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廣州放映員和他的「一秒鐘」

2020-12-19 金羊網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胡廣欣

圖/受訪者提供

張藝謀執導的電影《一秒鐘》正在上映,影片以電影膠片貫穿劇情,喚起了許多人的回憶,也給沒有經歷過膠片時代的年輕人進行了一場科普。

2009年的3D電影《阿凡達》成為膠片時代與數字電影時代的分水嶺。自那之後,數字電影以摧枯拉朽之勢成為行業主流,膠片電影逐漸成為「時代的眼淚」。趁著《一秒鐘》上映的契機,記者採訪了有36年放映經驗的青年文化宮退休放映員張自堅,聽他講述他與膠片的故事。

兩代放映員「交接」拷貝,左為張自堅

過去在礦區流動放映,「連幕布後都坐滿觀眾」

張自堅是「老三屆」知青,他與電影的緣分始於上世紀70年代。他回憶:「我年輕時喜歡玩無線電,因為有這個特長,下鄉的時候被選拔進礦區的電影流動放映隊,成了一名放映員。」當時,流動放映隊負責開著車到礦山各工區進行電影放映,從國產電影《地道戰》《地雷戰》到國外電影《賣花姑娘》,張自堅都放過。他回憶,流動放映隊的工作頗為忙碌:「我們有個排映表,基本排得密密麻麻,每個工區每周基本都可以輪上一次放映。」

《一秒鐘》裡,範偉飾演的放映員範電影是村裡的大紅人,連去麵館吃麵都可以多得一勺油辣子。張自堅坦承,放映員的確是一個備受歡迎的身份:「人人都認識,去到哪都會被熱情招待。」在那個娛樂活動匱乏的年代,看電影是一件大事。每到放電影的夜晚,不僅礦區的員工和家屬,連附近村子的村民都聞風而來。「很多人帶著凳子山長水遠過來看電影。每一場的觀眾都非常多,有些人乾脆坐到幕布後面看——因為當時的幕布是透光的,在背面同樣可以看到畫面。」張自堅說,這跟《一秒鐘》裡的場景一模一樣。

《一秒鐘》劇照

每次放映前,放映員都要提前架起幕布、設好機器。颳風下雨是戶外放映的「敵人」,遇上這種天氣,放映就要中止。偶爾還會遇到一些突發情況,張自堅至今還記得當年的一次放映事故:「我們的放映隊隊長喜歡喝酒,有一次喝完酒之後急急忙忙去架機器,沒想到三腳架沒擰緊,整臺放映機在放映途中『呼』地倒地,當時膠片還在轉著呢!」

到城市影院當放映員,「不怕斷片,就怕刮花」

1979年,張自堅回到廣州,進入青宮電影院當放映員。當時,一盤35毫米膠片拷貝的放映時間約為15至20分鐘,一部電影需要5至6盤拷貝。膠片放映的步驟頗為繁瑣:青宮電影院採取雙機放映的方式,放映員不但要及時「接上」幾盤拷貝之間的劇情,還要對之前放映完的拷貝進行「倒帶」,處理「卡片」「燒片」等各種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因此,通常一個影廳就需要三名放映員。

《一秒鐘》劇照

除了放映員之外,過去的電影放映還需要「走片員」。《一秒鐘》裡就有這樣一個角色,騎著摩託車,專門負責給各個放映場地送拷貝。城市裡的「走片員」更需要爭分奪秒:當時,同一套拷貝通常由多家影院共享,一盤拷貝放映完,放映員就會交給「走片員」送去下一家影院。張自堅回憶,當年不時會出現「走片未到」的情況:前一盤拷貝已經放完了,但下一盤拷貝還沒送到,觀眾只能等待。

《一秒鐘》裡有一個關鍵情節:「新聞簡報22號」拷貝被劃花,範電影帶領全村人清洗和修復膠片。張自堅表示,放映員不怕膠片斷片,就怕膠片刮花:「斷片的處理很簡單,接上去就行。但膠片如果刮花了就很難處理,不僅要賠錢,而且這些狀態不好的膠片還會損壞放映機,之後連用這些機子放映的新膠片也都會被損壞。所以,每次收到膠片後,我們都要拉出來一條條地檢查。」

