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皖A到皖S——安徽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2020-12-10 懷遠網

安徽,簡稱「皖」,省會合肥市,建省始於清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由江南省分治而建,省名由明清時期的安慶府、徽州府兩個府的首字合成,因境內有皖山、春秋時期有古皖國而簡稱「皖」。

安徽省位於中國大陸東部,地跨長江、淮河南北,與江蘇省、浙江省、湖北省、河南省、江西省、山東省接壤,下轄16個省轄市,是長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處於全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要衝和國內幾大經濟板塊的對接地帶,經濟、文化和長江三角洲其他地區有著歷史和天然的聯繫。

安徽文化發展源遠流長,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廬州文化四個文化圈組成。

下面讓我們簡要的了解一下安徽各地市名稱的由來和歷史沿革。

皖A:合肥市

合肥,簡稱廬,古稱廬州、廬陽,地處中國東部地區、長江下遊、巢湖之濱、瀕江近海。

合肥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為揚州、合州、南豫州、廬州、德勝軍、淮南西路等治所,有「江南唇齒,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之稱,歷為江淮地區行政軍事首府。

合肥是國家重要的科教中心,是僅次於北京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布局重點城市。

合肥之名稱的由來就不能不說到淝水。

淝水源出自城西南七十華裡的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出山後分二支,一支東下經城南繞到東關,稱為南淝河;一支向北,與雞鳴山龍井的水匯合後,又分二支:一支折向東流,穿城而過,稱為金鬥河(今天已不存在了),另一支向北經壽縣,注入淮河,稱為東淝河,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即發生在此。晉·謝玄在此地以少勝多大敗符堅。

按《爾雅》釋義:「歸異出同」曰肥,這是肥水得名的依據。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一說因古時廬州由合州改名而得名)。

合肥之名見於史書為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淮南王國為淮南郡,轄合肥等縣。可見合肥得名還應早於此。東漢光武帝元年(公元25年)改合肥縣為合肥侯國,後復為縣。為東漢末、三國魏淮南重鎮,曾是揚州治。西晉屬淮南郡。東晉改為汝陰縣。隋開皇初復名合肥縣,為廬州治。唐屬淮南道。宋屬淮南西路。元為廬州路治,屬河南江北行省。明為廬州府治,直隸南京。清初屬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以後屬安徽省。1912年廢府存合肥縣。1914年屬安慶道。1927年直屬安徽省。1949年以城區及郊區置合肥市,隸皖北行署區,並為駐地。1952年復屬安徽省,為安徽省省會。

皖B:蕪湖市

蕪湖,簡稱為「蕪」,別稱江城,安徽省地級市。是華東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蕪湖素有「江東名邑」、「吳楚名區」之美譽。是長江水運第五大港、安徽省最大的貨運、外貿、貨櫃中轉港,國家一類口岸。蕪湖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明代中後期是著名的漿染業中心,近代為「江南四大米市」之首,因「長江巨埠、皖之中堅」名譽華夏,有「雲開看樹色,江靜聽潮聲」之美譽。

蕪湖是華東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安徽創客之城。

春秋為鳩茲邑。西漢置蕪湖縣,以「地卑蓄水,而生蕪藻」得名,實為吳越語地名,蕪同無,發語辭,無義。治今縣北,屬丹陽郡。三國吳黃武初移治今蕪湖市。東晉義熙中廢。五代南唐復置,屬昇州。宋初屬宣州,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屬太平州。元屬太平路。明、清屬太平府。1914年屬蕪湖道,1927年直屬安徽省。1949年劃城區及郊區部分地置蕪湖市,為皖南行署駐地。1952年復屬安徽省,為安徽省轄市。

皖C:蚌埠市

蚌埠,別稱珠城,安徽省地級市,是安徽省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位於安徽省北部,淮河中遊,史載蚌埠「古乃採珠之地」,故素有「珍珠城」的美譽。

