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見人嫌的呂布
呂布在長安被李傕、郭汜趕走之後,帶著幾百親隨,先跑到南陽投奔袁術。仗著殺董卓是為袁氏報仇,呂布覺得自己對袁氏有恩就縱兵劫掠,讓袁術很頭疼。呂布也從中感受到了袁術的冷淡,就帶著部曲北渡黃河投奔了河內張楊。
呂布到了河內的時候,李傕通緝呂布的詔書到了河內,張楊部將都想把呂布抓了交給李傕。張楊跟呂布是老鄉,交情不錯,跟呂布聊了聊,打發呂布找袁紹去了。
在袁紹處,呂布帶著部下與袁紹一起在常山擊破張燕數萬人,呂布及部眾在戰鬥中極其勇猛,戰功赫赫。戰後,呂布仗著功勞,向袁紹請求給自己增兵,同時部下又開始犯劫掠的毛病,讓袁紹也很頭疼。
呂布求還洛陽,袁紹承制拜他為司隸校尉,同時卻準備在夜裡偷襲,幹掉呂布。最終,袁紹的心思被呂布察覺,呂布便提前溜之大吉。但洛陽也沒去成,呂布又回去投奔了張楊。在投奔張楊的途中,呂布跟陳留太守張邈搭上了線。
興平元年,即公元194年,陳宮、張邈趁曹操東徵陶謙的時候,從河內迎呂布為兗州牧,以濮陽為據點起兵,周邊郡縣盡皆響應。如果不是荀彧、程昱、靳允保著鄄城、東阿、範縣三城,阿瞞這次差點成了喪家之犬。
曹操回軍,與呂布相持了快兩年,終於擊破呂布,收復郡縣,把呂布趕往徐州劉備處去了。
劉備這邊正跟袁術在淮水相持,呂布卻接受了袁術的勸誘,引兵偷了劉備的家,把劉備安排在小沛,自己佔了下邳,領徐州牧。
接下來的徐州成了曹操、劉備、呂布、袁術四方實力的角力場,最後,劉備投靠曹操。同時,在徐州士族陳珪、陳登父子的幫助下,曹操徹底攻滅呂布。
這是公元192年至公元198年,呂布從長安東逃到殞命之間的簡單履歷,堪稱人見人嫌。一方面,呂布三姓家奴名號太響,大家都信不過他,劉備試著信了他,他立即背刺劉備;另一方面,也能窺視袁氏兄弟的門戶之見——他們對草根出身的呂布有戒心,袁氏兄弟用人方面也不像曹操一樣唯才是舉。
呂布的流浪之旅,對袁氏兄弟的影響不大,給曹操造成了很大麻煩,但最受坑害的是劉備——劉備剛得徐州不久,正是提升組織動員能力的關鍵時刻,沒有呂布的背刺,或許就站住腳了,站住之後,劉備是有可能在袁曹之爭中成為關鍵的第三方勢力的。
而呂布背刺襲取徐州之後,相當於把劉備的經營打斷了,等到兩年後劉備再得徐州,又要重新開始,而三個月後曹操就帶兵親徵徐州,劉備哪裡是對手。
如果給劉備一個經營了五年的徐州呢?
二、公孫瓚與袁紹的死磕
公孫瓚的故事,適合用來回答知乎上的熱門問題——成年人的崩潰是從哪一刻開始的?
公孫瓚年輕時候是個有志青年,長得帥,中氣足,在遼西郡當郡吏的時候,做了郡太守的女婿。
拜師涿郡盧植門下,名師高徒,披上了儒學的外衣,又因為對另一個太守的尊敬,公孫瓚被舉為孝廉。
公孫瓚還不讀死書,時常帶著十幾個隨從出塞勘察地形,感受烏桓、鮮卑的風土人情、地理風貌。偶遇鮮卑百人隊,公孫瓚身先士卒,帶隨從擊殺鮮卑數十人,鮮卑喪膽,從此不敢近公孫瓚所在郡塞。
因此,一段時期內,公孫瓚是涿郡最重要的守邊力量。雖然後來烏桓丘力居與漁陽張純結連,搞得他焦頭爛額,但當朝廷派來劉虞做幽州牧之後,他仍是劉虞手下平定丘力居、張純之亂的首要力量。
後來群雄並起,公孫瓚靠武力吃掉劉虞,擁邊郡精騎,與袁紹爭鋒,一時風頭無兩。
但後來界橋一戰,公孫瓚敗給袁紹之後,公孫瓚突然就蔫了——他回到涿郡,在易縣修了個堅城,類似董卓的郿塢,周圍挖了十幾重壕溝,裡邊築了一座五六丈高的堡壘,裡邊又建了高樓,高十丈,儲存了三百萬石糧食。
公孫瓚自己的說法:天下事不可知,打算這樣自守,等到糧食吃完了,天下事大概也平定了。
總之,界橋之戰後,公孫瓚突然從一個進取的割據勢力變為一個縮進殼裡的蝸牛。
而再堅固的城也是人建的,到建安四年,袁紹到底稍稍攻破了易京的外圍,公孫瓚盡殺其妻子後自殺。
