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錢幣發展歷史,演變的過程

2020-12-15 聆聽古今

我國古代貨幣的六次重大演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臺。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範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範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闢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製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林演變。

新中國貨幣發展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管理人民幣的主管機關,負責人民幣的設計、印製和發行。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的輔幣單位為角、分。1元等於10角,1角等於10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行人民幣以來,歷時50多年,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發行五套人民幣,形成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除1、2、5分三種硬幣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已經退出流通,目前流通的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以來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和1999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兩套人民幣同時流通。

第一套人民幣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共12種面額62種版別,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統一發行人民幣是為迎接全國解放採取的一項重大措施,它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通貨膨脹和中國近百年外幣、金銀幣在市場流通買賣的歷史,促進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在建國初期經濟恢復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套人民幣   

第二套人民幣於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同時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和第一套人民幣折合比率為1:10000。第二套人民幣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11個面額,其中1元券有2種,5元券有2種,1分、2分和5分券別有紙幣、硬幣2種。為便於流通,自1957年12月1日起發行1分、2分、5分三種硬幣,與紙分幣等值流通。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別發行了黑色1元券和棕色5元券,分別對票面圖案、花紋進行了調整和更換。由於大面額鈔票技術要求很高,在當時情況下3、5、10元由蘇聯代印。  

第二套人民幣設計主題思想明確,印製工藝技術先進,主輔幣結構合理,圖案顏色新穎。主景圖案集中體現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風貌,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戰鬥歷程和各族人民大團結的主題思想。在印製工藝上除了分幣外,其它券別全部採用膠凹套印,凹印版是以我國傳統的手工雕刻方法製作的,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其優點是版紋深、墨層厚,有較好的反假防偽功能。

第三套人民幣   

第三套人民幣於1962年4月20日發行,共有 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7種面額、13種版別,其中1角券別有4種(包括1種硬幣),2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1966年和1967年,又先後兩次對1角紙幣進行改版,主要是增加滿版水印,調整背面顏色。   

第三套人民幣票面設計圖案比較集中地反映了當時中國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農輕重並舉的方針。在印製工藝上,第三套人民幣繼承和發揚了第二套人民幣的技術傳統、風格。製版過程中,精雕細刻,機器和傳統的手工相結合,使圖案、花紋線條精細;油墨配色合理,色彩新穎、明快;票面紙幅較小,圖案美觀大方。

第四套人民幣   

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健全中國的貨幣制度,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4月27日,發行第四套人民幣。共有1角、2角和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9種面額,其中1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與第三套人民幣相比,增加了50、100元大面額人民幣。為適應反假人民幣工作需要,1992年8月20日,又發行了改版後的1990年版50、100元券,增加了安全線。   

第四套人民幣在設計思想、風格和印製工藝上都有一定的創新和突破。主景圖案集中體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各族人民意氣風發,團結一致,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主題思想。在設計風格上,這套人民幣保持和發揚了中國民族藝術傳統特點,主幣背面圖景取材於中國名勝古蹟、名山大川,背面紋飾全部採用富有中國民族特點的圖案。在印製工藝上,主景全部採用了大幅人物頭像水印,雕刻工藝複雜;鈔票紙分別採用了滿版水印和固定人像水印,它不僅表現出線條圖景,而且表現出明暗層次,工藝技術很高,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印鈔工藝技術水平和鈔票防偽能力。

第五套人民幣   

199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陸續發行第五套人民幣,共有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八種面額,其中1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第五套人民幣根據市場流通需要,增加了20元面額,取消了2元面額,使面額結構更加合理。   

第五套人民幣繼承了中國印製技術的傳統經驗,借鑑了國外鈔票設計的先進技術,在防偽性能和適應貨幣處理現代化方面有了較大提高。各面額貨幣正面均採用毛澤東主席建國初期的頭像,底襯採用了中國著名花卉圖案,背面主景圖案通過選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圖案,充分表現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壯麗的山河,弘揚了中國偉大的民族文化。

普通紀念幣   

普通紀念幣是具有特定主題,限量發行的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從1984年發行第一套普通紀念幣至今,共發行了63套75枚(張)普通紀念幣,總發行量約8.5億枚(張)。這些紀念幣選題豐富多彩,設計獨具匠心,規格材質多種多樣,圖案新穎美觀,面額有1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不等,將中華人民共和國50多年的輝煌成就及重大歷史事件濃縮於紀念幣的方寸之間。這些紀念幣是人民幣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和完善了中國貨幣制度,弘揚了中國貨幣文化,並不斷探索和創新,為促進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擴大對外交流發揮了積極作用。

