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白宮被燒毀後美國是被神風所救?1815年1月8日美軍結束1812年戰爭
1815年1月8日:美軍於紐奧良戰役獲勝結束1812年戰爭。
很多人不知道1812年戰爭,這也被稱為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它從1812年開始,持續了接近3年時間。
大家都知道,美國只有兩個鄰國,加拿大和墨西哥。
其中墨西哥在1810年爆發了獨立戰爭,此刻還在同西班牙人殖民政府混戰。這個戰爭持續到1821年才大體結束,不可能有精力對付美國。
況且,就算沒有內戰,墨西哥的國力也太弱,對美國不構成威脅。
加拿大就不同了。加拿大是大英國協的一部分,由英國人直接統治。
加拿大的面積比當時的美國還大,經濟上也相當富裕,缺點是人口太少,只有一二百萬。話說回來,當時美國的人口也不多,剛剛700萬人。
從軍事戰略角度來說,加拿大對於美國存在非常嚴重的戰略威脅。
雙方有漫長的邊境,長達6000多公裡,這是極為不利的。美國即便用100萬大軍,也不可能防守住那麼長的邊境。
美國人一向奉行以攻為守的軍事戰略,與其將來被英國肆意攻擊,不如先發制人。
一旦佔領加拿大,美國可以徹底消滅英國的軍事威脅,還會將領土擴大一倍,獲得巨大的利益。
在1812年前後,英軍主力,全部被拿破崙牽制在歐洲。
當時,拿破崙將英國為首的反法聯盟連續重創,英軍狼狽不堪,損失慘重。此時法軍剛剛進入俄國,戰局似乎要扭轉。
在這種關鍵時刻,英國根本無暇兼顧其他任何地區,主力全部在歐洲集結。
在加拿大地區,英軍僅有5000人正規軍。
顯然美國佔據軍事上的優勢,似乎可以打贏。
沒想到,此戰美國卻沒有獲勝。
無論政客怎麼解釋,此次戰爭畢竟是美國軍隊入侵加拿大境內,同獨立戰爭完全不同。
不是保家衛國,美國老百姓對於戰爭並不熱心,志願兵的士氣不高。
況且,加拿大的英國正規軍只有5000人,美軍正規軍也不過有1萬2000人。
到開戰前,美國臨時擴軍到3萬5000人,但士兵並不願意打仗,還嚴重缺乏訓練有素的軍官。
加拿大被入侵以後,英國迅速應對。他們緊急招募了數萬民兵,還立即調動強大的美洲艦隊封鎖美國海岸線。另外,英國人還找到美國印第安人進行結盟,讓他們在美國境內進行廣泛的遊擊戰。
英國人的迅速反應,超出了美軍的預料。
英國美洲艦隊有97艘軍艦,包括11艘戰列艦和34艘護衛艦,非常厲害。而美國海軍僅有22艘軍艦,絕大部分是護衛艦,比英國軍艦要落後的多。所以,美國海軍根本不敢同英軍決戰,以海上遊擊戰方式進行騷擾。
於是,英國海軍輕鬆封鎖了美國的東海岸,可以任意登陸任何美國沿海城市。
而殺入加拿大的美軍,遭遇到加拿大民兵的頑強阻擊,陷入了持久戰,兩軍長期拉鋸,互有勝負。
這樣糾纏到1814年,戰局發生扭轉。
當年,拿破崙在4月6日宣布退位,歐洲的戰爭結束了。
由此,英國人騰出手來,可以全力增援加拿大。
8月,英軍決定突襲華盛頓,給予美國羞辱性的打擊,迫使他們屈服。
英國軍艦搭載4300多訓練有素的陸軍官兵,突然在華盛頓附近的布萊登斯堡登陸。
這大大超出美軍的預料,只得臨時拼湊了6300多人應戰,只有1000人是正規軍。雙方在布萊登斯堡決戰,美國的烏合之眾當然不是對手。
8月24日,雙方開始交戰,一度打得旗鼓相當。然而英軍突然使用火箭炮(拿破崙時代英國改良的火箭炮)攻擊。此時的火箭炮主要用於海戰,同今天的喀秋莎火箭炮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東西,其實沒什麼了不起的。然而,美軍大部分官兵都是民兵,從沒有看到過這種武器。
火箭炮威力有限,卻有強大的光聲效果,非常嚇人。
美國民兵們被嚇得半死,開始自發的潰散。由此,戰局徹底改變,一部美軍潰逃,剩下的擋不住數量優勢的英軍猛攻,只得也全線撤退。此戰美軍只傷亡200多人就戰敗了,主要是被嚇跨的。
撤退期間,美軍軍官還考慮,是不是要留在近在咫尺的華盛頓鎮內打巷戰!