對比公孫瓚,我們能看到一直顛沛流離的劉備是何等堅韌。
但公孫瓚仍然顯著影響了歷史進程。
雖然公孫瓚給袁紹帶來的麻煩沒有預想中的大,但已經足夠大。從公元191年兩人交惡,到公元199年春公孫瓚自殺,雙方連兵九年之久。袁紹贏了,但河北四州也因此殘破凋零,袁紹的軍隊最飢困的時候,以桑椹為食。
那麼,當公元199年,袁紹與曹操的官渡之戰拉開序幕之時,袁紹勢力的內部整合還很有限,而曹操通過許下屯田、整編青州兵,內部已經高度整合,對呂布、劉備的攻伐進一步鍛鍊了戰爭動員能力。
呂布和劉備,之於曹操,頗像公孫瓚之於袁紹,但這兩位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都沒能在黃河南岸建立起穩固的基本盤,因而對曹操造成的損耗很有限。
此消彼長,曹袁官渡之爭的天平因此一點點傾斜。
三、挾天子以令諸侯
袁紹的性格,多些躁急,少些謀劃。曹操自我的形象建設,要鬆弛得多,因而不太被眼前事情迷惑。
在洛陽,面對董卓廢立,袁紹針鋒相對,群雄討董卓時,他又想擁立劉虞。潛意識裡,袁紹容不得當面反對他,董卓也不行,同時,他又容不得皇帝不在他的陣營裡——這太失控了。
曹操呢?首先得聲明一點,他沒有刺殺董卓,雖然改刺殺為獻刀的機智很符合阿瞞的人設。但當董卓表曹操為驍騎校尉,打算重用他時,他不跟董卓打照面,直接就改名換姓從小道逃了——同樣是不合作,曹操沒打算跟董卓當面過招,然後到陳留就組織兄弟子侄起兵了。
而群雄討董卓時,對於袁紹擁立劉虞的提議,曹操是明確反對的——無論什麼時候,廢立都是極其消耗聲望的。
袁紹聲望富裕,經得住造。曹操不幹這種出力不討好的事。
兩人對獻帝的態度,直接決定了,當劉協從長安流亡出來,面對擁抱真天子的機會時,他們各自的把握。
袁紹還在這琢磨:哎呀,我當初要擁立劉虞,現在把劉協弄來,好尷尬啊。
曹操這邊則絲毫沒有類似的心理障礙,只要排除實際操作的障礙就行,而挾持獻帝與群臣的楊奉、韓暹、董承之徒,並不難對付。
獻帝就這樣到了許昌,成為了曹操的天降正義。
但你要說,挾天子以令諸侯到底讓曹操取得了面向袁紹很大的輿論優勢,倒也未必。
說到底,還是實力說了算。
曹操先被封為司隸校尉,領尚書事,很快就任大將軍。隨後,在曹操的運作下,獻帝下詔書切責袁紹,任命袁紹為太尉。
對此事,袁紹的反應是大怒。而曹操對於袁紹的大怒,做出的應對是,把大將軍之位讓給袁紹,自己以司空的身份行車騎將軍事。
也就是說,曹操拿著漢獻帝劉協,也只能噁心噁心袁紹,撕破臉的勇氣,在公元196年劉備、呂布、袁術尚存時,他沒有。
曹操也不需要勇氣,只需要運籌。
四、袁紹早死比任何其他因素都重要
官渡之戰本身,《三國演義》講得很熱鬧,實際上這是一個未充分動員的袁紹與一個為生死存亡而戰的曹操的戰鬥。
那麼,最終的結果,曹操贏了,但對袁紹而言,實際上只是一個戰術失敗,是局部的傷口。
袁紹仍然坐擁河北,有著劉秀當年的基本盤。
但公元199年,雙方才打完官渡之戰,公元202年五月,袁紹死了。
袁紹死後,袁氏以袁紹的兩個兒子袁尚和袁譚為首,分裂成兩部分。
即便如此,直到公元204年,曹操才攻破鄴城,平定冀州,而河北青幽并冀四州的徹底平定則到了公元206年——南陽一個村夫就要出山了。
而如果袁紹再活十年,大概率能和合河北各派系的矛盾,整合河北四州,讓河北成為一個穩定的割據政權。
在這種情勢下,在中原的曹操就很難受了,北袁紹,南劉表孫權,太嬲了!
但歷史沒有如果,而北方的統一也能減輕百姓在無邊戰爭中的傷痛。
阿瞞雖然殘忍好殺,但從大歷史的角度,他仍然是有巨大貢獻的。
你好,我是不明山人,正在寫簡明中國政治史,每早六點,廁上一觀,可通天地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