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來,全國共出現30次大範圍強降雨過程,特別是6月以來,華南、長江中下遊、四川盆地西部、東北地區相繼出現強降雨集中期,降雨落區重疊、累計雨量大、降雨強度強,導致部分地區重複受災。各區域主要降雨特點如下:
一、華南入汛早但汛期降雨總體偏少,6月上旬出現汛期最強降雨
華南地區於3月25日進入前汛期,較常年(4月6日)偏早12天,為近10年來第三早。入汛以來(3月25日至9月17日),華南區域平均降雨量1077.8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16%,其中廣東廣西的沿海地區及海南島偏少2成以上。
華南地區強降雨集中期主要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其中,6月2日至9日,華南出現該地區影響範圍最大、強度最強、持續時間最長的降雨過程,廣東中部及珠江口以東沿海、廣西東北部累計雨量250~600毫米,廣西桂林、廣東惠州局地超過700毫米,惠州龍門最大降雨量達1084毫米;廣東省清遠市的最大小時雨量(122毫米)、3小時雨量(251毫米)、6小時雨量(307毫米)均超過當地歷史極值。
另外,截至9月17日,今年汛期有3個颱風登陸華南(第2號颱風「鸚鵡」、第6號颱風「米克拉」和第7號颱風「海高斯」),但颱風給華南地區帶來的影響總體較輕。
二、長江中下遊出現超長梅汛期,降雨量創歷史同期最多
今年我國梅雨開始早(6月1日開始,偏早7天),結束晚(8月2日結束,偏晚15天),梅雨季長達62天,與2015年並列為1961年以來歷史最長;梅雨量達759.2毫米,為1961年以來最多。
其中,6月至7月,長江中下遊接連出現10次強降雨過程,落區重疊度高,極端性顯著。上述大部地區累計降雨量超過400毫米,800毫米以上區域主要出現在長江中下遊沿江一帶地區,三個強降雨中心分別位於大別山區、皖南山區和鄂西南山區,中心最大降雨量超過1500毫米,其中湖北恩施、安徽黃山等局地超過2000毫米;與常年同期相比,上述地區降雨量偏多5成以上,湖北東部和南部、安徽中南部、浙江西北部等地偏多1倍以上,也多於1998年和2016年同期。期間,江西蓮花山最大日降雨量為538毫米(7月7日);江西、安徽、湖北和湖南等地共18個國家氣象觀測站的日降雨量突破建站以來歷史極值。
今年梅汛期異常強降雨是在特定的大氣環流形勢下出現的。影響我國汛期雨帶位置的主要天氣系統——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較常年同期偏強、偏西,在江南、華南一帶南北擺動,利於旺盛的西南暖溼氣流源源不斷向我國南方地區輸送;加之北方弱冷空氣頻繁影響,使得梅雨鋒在北緯30度附近穩定維持,導致江南北部至江淮等地頻繁出現強降雨。
三、四川甘肅等地降雨偏多,四川盆地西部8月中旬出現極端強降雨
6月以來,西南地區東部、西北地區東部區域平均降雨量 627.2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21%,其中四川盆地中西部、甘肅南部以及重慶東南部、貴州部分地區偏多5成至1倍。
西部地區強降雨集中出現在6月中旬至8月下旬。其中,6月中旬至7月下旬多為移動性降雨過程,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較短;8月中旬,副高明顯西伸北抬,四川盆地西部強降雨增多增強,10日至17日接連出現兩次強降雨過程,累計降雨量有400~700毫米,四川綿陽、德陽局地超過1000毫米;四川蘆山(423毫米)、蒲江(281毫米)、什邡(270毫米)等9個國家氣象觀測站日降雨量突破建站以來歷史極值。
四、華北東北8月以來降雨頻繁,東北地區降雨極端性突出
副熱帶高壓北抬偏晚,導致華北東北「七下八上」雨季推遲。8月起,華北、東北等地進入多雨時段,降雨範圍和強度明顯增大。8月1日至9月17日,華北東部和南部、東北地區大部累計降雨量250毫米以上,遼寧東部和吉林東南部局地500~880毫米。與常年同期相比,東北地區大部降雨量偏多1倍以上,局地超過2倍;華北和東北地區區域平均降雨量282.9毫米,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
華北地區8月12日出現今年汛期最強暴雨過程,其中北京平均降雨量達69.4毫米;8月下旬至9月上旬,東北地區罕見遭受「巴威」、「美莎克」和「海神」三個颱風影響,出現區域性強降雨。其中9月2至4日,受颱風「美莎克」影響,吉林、黑龍江有49個國家氣象觀測站的日降雨量突破9月極值,2個測站突破建站以來歷史極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