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隨著伏季休漁期結束,汕頭各個漁港的漁民紛紛駕船出海,開啟新一輪耕海牧漁的生活。在汕頭市南澳縣雲澳鎮的雲澳國家中心漁港(下稱「雲澳漁港」),數百艘漁船進進出出;滿載而歸的大船上,健碩黝黑的漁民三五成群地卸著魚獲,一派繁忙熱鬧的收穫景象。
雲澳鎮位於南澳縣東南部,依山面海,南宋皇帝趙昺曾徙駐於此,現留有太子樓、宋井等古建。雲澳漁港背靠雲澳鎮,西臨雲澳灣,灣內東南、東北均為良好的天然避風屏障,環境優美。而漁業產業早已成為雲澳名副其實的農業支柱產業,雲澳漁港也是南澳鮮活海產品的主產地。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漁業的粗放低效生產模式逐漸制約著南澳海洋漁業的發展。為了帶動漁民增收致富,近年來,南澳以發展現代漁業帶動美麗鄉村建設,走出了一條漁業轉型升級、漁村煥發生機的新路子,還積極謀劃建設南澳島漁港經濟區,帶動當地及其周邊地區漁業經濟的發展。
從汕頭市中心城區出發,沿東海岸大道穿過東海岸新城,跨過南澳大橋進入南澳島,繼續沿著南澳島南海岸線前行,約1.5小時車程即可抵達雲澳漁港。
對許多雲澳人來說,雲澳漁港是他們小時候常去玩耍的地方,漁船搖曳的身影、海浪擊打堤岸的聲音、海風吹來的鹹腥味等成為他們記憶中不可磨滅的存在。
「記得小時候漁港面積不大,停泊的漁船數量也不多。每當有漁民趕海回來,我經常跟小夥伴跑過去看熱鬧。」回憶起小時候的時光,南澳縣農業農村和水務局副局長朱錦成感慨道。
朱錦成是雲澳本地人,從小吃著當地漁港的海產品長大,對漁港有著特殊的情感。他說,大約在上世紀70年代,由於海島生活生產條件落後,漁民們討海的漁船都是木船,體積和功率都小,因此大家也只能在近海捕撈。每到魚獲時節,朱錦成總愛往雲澳漁港跑,光是卸貨、分類、曬制魚乾的場景就能看上一整天,「那時候的漁港充滿濃濃的人情味,至今想來甚是懷念。」
雲澳鎮向海,自然少不了颱風的影響,每有颱風來襲,漁港難免遭遇風浪。對當地漁民來說,「轉港」成為了颱風來臨前的漁民們的口頭語。在他的記憶中,每當從收音機收聽到颱風要來的消息,漁民們互相見面時通常會這樣打招呼——「準備開船去哪裡?」「颱風要來了,得『轉港』了。」
「『轉港』就是颱風來臨前兩天,雲澳漁港的漁船就開始轉移到別的漁港停靠,距離較近的漁港有潮州饒平港、潮陽海門港和汕頭港,較遠的要到福建東山的漁港,要等颱風過境後才開回來繼續捕撈作業。」朱錦成說。
令他比較有印象的是1999年到2000年,這兩年的颱風數量非常多,按照他的話來說,「幾乎是每到周六日就有颱風」。而2006年的強颱風「珍珠」更讓他難以忘記。據他介紹,當年的颱風「珍珠」重創粵東,對南澳影響較大,強颱風過境後帶來的強降雨把漁港的碼頭都淹了,海平面上漲,海水湧向陸地把路也給淹了。
那些年,颱風的影響、漁民的損失,朱錦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希望這個漁港能夠有所改變,能夠有效抵禦颱風,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保障漁民正常的生活生產。事實上,從「轉港」這一現象,折射了當時雲澳漁港漁業發展的局限性——面積小、噸位淺、防災設施配套不足、捕撈業粗放低效等,這些短板正制約著南澳海洋漁業的發展。
如何補齊短板,促進南澳海洋漁業產業發展,一直是南澳縣面臨的重要課題。於2009年獲批的國家中心漁港建設項目,使南澳海洋漁業產業的發展迎來重大轉機。
「項目於2009年5月8日經國家農業部門批准立項,項目的初步設計方案也於2010年1月獲批。2015年,南澳縣雲澳國家中心漁港建設項目順利通過國家農業部專家組初步驗收,完成了該漁港最終邁向國家中心漁港的所有條件。」看到項目從前期申報、獲批立項,再到落地實施、順利通過驗收,朱錦成高興了好久。