蚌埠地處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一線,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交匯點,同時也是京滬高鐵和京福高鐵的交匯點;素有禹會諸侯地,淮上明珠城之稱。

蚌埠原為淮河岸邊的一個小漁村,因古代陸路交通不便利,水路就格外突出,當時它是淮河中遊的一個碼頭,來往船隻多,在此停靠,逐漸成為貨物集散地稱為埠。又因附近河湖盛產河蚌(水蚌、方言稱崴崴)故稱蚌埠。史載蚌埠「古乃採珠之地」。相傳古時曾採蚌取珠於蚌埠。船舶聚集之處曰埠頭,亦曰步頭。蚌埠舊屬鳳陽縣,稱蚌埠集,又曰蚌步集。市因蚌步集而得名。1911年津浦鐵路建成通車,設站於此,形成水陸交通要津,發展為新興城市。1947年置市。1949年屬皖北行署區。1952年為安徽省轄市(地級)。

皖D:淮南市

淮南,位於安徽省中部偏北、淮河兩岸。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淮河之濱,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五彩淮南」之稱,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合肥經濟圈成員之一。

淮南文化底蘊厚重。西漢時淮南王劉安在八公山招賢納士,著書立說,編纂了千古名篇——被稱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的《淮南子》,發明了華夏美食——豆腐。淮南名勝古蹟眾多,有被中外考古學家稱道的「五古」(即古戰場、古墓群、古壽州窯、茅仙古洞、古生物化石群),其中的淝水之戰是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淮河流域的花鼓燈被譽為「東方芭蕾」。

「淮南」之名最早出現在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首置淮南國,都六(今六安),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4郡,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淮南」這個地名。大概夏商時期,淮南現在的市境屬「淮夷」之地,又在淮水(也就是淮河)上遊之南,故高祖大封群臣時得名「淮南」。之後淮南的名稱歷經反覆,1949年設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同年改為淮南礦區;屬皖北行署區。1951年設淮南市(縣級),1952年復屬安徽省,為安徽省轄市。

皖E:馬鞍山市

馬鞍山,簡稱「馬」,中國安徽省地級市,安徽東部,蘇皖交匯地區,馬鞍山橫跨長江、接壤南京,為「中國十大鋼鐵基地」之一。寧蕪鐵路和寧蕪、當溧公路經此。

曾為六朝畿輔、十代京畿,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早在六朝時期,許多名公巨卿、賢達雅士就流連駐足馬鞍山,留下眾多古蹟和文化遺存。名勝古蹟有采石磯、太白樓、李白墓、朱然墓等。

馬鞍山市歷史悠久,市名來源於歷史,相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烏江,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

在馬鞍山市現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馬鞍山山名記載的是明代《太平府志·輿地誌》: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舊有神祠,赤烏二年所建。1906年起,南山、向山等地相繼發現鐵礦,礦石集中馬鞍山江岸裝船外運。日軍侵華時期成立馬鞍山礦務所、制鐵所。抗日戰爭勝利後設華中礦務局馬鞍山分礦,統轄境內各礦。1950年改為馬鞍山礦務局。1954年置馬鞍山鎮,屬當塗縣。1955年置馬鞍山礦區,轄馬鞍山鎮、向山鎮和慈湖鄉,屬蕪湖專區。1956年置馬鞍山市,為安徽省轄市。

皖F:淮北市

淮北,簡稱「淮」,古稱相城。安徽省地級市,位於安徽省北部,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之交,北接蕭縣,南臨蒙城,東與宿州毗鄰,西連渦陽縣和河南永城市。是安徽省面積最小的地級市,「長三角城市群」、「宿淮蚌都市圈」、「宿淮城市組群」成員城市。淮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被譽為皖北江南。

淮北是運河故裡、能源之都、中國酒鄉。

淮北在古代幾乎沒有過行政區劃專名的歷史,一般泛指淮河以北地區。現今淮北市區在清代為蘇皖兩省交界地區,因煤礦的發現才日漸繁榮。1960年析濉溪縣、蕭縣地置濉溪市,為安徽省轄市。1971年改為淮北市,因處淮河之北而名。

