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年要祭灶王,灶王是一個什麼的神呢?
民間俗語有云:「三祭灶、四掃屋」,意思就是在每年小年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祭祀「灶王」,二十四這天要給家裡大掃除,那為什麼小年的時候要祭祀「灶王爺」呢?
關於「灶王」又要從很古老的傳說的說起,「灶王」民間有很多種叫法,有叫「灶神、灶王、灶君、司命真君、灶王爺」等等,傳說在神仙界的全稱是叫:「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其實在我國歷史上對「灶王」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一種說法就是先古帝王所化,其中有人說是黃帝死後被稱為「灶神」,還有說是炎帝和祝融死後一起化作「灶神」,因為炎帝被人們稱作「火德之帝」,祝融被 稱為「火官之神」,他們倆在死後一起被奉為灶神。
第二種說法是我國古代道教出現後的事情,這個傳說是一個農民叫張單,他們一家人其樂融融日子過得很親福,張單的妻子給他生了好幾個女兒,沒有一個是子。一天夫妻二人閒來無事在聊天,說著說著你一言我一語的應吵了起了,張單埋怨妻子沒有給他生個兒子,妻子一想這事也不能怪我啊,覺得很憋屈,一氣之下 就要離家出走,張單心裡想要留住妻子,可是又好面子,就是沒有管他的妻子,妻子離家出走後也不知道去那裡,就被一個非常窮的老太婆上給收留了,過了二年之後,老太婆家裡因為張單妻子的到來變的富有起來了,而張單在妻子走了,沒多久就和自己的女兒把家都給敗沒了,張單帶女兒四處乞討為生,一天他們就來到老太婆家裡討飯,妻子一眼就認出了張單,為了照顧張單的面子並沒有直接相認,就讓人把張單他們帶到廚房去吃些好吃的, 吃完東西之後張單發現給他們吃的就是他前妻,張單是又羞又臊啊!一時想不開就撞死在灶臺之上了。
後來玉皇大帝聽說了這件事,念張單體驗過人間富貴疾苦,於是便讓他當灶神,來監管人間的善惡,記錄家家戶戶的言行,不管為善還是做惡通通記錄下來,然後在每年的臘月二十四這一天去天庭向玉皇大帝做匯報。所以人們都會在小年就是臘月二十三這天準備好酒好菜的祭祀「灶王爺」。正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短,讓「灶王爺」吃好喝好了,這樣就會向玉皇說壞話了。
我們為什麼把先人稱作「祖宗」,祭祀「祖宗」真正的含義是什麼?
每年過年之前,我們中國人都有一必不可少的習俗,那就祭祀祖先。我們把自己的祖先又稱之為「祖宗」,我們對「祖宗」崇拜和信仰已經深入骨髓了。一般情況下有人成就了很大的功績,家裡人都會在用光宗耀祖來稱讚他。在古代時,每個家族都會有「祖宗祠堂」來專供奉祖先牌位,而且每家都會把修建「祖宗祠堂」當做頭等大事來辦。「祖宗」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那你知道「祖宗」的真正含義嗎?
幾乎所有的國人都知道「祖宗」是自己家族的先人。但是「祖宗」並不是泛指所有的先人,「祖宗」真正的所指的是先人中對家國天下有巨大貢獻有功德者的尊稱。有人解讀《禮記 祭法》時說到:之所以稱為祖,即是有道德的初始之人。宗是尊的意思,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可稱為尊,由此可見「祖宗」是指先人中道德高尚的人。
還有一個傳說在周代的時候,周朝執行的七廟制度,就是皇帝在位其間一般可以供奉六世祖先以下的先人,這些先人都有宗廟供奉。但是有一些對皇家有巨大貢獻或有很大的功勞的先人的宗廟就是永遠不可廢棄的。比如說在漢朝時期有這樣一句話:「世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盛於孝文帝」所以漢代高皇帝的廟稱作「太祖之廟」,孝文帝的叫作太宗之廟。由此可以看出來,祖代表世功,宗代表德行。所以說有功德的先人才被稱為「祖宗」。
我們古人流傳至今的祭祀尊敬崇拜「祖宗」的傳統文化習俗,其真正的含義是讓子孫後代都要崇尚德行,紀念祖先的功績,讓子孫學習「祖宗」有一個高尚的品德,更是對後代的一種鞭策,讓後代時刻不要忘了建功立業,為國家、人民、家族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