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慧:精神的歸處|1979-2019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個案樣本

2020-12-25 漫藝術maanart

施慧的藝術創作似乎不屬於政治性圖像和主題性敘事的主流,但她卻在默默地手工勞作中,悄然拓展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材料性語言,並且將其置於全球化的背景之中,展現了中國文化的現代性活力。

—— 殷雙喜

版式

精神的歸處

文 _ 申雁冰

中國自古有之的紡織術和造紙術,均凝結了東方農耕文明的智慧與創造力。紡織術和造紙術也都負載著一個文明對天地、對自然物質的觀想與體察。藝術家施慧深諳這其中的智慧,同時也深諳纖維和紙漿作為一種藝術創作材料的物質屬性和文化內韻。這也使得她的作品在擁有柔和沉靜的外在質地的同時更具有廣袤深遠的內在質地。

面對一個鑽研纖維編織的藝術家,我無可避免地觀察起施慧本人的著裝審美。從 20 世紀 50 年代的家族合影,到 80 年代初校園工作室的青春影像,直到現在鏡頭前的言談舉止,施慧都是安閒與得體的,無論手下的作品還是本人形象,都是渾然一體的美感:家庭照片中知識分子身著編織毛衣,一絲不苟的考究,即使在老照片中依然清晰可見;校園裡的印花半裙襯託出施慧清秀脫俗的氣質;如今中年的施慧身穿藏青色絲麻薄衫,舒展清爽,深藍色棉質披巾印有民族幾何圖案或甲骨文般的水波圖紋。對纖維材質了如指掌的施慧,作品與本人渾然天成,對材料、紡織、材質和成分的鑽研仿佛深入骨髓,內化成藝術家內在的部分,而作品不過是本人人格的向外延伸。

懸礎

300 cm(H)× 800 cm × 800 cm

綜合材料 紙漿

2009—2010

施慧身上有 50 後知識分子的痕跡,有家庭言傳身教的影響,也有專屬那個時代的東歐藝術傳承。東歐藝術氣質在今天中國藝術家身上很少看到,甚至是聞所未聞的認知空白,卻是彼時中國藝術的燈塔。在今天高度商業社會的中國,保加利亞約等於莫斯利安乳酸菌和製造高級香水的玫瑰,而在 20 世紀 50 至80 年代,保加利亞藝術家萬曼深深影響了中國藝術,施慧正是師從這位中國現代纖維藝術開拓者,從壁掛開始建構自己的藝術語言。

壁掛原本是十分具有異域風情的藝術,它是英國諾曼王朝的貝葉掛毯,是摩洛哥馬拉喀什柏柏人的傳統,是伊朗、阿富汗室內裝飾物,在中國則更多是西域維吾爾人的民族文化,與漢文化本無太多交集,被視作「他者文化」。

物殤

100 cm(H)× 400 cm × 800 cm

綜合材料 紙漿

2014—2015

物殤(局部)

施慧在中國美術學院纖維藝術研究所中,思考這種表達手法可以如何運用到中國文化的表達上,而突破口正是知青下鄉期間的農村生活經歷。對於從大都市上海走出來的城市小姐施慧而言,過去的她與農村根本不在一個世界。特殊年代的政治運動將一個大社會百般摺疊,把一個書香門第的都市人推入大地的內核,而一個具有創造力的藝術家,面對殘酷現實不會自怨自艾,而往往從困苦中挖掘靈感的曙光。在江西農村與棉、麻、紙漿等的親密接觸,讓施慧對中國古代紡織與農耕材料有了切身感受,因農村生活鍛鍊而來的動手能力為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基礎。施慧身上有知青一代的隱忍和專注,她說下鄉的時候是不會去想「未來」這件事的,因為沒有選擇,所以不會焦慮。纖維藝術這種極其小眾的藝術流派,對於一個喜歡關注「未來」與「前途」的藝術家來說,恐怕很難全情投入,它需要高度的專注與忘我,摒棄得失之心。纖維藝術家需要的這種專注與隱忍品質,恰是施慧擁有的。

歸一

1200 cm(H)× 800 cm × 800 cm

棉繩 鋼管

2013

全國恢復高考後重回城市校園的施慧,通過幾年的學習,開始用纖維材料進行個人創作。在 1987 年,作品《壽》入選瑞士洛桑壁掛雙年展,成為中國當代藝術首次登上國際舞臺的裡程碑。20 世紀90 年代創作的《巢》《結》《柱》,從纖維本身的連結、包裹、保護與安全的屬性出發,引申到對自我認同、人際關聯的思考。進入21 世紀,《飄》《融》《扇》《懸礎》《凝風》《遊影浮牆》《本草綱目》《詩意的停留》《假的山》則更多的是試圖在當代人的精神遊離與失卻的文化根脈之間尋找一條重新連接的路徑,試圖重新找回當代人的精神故園,或者為當代人構造一方可歸屬的精神空間。

