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由阿拉伯基督徒佔「主導」的阿拉伯國家,與法國和敘利亞有特殊...

2020-12-12 十三叔看歷史

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統一了阿拉伯半島。隨後,阿拉伯統治者逐步建立了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於11世紀初解體。到了近代,雖然阿拉伯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但是阿拉伯帝國卻留下了豐厚的遺產。說阿拉伯語以阿拉伯人為主體的國家和地區有22個,阿拉伯國家總面積約1340萬平方公裡,人口3.4億。

這裡面有一個奇特的國家,它就是黎巴嫩。黎巴嫩面積只有1萬多平方公裡,人口絕大多數數是阿拉伯人,居民54%信奉伊斯蘭教,46%信奉基督教。在1943年獨立後長期是由阿拉伯基督徒佔「主導」的國家,1943年黎巴嫩獨立前夕,各教派就國家權力的分配達成協議:總統和軍隊總司令由基督教馬龍派人士擔任,總理和議長分別由伊斯蘭教遜尼派和什葉派人士擔任,基督教馬龍派掌握著軍政大權。後來穆斯林人口逐漸增多,穆斯林要求增加權力,阿拉伯基督徒與阿拉伯穆斯林矛盾不斷,終於導致了1975年黎巴嫩內戰的爆發。1990年的黎巴嫩憲法規定黎巴嫩是一個獨立、統一和主權完整的國家,是議會民主共和國,具有阿拉伯屬性,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任何有悖各教派共處原則的權力均屬非法。現在的黎巴嫩實行分權制總統制,總統的權力被弱化,總統由基督教馬龍派擔任,總理由伊斯蘭遜尼派擔任,議長由伊斯蘭什葉派擔任,議會128個議席由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平分。

歷史上黎巴嫩就是交通要道,貿易發達,目前黎巴嫩是中東地區最西化的國家之一,首都貝魯特有著中東的小巴黎之稱。黎巴嫩歷史上曾經受到古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等統治,公元前64年被併入羅馬帝國,後被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的統治,11世紀末,十字軍佔領了黎巴嫩,十字軍被趕走後又為埃及所統治,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佔領,1920年起由法國委任統治。黎巴嫩基督教馬龍派是基督教中一個產生比較早的教派,在羅馬帝國統治黎巴嫩和敘利亞時期,由基督教隱士敘利亞人馬龍創立。早在十字軍東徵前,馬龍派就與法國有較多的聯繫,曾被法國國王承認為與法國一體的民族。羅馬基督教的十字軍東徵後,在地中海東岸建立了4個十字軍國家,其中的黎波裡伯國(公元1109年-1289年)就位於今黎巴嫩北部,歐洲的騎士團曾長期駐紮在這些十字軍國家。十字軍國期間,阿拉伯基督徒從他們所佔據的山區出來,對於歐洲教友們的到來表現出了極大的歡迎,幾百年後法國給這種熱情給予了回報。

1860年,黎巴嫩發生馬龍派教徒與德魯茲派穆斯林之間的激烈衝突,法國出兵幹涉。此後雖然黎巴嫩名義上屬於奧斯曼帝國,但是實際上已經是個自治區,由奧斯曼土耳其政府任命並經法、英、俄等國同意的一個信奉基督教的行政長官統治,1920年起由法國委任統治。所以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在,黎巴嫩與法國有著傳統的的關係。與其領國敘利亞也有著特殊的關係,兩國在法國委任統治時期曾是同一個國家。黎巴嫩獨立後,敘利亞未予承認,兩國仍保持「特殊關係」,1996年兩國籤訂了經濟一體化協定。1976年起,敘利亞軍隊派出一部一直以「阿拉伯威懾部隊」的名義駐紮在黎巴嫩,2005年敘利亞撤出其在黎巴嫩的全部軍隊,在聯合國安理會的一再要求下,2008年兩國才正式建交。

