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的直接導火索——曹操進佔河內郡

2020-12-17 小凡讀史

官渡之戰,大家都不陌生,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我們對於官渡之戰耳熟能詳,但是導致袁紹、曹操這對本來的盟友直接對決的直接導火索是什麼呢

官渡之戰

董卓進軍洛陽後,廢掉少帝劉辯,另立漢獻帝。十八路諸侯會盟討董卓,實際上各路諸侯卻心存異志,意圖搶佔地盤,企圖割據自立以圖天下。然後從公元190年至199年,十年的期間,各個軍閥集團互相攻擊,爭奪地盤,吞滅兼併。到了公元200年,北方除關隴和遼東兩個邊隅地區外,八州之地為袁曹兩大軍事集團所分割。袁紹並河北青、冀、並、幽四州,曹操兼併河南司、豫、兗、徐四州。兩大集團旗鼓相當,軍事上袁強曹弱,政治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優於袁紹。一山難容二虎,袁曹爭雄必然爆發——官渡之戰

袁紹、曹操勢力對比

在中原十年大混戰過程中,曹操和袁紹曾經是親密的盟友。曹操和袁紹兩人背靠背,一個向北,一個向南,不受夾擊,因此各自取得了節節的勝利。在袁紹與曹操兩人攜手共進中,曹操依賴袁紹的扶植而發展,袁紹則結援曹操而無後顧之憂。如果說其他軍閥都是單一參與中原逐鹿,而袁紹與曹操兩位梟雄則並肩戰鬥,自然是所向無敵。但是隨著兩人勢力的膨脹,自然而然開始外親內疏,明爭暗鬥,兩大集團的決戰是必然之勢。但官渡之戰在兩大集團其實都尚未準備充分,尤其是袁紹剛剛平滅公孫瓚,尚未喘息又投入大戰,在公元200年爆發決戰,則是雙方都未料及的。而這一切的直接的導火索就是曹操進佔河內郡,河內郡地理位置正好在曹操和袁紹兩大集團的中間地帶,本來可以作為雙方勢力的緩衝,但是曹操進佔河內郡,相當於打破了平衡

河內郡張楊的地理位置

事情的原委還要從河內張楊說起,張楊原是丁原部將。董卓殺丁原,當時張楊回并州募兵,於是據有河內,在十年混戰中與袁紹相聯絡。公元198年末,曹操擒殺呂布,解除了北進的最大後顧之憂,立即對袁紹擺出了對抗姿態,在公元199年四月進兵河北,略取河內。之前,曹操圍呂布,袁紹暗中支持張楊聲援。曹操打入張楊內部,指使張楊部將楊醜殺張楊,公開投靠曹操,挑起事端。張楊部將眭固又殺楊醜,明白宣布投歸袁紹。曹操直接揮師臨河,派曹仁、史渙渡河擊殺眭固,佔領河內郡,打入袁紹的領屬區,建立了河北前進基地。袁紹大怒,但是此時袁紹正和公孫瓚對峙,他曾經致書公孫瓚,勸公孫瓚投降,除去嫌隙,而公孫瓚不予理會。於是袁紹奮力滅公孫瓚,當曹操進兵河內時,袁紹也取得了勝利。袁紹凱旋之後,立即宣布兵伐許都,時間約在公元199年五六月間。

袁紹

公元200年二月,袁紹正式南伐,發布討伐曹操的檄文,其中有一段數列曹操挑動兵戈的罪惡說:「往年我軍北伐,徵討公孫瓚,強敵叛逆,抗拒整一年。曹操趁此機會,暗中與公孫瓚勾結,打著援助我軍的旗號,實際想在背後發動突然襲擊,所以領兵臨近黃河,正在調集舟船渡河,被我方外交人員覺察其陰謀,正趕上公孫瓚被剿滅,才使得曹操把鋒芒縮回,陰謀沒有得逞。」這道檄文載於《後漢書·袁紹傳》。李賢注引《獻帝春秋》說:「曹操渡河攻佔河內,聲言援助袁紹討伐公孫瓚,實際是要偷襲袁紹大本營根據地鄴城。恰好公孫瓚敗亡,袁紹也識破了曹操計謀,立即回軍,曹操退守敖倉。」這就是說,曹操進兵河內,挑起袁曹公開對立,成為官渡之戰的直接導火線

曹操、袁紹

曹操既佔了地利和實利,又進擊河內郡企圖偷襲袁紹根本,氣度狹窄的袁紹被激怒了,貿然發動官渡之戰,承擔了黷武的罪責。袁曹較量,曹操確實道高一尺,戰鬥還未開始,已在氣勢和道義上先勝一著。當時的袁紹剛剛和公孫瓚大戰了數年,袁紹內部可謂人困馬乏,「百姓疲敝,倉庫無積」。沮授曾經建議目前最緊要的是,獎勵農耕、休息百姓,然後慢慢和曹操爭鬥。可是袁紹不聽,為官渡之戰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參考:《三國志·袁紹傳》、《後漢書·袁紹傳》、《三國志·武帝紀》