自從影院全面改為數字放映之後,笨重的膠片拷貝被小小的數字硬碟代替,放映所需的人手也大大減少。記者了解到,如今,青宮電影城每個班次只需兩名放映員,就能完成九個影廳的放映工作。

新時代再做戶外放映,「用上了數字放映設備」

從21世紀初開始,張自堅重拾戶外放映的老本行,負責青宮「青春與電影同行」的流動放映工作。從上世紀70年代的礦區流動放映隊到21世紀的「青春與電影同行」,張自堅經歷了放映方式從膠片到數字的轉變:「以前我們用的是35毫米的提包膠片放映機,後來則用上了流動電影數字放映設備。數字放映的設備包括電源、擴聲機、數字硬碟播放器、投影儀等,總體比膠片放映更輕便。」

十年時間裡,張自堅帶著大學生志願者踏遍全國各地,舉辦過多種多樣的放映活動。他們曾走進清遠陽山貧困區,給當地的孩子帶去電影和書本;也曾走進廣州的盲人學校,讓盲童親手觸摸電影放映機;還曾在2008年奔赴汶川進行文化援建,為當地群眾送去治癒心靈的電影。

張自堅在2010年退休,但流動放映的傳統在青宮電影城得到延續。目前,青宮流動放映隊仍在堅持把電影帶進機關、學校、鄉鎮、社區。參與過多次戶外放映的青宮影城謝經理介紹,如今戶外放映的片單更豐富多樣,不僅有科教片、戲曲片、紀錄片、老故事片,還有《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等熱門電影。

青宮流動放映隊

雖然看電影早已不是一件稀罕事,但戶外放映為民眾提供了集體休閒娛樂的機會。謝經理說:「我們在農村放映時,家家戶戶吃完飯就會走出門來看電影。還有一回,我們在廣州紅樓做了一場放映,除了廣場上的觀眾,附近居民也坐在自家陽臺津津有味地透過幕布背面看電影,特別有趣。」