他介紹,當時,雲澳國家中心漁港建設是南澳縣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廣東省海洋綜合開發試驗縣」後,縣委、縣政府加快推進「廣東省海洋綜合開發試驗縣」建設工作著重抓好的十大項目之一。工程建設內容包括建設南防波堤705米、西防波堤380米、漁業碼頭250米、護岸342米、港池航道疏浚14.5萬立方米、執法辦證中心1000平方米(三層結構)、燈塔2座及供電照明、給排水及消防、環保工程和通訊導航等配套設施。
「2011年1月正式開工建設,至2013年10月提前4個月建成,在我省同類漁港建設速度中算是最快的。」朱錦成說,2013年竣工後的雲澳國家中心漁港避風水域面積達60萬平方米,可容納大、中型漁船1000多艘,能同時為該縣及粵東、閩南地區部分漁船提供停泊、避風、補給。
改造升級後的漁港究竟帶來哪些利好,漁民的感受最直觀,他們也最有發言權。雲澳漁民陳耀惠今年62歲,從事捕撈業10多年來,他見證了雲澳漁港的發展與變遷。他回憶說:「10多年前,我開始捕魚的時候自己買了一艘小型木製漁船,馬力只有20多匹,遇到颱風天也得到周邊地區的漁港避避風,一去一回都要花不少錢。」
陳耀惠還介紹,剛開始那幾年的年收入只有2萬多元,自從雲澳漁港改造升級成為國家中心漁港後,大馬力鋼殼漁船在碼頭漸漸多了起來,傳統的木製漁船逐漸被淘汰。陳耀惠的生產方式迎來升級,目前他受僱於一家捕撈公司,隨鋼殼漁船進行遠洋捕撈作業也有幾個年頭了,光是參與捕撈作業的年收入就有5萬多元,「漁獲越來越豐,生活也越來越好了!」
節能高效的新漁船適應了深水、外海漁業作業,漁民到深海外海作業積極性也高漲起來。在雲澳鎮委書記黃詩瀚看來,雲澳國家中心漁港建成以後,每年為海島漁民節省超過300萬元的因「轉港」避風而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也進一步帶動了本地及周邊地區水產加工、貿易、現代物流、漁船修造等二三產業發展。
行走在雲澳鎮的漁村,很多村裡建起了文體廣場,公路硬底化、家園淨化、村莊綠化,美麗鄉村建設成果映入眼帘,儼然一幅美麗鄉村的圖景。這幾年,雲澳鎮漁民的腰包鼓了起來。在當地漁業公司的帶動下,不少漁民還獨立作業,當起了船老闆。目前雲澳漁港擁有約300艘馬力大的鋼製漁船。
轉變漁業發展方式帶動了大批漁民增收致富,但南澳縣深耕漁港經濟的步伐未止於此。
2020年,為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全國沿海漁港建設規劃(2018—2025年)》的要求,積極推動南澳縣漁港綜合管理改革和漁港經濟區的創建,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支撐,南澳縣積極謀劃南澳島漁港經濟區建設項目的申報工作。在省農業農村廳的指導下,南澳爭取南澳島漁港經濟區建設項目,並率先在全省開展了南澳島漁港經濟區項目建設規劃和建設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南澳島漁港經濟區還被列入全省重點支持的五個國家級漁港經濟區項目之一,並將作為第一批申報項目向農業農村部推薦。
今年3月,南澳縣成立了南澳島漁港經濟區建設領導小組,制定了《南澳島漁港經濟區建設規劃編制及漁港核查工作方案》,還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漁港經濟區規劃、科學謀劃做好項目實施前期準備工作。5月,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召開《南澳島漁港經濟區建設規劃(2021—2030年)》專家評審會,對南澳島漁港經濟區建設規劃的科學性與可行性進行評估。與會代表和專家通過實地察看漁港現場、聽取規劃編制單位對漁港經濟區建設規劃的匯報、查閱相關資料等方式,經討論形成了評審意見。
