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聽上海故事吃江南點心,上海評彈團現代書目首次亮相香港

2020-12-13 新民晚報

沒有古裝劇裡的狗血車禍橋段,不藉助任何高科技手段,僅憑著上海評彈人說、噱、逗、唱的基本功底,金宇澄原著《繁花》裡20多歲的滬生,便從上世紀80年代的上海弄堂穿越到了2019年的香港街頭。昨天,《高博文說繁花》在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茶館劇場開啟首場演出。四回書目將一連上演2輪,持續演出至6月3日,香港觀眾可以一氣呵成感受地道的江南韻味。

圖說:《高博文說繁花》在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茶館劇場演出 官方圖

2016年7月,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籤訂為期3年的合作框架協議。此次《高博文說繁花》赴港是合作框架內的首輪重要演出,也是上海評彈團首次在港上演現代書目。據透露,原本評彈團向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推薦了包括中篇評彈《林徽因》在內的幾部都市評彈新作,最終對方選擇了《高博文說繁花》。上海評彈團的品牌效應,加上《繁花》廣泛的書迷基礎,讓8場演出提前兩周就近乎售罄。

此次赴港演出的《高博文說繁花》共分四回書目:《滬生》《相遇》《組局》《兒時》,由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領銜,青年演員黃海華、吳靜慧、解燕、陶鶯芸共同演出。高博文表示:「評彈沒有了噱頭,將是很大的寂寞。」此次赴港演出配備了全程中英文字幕,主創們還為香港觀眾量身定製了「港味」噱頭,在演出時加入不少當下的流行語,力求呈現任何年齡階段、任何地域都能感受到的幽默。

圖說:上海書場裡聽書吃茶點的趣味也被帶到了香港 官方圖

上海書場裡聽書吃茶點的趣味也被帶到了香港。為配合評彈主題,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特別準備了上海風味茶點,走進劇場,便可看到茶几上碼著幾碟上海春卷、黃橋燒餅、桂花紅豆糕,還有紅底燙金的雅致節目冊。觀眾一邊品嘗香茗和糕點,一邊愜意欣賞評彈表演。這樣的腔調,是《繁花》書中所說的上海味道,也是評彈裡道不盡的江南味道。(新民晚報記者 趙玥)