相關焦點

  • 同為阿拉伯國家,沙特為何敵視敘利亞
    誰知,風水輪流轉,阿拉維派在法國「委任統治」(1920-1947年)時期形成了從軍的傳統,在法國人組建的八個團的「敘利亞兵團」(日後發展為敘利亞陸軍)中,竟有三個是由阿拉維人組成,而阿拉維軍官更是佔到了總數的一半,敘利亞軍隊就這樣變成了阿拉維派的軍隊。
  • 埃及和敘利亞組成的「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為何3年就迅速解體了?
    但是,阿拉伯語卻不像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和中文這五種語言,有一個讓人熟知的代表性國家,現今世界上在西亞、北非分布了20餘個阿拉伯國家。只有幾個國家短暫聯合過,如埃及和敘利亞在1958年成立了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簡稱阿聯),但是阿聯卻僅僅存在了3年就宣告解體。到底有哪些原因使得兩國要聯合,又是什麼因素導致了兩國分道揚鑣?一、一體與分化古代的阿拉伯半島因為是東西方交流的中轉站,遭到了東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的入侵。
  • 阿拉伯世界的少數民族基督徒,阿聯由上而下的兼容並蓄
    阿聯與其他波斯灣阿拉伯國家相似,都是所謂的穆斯林國家,即本地公民幾乎清一色都是穆斯林;但是這些國家都有大量的外籍住民;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統計,阿聯有88%外籍人口、科威特有75%、卡達為65%、巴林為48%、沙烏地阿拉伯則是37%。這些外籍人士的多元性,也展現在宗教上。
  • 中東最開放的阿拉伯國家,漫談充滿歐洲風情的西亞小國黎巴嫩
    在許多人心中,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國家幾乎可以劃等號。雖然在現實中,絕大多數阿拉伯國家也確實是以信奉伊斯蘭就為主,但並非所有阿拉伯國家都信奉伊斯蘭教。例如有一個國家雖然是由阿拉伯人組成的,但其中大約有46%國民信奉基督教,這個國家就是黎巴嫩。
  • 巴黎和會:阿拉伯統一與東方主義偏見的交鋒
    即便是費薩爾所呼籲的統一範圍,他也承認各個地區在經濟和社會上存在差異,故而建議採取非中央集權的政體,而是保證邊界的開放,以及鐵路和電信的聯繫。阿拉伯學者哈勒認為,費薩爾其實是想「在阿拉伯東部地區建立由他父親領導的阿拉伯人統治,裡面有諸個小國。」《泰晤士報》在1919年2月6日描述費薩爾的統一計劃。
  • 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建交,土耳其為何會強烈反對?
    ▲阿聯、巴林與以色列建交,打破了阿以26年沒有建交的局面一、逐漸化凍的阿以關係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在歷史上沒有多少交集,如今的巴勒斯坦地區曾經是猶太人的故鄉,猶太人被迫離開數百年後,阿拉伯人才遷居至此,並生活了1200年。他們之間的緊張關係,是由以英美為主導的國際體系強行製造出來的。
  • 美國主導建立的阿拉伯版北約,能否改變中東地區的地緣格局?
    北約是二戰後由美國主導建立的軍事組織,這個組織成為同以蘇聯為首的華約對抗的主力。蘇聯解體以後,華約組織解散,但是北約不但沒有解散,反而通過吸收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和華約成員國而不斷發展壯大。美國在敘利亞的行動,雖然有沙特等國在背後出錢資助,但是其他阿拉伯國家參與的比較少,美國的北約盟友參與的規模也很小,導致自己扶持的代理人在伊朗和俄羅斯支持的政府軍打擊下敗北。當前,美國在中東主要針對的是伊朗,從今年5月份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後,美國逐步對伊朗實施經濟制裁。但是,伊朗面對美國的極限施壓,並沒有屈服。
  • 糧食短缺困擾阿拉伯國家
    由於該地區沙漠佔總面積的68%,適合農耕的土地只有70多萬平方千米,僅約佔總面積的5.1%,加上氣候乾燥和水源匱乏等因素制約,農業普遍不發達。但農業仍然是這些國家的重要產業,農村勞動力超過3000萬人。如在北非地區的蘇丹、埃及、突尼西亞、摩洛哥,西亞地區的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和葉門等,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比重不輕。 農業是蘇丹經濟的主要支柱。
  • 卡達要求阿拉伯聯盟國家向敘利亞出兵
    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觀察團在敘利亞的行動還沒有結束,公開要求軍事介入敘利亞的提議已經出爐。  阿盟秘書長阿拉比15日表示,阿盟將於本周舉行的部長級會議可能討論卡達日前提出的向敘利亞派遣阿盟部隊的提議。這也是阿盟首次暗示可能對敘利亞進行軍事幹預。
  • 黎巴嫩的貴族政治②:傳統貴族精英與阿拉伯社會主義
    1920年代開始,伴隨著貝魯特、特裡波利併入黎巴嫩,原本的「黎巴嫩山」終於有了連貫且狹長的海岸線,而且也成為托管國——法國心儀的勢力範圍。當然,相應的就是黎巴嫩人開始萌生黎巴嫩的國家意識。因為法國雖然把黎巴嫩視為一個重要的託管區域,但依然把其劃入法屬敘利亞的範圍之內,這引發黎巴嫩各教派精英的憂慮。
  • 又有21國圍攻土耳其,侵略敘利亞無法接受,土:我不是阿拉伯國家