相關焦點

  • 官渡之戰其實是曹操挑起的,為了搶一個地方——河內郡!
    官渡之戰是影響漢末三國局勢的一場關鍵性戰役,歷來大都認為官渡之戰袁紹是主動進攻的一方,曹操則是被動防守。其實如果仔細分析,這樣說並不準確,官渡之戰其實是曹操挑起了的,為了搶佔河內郡。事情的原委還要從河內張楊說起,張楊原是丁原部將。董卓殺丁原,當時張楊回并州募兵,於是據有河內郡。呂布原來也是丁原的部將,與張楊的關係非常好,張楊一直和袁紹聯合。公元198年曹操圍攻呂布,張楊想要去救援,卻失敗了,於是率軍前往東市,遙與呂布成掎角之勢。
  • 歷史上著名戰役官渡之戰開戰的原因
    袁曹兩個集團在中原十年混戰中,為戰勝群雄曾攜手並肩,劃分勢力範圍,袁紹收河北,曹操圖河南,兩人隨著勢力的膨脹而外親內疏,明爭暗鬥,兩大集團的決戰是必然之勢。但官渡之戰在兩大集團都尚未準備充分,尤其是袁紹剛滅公孫瓚,尚未喘息又投入大戰,在公元200年爆發,則是雙方都未料及的。
  • 三國三大戰役之一的官渡之戰對後世有何影響,官渡在今天的哪裡
    ,結果被部下楊醜所殺,楊醜準備投靠曹操,結果又被眭固所殺,眭固想投靠袁紹,結果又被曹操所殺,隨後曹操就吞併張揚的河內郡。河內郡屬於司隸州管轄,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大部分地盤在黃河以北,河內郡北部與袁紹的并州和冀州交界,曹操奪取了這裡,等於是把勢力延伸到袁紹的邊上,而且曹操奪取河內郡是第一次把勢力伸到了黃河以北,而在此之前,袁紹與曹操的勢力分布是大致以黃河為分界線的,所以袁紹坐不住了,打敗公孫瓚沒多久,就開始對曹操用兵。
  • 官渡之戰打了9個月,不是火燒烏巢就完了,為你還原詳細戰局!
    比如三國時期著名的官渡之戰,從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一直到十月,共歷時9個月,這還不包括前期準備時間。為了便於了解整個個戰局,我們可以把官渡之戰劃分為3個階段:袁進曹退(2-6月)公元199年6月袁紹在曹操進佔河內郡之後,就決定討伐曹操,但是正式出兵是在公元200年的2月,發布了陳琳那篇著名的檄文。二月,袁紹進軍黎陽,曹軍收縮河南。
  • 在「官渡之戰」的失敗與袁紹徹底萎靡之間,還有一次「倉亭之戰」
    事實上袁紹去世之後,曹操還花費了五年時間來擺平袁譚、袁尚、袁熙、高幹這幾個袁紹的小輩,消滅了與袁氏勢力非常親密的三郡烏桓,才算是徹底消化了袁紹的勢力。而且在「官渡之戰」與袁紹病死,袁氏的勢力出現分裂之間,還有一次戰役,那就是「倉亭之戰」。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 官渡之戰前後的幾個關鍵影響
    呂布也從中感受到了袁術的冷淡,就帶著部曲北渡黃河投奔了河內張楊。呂布到了河內的時候,李傕通緝呂布的詔書到了河內,張楊部將都想把呂布抓了交給李傕。張楊跟呂布是老鄉,交情不錯,跟呂布聊了聊,打發呂布找袁紹去了。在袁紹處,呂布帶著部下與袁紹一起在常山擊破張燕數萬人,呂布及部眾在戰鬥中極其勇猛,戰功赫赫。
  • 兵勢篇:官渡之戰
    電視劇《三國》中「官渡之戰」劇照 資料圖片戰役背景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佔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併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的悽慘景象。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
  • 為何曹操能打贏官渡之戰,卻不能打贏赤壁之戰,其中的原因是什麼
    其實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曹操主動發動的,赤壁之戰比較好理解,難理解的是官渡之戰,不是袁紹先發動的嗎?其實不是,而是曹操,是曹操在公元198年殺死呂布後,就準備攻打支持呂布的張揚,結果張揚被部下楊醜殺死,楊醜又被眭固所殺,眭固準備準備製造袁紹,曹操派出史渙、曹仁率軍斬殺眭固,同時吞併了河內郡。
  •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曹操在官渡之戰取勝的原因是許攸的獻計嗎?荀彧:你這樣想就錯了
    公元199年,曹操圍困盤踞在徐州治所邳城的呂布軍,呂布向河內郡太守張揚求援,於是張揚率軍攻救呂布,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張揚卻被自己的部下楊臭照刺殺,楊臭照準備率軍投靠曹操,結果被張揚派的另一名將、蒙特內哥羅共和國出身的賊人媯固所殺,媯固殺了楊臭照率軍進駐射狗。
  • 官渡大戰之前的角逐:曹操身處四戰之地,袁紹雄踞冀州卻暗藏隱患
