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海洋:全球海岸線發現的海洋垃圾90%與塑料製品有關

2020-12-17 中國經濟網

塑料海洋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古欣

發於2019.7.29總第909期《中國新聞周刊》

英國每人每年使用290至300個塑膠袋。按平均時間計算,每個塑膠袋被丟棄前,只用了12分鐘。亂扔塑膠袋的人也許不知道,遺棄在海邊的塑膠袋曾被多達111種的海鳥誤吞。

捲入海洋的塑膠袋常被海龜誤認為成最喜歡吃的海蜇和魷魚。幾乎一半的海洋哺乳動物物種,包括海豹、鯨魚和鼠海豚,在攝入塑膠袋後死於窒息和飢餓。

除塑膠袋,還有其他垃圾也會對那些海洋生物產生致命影響,繩子會套住好奇啄食的動物的喙和脖頸,當它們身體長大後繩索勒緊,最終把它們絞死;釣魚線會纏繞水生動物的身體,使它們呼吸、進食、滑水每個舉動都要奮力掙扎;丟棄的漁網將繼續「鬼釣」,不分青紅皂白地掃除魚、海豹、烏龜和鯨魚。

當廢棄的捕魚設備,如工作服、手套、受損的龍蝦鍋和漁網沿著海底拖曳時,珊瑚就會被摧毀,棲息在珊瑚裡的許多物種也會受影響。

全球海岸線上發現的海洋垃圾中有90%與一次性塑料製品有關:瓶子,吸管,食品包裝和普通包裝。塑料無法生物降解,至多分解成較小的碎片。人們會在藤壺、海蚯蚓和片腳類動物這些濾食性動物的體內發現微塑料顆粒,而這些生物反過來又會被包括魚在內的大型海洋生物吃掉,最終被端上人類的餐桌,進入我們自己的肚子裡。

攝影師Mandy Barker童年時就喜歡在海邊玩耍,撿貝殼、浮木。隨著長大,她逐漸發現,海灘上這些美麗的自然造物正被越來越多的人造垃圾取代,甚至她還曾在海灘上看到過冰箱和電視機。對這些東西來源的好奇,和對於背後可能存在的環境問題的思考促使她拿起相機,前去海灘記錄這些垃圾的來去與命運。

近十年來,Mandy Barker一直追蹤海洋塑料汙染,開拓自己的攝影主題。她與科學家合作,深入海洋塑料汙染的第一線,拍攝全球各地的海洋垃圾。Mandy拍攝的塑料垃圾造型各異,看起來甚至還有些美麗。她期望通過迷人的視覺體驗和圖像所攜帶的警告信息,製造觀者的衝突感,讓他們看完圖片有一種「尾巴被蜇一下」的感覺,從而提升人們對海洋中塑料汙染的認識。

塑料湯

Mandy的第一個相關攝影作品叫indefinite(不確定),她想通過攝影探索塑料垃圾需要多久才能降解。為此她去海灘收集塑膠袋,線,繩,瓶,PVC……以創建每種塑料降解的時間表。

她把這些收集的塑料,重新塑造成被塑料殺死的海洋生物的形狀。藍色的PVC手套手腕端被結在一起,許多根手指向外四張,好像放射的珊瑚,白色的塑膠袋被做成漂浮的水母。

聚合物科學家的研究表明,除非燃燒,所有塑料自誕生會一直留存於地球上。即便是分解成小碎片,也需要漫長的時間。據科學家估算,完成這一過程,塑膠袋需要十到二十年,PVC手套需要30年,被鳥類誤食最多的塑料瓶需要450年。聚苯乙烯,俗稱塑料泡沫,永遠不可能分解或生物降解成肉眼不可識別的程度。

由於塑料降解的速度嚴重依賴於周圍環境,Mandy將所有這些材料的分解命名為indefinite(不確定)。

你難以想像,生活在北太平洋環流邊的一隻信天翁雛鳥,它的消化道裡會有多少塊塑料。Mandy在自己另一個系列的作品「湯」之中給出了答案。

湯,用來描述懸浮在海中的塑料碎片,尤其指北太平洋地區積存的巨量垃圾,那裡俗稱「垃圾補丁」。該系列拍攝的所有塑料從世界各地的海灘中收集,代表了全球的海洋中不同時間存在的塑料碎片。