相關焦點

  • 啟東評彈團沈昊華:細細漫談蘇州評彈藝術
    而所謂喜歡蘇州評彈的朋友則有兩大類,一類是喜歡聽流派唱腔去品其中滋味的,當然包括我在內;還有一種則是聽蘇州評話而入門喜歡上評彈藝術,然後又分流出鐵桿的評話粉絲派和從評話轉向欣賞彈詞和彈詞的音樂的聽眾群落。我們光從這一現象上去簡單地分析蘇州評彈的欣賞者和欣賞趣味,就不難看出評話藝術在現代的不朽地位。 這種現象的形成到底和什麼有關聯呢?其實和蘇州評彈這幾十年的發展走向有莫大的關係。
  • 上海點心狀元,王家沙點心
    走進王家沙點心店,如同走進了一個透明的大廚房,糕團區、湯糰區……幾乎每個操作區都能看到師傅們嫻熟的技藝表演,手工製作,現做現賣,確保食品滋味純正,口感新鮮。王家沙堅持以上海本幫點心為主,又結合了江南點心風味求變出新,博採眾長,自成一格。如皮薄餡鮮的蟹粉小籠,外糯內鮮、湯汁飽滿的蟹粉小湯糰,糯香可口的八寶飯等,王家沙點心店現已成了以小籠、生煎、糕團、湯糰等八大系列上百個品種的海派特色點心店。
  • "上海文化全國行"戲曲展演港澳站落幕 近1萬人次現場觀摩
    盛況:近1萬人次現場觀摩  自9月2日起,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和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主辦、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承辦的"海上風韻--上海文化全國行"港澳站戲曲展演,率上海京劇院、上海崑劇團、上海滬劇院、上海越劇院、上海淮劇團、上海評彈團,相繼在香港文化中心、香港沙田大會堂、香港油麻地劇院、澳門文化中心獻上了11臺演出,其中京劇、崑曲、滬劇
  • 聽一場評彈,體會跨越時空的愛情故事
    不如回歸劇場,聽一場評彈,體會穿越時空的愛情故事!陸錦花首次自編自導自演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從前慢」的評彈似乎帶著「過去式」的標籤,面臨傳統戲曲普遍危機,受眾嚴重縮水。許多資深評彈家為了尋覓更廣大的聽眾群體,傳承發揚這門古老的藝術,玩起了跨界。中國曲藝牡丹獎新人獎、當今評彈屆青年領軍人物、上海評彈團「麗調」傳人陸錦花便是玩轉「跨界評彈」的佼佼者之一。
  • 到「上海故事匯」聽滬語
    一個聽故事的地方《難得的遺產》、《兩個母親》、《杜月笙傳奇》、《一雙靴子》,單從名字上看,這幾個故事便裹挾了人情家常、家庭倫理和歷史傳奇,貼近普通觀眾。《上海故事》雜誌主編馬亞平向記者介紹,上海自1950年代便是國內新故事的發源地,寫故事、講故事、聽故事在上海一向有群眾基礎,也湧現過不少故事員和一大批口耳相傳的故事作品,只是1980年代末,上海新故事的講演活動便相對沉寂了,「由群眾藝術館與上海市民間文藝家協會聯手創建的 上海故事匯 便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也彌補了市中心城區缺少固定且長期的故事場所的不足。」
  • 尋找香港的上海老味道
    銅鑼灣有家「香港上海面家」,地道的粢飯、鹹漿、鱔糊面,堂吃外賣都可。老闆是一對上海夫婦,以上海小點心起家。周未,可以去那裡尋找香港的上海老味道,也是一種記憶中的文化享受。 在香港六百多萬人口中,上海人及與上海有些緣份的,包括父母雙方有一方是上海人的子女,大約有八十萬人。這是一個很大的消費市場,因為飲食習慣養成後是不大會改變的,就像川湘人喜歡吃辣一樣,即便遠離家鄉,吃辣還是永恆的口味。
  • 上海最後書場面臨拆遷:聽客大多已白髮蒼蒼(圖)
    150年前,蘇州評彈傳入上海,軟糯的音調和生活化的故事,讓它很快融入上海的市民生活,並成為這個城市的文化符號。書場林立是評彈繁榮的最好證據,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上海曾有書場近600家,每走幾步,就能聽到路邊傳來的三弦和琵琶聲。  如今這樣的景象不復存在。開旅館、開錄像廳、出租門面,靠這些雅廬書場撐下來。現在依靠政府補貼,雅廬還在順昌路上維持著。但屬於盧灣區116號地塊的書場即將搬遷。
  • 上海越劇院全明星陣容參演香港「中國戲曲節
    (均上海越劇院供圖)   (首席記者黃啟哲)上海越劇院受邀參演香港「中國戲曲節」,7月25日至28日四晚,以全明星陣容先後上演《西廂記》《孟麗君》《西園記》《孔雀東南飛》四出越劇經典大戲,受到香港觀眾的熱烈歡迎。「音樂唱腔服裝表演無一不美!」這是觀眾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場觀看《西廂記》後,發出的感慨。
  • 「豹小秘」上海、香港、臺北齊亮相 成展會「團寵」
    這一天開幕的第七屆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以下簡稱"上交會"),首設服務機器人專區,超過50款智能服務機器人集體亮相,可謂機器人界的一次"大閱兵"。機器人在上交會展現出"十八般武藝",有的能摘草莓,有的可以送餐,有的提供醫護服務,還有的彈起了鋼琴……其中,一款機器人攜"閨蜜團"熱舞,成功搶佔C位!熱舞的網紅機器人名叫"豹小秘"。