編輯:海帶

相關焦點

  • 《一秒鐘》影評
    《一秒鐘》是一部關於父愛的電影,一盤膠片也只是一種情感寄託的媒介,一位父親向看一樣自己的女兒,而女兒留存在這個世上的唯一映像就是在一盤膠片中,即使只有短短的一秒鐘。故事是以「文化XXX」為背景,影片表現了三個人物,一個是逃犯張九聲,一個是孤兒劉閨女,還有一個就是電影放映員。張九聲得知女兒去世的消息(推測劇情而來),從牢中逃了出來。為了看女兒一面,追尋著《新聞簡報》這盤膠片。劉閨女則是為了幫弟弟償還燈罩,選擇去偷膠片,不了被張九聲發現並被奪回了膠片。
  • 年度王炸電影《一秒鐘》
    看完張藝謀執導的新片《一秒鐘》後久久不能釋懷,和朋友聊起最後的結局,他說稍顯刻意,假如沒有就更適合這個悲傷至極的故事。影片由演員張譯和新一任謀女郎劉浩存領銜主演,當然範偉飾演的角色也是相當的出彩,整部電影無論是編劇、導演、拍攝或剪輯等,都是毋庸置疑的好。
  • 張藝謀新片一秒鐘:老一輩電影人對露天電影的懷念與致敬
    許多人的童年回憶國師張藝謀的新片《一秒鐘》,就是這麼一個和露天電影有關的故事。張譯飾演一個從監獄裡逃出來的犯人,劫持了範偉飾演的電影放映員,他之所以如此鋌而走險,是因為錯過了電影放映的場次,想要再看一遍《英雄兒女》,只為了看他去世的女兒在影片裡出現了一秒鐘的鏡頭,又因為這部電影膠捲被偷,和劉存浩扮演的小女孩產生了一段不解之緣。
  • 《一秒鐘》於膠片時代的回眸,張藝謀的獨家記憶
    《一秒鐘》以電影膠片作為故事的線索,演繹了一場惺惺相惜的相遇。勞改犯張九聲(張譯飾)從一封來信中得知自己的女兒出現在第22號新聞簡報裡,但卻沒趕上一分場的電影場次。為了看一秒鐘銀幕裡的女兒,他跟著放映員到下一個生產隊放映地,穿山越嶺,發瘋似地尋找這盤膠片,與想要用廢舊膠片做燈罩的劉閨女(劉浩存 飾),以及放電影從未失誤過的範電影(範偉 飾)結下了不解之緣。
  • 《一秒鐘》是一封電影情書嗎
    把這一塊缺失的拼圖拼上去,張九聲的動機才算完整,這樣才可以解釋為何他的行為如此歇斯底裡。劉閨女家中只剩她和弟弟,為了做燈罩而偷膠片,因此和張九聲產生了交集,關於她父母親的事也通過她和張九聲的對話作了交代。
  • 被束縛了手腳的張藝謀,拍出來的《一秒鐘》不如《千裡走單騎》
    二是《一秒鐘》對那個時代的批判完全不徹底。 《一秒鐘》講的是張譯飾演的男主因為別人告訴他,22號《簡報》(那個時代電影正式放映前的內容,類似於現在片頭廣告)裡有一秒鐘他女兒的鏡頭,男主想看這一秒鐘鏡頭,所以從勞改農場逃出來,跑去看電影而隨之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表面上講的是如山的父愛,實際上是批判那個時代。
  • 《一秒鐘》刪減了什麼?
    張藝謀的《一秒鐘》早兩年前就以前拍攝完畢,但因為「技術原因」,它先後在柏林電影節和金雞影展上被取消放映。現在放出來的成片撤檔過,刪減過,也重拍過。可以說,《一秒鐘》就是一部命運多舛的電影。這種電影我們見過很多,這兩年比較有名的就有《八佰》、《少年的你》、《南方車站的聚會》、《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等很多電影都因「技術原因」撤檔刪減過。
  • 《一秒鐘》:記錄一代人的電影時光
    故事發生在在西北敦煌,那是張藝謀最熟悉不過的成長之地,然後劇情講述的是沒趕上場次的張九聲(張譯 飾)悄悄從被勞改中的農場偷偷走出來,為的就是看一場電影,因為當時的那場電影是一盤宣傳性質的新聞膠捲帶,他相信在那盤膠片中有他已經去世的女兒的「一秒鐘」影像。為了找到這膠片,他開始瘋狂起來。
  • 張藝謀《一秒鐘》的背後 | 被剪的一秒鐘和被掩埋的十年
    電影中另一位主角是範偉飾演的範電影 -- 地位崇高電影放映員。在那個年代,看某幾部革命電影成了老百姓僅存的娛樂,看場電影就像過節一樣,因此全隊人人都變著法兒巴結範電影。他就好像是當地的土皇帝、無冕之王。
  • 我多想再見你一面,哪怕匆匆一秒鐘
    一秒鐘很短,不夠。上世紀七十年代,膠片,放映員,這些離現在都已經很遠的事情了。《一秒鐘》這部電影在約兩個小時的時間裡,將那個歷史年代,那些幾近在腦海中淡忘的記憶呈現在觀眾面前。先來講講膠片,據說這部電影是對膠片年代的紀念。但膠片真的值得人們去追憶嗎?
  • 河南中牟縣農民放映員婁源永和他的電影人生