    據路透社消息,阿拉伯國家聯盟21個成員國外長在埃及首都開羅阿盟總部召開緊急會議,就土耳其對敘利亞北部進行軍事打擊進行緊急協商。阿盟秘書長蓋特代表阿拉伯國家外長發表聲明,對土耳其軍事入侵行為表示強烈譴責。
  • 女性最開放的阿拉伯國家——黎巴嫩
    沒想到和同行的阿拉伯司機一打聽,司機很快來了精神,一個勁兒說黎巴嫩的姑娘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可大不一樣。,這裡居民的生活習慣、服裝服飾、談吐舉止等均帶有明顯的法國痕跡。,商業和服務業為經濟主導,交通以海、空運為主,人均汽車擁有數量居世界前列。
  • 女性最開放的阿拉伯國家——黎巴嫩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老照片裡的那些事,ID:lzpgs26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黎巴嫩共和國,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東、北部鄰敘利亞,南界巴勒斯坦、以色列,西瀕地中海。習慣上稱為中東國家。去黎巴嫩前早聽人說過,黎巴嫩的姑娘最漂亮、最時尚,但心中一直不敢相信。
  • 敘利亞國家概況
    【簡 史】 公元前3000年時有原始城邦國家存在。公元前8世紀起,先後被亞述帝國、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歐洲十字軍、埃及馬姆魯克王朝、奧斯曼帝國等統治,1920年4月淪為法國委任統治地,1940年6月被納粹德國控制。1941年9月27日,「自由法蘭西軍」總司令賈德魯將軍以同盟國名義宣布敘利亞獨立。
  • 高清:阿拉伯敘利亞館展大馬士革民居風採
    上傳照片贏佳能550D單反 | 趣味世博絕版卡收集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阿拉伯敘利亞國家館位於上海世博園A片區,以「大馬士革,最古老的首都,風採依然」為展館主題。展館以敘利亞的傳統元素——大馬士革民居為設計靈感,通過三世同堂的庭院建築見微知著地映射出世界文明古國敘利亞獨特的建築和文化。相互連通的房間形成三個展廳,依次安排三個故事單元:小麥/絲綢之路的文化故事、阿拉伯圖書館、從古老的Hamoukar到現代的大馬士革。阿拉伯敘利亞國家館向全世界展示大馬士革的種種特色及其住宅面貌。
  • 著名的阿拉伯的勞倫斯,怎樣發動阿拉伯大起義?他結局如何?
    1908年夏天,作為現代歷史研究課程的一部分,勞倫斯騎著自行車在法國進行了第一次考古旅行,參觀了克萊西、阿金庫爾、色當等古戰場遺址,並考察了修建於羅馬帝國時代、西哥特時代及百年戰爭時期的眾多古堡,行程達4000多公裡。1909年6月18日,勞倫斯前往近東,獨自徒步考察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境內的十字軍古堡遺蹟。1909年10月,勞倫斯回到了牛津大學。
  • 乘風破浪的阿拉伯姐姐們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關注阿拉伯世界中乘風破浪的姐姐們,她們有的年少成名至今數十載,有的是藝壇常青樹,有的熱心公益,有的已是好幾個孩子的母親,但依舊活躍在各大電視臺和音樂節的舞臺上,她們的歌曲也時刻迴響在阿拉伯國家的大街小巷中。第一位在中國開唱的阿拉伯女歌手薩米拉·賽義德
  • 阿聯重開駐敘使館,敘利亞回到阿拉伯世界?
    阿聯外交部表示,重開駐敘使館旨在促使「兩個兄弟國家」關係正常化,推動阿盟為支持敘利亞的獨立、主權、團結和安全發揮作用,防範地區勢力幹預「阿拉伯(國家)事務」的風險。外交再升溫2011年,阿聯在敘內戰爆發後將駐敘大使召回。時隔7年,阿國旗重回大馬士革。
  • 以色列為何與海灣阿拉伯國家走近
    由於巴以問題的影響,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關係長期敏感而僵冷。但是近期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持續升溫。在上月訪問了海灣國家阿曼之後,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近日表示將會出訪多個阿拉伯國家。隨著近些年中東地緣政治變動,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可能迎來巨大的外交突破。
  • 資料: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630年—1258年)是中世紀時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蘭教國家。786年;阿拉伯人陸續佔領法蘭西南部,科西嘉島;與法蘭西軍隊決戰普瓦提埃失敗,才使法國、英吉利免於被阿拉伯軍隊佔領。形成龐大的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帝國統治者阿拉伯語稱哈裡發,集政治、宗教大權於一身。中國史書稱之為大食。西方史籍稱之為薩拉森帝國或摩爾帝國。61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復興阿拉比亞自古以來的一神教伊斯蘭教 。自稱是阿拉伯和猶太人祖先的,亞伯拉罕宗教的繼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