  • 上海崇明金瓜首次出口香港
    上海崇明金瓜首次出口香港 2017-09-19 11:22:0819日首次發往香港。 芊燁 攝   中新網上海9月19日電 (記者 陳靜)上海崇明島傳統名特產之一的金瓜19日首次發往香港,為該區特色農產品出口再添「新名片」。  據悉,崇明金瓜素有「植物海蜇」美譽,具有減肥及抗癌之獨特功效,且感鮮嫩清香、鬆脆爽口,是口味絕佳的涼拌類蔬菜。
  • 「花式海派評彈」花頭濃,花姐與少年七夕夜「穿越銀河遇見你」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七夕佳節,陸錦花評彈音樂劇場《錦行花間之穿越銀河遇見你》將於8月25日、26日在上海1862時尚藝術中心劇場演出。這一回,上海評彈團評彈麗調傳人陸錦花不僅集「編導演」一身,也是「花式海派評彈」的首次試水。
  • 「領航員」帶我逛古街、聽評彈,萬麗還能這麼玩?
    、各代著名評彈藝人和文史資料等展示,也在第二進的大廳內以清朝書場形式,定期表演評彈書目,可以更生動地體會評彈的魅力。所謂戲曲不分家,與崑曲一樣同樣代表著蘇州傳統戲曲的評彈,更為老百姓們所知悉。但與普通觀眾相比,萬麗的領航員還為我們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去熟悉和了解評彈背後的故事。於是在開場前,我有幸進入到後臺,看演員們化妝、彩排,還有幸與蘇州評彈界大咖吳靜老師交談。
  • 上海小店故事 |最傳統的義大利點心,好吃不貴
    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有一次在店裡,幾位新客人問我,WIFI密碼是什麼。」「『沒有WIFI。』我說。」
  • 上海小店故事|最傳統的義大利點心,好吃不貴
    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有一次在店裡,幾位新客人問我,WIFI密碼是什麼。」
  • 帶你在上海街角吃遍老香港!銷魂一路!
    【龍蝦泡飯】香港龍鳳樓的頭牌泡飯,加上龍蝦真的是……聽著就讓你嘴饞!!!鮮香入味的龍蝦好味,絕對讓你一下子就全吃下肚!【各種點心】傳統的蝦餃、秘制叉燒酥、鮑汁鳳爪……精緻點心叫人一口接一口!龍鳳煎釀三寶、龍蝦泡飯也是這裡的招牌,一邊聽著港味濃鬱的粵語歌,一邊品嘗香港的地道美食,輕鬆讓人喜悅顏開!
  • 2020上海「江南吃貨節」啟幕,霧雲間珠蘭花茶首次亮相
    9月13日晚,為期10天的首屆江南吃貨節暨2020年上海旅遊節在錦江樂園啟幕,來自長三角10多個城市的50多個美食和文化攤位集中展出,我市40餘家文化旅遊企業參加。黃山霧雲間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攜「珠蘭乾花」、「珠蘭黃山玉觀音」、「珠蘭香螺」、「珠蘭黃山毛峰」、「珠蘭大方」5款花茶產品亮相江南吃貨節,吸引了眾多市民、遊客到現場參與互動體驗。
  • 上海非遺不高冷,這些獨家體驗可別錯過
    王家沙點心堅持以上海點心為本,又結合江南點心風味變化出新,博採眾長,兼收並蓄,自成一格。每到節假日,王家沙的各類點心便成為熱銷產品,這些口味也已經成為了上海人的習慣。  上海滑稽戲是一種新興的漢族戲曲劇種。在抗日戰爭中期,由上海的曲藝獨角戲接受了中外喜劇、鬧劇和江南各地方戲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三毛學生意》、《七十二家房客》等都是上海人耳熟能詳的經典滑稽戲劇目。
  • 吳儂軟語,弦索叮咚 蘇州評彈寶島演繹「天籟雲間」
    9月14日下午,蘇州市評彈團「天籟雲間」評彈經典書會首場演出「四大名著專場」在臺北市親子劇場驚豔亮相,吸引了千餘名樂迷。這是蘇州市評彈團第五次赴臺演出,由「評彈皇后」盛小雲領銜,將於14日至18日在臺北、臺中、高雄舉行4場「天籟雲間」巡演。
  • ...剃頭、坐有軌電車、吃鱔糊面與大閘蟹……尋找在香港的老上海味道
    記得有軌電車曾是上海的主要交通工具,後來逐步被取消,近年來又重新在郊區新建。但香港卻一直保留著有軌電車這一最便宜的公共運輸工具,它主要分布在港島從東到西的幾條幹線上。  在銅鑼灣,有一家「香港上海面家」,地道的粢飯、鹹漿、鱔糊面,堂吃外賣都可。老闆是一對上海夫婦,以製作上海小點心起家。在周未可以去那裡尋找香港的上海老味道,也是一種記憶中的文化享受。
  • 蘇州與上海,轉移與新生
    日本東洋史學者宮崎市定曾指出,「近現代上海的繁榮,無非是以太平天國為契機,蘇州的繁榮轉移過來的結果…上海並非突然出現的,其歷史背景即是蘇州的存在」。這個論述或許忽視了上海脫離傳統社會模式所迸發的變革性,但蘇州為早期上海城市發展提供的基礎支持和文化影響卻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