在「湯」系列中,Mandy不再滿足於單個垃圾的特寫,她使用了更加複雜而精巧的美學構圖,向世人傳達塑料垃圾正無邊際蔓延的恐怖事實。

這一系列的作品均以黑色打底,畫面深邃,營造出賽博朋克式豔麗的廢墟感。無邊無際的垃圾漂浮在黑暗的洋面上,如同科幻片中廢棄的飛行器或荒蕪的星球懸浮在宇宙中。

Mandy將垃圾排列成星團的模樣,意在隱喻遍布海床到海面,極地到赤道的塑料碎片,其存在如同星團或「宇宙」般無邊無際。宇宙還隱喻著恆久的時間,遙遠的不可見的恆星散發的光芒需要數年才能抵達地球,而海洋中看不見的塑料物品有過之無不及,它們數百年內不會生物降解。

在「湯」系列的結尾,一隻信天翁消化道內的塑料碎片被展出,500個碎片緊湊地拼成一幅五彩繽紛的圓環,縫合海洋汙染的敘事:海龜象徵著塑料對海洋生物吸引的開始,雛鳥卻象徵著無辜的動物被誘騙攝入塑料後死亡的結局。

聯手更多人

除卻個人行動,Mandy還嘗試與科學家和普通公眾合作來實施她的垃圾拍攝項目。

2012年,Mandy獲頒皇家攝影協會頒發的環境攝影獎學金,讓她有資格跟隨一支科考船隊從日本出發橫跨太平洋,沿途追蹤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嘯引發的垃圾汙染。

「每2分鐘看到一個塑料物品漂過我們的遊艇。但這僅是在海洋表面,在海洋下面,肉眼可見不同深度中還懸浮更多的塑料,然而這些都無法收集。檢測的結果令人不安。每份拖網樣本中都存在由塑膠袋,塑料瓶和其他塑料製品分解成微塑料顆粒。」她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在魚群系列中,所有垃圾被排成受垃圾汙染影響的魚群的形狀。包括鯡魚,笛鯛,還有一天早上跟隨科考遊艇的海豚,以及受到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災難影響而變得具有放射性的金槍魚魚群。

為了喚醒更多人參與關注海洋汙染,2014年世界盃期間,Mandy從熱點話題足球入手。她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召集人們收集和發布他們在海面或海岸線邊發現的被遺棄的足球。

僅僅四個月,Mandy就從全球各地的海洋中回收了992個球。她自己在英國蘇格蘭的23處海灘收集了228隻球。僅2014年3月一天,Mandy在蘇格蘭西海岸某個暴風雨後的海灘就收回了大約150個足球以及許多其他塑料物品。

她用其中769隻足球製作了名為「判罰」的作品。借用足球比賽中這一術語進行雙關,Mandy想要傳達,如果人們不實施有效的塑料垃圾管理,對我們的海洋負責,終將得到懲罰。

2017年6月,Mandy參加了白鯨II探險隊,前往蘇格蘭內赫布裡底群島位置偏遠的島嶼。2019年,她將繼續與科學家一起參加世界上一些最偏遠地區的研究探險,繼續自己有關海洋垃圾的拍攝項目。

