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藍科技
你永遠猜不透你的手機下一刻會接到什麼電話,也料不到自己的手機APP正在探索你相冊的秘密,或許你不經意間訪問的一個網站,你就個人數據就會被共享。中國網民對「裸奔」早已司空見慣,一旦裝上某些APP,就成了透明人,沒有任何隱私可言。
流氓軟體流氓要求 用戶隱私早沒了
從噹噹、知乎日報到e代駕,還有好醫生、1藥網,以及最近公布的彩雲小譯、遊民星空、悟飯遊戲廳、智慧樹等應用程式,他們大都涉及私自收集個人信息、私自共享給第三方、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過度索取權限等問題。
其中一款移動教學軟體十幾分鐘訪問手機照片和文件近25000次;另一款辦公軟體一小時內嘗試自啟動近7000次,並不停讀取通訊錄;還有很多常用的社交、辦公、娛樂軟體也都存在後臺高頻率讀取著手機信息行為。
當前,我國已經全面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近 9 億網民中手機上網比例高達99.1%,移動網際網路服務便捷、即時、普惠的特點在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APP)中得到充分體現。
據統計,在中國已經有超過70%的人最少經歷過一次個人隱私數據洩露,這個比例還在逐年遞增。再考慮到有些年幼、年老群體並不是網民,基本可以說每個人都遭遇過隱私數據洩漏。這表明,APP過度採集個人信息呈現普遍趨勢,行動裝置的個人隱私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在我們安裝軟體的時候,軟體都要求獲取手機的使用權限。有些要求訪問位置信息,有些要求訪問通訊錄,有些要求對手機存儲有讀寫權限,有些要求訪問麥克風或攝像頭。有些權限跟App的功能緊密相關,如果不授權的話,就無法正常安裝使用,當你接受這些權限的申請,你被記錄信息的生涯就已經開始了。你和誰在手機上聊了什麼,在瀏覽器上看了什麼,甚至上傳什麼重要文件都被別人看的一清二楚,那是多麼可怕的事。
授權便利?其實是「大數據」的人心可測
網際網路時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實數據本身是沒有價值的,但是卻可以被挖掘出價值,所以不少人把數據形容成「待開採的金礦」。企業收集和使用用戶信息的時候要讓用戶清楚授權這些信息的目的,並且需要徵得用戶同意,這是可以理解和支持的。但是,在某些網際網路企業的眼中,「個人隱私」就沒有任何可隱蔽之處,App過度搜集用戶信息這種近乎「流氓」的行為卻成了眾多企業獲取用戶個人信息的最直接的橋梁。
網友評選的惡意密度最高的 5 大應用商店:(1)9Game;(2) Feral 應用程式商店;(3) 華為 Vmall 應用程式商店;(4)小米應用程式商店;(5)助手應用商店。
可以看到很多有口碑的大企業也赫然在列。由於用戶的任何網絡社交行為,都會被網絡服務商記錄在案,大企業對用戶的信息採集範圍就越大,數據量越豐富,對用戶的了解也就更多,也更為精準,便於深入挖掘信息,以後開發相關應用功能、精準營銷等,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你用某視頻App刷了幾部網劇,然後再打開某購物軟體的時候,你會驚奇的發現,軟體首頁全是你看的那部劇的周邊產品,或者劇中演員同款衣服、配飾,而且還正是你比較喜歡的。這便是最基礎的數據應用——分析出用戶最可能購買的商品然後賣掉,這就是數據的價值。換言之,你何時將要吃什麼,和誰想要去做什麼,你腦中想要的一切,都逃不過大數據的分析。大數據可以在你開口之前就洞悉你的一切想法,滿足你的一切需求。
用戶隱私都變現成錢了
大數據帶來的利益裝進了企業的腰包,數據傳到了雲端的伺服器,在約束力不足的環境下,很容易導致商家放縱行為,為了商業利益肆意妄為,隨意擴大信息收集範圍,故意侵犯用戶隱私權益。
此前,為了規範App,監管部門明確規定商家要向用戶告知,並徵得同意後才能收集信息,並遵循「最少夠用原則」,不得收集與服務無關信息。但現實並不理想,在下載量較大的千餘款移動App中,每款應用平均申請25項權限,與自身業務無關權限的App超過30%。
在資訊時代,守護公民隱私的重要意義不亞於守護公民的財產安全。因此,對於App超範圍申請權限、收集信息等違規行為,監管部門應加大日常巡查、整治力度,通過處置一批典型案例,達到警示震懾效果。
中國信通院在2019年年底開展「App侵害用戶權益行為專項整治行動」,重點整治「權限不給不讓用」、「違規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等8類問題。截至2020年5月,已對國內應用商店上架的4萬餘款App進行了技術檢測和監督檢查,公開通報72款App,下架3款App。
同時,各大應用商店應負起管理責任,對平臺上的App功能加強檢測、審核,及時封禁、下架違規App,督促其加快整改,避免損害用戶權益。也有業內專家呼籲,我國應從立法的角度對用戶個人信息進行分類分級管理,明確APP收集哪一類信息需要哪些授權程序,可探索信息收集備案制,信息收集只有經過法律授權而非簡單用戶授權而已。只有App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收集個人信息,才能長期贏得用戶的信任。
(圖表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
本文原創於藍科技,本站原創文章所有權歸藍科技所有,轉載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