國得以騰出手將軍隊和艦船調往美國,支援在那裡與美國作戰的英軍。英國派遣軍隊佔領了百慕達群島,以此為基地封鎖了美國海岸並準備登陸。在得到華盛頓等地美軍防線薄弱的情報後,英軍總指揮亞歷山大·考克倫將軍決定攻打美國的政治中心——華盛頓。
英軍攻打美國城鎮的另一個動機是報復。1814年5月,美軍在伊利湖北部沿岸一帶進行毀滅性的燒殺搶掠,其中最有名的是「多佛港暴行」。為此,加拿大總督寫信給考克倫希望對美國的行為進行報復。7月18日,考克倫下達命令給準備登陸的英軍將領:可以自己決定給敵人以相似程度的懲罰……但不能傷害非武裝平民。
8月19日,在指揮官羅伯特·羅斯的率領下,2500名英軍在馬裡蘭沿岸登陸。在到達華盛頓前,他們只遇到了一小支美國海軍和無經驗的美國民兵的抵抗。8月24日,英軍進入華盛頓。在遭到幾個武裝團夥的襲擊後,本來預備了停戰協定的羅斯將軍下令放火。英軍最先火燒了國會山,當時國會山主體建築還在施工,兩院大樓內部包括國會圖書館都遭破壞。接下來,英軍沿賓夕法尼亞大道向西北奔總統官邸而去。此刻,美國政府官員們倉皇逃走,第一夫人多莉·麥迪遜最後才撤離,臨走時,機智的她還不忘從牆上摘下華盛頓的肖像,帶走《獨立宣言》的原件和一批歷史檔案。當晚,英軍火燒總統官邸,為了大火能燒到第二天,英軍還添加了燃料。據當時的報導,熊熊燃燒的大火遠在巴爾地摩都看得清楚。不過,到了第二天,華盛頓然降暴雨,澆滅了大部分的火焰。還迫使英軍退回到軍艦上。
1814年底,打得不分上下的美英雙方籤署了《根特和約》,正式停戰,雙方恢復了戰前的邊界。很快,美國政府開始重修總統官邸。1817年,為了掩飾火燒過的痕跡,門羅總統下令將外牆漆上一層白色的油漆,「白宮」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