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易經》智慧第四十一卦(一)山澤損卦

2021-03-04 踐行至簡心法

《易經》中的六十四卦,每個卦都有一個卦名。每個卦名的來歷,都有不同的方式。有的是從卦象而來,比如習坎,上下皆是坎難,就在告訴我們,人生就是面對重重的考驗,既然逃不掉,就要面對它,熟悉它。有的卦,其卦名是從卦意得出,比如蹇卦,前水後山,進退兩難,真正寸步難行。現在來看損卦,如果從卦象來看,山下有澤。看到此象,我們一定會懷疑,澤水到底是把水中的沙石推向大山,還是把山的基石一塊塊地衝刷掉?其實,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潮漲潮落,山石堅硬與否,條件不同,結果就不一樣。

這告訴我們,損中益,益中有損。但是,在取卦名時候,我們只能取一個,不能說這個卦叫做益損,或者叫做損益。其實,益損是講不通的。因此,這個卦的卦名,既不是從卦象而來,也不是從卦意而來。那它到底從何而來呢?大家只要把損卦和泰卦對照一下,就明白了。泰卦上卦是坤,三個陰爻,下卦是乾,三個陽爻。現在,泰卦九三爻和上六爻調換一下位置,就是損卦。為什麼這樣就是損卦呢?大家知道,陰爻為虛,陽爻為實,下卦的九三是實的,它去幫助上面虛的上六,也就是說下卦的陽實去增益上卦的陰虛,所以叫損下益上。但是,既然是損下益上,那我們完全可以叫做益卦,為什麼偏偏叫損卦?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聖人的用心之深。這是告訴我們,損上益下,就叫做益。現在它是損下益上,那就叫做損。損不足以補有餘,這不叫損嗎?大家可以細想一下,卦名如此,實在是高明之至。

這個卦是異卦(下兌上艮)相疊。艮為山;兌為澤。上山下澤,大澤浸蝕山根。這一卦是山在澤中,是澤水不斷地衝刷山根、日久而損之象。損益相間,損中有益,益中有損。二者之間,不可不慎重對待。損下益上,治理國家,過度會損傷國基。應損則損,但必量力、適度。少損而益最佳。

現在我們看到《序卦傳》是怎麼講的。它說: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緩」是緩解,就是解卦。解卦不是把問題都解決了嗎?怎麼後面會損呢?這就是說,破財才能消災。有困難要解決,可又捨不得花錢,行得通嗎?行不通的。所以,如果覺得解卦都把問題解決了,可以鬆一口氣了,就表示要失掉一部分了。因此,解卦之後就是損卦。我們要特別小心,當自以為把問題解決了的時候,恰恰是最危險的時候,因為人在這個時候最容易松解。所以,我們要提高警惕才是。

《道德經》說:「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有損,以至於無為。」是什麼意思呢?

「為學日益」,什麼叫學問?學問是靠知識、讀書、經驗,一點一滴慢慢累積起來的。今天懂一點,明天再懂一點,後天又懂一點,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穫,這就是做學問。人為的學問是有為法,是有為之道,要慢慢累積增加起來,不是一步登天。

「為學者」學的是什麼?學的是三維知識。在我們三維空間裡面,我們所接觸到的信息,構成了知識。而「聞道者」得到的是什麼呢?是智慧。你這輩子最該讀懂的這本書就是你自己,你什麼時候開始遇到事,開始問自己,你什麼時候就有機會跟你內在的高維關聯了,如果你遇到所有的事情去問外人,對不起,外邊的全是知識,你根本不可能跟你內在的智慧關聯。

三維的信息是否能夠讓我們開智慧?答案是因人而異;如果你只是把他當知識在記憶,當工具在用的話,他跟你的開智慧沒關係。如果你把他當作酵母,理解背後投影原理的時候,他幫你開智慧。也可以通過像的遞進,可以從自己的踐行過程中開啟智慧。

但是如果你只是對你自己掌握的知識有信心的話,我要告訴你,知識很容易老化,當知識老化的那一刻,你的信心蕩然無存。一切三維空間的這些知識,現在我們人類已經把它整到雲端去了,裡面的信息太大了,我們把這些知識整到雲端以後,我們把機器人整的跟這個知識系統連接的速度比我們人要快得多,又把它的體能整的比人強悍的多,那我們人如果不開啟真正內在的智慧的話,那你未來就是機器人的寵物和奴隸啊,你根本玩不過它。所以實際上,雲端技術對人來說是障礙,它可以支撐機器人的存在,能讓機器人越來越聰明,但想讓它獲得智慧,那這個難度太大了,因為是從三維往上爬,我們還是要把知識輸入,它可以在知識裡自己學習,但是學的還是我們人類已經下載的這些知識,下載的這些信息。

三維再繁榮,雲端積累了再多的知識,到了四維變成無窮分之一了,到第五維變成無窮的平方分之一了,到第六維,變成了無窮的三次方分之一了,到了N維宇宙空間N趨於無窮大,變成無窮的無窮次方分之一了,在那個境界上才能堪稱叫般若智慧,叫般若。這樣我們理解,般若跟智慧,跟大智慧相比,般若所含的是無窮的無窮次方倍的信息,它的境界是在那個境界上,它是一切的源頭,這叫般若,借用這樣空間的格局、關係、關聯,讓我們理解般若跟我們所說的一般性的知識和智慧之間的差異,到第四維才能叫智慧,三維全是知識建構的,智慧一定是內在發生的,從三維空間裡搬來的再多的信息那都不叫智慧。