本草綱目·2

(250 cm(H)× 120 cm × 8 cm)× 9

綜合材料 紙漿 不鏽鋼管

2012-2013

本草綱目·2(局部)

在充斥著荷爾蒙和男權話語方式的當代藝術中,施慧的作品始終保持著一種詩性與安寧,這是一方喧囂之外的清淨所在,也是給遊蕩在這個時代的無根的靈魂,提供的家園似的精神歸處。我們不得不慶幸,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能擁有施慧這樣的藝術家。她和她的作品,會讓我們無論走得再遠,也能找得到來時的路,讓飄零的靈魂,有所維繫。

凝風

300 cm(H)× 20 cm × 20 cm × 40

綜合材料 紙漿

2004—2007

350 cm(H)× 1200 cm × 1000 cm

鍍鋅鐵絲網 紙漿

2000—2008

300 cm(H)× 1000 cm × 1000 cm

棉線 宣紙 紙漿 木

1994-1998

「纖維質的材料中蘊藏著自然植物的生命特點,又蓄滿人與自然合用的意願。柔韌的竹篾、潔白的紙漿、富於彈性的棉線,都體現著這種生命的湧動和可親近性。作品的生成形態呈現著相當大的隨機性,這種隨機性是指單純、簡易的勞作與生成形態之間的輕鬆關係,也包含了對作品整體狀態上的朦朧的期待。這些潔白的製品始終處在一種不斷生長疊加的狀態中,纖柔的單體在不斷地延展中漸漸地融合成如巢、如繭、如穴般的群體,這些製品是否暗示著一種生命的母腹,我不得而知。但是當這些群體與地面、草甸、樹木、陽光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我總會為這種自然的生命之詩所感動。」

—— 施慧自述,1995 年

高 60cm,直徑 100cm / 80cm / 75cm

竹篾 棉線 宣紙紙漿

1992-1993

「中國純自然材料的紙漿為我所鍾愛。紙漿潔白純淨,寓豐富的變化於單純之中。紙漿中含有竹、麻纖維,又使之蘊藏著堅韌的性格。當紙漿以一種充實的形態呈現時,在柔性的白色外表下,蘊含著一種內在的『韌』。正是這種既柔又韌的特性包蘊了中國人的一種審美心理。這種柔韌性也是我得以『在』其中的生命本質。注重個人對材料的感悟和把握,在研究材料的同時來呈現一種材料的文化性和生命的體察,是我想說和想做的。」

—— 施慧自述,2003 年

老牆

170 cm(H)× 800 cm × 100 cm

鍍鋅鐵絲網 紙漿

2003

老牆(局部)

「在從事當代藝術創作和教學的這些年中,我一直關注著一件事:如何將纖維作為一種眼光,進入當代藝術創作。纖維在創世之始便已存在,與人類有著肌膚之親,它賦予人類安全感和物質性,而人類賦予纖維藝術性和詩性。在新世紀之初,藝術家開始回望過去一個世紀的發展,回應歷史節點所產生的影響。當不同時代的纖維藝術相碰撞時,它們可以是對過去的一種緬懷與尊敬,也可以是對當下的一種反思與批判,又可以是對明日何去何從的探索與追尋,還可以是對不同時空不同文化交織的一種關注與嘗試。今日世界的最大特點就是全球化,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也使得人們之間的文化認同感越來越淡漠。而纖維藝術,作為最傳統、最普遍及最有文化獨特性的一種藝術,無疑能喚起人們對自身文化歸屬感的思考。這恐怕也是將纖維作為一種眼光,區別於其他藝術創作的最具有特徵性的藝術表現。」

—— 施慧自述,2011 年

本草綱目·1

360 cm(H)× 145 cm × 48 cm × 6

綜合材料 紙漿 鋼管

2009—2010

本草綱目·1(局部)