《中國新聞周刊》2019年第27期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相關焦點

  • 專家解讀 | 關於「禁/限塑令」助力解決海洋塑料垃圾問題的思考與...
    2018年全球塑料的年產量接近3.6億噸,累積產量接近90億噸。塑料製品的優良特性,如良好的延展性、耐用性、穩定性和輕質便攜等,恰恰成為了危害環境的「缺點」,即塑料在帶給人民便利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環境汙染問題,如「白色汙染」。據世界銀行數據,2016年全球塑料製品生產量達到了4.22億噸,而塑料垃圾產生量則高達2.42億噸[2]。近年來全球對海洋塑料垃圾問題的關注日益增加。
  • 【海洋垃圾調查】塑料垃圾佔海洋垃圾七成 超800海洋生物種群受影響
    在保利度假村的海邊再往東兩公裡左右,記者發現海邊的沙灘上,有許多被海浪衝上來的海洋垃圾,旁邊還有不少遊客在遊玩。‍遊客這些垃圾如果不及時清理,海水漲潮後又會把垃圾帶回海裡,造成「二次汙染」。國家生態環境部發布海洋環境狀況顯示,自2012年以來,全球受到海洋垃圾影響的海洋生物種群數量,已從663種增加到817種。其中有519種物種被發現有塑料垃圾纏繞或吸入體內的情況,約40%的鯨類動物和44%的海鳥類物種,體內發現微塑料。
  • 海洋之殤 如何拯救正被塑料破壞的海洋生態系統?
    人們在它的胃裡,發現了近6公斤亂七八糟的塑料垃圾。2018年11月19日晚,這令人心碎的一幕被傳到全球,輿論再次震驚。按照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報告,這只可憐的瀕危動物胃裡竟有19件硬塑料、4個塑料瓶、25個塑膠袋、2隻人字拖鞋,3.26公斤繩子,還有115個塑料杯的碎片。
  • 非洲島民用海洋垃圾建造世界首艘塑料帆船,在這個國家亂扔垃圾最高面臨4年監禁
    素易購精選全球純素好物只為讓您高雅的生活方式變得更容易肯亞作為非洲大陸上有著絕美海岸線
  • 海洋塑料垃圾都去哪了?
    尤其是垃圾方面,許多人更是會亂丟亂棄,導致生態環境越來越差,其中海洋生態環境就是被汙染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之一,而汙染海洋生態環境的垃圾中又以塑料垃圾為最。那麼有人可能會問,這些海洋塑料垃圾最後會去往何方呢?按照人們普遍的常識來看,大多數人會認為這些塑料垃圾會隨著水流不斷漂浮,直至到達另一片陸地後才會停止。
  • 海納百汙:海洋塑料垃圾最終會吃回人的肚子嗎?
    (視覺中國/圖)(本文首發於2018年5月17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海洋塑料垃圾:遲到的宣戰和未知的風險 》)一隻信天翁寶寶死了,因為吃下了塑料牙刷——鳥爸鳥媽飛行上千公裡覓來的「食物」。這個鏡頭來自英國BBC紀錄片《藍色星球2》,距南極點1500千米的南喬治亞島是企鵝和象海豹的繁殖地,也是信天翁鍾愛的築巢地。
  • 塑料瓶的奇幻漂流:海洋塑料垃圾那麼多,它們最終去了哪裡?
    塑料瓶的奇幻漂流:海洋塑料垃圾那麼多,它們最終去了哪裡?經過查詢位置日誌,研究人員發現有的瓶子被人撿上岸,然後將其中的SIM卡拿來使用。此外,有的瓶子還被漁網纏住,早早結束了旅途。研究人員表示,這些意外狀況並不是完全沒有意義,這在某種程度上給出了塑料垃圾在自然界中流動時會發生什麼的現實數據。研究人員一共設計了兩代瓶子,在塑料瓶中放置SIM卡還是第一代,這是因為恆河兩岸有許多信號基站,這些SIM卡還可以使用。
  • 海洋生物為何誤吞塑料垃圾?人類也無"萬全之策"-海洋,人類,生物...
    像這樣有覓食能力的鳥類怎麼會輕易被愚弄,並嘴裡塞滿塑料長途飛行返回巢穴呢?事實上,並非只有信天翁以塑料為食,統計數據顯示,至少180種海洋動物曾吞食過塑料,從微型浮遊生物至巨大的鯨魚。英國捕撈的三分之一魚類的內臟中發現塑料,其中包括我們經常食用的魚類,例如:人們喜愛吃的貽貝和龍蝦等。
  • 2020年15億隻口罩流入海洋 塑料垃圾汙染海洋生態
    今年,超過15億隻口罩進入海洋。「亞洲海洋」保護組織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大量的塑料垃圾將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命健康。 該組織解釋說:「這些口罩需要450年才能被降解。它們逐漸轉變成微塑料,對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
  • 九州對馬群島的塑料垃圾問題