    而此時此刻,距離官渡之戰開始,還約有7年之久,本文就將簡述這7年來發生了一些什麼,官渡之戰之前的群雄局勢發生了如何的變化。在兗州一帶,曹操在此期間內發展壯大,原兗州刺史劉岱去世之後,曹操毫不費力的得到了自己的這塊寶地,不僅收納了三十萬的黃巾軍,更借著背靠老大哥袁紹的優勢,瘋狂運營,周邊的陶謙、袁術等人均不能為敵,把袁術這個大敵人一舉打出了中原一帶,同時再加上之後順利迎接了天子,借天子之名再次佔據了大片土地,完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壯舉,隨後大破呂布,拿下徐州,更悄咪咪的拿下河內郡,將勢力一舉擴張到黃河以北
  • 太誇張了:官渡之戰是袁紹70萬打曹操7萬?
    本文為珀爾修斯之弓原創,主編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薩沙講史堂第二百五十四期】 (歷史系列第102講)漢末的官渡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三國演義說袁紹70萬,曹操7萬,兩軍一共近80萬人。那麼,此戰到底有多少人參戰呢?簡述官渡之戰的過程史書記載袁紹率領大軍南下攻打許都。
  • 官渡之戰袁紹打後勤戰將曹操逼入困境,但一則時效性消息改變戰局
    東漢末期的官渡之戰是奠定格局的一戰,曹操在此戰中擊敗了強大的袁紹,為後續統一北方打下堅實基礎,我們都熟知的是,最終曹操是靠著奇襲烏巢,焚毀了袁軍的糧草,以此擊敗了強勢的袁紹。其實就官渡之戰的過程來看,除去雙方的戰略布局之外,實際上雙方在官渡打的就是一場圍繞著後勤的戰爭,而且袁紹並不是一個庸主,可以說他這場以後勤為核心的戰爭,他指揮的很好,已經取得相對的優勢了,只是曹操一次奇襲行動,令局勢瞬間逆轉而已。
  • 官渡之戰與以訛傳訛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也間接地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千百年來,人們每每提及以少勝多的戰役,總要提到赤壁之戰和官渡之戰。
  • 在官渡之戰中,曹操為何會突然缺糧?
    在官渡之戰中,曹袁雙方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對峙,於是糧食消耗就成了大問題。在火燒烏巢之前,我們從未聽說過袁紹缺糧,卻總能聽說曹操缺糧,這是為什麼呢?在我看來,這裡面主要有三個原因。在官渡之戰打響之前,袁紹佔據冀、青、幽、並四州,曹操佔據兗、徐、司、豫四州。雖然雙方各佔四州,但州與州之間的差別實在是太大了,我們先來看袁紹的發展過程: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紹用計奪取冀州,韓馥投靠張邈,最終絕望地自殺。
  • 曹操為何能在官渡之戰的敵強我弱的態勢中取勝?
    官渡之戰概述圖 曹袁雙方大戰期初,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眾,兵多將廣,用曹操的話講就是「天下州郡他一人佔了四個,可謂是聲勢滔天了
  • 袁紹坐擁四州之地,為什麼官渡之戰落得大敗?
    官渡之戰前,袁紹集團「據四州之地」苴眾號稱百萬,實力超過曹操集團。因此,官渡之戰才作為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而著於史冊。袁紹兵敗官渡的原因,古今學者多有探討。《三國志》中記載有官渡之戰前荀或勸諫曹操的廿、謀、武、德「四勝」說,是當時士人對曹操在戰爭中優勢的經典概括。郭沫若先生將曹操獲勝的原因歸結為收降青州軍和屯田,即「足兵足食。
  • 官渡之戰誰贏了呢?官渡之戰的勝利者是誰?
    官渡之戰對於了解中國軍史的人來說都不陌生,因為它是一場經典的戰役。官渡之戰的特點是以少勝多,被列入在了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中。官渡之戰的參戰雙方是曹操和袁紹,那麼在這場戰役中誰的兵力較少又取得了勝利呢?
  • 許攸為官渡之戰勝利給出決定性建議,為何還會被曹操所殺
    許攸,字子遠,原本是三國時期袁紹帳下謀士,後來反叛袁紹投靠曹操,並獻策使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打敗袁紹。原本許攸身懷才學,又破敵有功,卻因為一張臭嘴為曹操所殺。01逃離袁營,助勝官渡官渡之戰前夕,曹操正在軍帳中發愁。
  • 《三國志14》官渡之戰劇本張繡勢力怎麼玩 官渡之戰劇本張繡勢力...
    導 讀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來自「名牌洗澡卡」分享的三國志14中官渡之戰劇本中張繡勢力的玩法心得,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