不得不注意到性別在施慧藝術中的影響。對於纖維和空間的關係,女性有一種天然的把握方式。首先是「介質」,那些純天然的纖維容易得到女性的注意和喜愛,其次是「編織」的方式,女性獨有一種沉靜的品質,去促成她們藝術的價值。施慧初時遵循女性的本能,從事物的自然邏輯和生物性中得到啟示,作品追求與自然融為一體,但很快她就從生物性形態中擺脫出來,而向著藝術家意志的方向「生長」,她的作品有極其強烈的空間意識,她通過「生長」把握空間,並形成幹預自然又與自然和諧的「場」,這是當代藝術家中極為少見的。

作為一位當代藝術家,施慧在「纖維」的思想拓展道路上脈絡清晰。如果說 90 年代後期她確立了開放的「纖維」思想概念,20世紀初則是她的思想如何表達的探索期,《假的山》《融》《觀景》《老牆》《遊影浮牆》《飄》《凝風》《懸礎》等,將她逐漸確定下來的以「紙漿」作為媒介的空間表現,表達得豐富無比、氣象萬千。這個階段,纖維只是她的作品的基本技術元素,她追求的是意境和文化之場,除了結構外,她將原來的纖維「生長」創作手法,轉變為空間的文化之場的營造,甚至融入了照明來強調光影關係。應該指出,她這一時期的作品受到了歐美當代藝術的裝置藝術的影響,她無疑朝當代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同時,她的裝置藝術方式的創作中的「當代性」追求,對中國的「纖維藝術」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施慧近年來回到對中國文化的沉思。在行進了十餘年的當代性道路後,充沛的「當代藝術」創作經驗使她能夠樸實地回望傳統,而不是急功近利地「挪用」。施慧從「紙漿」等身上發現了更多超越「媒介」本身的東西,這就是,「媒介」本身就是一種思想,藝術家不是去操控它而是和它共生,藝術家的思想是生長的,而媒介本身也有自己的「生長」邏輯,施慧將自己思想的生長和媒介的生長結合在一起,從而融匯成為一種特別的美學意境,這是一種共生的詩性創作。近作《本草綱目》中的紙的材料和現成物的融匯渾然一體,那化石般的呈現給予觀者一種知識考古學式的哲思,但這只是近觀,施慧所營造的是一種提示回望傳統的大「場」,藝術家、作品和觀者,將會在這大「場」中一起體會一起生長,這暗藏的交互性,是施慧「共生」思想的最佳呈現。

因此回到開頭,施慧作品的定格在「當代藝術」可能也是暫時的,因為當代藝術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在「纖維」和思想這條路上,施慧會走到哪裡,我們不得而知,但相信會常有意外和驚喜。

—— 節選自杭間《「纖維」和思想——看施慧作品的一個角度》

觀景·景觀

320 cm(H)× 320 cm × 250 cm

鍍鋅鐵絲網 宣紙紙漿 防水劑

2003

假的山—— 一個不同的文化情景中的視覺思考

512cm(H)×240cm×188cm / 250cm(H)×145cm×105cm / 220cm(H)×140cm×86cm

鍍鋅鐵絲網 紙漿 防水劑

2001

2011 年 5 月的某日,在通往庫布倫茨的火車上,施慧描述了她創作意念中始終存在著的那「一根繩索」的意象。那是一根以各種不同手法編織而成的繩索,豎立於空間之中,如同《逍遙遊》中庄子的巨樹。在我看來,這根尚未到來的繩索,恰如《石濤畫語錄》中所說的「一畫」,是纖維藝術中最具本質性和建構性的東西,那是施慧藝術生涯中「遁去的一」。

施慧的藝術創作始自編織,而編織所牽繫著的,卻不只是一種特殊的材料或手藝,也並不止於創作手法或者表現形式,在更加深遠的意義上,編織之於施慧,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方法和路徑,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認識論和本體性的意義。從纖維的自然構造中,發掘出一種微觀世界的建構性,這種微觀的自然構造成為施慧藝術創作的重要參照。這是古老的 mimesis,是方法論意義上與自然相應和的建構。從纖維和編織中,藝術家引申出一種對於物的獨特理解——一切材料、一切物體,莫非自然或人工的精微構造。纖維,於是成為一種眼光,正如編織成為方法,通過這種眼光和方法,世界現身為另一番形貌。對於施慧本人來說,這是一種「格物」,而「格物」在乎「質物」。

格物,是古代國人認知世界的路徑,「即物而窮其理」,這種認知所導出的,並非對象化的知識,而是一種俯仰之間的「體察」。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俯仰之間,萬事條分縷析,各行其道,萬物各有其態,各懷其德。德者,得也,性也,質也,故各成其物,故曰「質物」。由格物而質物,對事物的體察與安置合二為一,這是對紛繁萬象的一種廓清,世界之畫卷因而次第展開,物之物性從而現身。