相關焦點

  • 中國錢幣的發展和歷史,你了解多少?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都是經過一步步演變而來,中國的錢幣文化也不例外,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最早的貨幣,是商朝時的「貝」開始,隨著當時商品交換的發展
  • 古代錢幣的演變過程!
    不過這事只執行了很短的段時間就不了了之、禁酒這事太敏感了,歷史上多個朝代都出臺過禁酒令,但實際上無法有效操作執行。酒是種忒神奇兼奇妙的液體,任何強權都無法使它從人類生活中徹底消失。不過,宋文帝在這個間題上的納諫態度是值得讚賞的,他的願望是好的,為了避免浪費糧食。經濟方面,元嘉年間也有不少有作為的值得一提的事情。
  • 錢幣是歷史發展的縮影,錢幣的演變史,你了解多少?
    中國錢幣擁有悠久的歷史,從古代開始,每一個朝代的建立,都會鑄造和發行屬於自己的錢幣。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和傳承,最終形成了如今的紙幣。許多收藏家熱衷於收藏錢幣的原因,除了其本身的價值,其文化價值非常的大!原因是最原始的時候,人們把貝殼當作貨幣,最原始的貝幣,是3000多年前的商代產生的,貝幣可以說是錢幣的老祖宗。貝幣之所以成為貨幣,是因為一來它本身比較好看,二來它天生就是一個一個的,便於計數,再者它很堅固,而且很容易攜帶。最重要的是它不容易得到,比較珍貴。
  •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漢字在我國的地位自然不用說,一直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但是你真的了解漢字嗎?現今的漢字的起源知道多少呢?在中國的歷史上,漢字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其實按照中國傳統說法應該是上天派下來為原始人類提高生活技能而傳授的文化知識,為了當時的人可以接受而首先使用象形文字,然後逐漸演變成現代的文字。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鑄在銅器上的文字。這樣說來商代的文字已經是很發達的文字了,所以可以推測出最初產生文字的時代應該遠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於夏代。
  • 2020廣東事業單位考試:中國古代貨幣演變歷程
    在歷史長期發展的過程中,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越來越細緻,人們的生活條件不斷優化,隨著需求逐繁雜,原始物物交換已無法滿足社會要求,貨幣也就應運而生了。中國在古代,是全亞洲乃至全世界最先進、最強大的國度,同樣,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度。那麼今天我們就總結一下中國古代貨幣發展的歷程。
  • 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以及發展
    歡迎來到貝拉說歷史,下面要講述到的是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以及發展大千中國,服飾的種類五彩繽紛,在不同的階段出現不同的服飾,已經漸漸地成為了一種習慣。而服飾也作為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上,服飾也是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文化,並且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具有著悠久的歷史還有著豐富的積澱,不管何時這樣的文化都能夠繪製成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吸引著無數的人前來觀看。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服飾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先民可以得以生存的條件,在整個歷史的長河中總是扮演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 古希臘錢幣世界巡禮 讀曾晨宇《古希臘錢幣史》
    幸運的是,青年學者曾晨宇經多年耕耘,幾易其稿,成就了《古希臘錢幣史》這部專著,系統而詳細地展示壯麗的古希臘錢幣的世界。學術創建希臘史研究專家晏紹祥教授對該書的評價是「體系完整,內容豐富」。古希臘錢幣研究,在世界範圍內,歷經數百年演變,成果頗豐,而在國內,相關著作可謂寥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國學術性的古希臘錢幣研究尚屬空白。
  • 昨天迎財神,帶你看一看中國歷代錢幣
    ,分「序廳」「泉林漫步」與「圜宇方圓」三部分進行展示,系統呈現了中國古代錢幣發展體系及其所承載和反映的中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藝術、科技等方面的豐富內涵。中國的貨幣史,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因為中國的貨幣,有悠久的歷史,它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貨幣文化,而且同其他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相互影響。有些國家,如巴比倫和埃及,其文化是比中國早,可是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發現遠古的貨幣。
  • 2016年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側記
    由中國錢幣博物館監製、北京方泉齋精心設計的《中國古錢幣藏珍》,在古錢幣中最為引人矚目。據方泉齋法人代表王雪陽介紹,《中國古錢幣藏珍》是一部中國歷代錢幣實物真品集。從浩瀚古錢幣長河中精選了133枚,包括銅、鐵、鎳、骨、石、天然貝等不同材質,「物」文並茂,蘊含豐富歷史及文化內涵。不僅極具典藏價值,而且具有豐厚經濟價值。
  • 解讀千年貨幣歷史變遷
