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AIR 的中文意思是—在天空中。經常在天空中飛行的,除了鳥,就是兩類人了,飛行員和空姐。飛行員是很多人巨羨慕的職業,當一名翱翔藍天的飛行員是很多人的夢想,神秘、高薪,這是大部分人對這個職業的第一印象。被稱為「天之驕子」的飛行員,這個曾經被無數少年憧憬的理想職業,其真實待遇狀況到底怎樣?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飛行員小A說:在國內,一般可以通過3種不同的渠道成為飛行員。飛行員的成長過程大概包括9個階段。從培訓用的小飛機改為駕駛大飛機,要經過50次的起降訓練,考核合格之後才能坐在駕駛艙裡成為觀察員和全程右座;觀察滿100小時後,才能坐在副駕駛的座位上由機長帶飛;而從副駕駛到機長,要經歷5個階段,至少需要飛上5至6年才能成為機長。而在學習飛行駕駛的過程中,光培訓費用就超過100萬元了。
既然航空公司對培養機長的投入這麼巨大,這令外界對機長的薪酬有了各種想像空間。隨著國內民航業的蓬勃發展。一些小航空公司出於發展的需求,在機制靈活的背景下,反而對機長的薪酬會支付的更多。如有的小航空公司機長的年薪可能會有70-80萬元,有些大航空公司機長的年薪則在40-50萬元左右。
國內航空公司的薪酬體系基本是按照基本工資+飛行小時費來計算的,飛行員和空姐靠「小時費」賺錢的,多飛多得,少飛少得,這點和計程車師傅很像。機長和副駕相差懸殊;飛國際線比飛國內線拿的錢多50%,津貼還是美金哦!在很多航空公司,機長的工資沒有太大浮動的餘地,基本上就是「包月」。按規定,一名機長每天的飛行時間不能超過8小時,一個月的飛行時間不能超過100小時,3個月的總計飛行時間不能超過270小時。有的機長飛國際航線的時候,還會有同事勸他別飛那麼多,反正飛多飛少錢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