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小學生作文看上去很有「意義」,但經常是一些假話、大話、空話,是胡編亂造出來的。這樣的「意義」並不是語文老師的期待,語言蒼白,無動於衷,恰恰反映了小學作文的尷尬。
是不是小學生內心就缺少真誠呢?沒有真實的感動和感情呢?當然不是,小學生的內心其實是敏感的,多情的,豐富的。
語文老師要創造情境讓小學生把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寫出來,鼓勵他們不要去胡編了,要寫出自己最想表達的感受,而不是遇到一個作文題,第一反應就是「編」,編成習慣了,就失去了作文的「真」。
案例:小學生寫父母的作文
這樣的作文裡經常會出現一些雷同的畫面,比較典型的畫面就是:我學習到深夜,媽媽給我泡了一杯牛奶,我很感動。我學習到深夜,媽媽給我削好了蘋果,我很感動。我學習到深夜,媽媽默默地陪著,我很感動。能不能寫點有新意的呢?
我引導他們說出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點點滴滴,寫一件發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間感人的事。所有父母為了孩的成長都傾注了無限的心血,付出了深沉的愛。這是毫無疑問的。現在的問題是孩子們能體會到嗎?作文老師,我要設計一些問題來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請大家用幾句話介紹自己的爸媽,因為是學生最熟悉的人,學生說得很投入。父母在他們的眼裡,有些是愛嘮叨的,有些是風趣幽默的,有些是有許多小缺點的,有很多是把子女的學習管得很緊的,等等。
正當學生們說得很熱烈的時候,我拋出了幾個問題:你出生時是幾斤幾兩?你出生時多少公分?你是幾點幾分出生的?
學生一下子懵了,幾乎沒有學生能夠回答出來。然後我又問:你爸爸媽媽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出生的?所有學生都不知道。當然,麥田老師也不知道我的父母的出生日期,只知道是哪一年。
不知道就回去問自己的爸爸媽媽吧。我們從嬰兒到小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付出了多少辛勞。這時有學生悄悄地舉起了手,說起了有次發燒,全身無力,瘦小的媽媽背著自己走到鎮衛生院,有十多裡路,就這樣迷迷糊糊地睡在媽媽的背上。
小學生記憶的閘門打開了,心靈深處愛的記憶被激活被喚醒,紛紛舉手深情述說。有做錯了事,媽媽邊打邊流淚的,有看到在工地受傷的爸爸時,淚流滿面的,等等。同學們的真情流露出來了,說得真好真感人。當一個同學站起來講述的時候,其他同學都安靜地聽著,教室裡一片沉默。
這時候,我請大家用筆記錄下自己和父母之間的事情。小學生們拿起筆就寫了起來,寫得很快,寫得也很好,超出了我的預料。一旦感情被喚醒,寫作起來就又快又好。只有一個學生交了白卷,因為他的爸爸媽媽在幾年前的一場車禍中去世了。而那時他才幾歲,所以對爸媽的印象並不深刻,甚至爸媽在腦海裡的記憶都模糊了。這個情況是我始料未及的,我沒有考慮這個情況。
我把這個孩子喊到辦公室,這個孩子哭了起來。我說你難過想哭就哭吧。我自然是安撫她了。第二天,她把自己的片段作文交了上了。
作文片段如下
幾年前,我親愛的爸爸媽媽在車禍中去世了,永遠地離開了我,而當時我才6歲。對於過去的事情,我都記不清了,我只記得媽媽是一頭烏黑髮亮的頭髮,披在肩膀上。我喜歡黑夜,因為黑夜裡我仿佛能看到媽媽烏黑的頭髮。我對爸爸的印象不及媽媽深刻,但是小時候爸爸經常讓我騎坐在他的肩膀上,雙手抓住我的小手,肩膀很寬很寬。現在,每當我看到有爸爸抱著自己的孩子,心就酸酸的,眼眶就溼潤了。
爺爺奶奶漸漸地衰老了,我也慢慢長大,要做個懂事的孩子,替爸爸媽媽盡孝。
這個孩子的作文片段,我沒有修改一個字,因為寫得很好,真情實感很有感染力,無需修改。讀著她的文字,我能感受到她的傷心難過和她的純樸堅強,我被一個十歲孩子的作文打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