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統一了阿拉伯半島。隨後,阿拉伯統治者逐步建立了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於11世紀初解體。到了近代,雖然阿拉伯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但是阿拉伯帝國卻留下了豐厚的遺產。說阿拉伯語以阿拉伯人為主體的國家和地區有22個,阿拉伯國家總面積約1340萬平方公裡,人口3.4億。
這裡面有一個奇特的國家,它就是黎巴嫩。黎巴嫩面積只有1萬多平方公裡,人口絕大多數數是阿拉伯人,居民54%信奉伊斯蘭教,46%信奉基督教。在1943年獨立後長期是由阿拉伯基督徒佔「主導」的國家,1943年黎巴嫩獨立前夕,各教派就國家權力的分配達成協議:總統和軍隊總司令由基督教馬龍派人士擔任,總理和議長分別由伊斯蘭教遜尼派和什葉派人士擔任,基督教馬龍派掌握著軍政大權。後來穆斯林人口逐漸增多,穆斯林要求增加權力,阿拉伯基督徒與阿拉伯穆斯林矛盾不斷,終於導致了1975年黎巴嫩內戰的爆發。1990年的黎巴嫩憲法規定黎巴嫩是一個獨立、統一和主權完整的國家,是議會民主共和國,具有阿拉伯屬性,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任何有悖各教派共處原則的權力均屬非法。現在的黎巴嫩實行分權制總統制,總統的權力被弱化,總統由基督教馬龍派擔任,總理由伊斯蘭遜尼派擔任,議長由伊斯蘭什葉派擔任,議會128個議席由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平分。
歷史上黎巴嫩就是交通要道,貿易發達,目前黎巴嫩是中東地區最西化的國家之一,首都貝魯特有著中東的小巴黎之稱。黎巴嫩歷史上曾經受到古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等統治,公元前64年被併入羅馬帝國,後被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的統治,11世紀末,十字軍佔領了黎巴嫩,十字軍被趕走後又為埃及所統治,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佔領,1920年起由法國委任統治。黎巴嫩基督教馬龍派是基督教中一個產生比較早的教派,在羅馬帝國統治黎巴嫩和敘利亞時期,由基督教隱士敘利亞人馬龍創立。早在十字軍東徵前,馬龍派就與法國有較多的聯繫,曾被法國國王承認為與法國一體的民族。羅馬基督教的十字軍東徵後,在地中海東岸建立了4個十字軍國家,其中的黎波裡伯國(公元1109年-1289年)就位於今黎巴嫩北部,歐洲的騎士團曾長期駐紮在這些十字軍國家。十字軍國期間,阿拉伯基督徒從他們所佔據的山區出來,對於歐洲教友們的到來表現出了極大的歡迎,幾百年後法國給這種熱情給予了回報。
1860年,黎巴嫩發生馬龍派教徒與德魯茲派穆斯林之間的激烈衝突,法國出兵幹涉。此後雖然黎巴嫩名義上屬於奧斯曼帝國,但是實際上已經是個自治區,由奧斯曼土耳其政府任命並經法、英、俄等國同意的一個信奉基督教的行政長官統治,1920年起由法國委任統治。所以無論歷史上還是現在,黎巴嫩與法國有著傳統的的關係。與其領國敘利亞也有著特殊的關係,兩國在法國委任統治時期曾是同一個國家。黎巴嫩獨立後,敘利亞未予承認,兩國仍保持「特殊關係」,1996年兩國籤訂了經濟一體化協定。1976年起,敘利亞軍隊派出一部一直以「阿拉伯威懾部隊」的名義駐紮在黎巴嫩,2005年敘利亞撤出其在黎巴嫩的全部軍隊,在聯合國安理會的一再要求下,2008年兩國才正式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