    我國古代貨幣文化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金屬貨幣的國家;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使用紙幣的國家。中國古代貨幣文化在世界貨幣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日前出版的「中國貨幣史話」系列圖書從貨幣史研究視角,深入淺出地記述了我國自殷商中期至當前的人民幣國際化上下3000多年間的貨幣發展演變歷史,對錢幣學工作者和愛好者的學習研究大有裨益。
  • 中國歷史紙幣的演變由來,數千年來都是價值連城!
    此時貝幣出現,成為商品交換過程的中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了幣制。廢刀、布、貝等幣,規定只採有外圓中間有一方孔的方孔線,是由環錢演變而成的。秦以後的通行貨幣,都是方孔錢,只是名稱不同而已。銅幣,銅製的錢幣,亦稱"銅錢"。銅幣主要指清末民初時期的無孔銅幣。
  • 錢幣版大富翁:49枚錢幣+鈔票,建立你的經濟世界
    在這種情況下,貴霜錢幣幾乎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錢幣學者就是憑著對貴霜錢幣的潛心研究和考證,復原了貴霜帝國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甚至,包括貴霜帝國的疆域,都是通過錢幣研究,得出的結論。 把古今中外的一枚枚錢幣,按照時間和空間的順序排列,以錢幣為中心點向外逐步延伸拓展,去發現歷史,觀照當今,用錢幣來對比中國和世界,用錢幣來呼應宏觀和微觀,用錢幣梳理出經濟演進的脈絡。 這正是我做這門課程的初心,是我最想跟大家分享的切實心得。 關於這個課程,我大致設定了以下三個大的方向。
  • 古代錢幣收藏中,大清銅幣獨領風騷,碾壓其他古錢幣
    在我國發行的諸多錢幣中,當屬清朝錢幣存世量大,種類繁雜,值得更深入研究。目前,在錢幣收藏中,清朝錢幣可謂遙遙領先,成為了當下收藏古幣的最佳收藏種類。眾所周知,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歷時268年,先後經歷12任帝王。這期間發行的大清錢幣不計其數,是我國歷史上,錢幣文化最為豐富的朝代。
  • 從貨幣發展看中國歷史,秦始皇如何統一了貨幣?
    錢幣雖小,但其中的學問極大,不得規律往往會使整個社會產生混亂。在中國的歷史上貨幣的歷史極為悠久,足以成為一門學科,一種擁有自我歷史的文化。已故著名貨幣史學家、錢幣學家彭信威先生的巨著《中國貨幣史》,自1954年首次出版以來,已然過去了66年,其對中國錢幣的研究,無論從寬度還是深度,至今仍沒有任何作品足以超越,填補了中國貨幣史的空白。至今,若研究中國錢幣此書是必看的權威論述。
  • 「中國貨幣史話」見證3000多年貨幣發展演變史
    「中國貨幣史話」系列圖書包括《錢幣史話》《金銀幣史話》《紙幣史話》《貨幣文化交流史話》四部專著,由中國錢幣學會副秘書長、中國錢幣博物館研究信息部主任王永生副研究員創作完成。該系列圖書被列入「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史話」叢書,是中國錢幣學界近年來推出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優秀學術成果。
  • 盤點:清朝髮型的演變,由鼠尾—豬尾—牛尾的發展過程
    然而實際上歷史上真正清朝髮式是金錢鼠尾,就是留的髮辮要比小拇指還細,要能穿過銅錢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幾乎就是光頭)陰陽頭是清末才慢慢出現的。現將清末髮式與剃髮令髮式比較一下,結果令人吃驚地發現,兩者雖是繼承演變關係,但差別較大。前者幾乎將全部頭髮剃掉,只留腦後小手指細的結辮下垂。而清末則將大部分頭髮保留下來,結辮下垂,僅剃掉極少一部分頭髮。都是又剃又辮的髮式,卻給人以判若兩人的印象。
  • 從北朝壁畫看風伯形象的歷史演變
    相信大多數同學都看出來了 最上面那個身體前伏 嘴裡噴出喇叭狀氣體的 就是風伯 完全正確 漢代是中國古文化藝術發展
  • 中國古代歷史上地方行政機構的演變過程
    唐曾置道,宋曾置路,後都由監察機構演變成州之上的一級行政機構,使得唐宋的地方行政體制都曾發生過短時期的變化。 元朝時期 元朝創建了行省制度,這在中國地方行政史上是一項意義深遠的改革。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是中央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元代全國除。腹裡」地區外,分為11行省。行省長官稱丞相,多由蒙古親王,貴族充當。丞相之下有平章,右,左丞、參知政事等官。
  • 錢幣郵票這個類別的收藏小知識
    大龍郵票 錢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金屬鑄幣之一,由鏟形工具錢演變而來。有銀質的,多數為青銅的。錢幣以釿為貨幣單位。不論是人民幣金屬幣、人民幣紙幣、普通流通人民幣、紀念性流通人民幣、已經退出流通領域的人民幣、現實流通的人民幣、古錢幣、外國錢幣等,其圖案不僅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圖像,也有名山大川、風景名勝、國卉名花,這些藝術圖案都是經過著名的藝術家群體反覆揣摩、精心設計的,它們都是一幅幅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 學府聖地,學術發展,中國古代的學府演變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無論是經濟政治的發展還是文化的傳承與進步都與人才的培養有密切的聯繫,因此,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搖籃------學校。就顯得格外重要,古代的學校與現在學校制度有許多不同之處,階級等因素對於古代學校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國的學府建設究竟經歷了什麼樣的演變呢?追究學校的起源,大概從西周開始,甚至到西周之前,就有專門的生產教育場所或者是社會教學場所,一般叫成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