—— 節選自高士明《質物素心:一首日常生活的生命史詩》

1996 年,《結》系列作品製作中

1986 年,施慧師從萬曼先生研習現代壁掛藝術

1987 年,施慧代表中國藝術家與萬曼、讓·班涅夫人一起出席瑞士洛桑國際壁掛雙年展開幕式

2002 年,施慧在威尼斯見到仰慕已久的瑪格達蓮娜·阿巴康諾維茲(Magdalena Abakanowicz)

2002 年,施慧在威尼斯麗都島自己的作品《融》前,與瑪格達蓮娜·阿巴康·諾維茲(Magdalena Abakanowicz)合影

關於藝術家

施慧|Shi Hui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藝術家

萬曼壁掛研究所主任

主要藝術活動

1987

第 13 屆瑞士洛桑國際壁掛雙年展,洛桑州立博物館,洛桑

1992

首屆當代青年雕塑家邀請展,中國美術學院,杭州

1993

首屆亞太地區當代藝術三年展,昆士蘭美術館,布裡斯班

1995

從意識形態出走:中國新藝術展,漢堡國際青年藝術中心,漢堡

1998

「半邊天」中國現代女性藝術家展覽,波恩婦女藝術博物館,波恩

1999

世紀之門:1979—1999 中國現代藝術邀請展,成都現代藝術館, 成都

2000海上·上海 ——2000 上海雙年展,上海美術館,上海

中國當代雕塑邀請展,青島雕塑藝術館,青島

2001

「生活在此時——二十九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展,柏林國家美術館,柏林

2002

「OPEN2002」國際雕塑與裝置展,威尼斯利多島,威尼斯

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重新解讀:中國實驗藝術十年」,廣東美術館,廣州

2003間 —— 中國當代藝術展,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

首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2004

「龍族之夢」中國當代藝術展,愛爾蘭現代美術館,都柏林

2005

「形而上2005——黑與白」抽象藝術展,上海美術館,上海

第二屆成都雙年展,成都現代藝術館,成都

2007

「什麼是物派?」展,東京畫廊,北京

馬爹利非凡藝術人物頒獎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2008

活的中國園林:從幻象到現實,德勒斯登皮爾內茨宮,德勒斯登

「中國姿態」首屆中國雕塑大展,廈門

我們的未來:尤倫斯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展,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北京

2010改造歷史:2000—2009 年的中國新藝術,國家會議中心,北京

中國性 —— 當代藝術研究文獻展,蘇州本色當代美術館,蘇州

2012

國博百年·中國雕塑百年作品展,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

中國蕪湖第二屆劉開渠雕塑大展,蕪湖

2013

精神綻放 —— 許江·施慧藝術展,科布倫茨路德維希博物館, 科布倫茨

與時代同行 —— 中國美術館 50 年館藏作品大展,中國美術館,杭州

2014

「迷途 —— 時間·空間·織毯」展,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

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實驗藝術展),今日美術館,北京

廣東當代藝術中心啟動暨「8+1 實驗藝術的方案」展覽,廣東當代藝術中心,廣州

2015

「China8」大型中國當代藝術展覽,杜塞道夫/杜伊斯堡/埃森/哈根/馬爾/米爾海姆/雷克林豪森/格爾森基爾欣

民間的力量,民生現代美術館,北京化生 —— 中國當代藝術展,蒙斯

時空書寫:抽象藝術在中國,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

2016

「吳語·方言」上海藝術家作品邀請展,中華藝術宮,上海

新絲路、新起點 —— 首屆「金烏之夢」國際戶外雕塑邀請展,雕塑學會主辦,義烏

2017

「文明的迴響·第二部:中華匠作」展,太廟藝術館,北京

互滲共生:中國當代藝術的本土化實踐,上海油畫雕塑院,上海

2018

中國美術學院 90 周年校慶展,中國美術館,北京2019

時間開始了 ——2019 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烏鎮

「紙上談繽」藝術展,浙江美術館,杭州

畫屏:傳統與未來,蘇州博物館,蘇州

個展

1995 學院中的女藝術家 —— 施慧作品展,中國美術學院,杭州

2001 天與地 —— 對中國的兩種視覺展,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畫廊,芝加哥

