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誠的作品,就單個而言,我相信看懂的人不在少數。而且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對我來說,每次看壁紙狂魔的作品,首先就是視覺的享受,畫質好,而且新海誠畫風很好認。視覺的享受無疑會給作品大大加分。劇情上,每次都是滿滿的感動與無奈,也就有了新海誠行為。但我記得一句話,「新海誠不是不相信愛情,是不相信命運」,新海誠對這些情感描寫真的很感染人,音樂水準還是蠻高的,即使是後面的商業化的你的名字,也會讓我忍不住自己的情感,自己也看了幾遍。
但我從來沒有想過把新海誠的作品聯繫在一起(除開言葉之庭與你的名字),也從來沒有想過把新海誠的作品聯繫到社會,聯繫到這個時代。或許我看懂了,只是我看的比較膚淺。
新海誠的所有短篇長篇作品我幾乎都看過,這是一位真正的能引發我情感共鳴的動畫監督。
要說作品風格的一個分界線,我覺得很明顯是 言葉之庭 。言葉前後作品有一個很明顯的不同特徵,那就是情緒的流動與爆發的處理,或者說是否有一個強有力的「高潮」。
言葉之前的作品,更類似於一部部散文,情緒細膩,但是敘述很碎片化。整部的情緒表達也像流水一樣,連續溫婉,充滿漣漪卻始終平靜。
言葉及其之後的作品,懂得了怎麼去渲染情緒的強弱,更像是戲劇化小說化的。正如君命規劃的觀眾可以體會到的情緒曲線一樣,高潮迭起。就像海濱,既有潮漲潮落但也伴隨著大風大浪。
這一點是與音樂密不可分的。前期的老搭檔天門很適合這種孤獨,哀傷風格的配樂,配器也會輕一點,多選鋼琴和弦樂這樣的。後期的新搭檔Radwimps是很具名氣的搖滾樂隊。以現代樂隊配置電吉他貝斯為主,很能表現出一種熱鬧感。除配器以外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和弦和旋律的走向。
很多人覺得新海誠變了,變得商業了,不再是以前的那個新海誠了。其實,我認為他只是更會去處理影片情緒了,這種處理方式就導致了大家覺得有一種「商業感「。但這也不失為一種成長是嗎?畢竟誠哥想傳達的最主要的思想,正是我之前所說的,現代電子信息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與孤獨感,在他的每個影片中都是有很強烈的體現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