一般我們對一個人進行評估,說「這個人智商高」,那是駕馭知識的能力。「這個人情商高」,是駕馭空間能量的機會。「這個人靈商高」,是他所在的維度不一樣。

二維是一個面,我用一生都不可能把這個面上的所有信息全部抓牢,當我在這兒消耗一生以後,這個面上的一點,我永遠無法企及。所以如果我們現代人執著在三維空間,拼命地在三維空間擴充知識,創造三維繁榮,沒有用。只有一個方向有意義,縱向提升。

我們受的教育都是從外面學的知識,這都是顛倒的東西,如果我們能夠真正知道內在具足圓滿,然後外面的知識、外面的結論是我們內在認知踐行的一個驗證,它是我們的助緣,一個師傅、一個高人,其實都因為你內在有,你才能投影出來這麼一個師傅,你內在沒有即使這個師傅走過你身邊你也看不出來,你投影出來的只是披著不同宗教色彩的人。但實際你知道內在有的時候,你會知道:我遇到任何宗教,都是因為我內在都有跟它們相關的智慧,都是提升我智慧的助緣,驗證我的智慧已經到這了,我才能夠理解它們說的話,才能理解它們的行為。

我們真正要突破知識的表形障礙。有一個障礙叫「痴」這是知識帶來的病,是三毒之一,因為我掌握了知識,障礙了我得智慧。所以有一個詞對人很大的讚美叫做「白痴」,如果有一個人說我是白痴,我說你過獎,過獎。因為白痴是沒有所知障,那是何等的智慧!每個人已經擁有的知識足夠他成長的,人不是需要增加更多的知識。知識部分都只是交流的媒介。真正有意義的是我們當下產生的意識能量共振,彼此喚醒的內在智慧。

「聞道日損」,修行道與做學問相反,是要丟掉,「日損」就是一天丟一點,明天再丟一點,什麼都要放下丟掉。

求學的人,其知識要逐漸的增加;而求真理的人,就要逐漸減少自己的主觀意識,思維見解等。由於人的主觀意識和思維見解都有分別性局限性,在尋求真理的路上會成為障礙。而大自然真理是無分別性的,所以我們求真理要逐漸減少自己的主觀意識,思維見解。求學問,天天積累知識,越積累,知識越豐富。至於要認識宇宙變化的總規律或是認識宇宙的最後的根源,就不能靠積累知識,而要靠『玄覽』、『靜觀』。如果能夠做到清靜虛無,順應自然,不妄作為,就能無所求取,無所利己而為,無所不可為。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後連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無所有;然後無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就是這個簡單的道理。文字很簡單,意義也很簡單,一說就明白了。問題是,做起來很難!如何能夠把自己損之又損,放棄了又放棄,放到了一無所有之處,才能到達無所不知無所不有的境界!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實際就是說我們在現實世界裡隨著物化世界的豐富,我們離至簡道德的距離會變得比較遠。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在現實中的像的結構越來越複雜,因為我們在物化三維世界建立的架構越複雜的時候,回到至簡境界難度就在加大,這是人在物化世界發展的一個趨勢。

從這個趨勢說所有的中國的,或者儒、釋、道講到的基本觀點是回歸,所謂回歸是回到內在智慧的起點裡面,也就是所有回歸到起點,回到最初始的能量狀態。那種狀態是產生所有現實能量狀態的一個源泉。

所以,東方意識能量的淵源在我們可以描述的體系裡面是這樣的相互關係。這個理論體系在宇宙中,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傳承的外部形式是宗教,但實際上,在整個過程之中,道無時無刻伴隨著人類的發展過程,只是有一些東西變成理論傳承下來,形成了教義,有些東西,隨著先哲的離去而斷了傳承。他們在世的時候這些東西相當於是接通智慧活水的管道,隨著他們離去,弟子沒有延續智慧活水,或者自己沒有打開傳承渠道的話,很多傳承就斷掉了。

「為學」是加法,不斷增加知識,學問,也不斷增加煩惱。「為道」是減法,不斷的去雜念,不斷減少欲望,不斷地顛覆認知,也不斷減少痛苦。

李嘉謀說:「為學所以求知,故日益。為道所以去妄,故日損。知不極,則損不全。故日益者,所以為日損也。」

張默生說:「老子雖主張『絕學無憂』,但那是後一段的工夫;至於『為學日益』的前一段工夫,即老子也是不能廢的。『為學日益』,也是『為道』的一段過程。」

許永璋說:「舊妄方損,新妄復萌,故必須損之又損,始能達於無為之境。」

宋常星說:「是以指出無為之路,使人知損其人慾之私,工夫不可間斷,定要徹頭徹尾,損之而至於又損,損到無可損之地位,才得清靜之妙,入於自然無為之道也。」

為學者,是學習知識;聞道者,是求道求根本。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殆矣。」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很危險的,也是很傻的。不追求知識追求什麼?追求道。道是有限的,而且大道至簡,真正的大道,損之又損,即簡至又簡,簡到用一個字概括就是「無」——根本。學習要學習根本,如果只是學習枝末之知識,只會漸漸增加驕縱之心;如果知曉根本之道,則日去驕縱之心,務於根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就是「無」。

