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國考】除了官渡之戰,東漢末年三大戰役還有哪些?

2020-12-19 騰訊網

國考備考正在火熱進行中

今天,小豆給大家整理了行測常考點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

1、官渡之戰

此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所率軍隊與袁紹所率軍隊僵持於官渡,後曹操率軍突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從而擊敗袁紹所率軍隊主力。

官渡之戰也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2、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的戰役。

此戰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3、夷陵之戰

此戰是三國時期蜀漢與東吳之間進行的一場決戰。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是三國時期劉備對東吳發動的一場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省考結果不理想

或者想要在國考中大展身手的小夥伴

從現在開始就要認真準備國考備考了

小豆早就給你準備好了

百日英雄,做題打卡

加入國考百日英雄打卡

每天堅持10道題

備戰國考先人一步

名師助力,筆試課程

公務員基地營

備考心無旁騖

小哥哥 小姐姐

好內容快轉發給身邊的人哦

相關焦點

  • 官渡之戰誰贏了呢?官渡之戰的勝利者是誰?
    官渡之戰對於了解中國軍史的人來說都不陌生,因為它是一場經典的戰役。官渡之戰的特點是以少勝多,被列入在了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中。官渡之戰的參戰雙方是曹操和袁紹,那麼在這場戰役中誰的兵力較少又取得了勝利呢?
  • 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的官渡戰役,你了解多少?
    你知道官渡之戰嗎?可能你只要聽過這個故事的名字,讓我們一起了解官渡之戰的故事吧!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 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 曹操軍與 袁紹軍相持於 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 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 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各有各的歷史價值:官渡之戰成就了曹操,使其有了一統河山的可能;赤壁之戰則徹底碾碎了這種可能,初步架構了三國鼎立之格局。東漢末年,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
  • 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以弱勝強誰最猛?
    東漢末年適逢亂世,戰爭頻仍,兵禍不斷。在數不清的戰役中,最出名的當屬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些都是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那麼哪一場戰役最猛烈呢?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東漢末年三大戰役」的考點分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基備考:「東漢末年三大戰役」的考點分,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一、關於「東漢末年三大戰役」的內容   (一)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
  • 盤點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的《官渡之戰》曹操憑什麼笑到最後
    小編今天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三國時期最為著名的三大戰役中的官渡之戰。其中到底是誰得到了最大的利益許多人確實是不知道,下文之時小編個人觀點,如有其它見解歡迎在評論區交流。一直流傳到我們後世的一些人物或者戰爭都是比較出名,今天就來了解了解三國爭霸中最為出名也是最大規模最為經典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三大戰役中最早的就是《官渡之戰》了,此戰役發生在東漢末年,剛剛把農民起義的黃巾賊剿滅,十八路諸侯割據中原,開始擴張自己的勢力,諸侯並起的局勢慢慢形成。
  • 發生在東漢末年的官渡之戰還記得嗎?帶你回顧歷史事件!
    官渡之戰,發生在東漢末年,那時天下大亂,群雄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有名者可為其主,經過時間的演變,空間的轉換,形成三國鼎立態勢。 官渡之戰背景官渡之戰,發生在東漢末年,那時天下大亂,群雄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有名者可為其主,經過時間的演變,空間的轉換,形成三國鼎立態勢。我們將官渡之戰帶入,同樣的進行上述問題的一一分析,但側重點我們將放在大背景的重點分析。
  • 官渡之戰,早已註定的結局
    官渡之戰,作為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經此一戰,曹操也是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可是為什麼說官渡之戰的結局是早已註定的?需要了解這次戰役背後的故事,我們首先要知道雙方背後的勢力分布。
  • 假如袁紹聽從田豐建議,不發動官渡之戰,能拖垮曹操嗎?
    時至今日,人們對三國的起始時間,仍然存在爭議,大部分人認為是赤壁之戰後,也有人認為是東漢末年時期就開始了。不過對於三國開始的時間,一直存在爭議。根據三國演義來看,從東漢末年開始,就已經是屬於三國時期了。只不過這時候的三國還沒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董卓之亂時,出現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事情,最終的董卓被呂布殺死。
  • 東漢末年三國開始的三大戰役是哪一個?
    從東漢末年到三方對峙的形成,為了爭奪領土,各種分裂勢力進行了大大小小的幾十次戰爭,其中最大的三次,對三國的形成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這三個戰役是:官渡之戰,赤壁戰役和夷陵戰役。官渡之戰公元(建安第4年)袁紹挑選了10萬名精銳士兵和1萬匹馬向南進攻許都。第一階段,雙方部隊沿黃河進行了初步勘探,袁紹通緝士兵渡河,曹操派部隊騷擾,主力駐紮在官渡。第二階段,劉備的插曲。
