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年,由於在北美洲的各種矛盾,英美之間爆發戰爭,這也是美國自建國後的首場對外戰爭。
建國後,美國試圖向北面加拿大地區擴張領土,遭到英國方面的抵抗。在一系列外交糾紛後,1812年6月18日,美國對英國宣戰。戰爭初期,英國受到歐洲大陸拿破崙戰爭的制約,無法全力投入北美戰場,當時在北美的英軍只有5004人,因而英軍主力由當地的加拿大民兵組成。
美國方面其實也未做好戰爭準備。1812年,陸軍正規部隊只有不到12000兵員。開戰後,雖然美國國會批准擴軍至35000人,但是士兵多為志願兵而且民眾參軍熱情不高,極度缺乏受過正規訓練的軍官,部隊戰鬥力不足。
1814年4月,歐洲戰場分出勝負,拿破崙被流放,此時英國騰出本國兵力,開始在北美向美國報復。在布萊登斯堡戰役取勝後,英軍直趨美國首都華盛頓。時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等美方等高級軍政要員均聞風撤離華盛頓城。為躲避英軍的鋒芒,他們一直逃到位於馬裡蘭州蒙哥馬利縣的溪鎮。溪鎮也因此獲得了「美國一日都」(United States Capital for a Day)的綽號。
8月24日,英軍在指揮官羅伯特·羅斯的率領下攻入華盛頓。英軍首先將目標瞄準國會大廈,在洗劫過該建築後,英軍發現用火不容易將這座大石頭燒燃。士兵們將家具都搬到一起,堆成小山,然後加入火藥,最後才成功引燃這座建築物。大火使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的3000多捲圖書遭毀。周邊另有若干建築物也被引燃。戰後,前總統託馬斯·傑斐遜將自己的個人藏書館賣給政府,以償個人欠債,同時也援助了國會圖書館的重建。
火燒國會大廈後,英軍又沿賓夕法尼亞大道向西北方向的總統官邸行進。當晚英軍士兵燒毀了總統辦公室。他們添了大量燃料,以保證大火可以一直燒到第二天天亮。除了白宮,英軍還洗劫了財務部大樓等建築。
正當英軍還準備繼續掃蕩美國首都之際,第二天一場雷暴雨(有可能是颶風)襲擊華盛頓,吹滅了大火。隨之而起的另一股龍捲風穿過了市中心,然後逗留在憲法大道。龍捲風抬起2座大炮,將其拋出數米遠,造成英軍與美國民眾死傷。英軍匆忙撤離。此後民間有了「風暴拯救美國」(Storm that saved Washington)的說法。
直到11月1日,麥迪遜總統才回到首都。當天他起草了一份聲明,號召市民保衛哥倫比亞特區。11月19日,國會也重返首都並在當日舉行特別會議。因國會大廈及其它公共建築被毀,他們只能在郵局和專利局辦事。
1814年12月24日,兩國外交官員在比利時城市根特籤署和約,正式停戰。根據條約,雙方又回到了戰前的狀態,誰也沒有佔到便宜。此後美國不再謀求向加拿大方向擴張。這場戰爭是第一次、目前為止也是唯一的一次,美國首都曾經被外國軍隊佔領。
雖遭大火,國會大廈和白宮的主體結構還得以保存,但表面留有煙燻與焦灼的痕跡。在否決了不少議員提出的遷都費城的建議後,華盛頓開始重建工作。白宮的重建始於1815年,麥迪遜總統在其餘下的任期內則搬至華盛頓城八角屋生活辦公。在下一任總統詹姆斯·門羅就職之前的1817年白宮重建終於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