可惜,美軍民兵訓練太差,此時兵敗如山倒,士氣降到低點,一些民兵乾脆直接跑回家去了。
這種情況下,讓他們打巷戰是不可能的。
於是,8月24日,美國總統麥迪遜等全部官員,迅速逃離華盛頓,逃到馬裡蘭州蒙哥馬利縣的溪鎮。
英軍殺入華盛頓時,沒有見到1個美軍。
攻打華盛頓的目的主要是羞辱美國,燒毀華盛頓也是英國的既定計劃。
搞笑的是,此時的華盛頓只是一個不大的鎮子,人口才幾千人,沒有什麼值得燒的東西。
唯一比較輝煌的建築,就是美國國會大廈,被英國工兵一把火燒毀。這棟石制建築物比較堅固,開始根本燒不動。英國人被迫使用了軍用火藥,連燒帶炸,才將它燒毀。
隨後,英國工兵又來到了總統官邸(白宮)。因為早在建成時,建築物的外牆就被刷成白色,也叫作白宮。因為是木製建築物,燒起來就容易多了。最終,白宮內部建築全部燒毀,只剩下了白色的外牆。網上有種說法,白宮被燒毀後才油漆成白色,目的是遮醜。這是部隊的,白宮本來就是白色。
有意思的是,英軍燒毀白宮只是單純的報復,並沒有傷人。
白宮還有一些留下的門衛和園丁,英軍沒有傷害他們,只是讓他們協助找了食物倉庫。當時英軍將所有美酒和食物全部吃光,又將所有燃料堆在白宮內,點上了火。
除了國會大廈和白宮之外,英軍還燒掉了軍械庫、華盛頓船塢、財政部、戰爭部、波託馬克河大橋,總價值大約是36萬英鎊(當時的幣值)。
整個華盛頓的政府建築物,只有美國專利局大樓得以倖存。
英軍趕來放火,還拉出1門大炮試圖炮擊。專利主管人及前首都建築師威廉·索頓卻擋在大炮前,質問英軍為什麼毀滅屬於全人類的精神財富。英國士兵被他的勇氣感動,放棄放火離開。
所以,專利局大樓成為唯一倖存的政府建築物。
萬分奇怪的是,英軍縱火後還不到1天,一場突然到來的颶風將大火全部吹滅。
一些華盛頓市民表示,甚至有龍捲風吹入市中心,將2門大炮扔出很遠,英軍士兵也有傷亡。
出現了自然災害,加上華盛頓的政府建築基本都被燒毀,英軍隨即撤退。
一些英軍士兵則受了驚,認為此次颶風來的非常奇怪:會不會是上帝對我們的行為不滿?懲罰了我們?
這種想法有一定的市場,導致英軍加速了從華盛頓的撤退計劃。
華盛頓前後淪陷26個小時,這也是美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首都被別國軍隊佔領。
這邊,麥迪遜總統得知英軍撤退,就帶著官員們返回華盛頓。
他們前後只在馬裡蘭州蒙哥馬利縣的溪鎮,辦公了1天多時間。由此,溪鎮從此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一日首都。
自然,放火這種事也不是英國人單方面的。美軍也曾攻佔了加拿大的重鎮多倫多,同樣也放了一把火。
戰爭持續了2年多還在僵持,雙方誰也沒有獲得決定性勝利。
1814年末,安得魯·傑克遜將軍在紐奧良重創英軍,擊斃了英軍指揮官愛德華·白金漢少將。這令傑克遜成為聞名全國的英雄,也讓他後來登上總統寶座。
此次的大勝,也預示這美國會在持久戰中逐步佔據上風。
不過,最終雙方草草結束了這場兩敗俱傷的戰爭,籤訂了《根特條約》,基本維持了戰前的邊界。
此戰中,英美都不是贏家,當然也稱不上輸家,唯一的輸家是印第安人。
當時印第安人同英國結盟,在美國內部四處襲擊美軍,造成美軍很大傷亡,甚至還有屠殺戰俘和平民行為。
這是印第安人的一次押寶,結果卻輸了。戰後,美軍開始有計劃的報複印第安人,進行大規模的驅趕。
聲明:
本文參圖片來自網絡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