人們常說「有得必有失」,這正是在解卦之後出現損卦的最好註解。然而此外,還有一句話,叫做「有失才有得」,告訴人們在有些情況下,只有主動減損自己,才有可能獲益,而這種以舍求得的方式,卻正是應對損境的良策。那麼,人們該如何把握舍與得的時機呢?在「舍」的時候又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我們現在來看卦辭: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我們看一下卦辭裡四個天道「元、亨、利、貞」唯獨沒有「亨」,為什麼呢?只有一個原因,只要不怕損,就會「亨通」,因為「聞道日損」,損的越徹底才能越通透。

損:減損之道。孚:誠信。咎:過錯。貞:正固。攸往:前進。曷:為何。簋:祭祀的用品。解釋:在有減損的時候,君子要以誠信為準,才會吉祥,才不會有錯誤,才可以保證安定,這樣有利於繼續前進。在有損的時候,祭祀可以簡單,但目的是要誠心誠意。

一個人受到減損、損失的時候,心中必須誠信,才會元吉,也就是大獲吉祥。這是為什麼呢?一句話:叫做自然規律。例如這在講政府的稅收。上卦,代表政府,下卦則代表百姓。百姓要為政府繳稅,而繳稅就要把自己的一部分收入繳給政府,這就是一種「損」。所以,政府是受益的,叫做損下益上。

老百姓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奉獻給政府,政府得到老百姓的好處。這樣好不好?無咎,沒有什麼不好,因為一國財政,必須取之於民。國家要造高速公路,要新建一些對老百姓有幫助的公共設施,要把埋藏在地下的礦產採掘出來,都需要很大的資本。所以,政府需要稅收,即需要為民服務的本錢。

大凡事物要獲得獲益,必須要在某些方面捨得才行。就算要偷只雞,還要捨得一把米呢。要做事情,必須要有一些資本。如果什麼都沒有,就算有了好機會、好主意,也不能付諸實施,也等於零。所以,先損後得益,這是必然的規律。

但是,在「無咎」的後面,有兩個特別的字,叫做「可貞」。「可貞」的意思就是說,不能過分。如果過分,就不合理;不合理,就不會無咎,很可能就是有咎。所以讀《易經》一定要反覆來思考,從兩個方面來了解同一件事情。稅收合理,老百姓應該交;稅收不合理,逼得老百姓連生活都很困難,這就不好了。長此以往,對政府也是不利的。要做到正心,心不正,私慾大,一定會損害百姓的利益。做不到「正」,也就做不到治。

可是,我們在講損卦的時候,總是從正面的態度來看待,儘量去避免消極、負面的思維,這是《易經》主要的精神。所以,它告訴我們:利有攸往。如果有所往,必有利,意思是去做就對了。因為收稅本來就是國家職能賴以發揮作用的基礎。

損卦告訴人們,如果能夠舍小利而獲大利,舍短利而獲長利時,就應該果斷地捨棄。然而即使如此,最終結果如何,能否受益,還得看舍與的目的是否純正,方式是否合理。那麼,怎樣才算合理呢?如果仍然以徵稅與納稅為例,合理的方式又是怎樣的呢?

「曷之用」,意即收來的稅到底做什麼用?這是比較重要的問題。老百姓納稅,是應盡的義務。但是,他們也有監督政府合理利用稅收的權利。這就是事情的一體兩面。那稅收應該用來做什麼呢?「二簋可用享」,「享」就是祭祀。我們都知道,歷代的君王,都要到泰山去祭拜,就是感謝泰山。高聳的泰山,歷來是普降甘霖、風調雨順,造福當地百姓的天意體現。

這告訴我們,政府徵稅當然可以,但千萬要記住,稅收要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那祭祀到底是要鋪張地辦,還是要簡單來辦?這就得看情況了。祭祀可以搞得很鋪張,叫做八簋,就是八碗飯。現在它說「二簋」,兩碗淡飯。政府把老百姓的稅收來以後,要怎麼樣去用之於民?要憑良心,絕不可以說,反正這是無頭無主的錢,愛怎麼用就怎麼用。這樣想,就說明只是顧忌到自己,還沒有考慮到老百姓。政府首先要節用愛民,老百姓才有合理繳稅的義務。

講到這裡其實真正損的和我們靈魂沒有任何關係,因為我們的自生之無上覺性,亦非由他物所造,永遠是不增不減的,是不垢不淨的,不生不滅的,它既無生,故也無由而滅,它雖無所不在,卻無人得見真相,縱然流轉於娑婆世界,卻無損其身,縱使得證佛性,對它亦無所增益,它存在每個人內,卻無人認它來,然而你還寄望成就其他外在證果,明知它在自身之內,你卻四外尋覓!所以所有損只會是在有限空間裡的損。

我們每個人生來皆有七情六慾、執著迷戀、顛倒痴狂,似一股「熱毒」。這「熱毒」與生俱來,深陷其中就是人生的大苦。可是凡人不知,不以「熱毒」為苦,反以苦為樂。凡人迷戀生而恐懼死、喜歡富貴而恐懼貧賤、留戀青春而恐懼衰老、喜歡快樂而不願痛苦、喜歡相聚而害怕離別,可人生中喜歡的偏偏容易逝去,恐懼的又不期而至,這些又有哪一個能逃得過?到頭來只是衰老的身體奔向死亡的懷抱,兩手空空而已。既然生時兩手空空,死時兩手空空,我們又何必被「熱毒」揪著不放,沉迷不歸呢?苦與樂都是人生的體驗,我們沒有必要偏愛這個而厭棄那個,它們對於我們來說都是得到。與生俱來的「熱毒」損傷了我們的精神,使我們不見清淨本心,生命被空空的耗費,無法領略他真正的奧妙。這正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啊!