評審會認為,《南澳島漁港經濟區建設規劃(2021—2030年)》分析了南澳島漁港經濟區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結合漁港經濟區發展形勢,提出打造「區域漁業綜合性產業區、文旅休閒區、漁業特色經濟區」的戰略定位,其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基本符合南澳島漁業經濟發展的實際。《規劃》提出了漁港經濟區的重點建設項目,有較強的指導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可作為漁港經濟區規劃建設和發展的重要依據。
根據南澳島漁港經濟區建設規劃,未來南澳島將以漁港為龍頭,以漁業為基礎,融合優質的旅遊資源,推動南澳島雲澳漁港綜合產業區、後江漁港綜合產業區、吳平寨漁港產業區建設,通過孵化環島旅遊帶、海上生態休閒帶,逐步形成「一島兩帶三區」的空間布局,實現南澳島港鎮協同共進、生態環境優良、漁業產業結構清晰、宜業宜旅遊的發展新格局。
朱錦成介紹,南澳島環境優美,經過20多年的不斷建設升級,漁港基礎設施逐漸完備,為該地區及福建、臺灣等地的漁船裝卸、靠泊、避風、補給提供服務的同時,也吸引了各地客商前來交易。憑藉交通便利、旅遊資源豐富等優勢,以漁為主,全面發展商貿、水產品加工、濱海旅遊的綜合發展模式已初步形成。在政策的利好下,南澳島依託漁業生產資源,重點打造集濱海旅遊綜合服務、漁業生產、商貿、水產品加工於一體的漁港經濟區,將實現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升級,形成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南澳是廣東唯一的海島縣,素有「粵東海上明珠」之稱。近年來,憑藉南澳大橋通車的東風,南澳島旅遊產業發展正步入快車道,濱海旅遊、鄉村生態遊等親近自然的特色旅遊項目越來越受到遊客的歡迎。目前,旅遊產值已佔第三產業產值的27%,成為南澳縣第三產業的支柱。
事實上,除了旅遊業,漁業經濟同樣是南澳的重頭戲。南澳擁有後江漁港、雲澳漁港,吳平寨碼頭三大漁港和碼頭,具有天然的海洋資源優勢。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與人口的增多,人們對水產品、海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近海捕撈強度過大、漁業資源衰退、漁業產業鏈水平低下,發展後繼乏力,漁民減船轉產壓力巨大的現狀也越發凸顯,這意味著,加快優化漁業產業結構步伐,大力發展現代漁業,積極推進漁業產業化,勢在必行。
經略漁港,發展漁港經濟、培育新動能是推動南澳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從《南澳島漁港經濟區建設規劃(2021—2030年)》中可以了解到,南澳漁港經濟區規劃範圍為南澳縣全域,約114.74平方公裡。南澳漁港經濟區建設將以雲澳、後江、吳平寨漁港為核心,依託本地區漁業生產資源,結合南澳島豐富的旅遊資源,重點打造集濱海旅遊綜合服務、漁業生產、商貿、水產品精深加工、冷鏈物流於一體,區域產業結構平衡、產業層次較高、輻射效應明顯的海島生態觀光旅遊型漁港經濟區。
到2030年,南澳縣將形成港城的發展格局,建成海洋文旅休閒特色島,成為粵東片區海洋產業的重要港區,南澳漁港經濟區可實現年總產值約73.7億元,南澳各漁港的卸魚量24.46萬噸,年遊客接待規模達900萬人次。
海洋興則南澳興,海洋強則南澳強。南澳縣有關負責人認為,南澳憑藉優越的區位條件、資源條件、漁港基礎設施條件成為8個國家級漁港經濟區之一,意義重大。南澳漁港經濟區的建設將有利於推動全島現代漁業繼續發展壯大,帶動濱海旅遊、商貿、水產品加工等二三產業的發展,形成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布局南澳就是布局未來。南澳建設漁港經濟區,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