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段時間趙麗穎的知否又宋朝的才女李清照帶入了大家的視線,知否出自李清照早年所寫的《如夢令》,這首小令有人物、場景、對白,寫出了詞人傷春,感嘆自己青春易逝的情感。這首詞在詞壇上有不小的成就。但是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李清照的另一首詩詞《聲聲慢》,不同於寫《如夢令》時的女兒家傷春悲秋的心態,在《聲聲慢》中將纏綿哀怨和身處動蕩亂世的不安書寫得淋漓盡致,直擊人心。
宋徽宗末年,金朝日益強大,慢慢的金朝不再滿足於掠奪北宋的財物,這次他們想徹底的佔領北宋的土地。宋徽宗和他的兒子都被俘虜,宋朝一下子失掉兩位皇帝被俘虜不可謂不恥辱,國家士氣低迷不振。就這樣北宋滅亡,百姓隨國君開啟了他們的南渡之旅。南渡之後宋朝很多詞人的風格大變,李清照就是其中之一。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詞中透著孤單悽涼,因為在這個時候不再簡單的是夫妻離別,而是國破家亡。李清照最心愛的丈夫離世,而國家也是山河破碎,搖搖欲墜。曾經的清麗可人,少女懷春的心思最終還是變成了沉鬱悽婉,自問蒼天,自問命運,何苦如此呢。
宋詞是用來演唱的,所以在音調和諧方面非常的重要。李清照的這首《聲聲慢》七組疊詞用在一起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朗朗上口很適合反覆吟唱,一遍又一遍,自然而然的把人帶入那種「怎一個愁字了得」的境界。又好像在聽一場低聲的傾訴,淡酒不烈,餘味悠長。
這時候,天空中的大雁也是只形影單,李清照看著它好像看著自己,餘生一人面對千山暮雪。曾經給我送情書的大雁,如今也悲鳴不止。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燕歸來卻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了。淅淅瀝瀝的雨聲又如三千煩惱絲,斷也斷不掉。詞人的心中傷悲,看著一切的景色都是傷悲的。而最後一句的點題,讓人感覺詞人的愁緒不知該從哪裡說,又不知該到哪裡止,這種情感已經非筆墨所能形容。怪不得梁啓超會說,這首詞的情感只有詞人自己能夠體會,後人品讀也只能窺其愁緒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