劉豐老師每次講話必說我們每個人擁有的知識足夠你悟道的,人其實不需要增加更多的知識去悟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道德經》:「絕聖棄知,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也就損掉了機巧之心,損掉了私利,道德也就沒有了,以上是智辯、仁義、巧利三者不易分辨清楚,所以應該定義解釋清楚。實際上呈現純真,保持質樸,減少內心的私心以及欲望,拋棄學習,能做到這些就沒有憂患了。

很多人看到這裡的時候,最初往往並不理解,聰明才智不是一個人最好的的狀態嗎?為什麼要去拋棄呢?其實這裡就說到我們開篇提出的那個問題,大多數人都以聰明才智來損害別人的利益,為自己謀取福利。

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下,這個聰明才智所帶來的後果就是損害他人利益,而且最後結局也是毀了自己,這就是我們應該損掉了的聰明才智。

而我們需要保留的狀態,就是以人品和格局為基礎,把聰明才智用在服務於人民,用在積德行善,那這就是我們應該提倡的一種狀態了。

錄你損掉了聰明智巧的時候,民眾就能夠獲得更多的一種利益。「絕信棄義,民復孝慈」,信義本來是一個好的詞語,但是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信義往往成為了一個人標榜自己仁義道德的一個虛偽之面。

如果一個人一旦揭開這種虛偽之面的時候,那麼他就會恢復到慈孝的一種狀態。拋棄狡詐和利益,道德也就沒有了。因為我們在之前的篇章就說過,正是很多人多了機巧之心,多了對利益追求的心態,欲望高了也就有了盜賊之心,如果說拋棄了這些機巧和利益,那麼盜賊之心也就沒有了。

在這一句中,體現的就是《道德經》中一再強調無為的智慧,所謂的無為就是內心無太多的雜念,損掉了機巧之心。無為而治,以無為的狀態去面對自己,去為人處世,這才是我們提倡的狀態。

而在絕聖棄智的篇章中就提出來,只要能保持一顆質樸之心,損掉了內心的私心和欲望,那麼你能做到這些的時候就沒有憂患了。

「絕學無憂」為什麼說拒絕學習的時候能夠沒有憂患了,我們需要明白的是,這裡所指的學習,是說從外在向內在吸取的一種狀態。學來的並非是內心的真知識,而且很容易因為這些東西讓自己迷惑自己的心性,擾亂自己的心智,越來越困惑和煩惱,當你損掉了這種方式的時候,也就少了很多憂患了。

損卦的彖辭說: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而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損卦之道,在於損下益上,在於損剛益柔,在於損下而不傷下,在於益上而不強行益上。使之在損益之間,自我平衡,此則是以上之所需,以下之所能損者,根據實際需要而損益,不強求索,不被迫受益,是謂之「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此損卦大旨。

「有孚」,「孚」者,信也,信義也。上下之間,真情交孚,水乳交融,有孚之大也。猶如此卦之象,艮為少男,兌為少女。少男以其陽剛而能懷柔於兌女,兌女以其柔弱而能相悅於少男,自然成就其夫婦之道,自然能上下交孚,各自傾情,視對方之重要尤勝自己。其情如此,損又何損之,益又何益之?相互彰顯而已。是真「元吉」也。猶如高山雖大,孤陽不自長,需要兌澤之蓄,涵容其陽氣之餘,使其陰氣相侵,俾可令陰陽相感,萬物生發。這是言明損剛益柔之道。蓋艮卦得乾卦上爻,其性秉乾卦陽剛之氣,而少其懷柔之意。兌卦承坤卦第三爻而來,得其陰柔之旨,而少有陽剛之質。柔之道,涵容生發。剛之道,冒進而有亢悔。故於此卦,當以兌女柔質,系情艮山陽剛,潛移默化,自然可得「可貞」之道。此之損下,乃說兌卦之功。此之益上,乃說艮卦之受益。如此之間的損益,實為互補,又何咎之有?是以「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是以易曰:「山澤通氣」,明其互相呼應,損益相闡之旨。此亦是「損剛益柔」之理。其理取自生活,自然而親切。

《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而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以此「有孚」之心,損下益上,損己利他,其道上行矣。陽施陰受,自然可以持盈保泰。上下交孚,自然可得「利有攸往」。所以此卦雖名為損卦,實為明益之道矣。

蓋此卦以山澤為喻,取象於山體高大,澤體深邃,下越深,上則越高,說明襯託之理。就自然現象而言,高山流水,(艮卦陽剛之餘)下有澤蓄,(兌卦陰柔之止),方能其氣上通,生發草木,使艮山不為童山,兌澤不為空澤(明其交孚之用,說明山澤通氣的具體致用及相互生發道理,以象說明損,益,交孚,的道理)。曷之用?就是如何運用,如何體現本卦卦德,卦用的意思.二簋,可用享。「簋」字音(軌),是古代用來裝食物的盒子,也就是食盒。這個卦象中的二簋從何而來呢?損卦的

