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新海誠老師的作品,說實話我個人並沒有太多深入的了解,唯一能拿得出手來和大家聊得也僅有《你的名字。》和《天氣之子》這兩部作品而已,而最近就是我這個一知半解的「小白」,卻有幸在網絡的動漫文海中見到了一位對新海誠老師有著獨特見解的大神「BKTea」, 而他也毫不吝嗇地允許我將他的觀點分享給大家,所以今天我將會將他對於新海誠作品中愛情的一些理解分享給大家。
(以下內容不喜勿噴,如有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歡迎留言交流)
經典永遠不會過時,什麼時候都會有新的感觸
由於《天氣之子》的原因,我又一次心血來潮地想看一遍新海誠老師地其他作品,所以我再一次打開電腦又重溫了一遍《秒速五釐米》,我原以為已經把《秒速五釐米》完全看懂了,也曾認為自己已經把新海誠的愛情觀看得非常細緻透徹了。但是沒想到就在時隔3年後再度重溫《秒速五釐米》,從新的角度又有了新的感受和想法。所謂常讀常新,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重複去看一部曾經看過的書或是電影,總能有新的體會和新的感想,這次又驗證了這個道理。
所以特別推薦你們時隔多年以後,再次嘗試回味和欣賞以前看過的藝術和影視作品。有時候比看一部新的電影或作品收穫更大,體驗更神奇。
尤其是當你對比若干年前觀影時的感受時,你會感覺到自己心理狀態的成長和價值觀的改變。可是這次我卻不想談《秒速五釐米》這個故事。因為我想仔細挑揀出其他電影中的一些細節,呈現出來,掰開揉碎給你們分析新海誠對情感拿捏得細緻入微和刻骨的現實。
新海誠老師的電影是一種日式文藝的「純愛」
在網上曾經有人問過這麼一個問題,他說為什麼他覺得新海誠的作品都很矯情。對於這個問題,我倒是有一些屬於自己的看法。
比如說第一點就是我個人認為新海誠老師講故事的手法很文藝,倒敘插敘滿天飛,參考《雲之彼端》,整個敘事時間線混亂無比,在我看來新海誠《雲之彼端》是做作的敘事手法毀了一個優秀劇本的典型。
大段的旁白配合應景的畫面,注重意境而並非故事本身的邏輯性和複雜度,有一種意識流小說的感覺。放大生活中的感情細節和小情愫,把這種情感渲染得深刻而誇張,從而產生一種小確幸的儀式感。
但新海誠的作品確實是很真實還原生活的,和那些二流愛情電影完全不一樣,有時候畫面甚至是為臺詞服務的,例如旁白臺詞情緒較憂愁的時候,配上夕陽西下的畫面,這時候畫面反而是為臺詞服務的。
而這種偏文藝範兒的敘事手法不只新海誠自己,很多日式文藝片都在用。
記得以前還看過一部電影叫做《假如貓從世界上消失》,這部電影就是典型的日式文藝片,同樣讓人感覺稍有矯情。
而動漫電影《煙花》則是把「矯情」和「浮誇」兩點襯託得爐火純青,這種矯情並不取決於劇情本身,而是講故事的手法過於炫技和浮誇。
與其說他們排斥新海誠電影,不如說是排斥日式文藝片的套路,但有人確實吃這一套的,所以口碑一般呈現兩極分化的狀態。
第二點是因為很多人對「純愛」這個主題很排斥。
他們排斥一切瑪麗蘇、灰姑娘和理想主義化的純愛劇情,其實愛情主題的電影往往都容易受到各種批評,呈現兩極分化的口碑,有人觀影后感動得落淚,有人看完雞皮疙瘩一地。完全就是眾口難調。
因為愛情這個主旨原本就存在著太多爭議了,就好比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種對愛情的定義。
愛情主題不像親情,無私奉獻,耐心呵護,含蓄而熱忱就是對父愛母愛的定義。一般親情電影,家庭主旨都這樣拍,大同小異。例如阿米爾汗的《摔跤吧爸爸》。
不像友情:兩肋插刀有難同當就是對死黨的最好定義。警匪片,青春電影,患難兄弟情基本上也都是這樣呈現的。
而許多人的愛情觀比較現實,對愛情在人生中的定位不高,就受不了瑪麗蘇式的劇情,認為矯情,做作,太過幻想,嚴重違反現實邏輯。有些人則對愛情充滿了幻想,正處於一場甜甜的戀愛中,就真的會對常人看來瑪麗蘇的劇情產生共鳴甚至為之感動。
題外話
而這次的《天氣之子》則是新海誠對於愛情觀點的最好詮釋,我覺得更多是「不關自己的事的時候都能做到大義凜然」,試想自己的妻子或唯一生命支柱的女朋友的生命換一座壓迫自己很久的冷漠城市,每個人恐怕都沒那麼容易理性,其實愛情和人性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一種無法抗拒的「自私」。
總結:
我曾經記得錢鍾書老先生曾經形容婚姻是就像是一個圍城,城外人想進去,城裡人想出來。關於愛情,其實就是局外人不懂局裡人,局裡人不懂局外人。沒有經歷過類似處境或經歷的人,是不懂經歷過的人的喜怒哀樂的。當你談過一場漫漫無期的異地戀時,你大概就會覺得《秒速五釐米》第一篇《櫻花抄》,新海誠的細節刻畫和情感抒發有多麼恐怖了,因為太過真實,太過刻骨銘心。
當你有過毫無自信地暗戀一個心裡已經有別人的人的經歷時,你也就會心地明白第二篇《太空人》裡很多臺詞和細節並不是矯情做作,而是太真實無比的心理刻畫了。
最後你們對於新海誠老師作品裡的愛情觀還有哪些特別的看法,歡迎留言。
(以上相關內容由「半圓儀」作者「BKTea」授權使用,如需轉載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