  • 在「官渡之戰」的失敗與袁紹徹底萎靡之間,還有一次「倉亭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一次影響力較大的戰役,與「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並列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這主要是因為它們造成的影響而不是規模。一般認為,「官渡之戰」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但也僅僅是在一定程度上。
  • 官渡之戰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此戰過後,三國鼎立格局浮出水面
    官渡在河南省境內,今天的中牟縣。 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基礎。 眾所周知,西漢的首都在長安,到了東漢國遷都洛陽,中原(今天河南省一帶)成為中國政治經濟中心,官渡之戰就發生在河南的中牟東北。
  • 官渡之戰曹操戰將並未損失 赤壁之戰損失4人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比分,東漢末年,由於漢末皇帝的昏庸無能,也就出現了群雄爭霸和三國爭霸的局面。在三國三大戰役中,其中有兩場戰役就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而這兩場戰役決定了三國的命運。官渡之戰決定了曹操的霸主地位,赤壁之戰決定了天下局勢的一統還是三分。
  • 史志新鄉 歷史事件之官渡之戰
    十月,曹用許攸計,自將部將五千,皆用紹軍旗幟,人銜枚,抱束薪,馬縛口,夜從間道出,至烏巢(在延津東南)圍屯,放火燒之,人皆殊死戰,盡燔其糧草。紹軍大潰。紹與其子譚渡河北逃,餘眾皆降,操盡坑之。前後所殺七萬餘人。 1995年版《原陽縣誌·大事記》:獻帝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戰。曹操駐軍官渡,袁紹軍進陽武。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為營攻曹,曹軍也立營相距。
  • 三國三大戰役之一的官渡之戰對後世有何影響,官渡在今天的哪裡
    官渡之戰是三國形成時期的第一場大戰役,他的形成是由於北方軍閥爭奪中原的控制權而引發的,在公元189年董卓作亂的時候,中原及北方還有十幾個軍閥,等到官渡之戰前,中原及北方只有袁紹和曹操兩大軍閥,戰爭就是如此,不打到最後一個,是不會罷休的。
  • 讓曹操崛起的官渡之戰原來是袁紹失策!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正是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其實這場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好比就在談戀愛。然而"第三者"東漢獻帝劉協出現了,曹操為了拉攏貴族,把劉協招攬,然後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惱羞成怒,忍無可忍,派兵攻打。當很多人都以為官渡之戰的勝利是因為曹軍燒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的時候,歷史上的一些細節可以告訴你,這場戰役成也袁紹,敗也袁紹。
  • 《官渡之戰》央視首播——距離播出還有兩天
    2020年4月10日,11日晚上八點,河南華之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製作的大型歷史紀錄片《官渡之戰》將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官渡之戰共兩集,每集50分鐘,用影像真實再現了一千多年前曹操與袁紹兩位亂世梟雄之間的精彩博弈。
  • 假如袁紹不發動官渡之戰,進行養精蓄銳,袁紹能拖垮曹操嗎?
    官渡之戰是歷史上知名度非常高的戰役,它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官渡之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說官渡之戰是奠定三國的基礎性戰役之一。對於曹操來說,官渡之戰的重要性不亞於一個重要的謀士。通過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失利,給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戰略決戰。此時的曹操已經下定決心一統北方。這時候的袁紹其實是有機會扭轉乾坤的。當時袁紹手下有一位謀士,此人就是田豐。
  • 追究官渡之戰袁紹失敗的原因,其實他與曹操相差的不只是一點點
    追究官渡之戰袁紹失敗的原因,其實他與曹操相差的不只是一點點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戰役,那麼在東漢末年最有名的幾大戰役都有哪些呢?在東漢末年,可以說是群雄割據,許多地方的諸侯都想要成就一番事業,他們開始招兵買馬,集結軍隊,就是想在那個戰亂的年代裡面能夠成就一些東西,那麼,在東漢末年有幾個比較,著名的戰役,其中官渡之戰要算是最著名的戰役了,而且官渡之戰,他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弱勝強的戰役,為什麼這麼說呢?
  • 官渡之戰的直接導火索——曹操進佔河內郡
    官渡之戰,大家都不陌生,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我們對於官渡之戰耳熟能詳,但是導致袁紹、曹操這對本來的盟友直接對決的直接導火索是什麼呢?到了公元200年,北方除關隴和遼東兩個邊隅地區外,八州之地為袁曹兩大軍事集團所分割。袁紹並河北青、冀、並、幽四州,曹操兼併河南司、豫、兗、徐四州。兩大集團旗鼓相當,軍事上袁強曹弱,政治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優於袁紹。一山難容二虎,袁曹爭雄必然爆發——官渡之戰。
  • 兵勢篇:官渡之戰
    電視劇《三國》中「官渡之戰」劇照 資料圖片戰役背景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199年(建安四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爭天下。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決戰勢所難免。起初形勢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曹操則是四面受敵,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