互卦之中有一個震卦,損的上卦是艮卦,震陽爻在下,象徵食盒之底,艮與震卦型相反,倒過來也就是一個震卦,艮卦喻為蓋子(陽爻在上),震卦一反也就是艮卦,可以互為盒底和盒蓋,象義具足。是以擬為二簋,兩個食盒(以象說明二簋的由來)。又二爻至上六爻的連互卦象就是山雷頤,本身就是吃的現象,中攝坤卦,坤為含藏,擬物為食盒更合適。為什麼不以兌卦擬為食盒呢?因兌卦有容器之形,而卻沒有蓋子的現象,象義不足,不足以闡明互為表裡的關係,故棄之不用。可用享。享,指的是古代祭祀的時候,恭請神明或者祖先來享用祭品的詞義。這個損卦的表述思想和象義體現,都是圍繞這「有孚」這個詞展開的。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整句譯成白話的意思就是:以真誠心,以無私心,以虔誠心,在該祭祀的時間段,去拜祭神明或者祭祀祖宗,即使簡單一些,沒有三牲五禮,只用兩個食盒裝著食物去祭祀,也沒有過咎,也沒有不合乎禮數,也是吉祥的,一樣可以得到祭祀的效果,得到神明或者祖先的護佑(利有攸往)。在這裡指出順應時節,時變的重要性。這種兩個食盒式的祭祀,是在不得已的時候,在損之時,在物質貧乏之時,用之可也(二簋應有時,彖對象義的補充,闡明象的由來)。此也說明,在損之時中,如何保任,保有真心之義,如何受益,如何「交孚,其道上行」的象義。

自損以奉上,只要損而有孚,就會元吉。損失的時候,心中仍有誠信,就會大獲吉祥。只要獲得老百姓的信任,就會利有攸往。這個時候就可以放心地依法徵稅。但是關鍵是什麼?就是「曷之用」,要把稅收用到哪裡去。「二簋可用享」,就是說要合理地使用稅收,節用愛民,而不是不顧成本的鋪張浪費,更不能奢侈。政府豪奢,這是浪費人民的血汗錢,那是不可以的。

「二簋應有時」,意思是說就算很誠心地對待老百姓,就算老百姓不會抱怨受損,但是,也應該切合時宜。比如說祭祀。換句文物古蹟產,當用不損,當損不用。「損則益柔有時」,把陽剛的實損掉,去增益陰虛,這到了不好,要看是否合時宜。只有合時宜,才算好。「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損卦彖辭的結論很簡單,就是這八個字。要隨著時機、環境的變化改變國家的稅收制度。比如說,老百姓今年的收成比較好,能不能立馬增加稅負?看情況。如果在此之前,已經是連續幾看報災害,今年收成好一點,馬上說增加,老百姓當然受不了。如果老百姓生活困難,是不是應該馬上縮減負稅呢?也不見得。因為如此一來,政府就沒有誠信了。所以,與時偕行,就是說要配合時勢,要有原則地應變,而不是隨自己的興致,愛怎麼樣就怎麼樣。

損益盈虛,與時偕行。也就是意識能量和物質能量高度和諧於當下,就是一種和諧平衡的狀態,你不會邪向任何一個方向,除非你對某一個方向有所執著的時候,你會往那個方向有所偏邪。是能夠把所有的能量和諧的呈現在時空裡面的。不是以競爭,不是以彼此的掠奪,而是以愛,以能量波的共振。與時偕行代表的是能量波形成的同頻共振,這個時候就回歸到宇宙,因為心既是宇宙。當人心進入一種和諧的狀態,和善的狀態的時候,它為生命的內在的縱向提升創造了充分且必要條件。這裡面說的道德,恰好是指的N維(N趨於無窮大)和高維,講的就是東方智慧的乾道和坤德,所以人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是為每一個生命覺醒創造的充分且必要條件。

在《易經》六十卦中,像損卦這樣以陽包陰的卦象,多數都意味著要善用理智來約束情感,而這一原則運用到損卦中,正是告誡人們以舍求得的行為也要有所節制。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在受益之後,卻往往變得貪得無厭,那麼這樣會造成怎樣的惡果呢?克制貪念最好的辦法又是什麼呢?

損卦的大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徵忿窒慾。徵:懲罰。忿:憤怒。窒:止。欲:欲望。

山下月深澤惡水,澤水自己損自己,把沙石往山上堆。長此以往,就會把山掏空,最終導致山崩地坼。所以,損之深層的涵義,就是一個人即使願意損自己,等到損無可損的時候,起先因已之損而受益的人也一定會跟著受害。因此,聖人說,當我們看到這種自然現象時,就要想到「懲忿窒欲」。

人會經常犯兩種錯誤:第一,凡事容易意氣用事;第二欲望無窮。所以,聖人教導我們,當別人願意損已以奉的時候,我們要冷靜對待,既不要意氣用事,也不能逞自己一私之欲。

我們可以拿父子兩代的關係來做個比喻。做兒子的很孝順,把自己賺的錢寄回來一些。這時,如果父母覺得孩子在外面生活得很舒服,賺的錢很多,寄回這麼一點錢回來實在不像話,那就糟糕了。這樣的父母就是逼問及此事自己的孩子去做不正當的勾當。需求無度的結果,就是連益的人都害死了,都受損了。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什麼是為學日益?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們應該好好去體會這個「學」字,能夠真正去實踐,才叫做「學」。可現在的人都不斷地增加自己的欲望,無所不用其極。比如很多的人,不管是買衣服,還是買化妝品,非名牌不買。以前所學,皆為少私寡慾;現在所學,皆為實現自己的大欲求。這就使我們生出很多的煩惱,增加很多的困擾。「為道日損」,就是要通過自己的行動,通過自己的體驗,通過自己的領悟,逐漸地減少自己的欲望。

損卦告訴人們:人的欲望形形式式,多的時候應減少一點,高的時候應降低一點,萬欲可有但不可放肆,總體揭示人類的很多消費型享受型欲望只能抑制而不能刺激。減少與抑制欲望具有重要意義: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可以用很少的物質,即可滿足人們的生活所需,從而可以讓人們減少很多苦難與煩惱。

其實人們不僅受益時會需求無度;在受損的時候,更容易產生急於擁有的欲望,甚至是難以抑制的憤怒,如果不加約束,結果只能損人又不利已。那麼,人們應該如何把「徵忿窒慾」的修養,貫徹到日常生活中呢?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損失,怎樣的行為才是適當的呢?