2006 遊影浮牆 —— 施慧作品展,漢堡 HHLA 展覽中心,漢堡

2013 質物素心 —— 施慧藝術展,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杭州

《在場者的榮光:1979-2019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個案樣本》

由漫藝術機構與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聯合出版

實體書影

相關焦點

  • 隋建國|在場者的榮光1979-2019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個案樣本
    隋建國的作品便是一個經典案例,這一時期的《衣缽》和《衣紋研究》系列,成為 90 年代中國當代藝術史的代表作。源自西方的古典寫實主義雕塑手法,50 年代來自蘇聯的現實主義體系成為創作的核心方式。尤其《衣缽》中對「放大」概念的使用,加之對百年民族文藝觀的反思、混合、後現代式的解構,使這些作品獲得了一種渾然的當代性和全新的文化形態。
  • 谷文達|在場者的榮光1979-2019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個案樣本
    —— 摘選自高名潞《中國當代美術史(1985—1986)》,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無聲演講水墨行為藝術1985年於中國杭州浙江美術學院谷文達工作室攝影,感謝矯健>碑林四系1993-2005年於中國西安谷文達石刻工作室墨玉王青石石碑 #1-#50(每塊碑110cm × 190cm × 20cm,重1.3 噸)感謝深圳ocat當代藝術中心 2005◎炎黃基因風景一號二號
  • 陳志光:自在蟻行|在場者的榮光1979-2019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個案
    但與此同時,他又是一位注重判斷、注重建立自身藝術邏輯的藝術家,使自己在不同藝術形式中的穿行有助於構建更有指向的觀念,實現從觀念到語言內在的有機融合。這些年,他運用不鏽鋼材質製作的「螞蟻系列」已經成為他的標誌,在那些不斷被藝術家「繁衍」的生命形態中,透露出感受時代的種種訊息。
  • 毛旭輝—《中國當代藝術文獻 2018》提名藝術家
    >2016 「毛旭輝」,索卡藝術中心,北京,中國2016 「毛旭輝」,2016香港巴塞爾,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中國2015 「側面:1979-2012毛旭輝紙本作品展」,藝術倉庫,北京,中國2015 「紫色莊嚴:毛旭輝2005-2014作品選」,索卡藝術中心,臺北,中國
  • 1979-2019,中國電影資本激蕩四十年
    電影資本化這四十年也同樣經歷了市場化、產業化、證券化的三次「大躍進」,也經歷了事業單位轉企改制、民企資本進入市場、盜版橫行製片崩盤、資本結構單一向多元轉化受阻等許多心酸又艱難的過程。今天來看一看中國電影資本化四十年的故事。
  • 「前行」當代藝術展開幕,呈現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發展史
    2018年12月6日下午,「前行」當代藝術展在北京山水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孫越、趙斌策展,學術主持楊衛。此次參展的藝術家分別是:陳淑霞、蔣煥、李天元、馬東民、王文生、趙斌、楊波、張方白、周洲舟。嘉賓合影楊衛致辭劉慶和致辭孟祿丁致辭本次展覽共展出作品近50幅,九位參展藝術家從歷史和當代的角度出發,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前行」是一種態度,更是一個方向。
  • 香港M+重磅:「希克藏品展」梳理中國當代藝術歷程
    這個重磅的中國當代藝術展期為2016 年2 月23 日至4 月5 日,策展人是策展人皮力。(一) 「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示的是四十年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的萌芽和發展,以及在這段歷史中那些堅持不懈、富有個性和勇氣的藝術實踐與急劇變化的社會現實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 烏利希克眼中的中國當代藝術
    作為世界級收藏家,烏利·希克博士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建立中國當代藝術收藏體系,30多年間伴隨著中國當代藝術的不斷發展無疑成為了目前最重要和龐大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而他於1997年創立的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也成為最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評選。
  • 「在思想中」一覽中國當代藝術
    策展人王春辰遴選了隋建國、徐冰、張曉剛、方力鈞等24位中國當代藝術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作為個案,呈現藝術家們在不同時空語境下「在場」的思考與表達,將藝術家的思考點作為一種觀察方法,進入到當代中國的藝術現場中,從而展示中國情境與世界對話。
  • 年度回顧丨蜂巢當代藝術中心的2019
    ▲ 蜂巢(北京)當代藝術中心前廳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對於蜂巢當代藝術中心來說,業已過去的2019年,儘管諸多因素導致經濟普遍性低迷,到處瀰漫著不確定感。但該做的事情依然需要做,而且全力以赴,力求以專業的態度和敬業的精神做得更好。在我們看來,恰恰只有那些做過的事情,或多或少留住了一些時光的殘影,從而讓人觸摸到真實價值所在,也讓人對將來充滿期待。