    農村放映員婁源永緣何能夠登上星光熠熠的舞臺?40多年前,婁源永成為中牟縣電影公司放映隊的一名放映員,從此他走街串巷四處為鄉親們播放電影,全縣170多個村莊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光陰荏苒,40多年過去了,婁源永創造的一年放映電影728場的記錄,至今沒有人打破。
  • 張藝謀拍《一秒鐘》:膠片轉動令人心動
    No.607  《一秒鐘》 78分  觀影地點 : 百老匯影城國瑞城店  觀影人數 : 15人  11月27日,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一秒鐘》在全國公映。電影的背景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西北某地,一位父親為了看電影中已經去世的女兒的「一秒鐘」影像,他與偷膠片的劉閨女以及電影放映員因為一場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 張藝謀新電影《一秒鐘》影評
    「短不過一秒鐘,長不過一輩子。」是《一秒鐘》的宣傳語。意思是美好的瞬間短不過一秒鐘,人的一生長不過一輩子。一秒鐘和一輩子很適合用來聊電影,精彩的電影鏡頭可能只有一秒,可讓人著迷,想一遍一遍的看,看一輩子。
  • 《一秒鐘》返璞歸真讓人淚目,張藝謀這次走心了
    《一秒鐘》的故事和人物這次都非常簡單,最主要的人物只有三個:張九聲、劉閨女和範偉飾演的電影放映員範電影。三位演員都奉獻了非常精彩的表演,尤其是張譯,應該是他目前演藝生涯的最佳表演,值得影帝獎盃。張九聲應該是片中最不幸的人,這個名字就透著一股慘勁兒,九死一生。他可能是被人陷害,成了勞改犯,女兒也死於非命。
  • 《一秒鐘》與你,擁抱遺憾,走向完整
    短不過一秒鐘,長不過一輩子,電影裡的一秒鐘,對張九聲而言是充滿遺憾的一輩子,那麼短,卻又那麼痛。好在,一切都過去了。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些話還未說,就沒有機會了;有些人還沒去見,就已經離去了;有些事還沒去做,已經時過境遷。
  • 《一秒鐘》不是中國的《天堂電影院》
    《一秒鐘》首映後,某評論員:這是一部虔誠的電影。「WHAT?」《一秒鐘》電影名字的由來,22號膠片裡留存著張九聲(張譯飾演)女兒的片段,畫面僅僅只有一秒鐘,所以電影取名為《一秒鐘》。你也可以理解張九聲想看女兒一眼,即使只有一秒鐘。電影題材不算新穎,如果你看過《天堂電影院》這類電影的話。
  • 《一秒鐘》:堅強與軟弱
    有的時候,周末吃完晚飯一個人去看,有的時候,則是和好友相伴。上周,驚喜地發現張藝謀導演的新片《一秒鐘》上映。我是挺喜歡張藝謀的,他最近好幾部我都很喜歡,從《山楂樹之戀》開始,似乎又回到了好好講故事的電影風格。買票的時候看了下演員陣容,不認識的女主角,熟悉的演員有張譯和範偉。
  • 《一秒鐘》到底有幾層意思?說它是內地版《天堂電影院》一點沒錯
    範電影:銀幕背後的權力《一秒鐘》最豐滿的人物其實是範偉飾演的範電影。作為偏遠地區的放映員,他有著巨大的隱形權力。他一出場就趾高氣揚的彰顯了自己放映員的身份。一大群人圍著他,期望得知電影放映的時間,或者謀得一個好位置。那個時代,關於個體情感的電影極為匱乏,一部電影即使反覆觀看,依然能讓人看得熱淚盈眶。
  • 《一秒鐘》,真正高級的電影!
    放映員範電影,號令群眾搶救膠片放《英雄兒女》,為了鞏固因放映工作而獲得的一點利益和地位。故事發生的環境更簡單。主要場景只有戈壁灘、農場禮堂(電影院)和劉閨女家。三個地點來迴轉換。以上,而已。即便還沒看過電影,通過以上信息,也能建立起對《一秒鐘》的大致了解。《一秒鐘》簡潔得如同一出舞臺劇。連範偉老師都說,自從接了戲,張藝謀就說服他要「做減法,簡單一點」。可是,人物、環境、故事都走極簡主義的《一秒鐘》,真的簡單嗎?
  • 《一秒鐘》:給電影的一封情書
    這片子在柏林電影節和金雞獎上都因為技術原因無法放映,經過刪改之後終於得以在院線上映。電影講的是七十年代,一位勞改犯為了看《新聞簡報》中出現的女兒,經過了很多困難終於達成心願這麼一個故事。結合張藝謀導演自身的成長經歷,他是1978年參加高考的「大齡考生」,他的出身並不好,相信他也融入了自己對那個時代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