當損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把握三個要領:

第一,要休損。用不著粉飾排場,打腫臉充胖子。比如,我們送禮,是不是一定要送很貴重的東西?是不是一定要送那種很難得的東西?其實也見得。

國人眼裡,面子堪比性命,「死要面子」也,尤其是不顧裡子一味去追求面子者大有人在。事實上,徒有「面子」,沒有「裡子」,最終會失去「面子」。所以,只有「裡子」做好了,「面子」才會更靚。

「別人辦,我也辦;我不辦,多難看」,「80後」已然成為這場婚禮盛宴角逐的主力軍,婚宴被打造成一場面子工程。隨著檔次、標準的提高,從七八百元到萬元一桌,豪華婚姻撐起了嫁娶者的面子。而今的婚禮越來越像一場秀,展示身家、展示地位。婚禮原本是兩個人戀愛的契約,接受祝福共同踏入婚姻的殿堂,而今卻儼然成為一場轟轟烈烈的作秀表演。如此婚宴,拼的是幸福還是面子?

企業界重面子輕裡子的現象可謂司空見慣。想當年,不少鄉鎮企業都能拿出「省優、部優、國優」甚至「世界金獎」的牌子。不過,面子好看也不管用,由於裡子——產品質量和服務跟不上,大都難以為繼,有的自動消失,有的被迫改制。近期,思念水餃就因檢出含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市場經濟並不是比誰的面子大,不管你採取多麼高明的市場營銷策略和手段,不斷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始終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這比面子大更管用。

中國人對奢侈品的消費熱情正在讓中國成為全球奢侈品市場的「救世主」。全球奢侈品市場陷入低迷時,中國市場卻逆勢上揚,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很多人為了能融入一個群體,而用奢侈品來武裝自己,甚至很多女孩為了追求一個名牌包包、一個名牌手機,不惜拿自己的肉體去交換。前不久,網上也出現了有男生為了買Iphone而將自己的腎給賣了,更有甚至有的九零後女生揚言要賣初夜來買這些奢侈品。此等行為真是令人汗顏,為了身外之物、沒有太多實用價值的奢侈品,你們值得嗎?

點了2.1斤蝦吃,埋單時為這個菜掏了688元,一餐中飯讓陳劍吃得特別鬱悶。「女朋友的爸爸說想吃蝦,但當時的菜譜並沒有蝦。」陳劍說,服務員稱沒有基圍蝦,並馬上推薦「另外一種蝦味道不錯」。因為是跟準嶽父、嶽母吃飯,陳劍顧著面子,不好意思當面問價格,服務員也沒有告訴他。在現代社會,如此「死要面子」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我們宴請賓客的飯桌上,為了顯示對客人的尊重,豐盛之至,剩下的越多就越有面子,吃的一乾二淨就是沒有面子,鋪張浪費之極。

近日,在山東大學110周年校慶即將來臨之時,山東大學中心校區的校園可謂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體育館、新操場、新圖書館、新地標、新大門、新廣場,甚至一些破舊不堪的宿舍樓的外牆都被粉刷一新……校慶不僅是一項教育活動,更是一項文化活動。通過校慶來展現學校的風採,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所學校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蘊,用自身的歷史厚重感讓校友和在讀的學生對自己的母系感到驕傲,傳遞文化,共享文化——這才是校慶的主要目的。中國人有句話叫做「打腫臉充胖子」,這話一點沒錯,現實生活中不顧實際片面追求面子的人和事比比皆是。林語堂說:中國人的臉,不但可以洗,可以刮,並且可以丟,可以賞,可以爭,可以留。有時好像爭臉是人生第一要義,甚至傾家蕩產為之,也不為過。真是一語道破中國人對「臉」和「面」重視程度。

第二,損是逆休。因為一般人都不願意損,誰願意損?錢放在自己的口袋裡,才最踏實。要大大方方地送給別人,大多數人是捨不得的。所以,現在有很多富家子女一出國就不想回來了,為什麼?說白了,就是賴債。他在國內的時候,得益於自己的父母、朋友,他可能意識到,除了父母的恩情不可與一般人同日而語以外,朋友的恩情是要還的。想到要還債,還不如直接躲在國外,不回來算了。可見,「損」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要「逆休」。意思是說,老天爺總會在人的一生中,安排人們去做一些讓自己不痛快的事情。只有這樣,我們才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生也不可能只做痛快事。所以,有時候越捨不得,老天越要讓他捨得。因此,破財有時候是不可避免的。當然也絕非都是壞事。

第三,「損」有儉約的意思。「節省」也是損。比如說,這錢本來是可以花的,但現在我節省下來了。一看到名牌皮包,我就想買,可是想到媽媽都沒有用上這種昂貴的皮包時,我怎麼好意思用呢?再者,這筆錢可能還有更加重要的用途。所以,這樣一想,就可以節制自己的欲望。本來可以書報欲望得到滿足,可以讓自己很痛快,可現在減損了自己的欲望,減損到使自己不痛快了。其實,這是好事情。所以,我們現在應該了解,「損」是修德之卦,是修已之卦。一個人,能夠克已益人,就了不起。所以,做好事,一定要低調,不然就違反損道了。