    這座扮演連接日本與大陸連接點的小島的一處港口的角落裡,擺放著大量黑色塑膠袋和其他塑料製品。這60歌袋子裡裝著漁人們收集的海洋垃圾——這真是大煞港口的美景。
  • 99%的海洋塑料垃圾都去哪了?原來海底有個垃圾場
    本研究的主要作者,曼徹斯特大學伊恩·凱恩博士說:「幾乎每個人都聽說過臭名昭著的海洋垃圾帶漂浮塑料,但我們對在深海海底發現的高濃度微塑料感到震驚,這些微塑料並不是均勻分布在海洋區域,相反,它們隨著強大的海底洋流分布,這些洋流把它們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地區。」
  • 英男子潛水記錄峇里島海洋汙染 塑料垃圾觸目驚心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鏡報》3月6日報導,英國45歲的前機械設計工程師理察霍納(Richard Horner)在美麗的印尼藍夢島海岸附近遊泳時發現,水裡全是瓶子、包裝紙和袋子。昔日風景如畫的峇里島如今海洋汙染如此嚴重,這讓他十分震驚。
  • 「山竹」走了,但它帶來的海洋垃圾「復仇」怎麼辦|荔枝時評
    這些白色物質都是從海洋反衝回陸地的垃圾,大多都是塑膠寶特瓶、保麗龍盒等難以分解的各種塑料製品。醒過神來的網友感慨,人類曾經傾瀉到海洋裡的垃圾,現在海洋又還回來了,真是來而不往非禮也!聯合國環境署統計,海洋垃圾80%來自於陸地,20%可能是漁業或者輪船洩露。在海洋垃圾中,又有60%-90%是塑料垃圾,包括可見塑料、微塑料和納米塑料等。
  • 以後去加拿大旅遊,一次性塑料製品將禁止使用
    在6月10日加拿大相關部門宣布,加拿大最快將於2021年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以減少海洋汙染,保護環境生態做努力。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前幾天在蒙特婁郊外的一個自然保護區表示,塑料汙染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加拿大還將要求生產和銷售塑料產品的企業妥善處理塑料垃圾。
  • 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辦展 呼籲關注海洋塑料汙染
    中新網3月22日電據日媒報導,日本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從21日起開始展出一些鯨魚的殘骸以及從鯨魚胃中發現的塑料垃圾,以便讓更多人關注海洋塑料汙染。
  • 海洋垃圾汙染問題日趨嚴重 海洋塑料認證OPB有效改善海洋生態健康
    近年來,海洋垃圾汙染問題日趨嚴重,已經成為「一個影響到世界各大洋的全球性環境問題」。海洋垃圾不僅破壞海洋生態景觀,造成視覺汙染,還可能威脅航行安全,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甚至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健康及人類健康安全。
  • 95%面料由塑料垃圾回收製成 Adidas運動鞋用實際行動拯救海洋
    我想,1869年發明了塑料代替象牙製品時,沒人想過這種拯救大象的新物料,會對地球帶來災難後果吧。海洋汙染越見嚴重,塑料垃圾破壞生態環境,進食微塑料等人造汙染物的魚類變成食物後,毒素直接影響人類健康。大自然的反噬,足證現實的可怕程度,改變已經刻不容緩。
  • 加入「塑戰隊」,破除海洋塑料汙染
    大海在呼喚,如果我們不採取行動,到2040年,海洋內的塑料垃圾存量將會是現在的四倍,超過6億噸。如何解決海洋塑料汙染問題?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總量將會是現在的近三倍(預計從2016年的1100萬噸上漲到2040年的2900萬噸);海洋內的塑料垃圾存量將會是現在的四倍(超過6億噸)。
  • 塑料垃圾幾乎「淹沒」南太平洋海域無人島
    原標題:塑料垃圾幾乎「淹沒」南太平洋海域無人島 亨德森島位於紐西蘭以東、智利以西的南太平洋海域,無人居住。研究人員發現,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偏遠小島飽受塑料垃圾困擾,每天有3000多件塑料廢品被衝刷上岸,整座島上的塑料垃圾接近3800萬件。
  • 海洋清潔項目推出環保太陽鏡 鏡框完全由海洋塑料垃圾製成
    據外媒CNET報導,從環境中清除塑料汙染是一個開始,但將其轉化為有用的東西是一個更崇高的目標。這在實踐中並不容易,但海洋清潔項目(Ocean Cleanup )已經成為創造清潔海洋和河流解決方案的創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