  • 當代藝術 是當代文明的藝術表達
    黃銳 三、六、九 / 百年中國 裝置(鋼架+木門+亞克力) 1530x537x210cm 2016年Huang Rui, THREE SIX NINE/A CENTURY CHINA, Installation(SteelFrames+Wooden Doors+Acrylic Steps)1530x537x210cm 2016中國「當代藝術」的精神特質與審美特徵是什麼?
  • 在香港看中國當代藝術的前世今生
    展於「原道:中國當代藝術的新概念」  當我們談起中國當代藝術時,香港已經成為一個耳熟能詳的地方。近日,在香港舉辦的兩個展覽正為中國當代藝術運動的認識和研究拓展視野。  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藝術館舉辦的「黎明曙光:1974至1985年中國的前衛藝術」展覽,試圖追根溯源,探尋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發軔所在。
  • 【中國寫生會】童雁汝南,2020內觀的一年,2021再出發!
    第一次使當代藝術進入國家禮儀空間,獲突出貢獻獎);●2017年  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峰會主會場藝術總監(主席評價:意想不到。建立了藝術陳設的「金磚模式」,獲突出貢獻獎);●2018、2019年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藝術總監(獲突出貢獻獎)。
  • 2020年,中國當代藝術是否還能入場
    他們不斷用創紀錄的方式告訴世界,中國藝術有著與歐美大師作品相同的高度。2017年,北京保利秋季拍賣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拍出9.315億元人民幣的紀錄;2019年香港佳士得秋拍常玉《五裸女》,拍出3.04億港元;2019年香港蘇富比秋拍劉野《煙》拍出5218.2萬港元。中國藝術的所有板塊似乎都有靚麗的表現,藝術品永遠會增值嗎?常識告訴我們,並不存在永遠上漲的市場!
  • 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隆重開館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穆玉潔 通訊員/吳清慧)12月29日,深圳中心區最後一個重要大型公共文化建築——由中建三局承建的深圳當代藝術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正式對外開放。開館當日,深圳當代藝術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舉辦了《雕塑四十年》開幕儀式,向公眾開放展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代表性雕塑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及部分經典個案,以40年的藝術作品詮釋了中國雕塑領域的繁榮文化與創新成果。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文體旅遊局局長張合運,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顏建國,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企業文化部副主任周靜等出席開幕儀式。
  • 王非非《中國當代藝術文獻》提名藝術家
    ,鄭州,中國 2020 新概念藝術展,文創大廈榕·美術館,蘭州,中國 2020 中國當代藝術夏季展,閱甫美術館,柳州,中國 2020 海島藝術節,北隍城島,蓬萊,中國 2019 中國「當代素描」大展,閱甫美術館,柳州,中國
  • 《深圳樣本》《視野——深圳四十年掠影》《改革試管——蛇口》三...
    此次由南山圖書館、深圳之窗聯合舉辦的活動為深圳讀書月主題活動之一,重點向讀者推薦了3部由深圳本土作家創作的深圳四十年主題出版讀物。從2000年11月深圳舉辦首屆讀書月以來,21年來,深圳持之以恆推動全民閱讀,為這座青春之城注入沁人心脾的詩書之氣。閱讀已經成為深圳一個重要的文化標識和精神符號,為涵養城市文明、激發創新潛能注入了活力。
  • 深圳當代藝術地圖:起步尚早仍需細細耕種
    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在2019年即將結束的12月底,蜂巢(深圳)當代藝術中心曾舉辦了群展「二線插花——深圳當代藝術二〇一九」,此展邀請了工作或曾工作於深圳的十二位藝術家,意圖通過對在地生產結果、文獻的呈現,探討走過四十年的今天深圳當代藝術的現狀。
  • 「中國當代藝術年鑑上海展2019」今開幕
    「中國當代藝術年鑑上海展2019」今開幕 2020-12-25 0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國榮耀·當代中國傑出藝術人物:陳建新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協會員,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學術委員會會員兼藝術顧問,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會員,水墨丹青書畫院會員。在大學就讀期間得到當代著名書法家馬世曉先生賞識收為入室大弟子,在馬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接受系統書寫訓練。修習歷代名家碑帖,經過近四十年的刻苦鑽研,不懈努力。目前己精通真、草、隸、篆各種書體且擅長行書,並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自已的獨特風格。結體嚴謹,章法規矩,字體飄逸俊秀而不失凝重,筆意撫媚而內含筋骨,運筆靈動而不失勢,剛柔兼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