比如說,現在一個人賺了一個億,拿出三千萬來幫助別人,這對他來說是損,是逆休,是自己非常不情願的。因為自己的不情願,因為自己的情非得已,所以就高調,這完全違反了低調做好事的原則,別人會說他沽名釣譽,是花錢來做廣告。所以,雖然他做了好事,大家對他並不認同。別人認為他在炫耀自己,在恥笑他們不如他,這就是江湖上所說的半吊子,做事不漂亮,也違反了「損道修已」的道理。

講到這裡,大家應該很清楚「損」告訴我們的道理。它是說,當別人幫助自己解決了問題之後,就要做好心理準備,就要還這筆人情債了。不然,以後誰還願意幫自己的忙呢?如果覺得問題一旦解決,整個人就可以鬆懈下來,後面的損失將會更大。《老人與海》中,聖地牙哥老人經過千辛萬苦捕獲大魚之後,鯊魚也緊隨而至。最大的威脅總是在人們處理完棘手的困難,自以為無事之時到來。所以,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最好做好準備為妙。怎麼做好準備呢?就要懲忿窒欲。「懲忿」,就是不要一天到晚發牢騷。發牢騷有什麼用?誰會聽你發牢騷呢?「窒慾」,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因為就重點工作我有那麼多欲望,老天爺也不會滿足你。退一步說,即使老天都滿足了你,那別人怎麼辦呢?所以,不要小看懲忿窒欲,這是很高的境界。

可能有人會說,既然如此,那人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其實,懲忿窒欲並不是說盲目樂觀們把所有的欲望都去掉。這裡做不到的。一個人,損到無可損的時候,就不能再損了。因此,我們一定要走正道,一定要求合理。該給別人的。不能虧欠,這是損。損下益上的真正涵義是什麼?就是說,不能討好,不能賄賂,不能拍馬屁,不能包藏禍心,不能給了別人好處,就脅迫別人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不然的話,就是設置陷阱讓別人跳。歷史上這種事情實在太多了。所以,當一個人近乎討好地勸我們接受他給予的好處時,我們就應該警惕了。因為後面很可能就是兩條自取滅亡的路:要麼跳樓,要麼坐牢。這種損才真正可怕。

所以我們講到損卦,應該把重點放在精神層面,而不是放在物質層面。這樣我們才知道,為什麼老子告訴我們「為道日損」。只有損已,才能修道。

相關焦點

  • 人間道山澤損卦
    山澤損卦:解卦之後呢是損卦,山澤損;天下萬物解散的時候等於縱緩,你放縱他,或者是很多時候緩他,緩著去做,萬物在縱緩的時候必有損。
  • 《易經》白話讀卦-41《損卦》
    《易經》白話讀卦-41《損卦》(《易經》解析人生64種狀態事理之41)第四十一卦   損卦   山澤損卦   損與益、得與失,好比陰陽二氣經過彼此的進退、盈虛、消長之後,總會有一個平衡的結局。「有舍有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這就是本卦的主題思想。因此我們要學會正確、適時的放棄。——損卦的卦德:一是要充分了解損下益上的危害性,不要隨意損人利己;二是在不得不損的時候,要做到儘量少損,損得合理一些,不能亂損,同時還要注重信義。
  • 《易經》六十四卦,窺的是天道,說的卻是人心百態
    《易經》號稱群經之首,是一本神秘莫測的哲學書籍。國內的所有哲學書,基本上都收到了《易經》思想的影響,就比如道家的《道德經》,儒家的《論語》,還有近代馮友蘭先生的《近代哲學史》等經典哲學書籍,都蘊含有《易經》的思維。
  • 易經八八六十四卦,易經第十一卦《地天泰》原文,瑾名軒譯文
    易經第十一卦《地天泰》原文:地天泰:小往大來,吉,亨。初九:拔茅,茹以其匯,徵吉。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易經第十一卦《地天泰》譯文:地天泰:小的利益失去了,大的利益帶來了,吉祥,亨通。初九:(拔茅茹匯)拔起一顆茅草,株連了周圍的同類,發展下去,吉祥。
  • 《易經》損卦解析
    山澤損我們今天來解析損卦,《序卦傳》 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減也。——《說文》《雜卦傳》損益盛衰之始也。我們知道上一卦是解卦,要想去解危難,那麼自己必然要有損失,也就是說自己無論財物還是精力都會有所損,這就是這一卦的由來。
  • 易經|損卦:因小失大
    山在澤上,因震動而減損於澤,山上的山石崩洩於澤中,這是一損。還有一損的意思就是損下益上的意思,這是雙方有損有益。下面的水不斷地衝刷山,山上的石頭不斷地往下崩洩,上面損了,但益了下面的澤,同時下面澤的水又滋養了山上的萬物,它們這是互損互益。曷:何以。簋,方形的竹盤。
  • 解讀易經智慧第二十六卦山天大畜卦(一)
    今天我們學習解讀《易經》智慧第二十六卦山天大畜卦。
  • 《易經》64卦只有一卦代表「吉」,悟透此卦的人,多數能大富大貴
    如果我們能讀懂《易經》,我們就能讓我們的生活不再平庸。我們不僅要自己發財致富,還要造福子孫後代,讓好運不斷。我們知道周文王姬昌以伏羲八卦為基礎,經過深入研究和反覆計算,最終推導出並確立了《周易》易經六十四卦。在這64個卦中,有63個卦既有好運氣,也有厄運。
  • 易經開門第一卦乾,人生大智慧
    易經是群經之首,包羅萬象,易經更是宇宙人生的六十四個密碼。古往今來,成大事業的人無不都學易經。不讀易經不可為將相,在古代易經也被稱為帝王之學。而易經裡面開天第一卦乾卦,是易經開門之卦,也是易經最重要的一卦,乾卦包含著人生怎樣的密碼,又教給我們什麼樣的人生智慧呢?
  • 最新整理《京房十六卦變》,分析八純卦的爻變後形成的各種關係
    幾千年來,無數先輩從不同維度學習、研究《易經》,他們整理、分析出很多有價值的東西,為後世易學者提供了寶貴的智慧財富。漢朝人,京房在前人基礎上所整理出來的《京房十六卦變》對易經預測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易經》第四十三卦·夬卦
    《易經》第四十三卦 夬卦 澤天夬 兌上乾下 夬卦,象徵決裂、決斷。
  • 最新梳理《易經六十四卦錯綜關係》,尋找易經隱藏著的規律
    從古至今歷代易經愛好者、研究者都在不斷的努力去尋找易經隱藏著的規律,尋找易經隱藏著的秘密。易經六十四卦之間的關係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六十四卦之間的關係有:變卦(之卦、動卦)、錯卦(對卦、旁通卦)、互卦、綜卦(覆卦、反卦)等。
  • 易經六十四卦記憶口訣:含卦名、卦義、卦象,簡單易懂,建議收藏
    易經六十四卦,是西伯侯姬昌(周文王)被紂王囚禁關押的七年間,在獄中潛心研究伏羲八卦(先天八卦),在八卦的基礎上推演所創的。所以又稱為周易六十四卦。34大壯卦dà zhuàng——35晉卦:jìn36.明夷卦míng yí—37家人卦:jiā rén—38睽卦:kuí—39.蹇卦:jiǎn——40.解卦:jiě41.損卦:sǔn——42.益卦:yì——43.夬卦:guài——44.姤卦:gòu——45.萃卦:cuì
  • 《易經》六十四卦卦辭詩, 精闢!
    問求小利亦欣欣 5 易經六十四卦卦辭詩 乾宮 風地觀 祭祀虔誠先淨手 尊崇仰慕肅溫恭 瞻觀恰似風行地 徹悟得來感化中 6 易經六十四卦卦辭詩 乾宮 山地剝 陰盛陽衰要順從> 問求娶婦喜良緣 45 易經六十四卦卦辭詩 兌宮 水山蹇: 山高水急路難探 莫向東北利西南 得遇貴人能相助 貞者大吉渡龍潭 46 易經六十四卦卦辭詩 兌宮 地山謙卦: 山藏地下是虛謙
  • 如何方便的記憶《易經》八卦、六十四卦
    《易經》是中國古代智慧的集合,它是周朝以前人類從開天闢地以前經驗與智慧的結晶。《易經》主要講的什麼,後世的學者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研究,一方面是義理:做人做事的道理;一方面是象數:卦象與佔卦。根據古代帝王相傳的法則,可以將《易經》歸結為三點:第一就是德行,只有得行才能凝聚每個人的心願,讓大家匯聚在一起;第二是能力,要有帶領大家過上安定美滿的生活的能力;第三叫做智慧,智慧具有一種統合的作用,它是對人生經驗完整而根本的理解。
  • 易經64卦:64句箴言,64種人生智慧!得之者可破迷開悟心生歡喜
    相傳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把八卦兩兩重疊,推演出64卦,由於64卦卦辭爻辭中古文深奧,典故繁雜,使不少易學愛好者深感苦惱,今把每卦的核心精髓提煉成一句箴言,以除其煩惱,供其參考,僅拋磚引玉,還望不吝賜教!易經64卦亦是64種人生智慧,得之者可破迷開悟,心生歡喜。
  • 《易經》:歸妹卦中的變數是什麼?
    在《易經》歸妹卦中,古人就為我們解讀了因為悅牽於私而導致的「無攸利」的結果,使人們可以知道,任何事情都必須要遵循客觀規律而行,不可失德而做出逾矩的行為,否則的話,失正失德,不但於己無利,更嫌於家國有損。
  • 【六爻八卦】四大吉卦是哪四卦,易經六十四卦中最好的上卦
    易經中有六十四種卦象,每一種卦象都有著不同的吉兇禍福含義。其中有四種卦象是最為吉利的,我們稱其為四大吉卦,即坤艮謙卦、山火賁卦、火地晉卦、火天大有卦。 從上古時候起,人們就已經通過六爻八卦來進行算命了,後來衍生出了易經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中的每一種卦象都有著不同的含義,有的代表著吉利,有的代表著兇險,其中最為吉利的卦象要屬四大吉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謙卦、賁卦、晉卦、大有卦等等。
  • 易經到底在講什麼?9個字可全部概括,讀懂後64卦的智慧迎刃而解
    學習易經,最重要的便是要讀懂易經的易理,而易理又都是在64卦之中,因此把握64卦是學習易經、感悟易經的必備條件。易經這本書應有盡有,而且博大精深,自打易經誕生之初,許多智慧的先賢都依靠易經的智慧感受出很多道理,因此才有了後來的五經四書和國學經典。
  • 易經六十四卦經典總結,想學的建議收藏(太全了)
    《易經》是漢族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是由周文王、伏羲、孔子等人集體所作。《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漢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