皖G:銅陵市

銅陵市,別名定陵、義安,安徽省轄市, 位於安徽省中南部、長江下遊,北接合肥,南連池州,東鄰蕪湖,西臨安慶,是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

銅陵歷史悠久。因銅得名、以銅而興,素有「中國古銅都,當代銅基地」之稱。採冶銅的歷史始於商周,盛於漢唐,延綿3500餘年。新中國第一爐銅水、第一塊銅錠出自銅陵。第一個銅工業基地建於銅陵,第一支銅業股票發自銅陵。

銅文化已成為城市文化的核心元素,銅經濟已是城市最具特色的強市之一,銅雕塑享譽全國。

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改義安縣為銅陵縣,縣治由順安移於古銅官鎮,即今銅陵縣治所在地城關鎮。至此,歷史上「銅陵」地名第一次出現。

「銅陵」二字的來歷,未見有正式文字記載,其說法有三種:一是「產銅之山陵」說,因此地產銅,又是丘陵地區,故名;二是「產銅原屬南陵」說,故取名「銅陵」;三是「銅地原屬『陵陽'說」,銅陵地區漢時歸丹陽郡春谷縣、陵陽縣,取「陵陽」之陵,合為「銅陵」。1950年設銅官山辦事處,隸皖南行署區。1952年改隸安徽省。1953年置銅官山礦區。1956年置銅官山市,為省轄市(地級)。1958年市、縣合併,改名銅陵市。1960年市、縣分設。1961年復改為安徽省轄市。1964年改市為銅陵特區,1971年撤銷特區復為銅陵市。

皖H:安慶市

安慶,安徽省地級市,位於安徽省的西南部,八百裡皖江的源頭,長江下遊北岸,皖河入江處,西接湖北,南鄰江西,西北靠大別山主峰,東南倚黃山餘脈。

安慶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安慶文化。

安慶之名始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德慶軍為安慶軍」作軍號名稱出現,由「同安郡」(隋代大業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慶軍」(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懷寧,今潛山縣梅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慶」意。慶元元年(1195年)以宋寧宗曾駐此任節度使,升為安慶府。景定元年(1260年)移府治於宜城,移懷寧縣自今潛山縣來治,為今安慶市區建城之始,為安慶府治。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為安慶路。明為安慶府。清康熙六年(1667年)屬安徽布政使司,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移治安慶。1914年屬安慶道。1927年由懷寧縣城區析置安慶市。1927年直屬安徽省。1949年安慶市撤銷,併入懷寧縣。隸皖北行署區。1951年置安慶市,屬安慶專區,次年升為省轄市(地級)。1952年復屬安徽省,屬安慶專區。1956年改為縣級市。1959年復為省轄市,由安慶專區(1971年改地區)代管。1979年改地級市,屬安徽省直轄。

皖J:黃山市

黃山市隸屬於安徽省,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處,被稱為「三省通衢」。

黃山古稱徽州,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既是徽商故裡,又是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新安畫派、新安醫學、徽派建築、徽州四雕、徽派盆景等影響深遠,徽劇是京劇的前身,徽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

黃山市境內的黃山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為世界文化遺產。

黃山市由黃山而得名,黃山,原名黟山,相傳上古時代,軒轅黃帝打敗了九黎族和炎帝族,初步統一了北方以後,開始追求長生不老之道,於是就向大臣容成子、浮丘公請教練丹之術。浮丘公說:「煉成金丹,必資山水,山水靈秀,丹藥易成。臣嘗遍歷名山,惟黟山(黃山原名「黟山」)為神仙都會,山高林茂,可資炭煉藥,靈泉甘美,能煮石成丹。」黃帝很高興,便同容成子、浮丘公一道來到山靈水秀的黟山,燒炭煉丹,經八甲子而成,黃帝吞下七粒後,身輕體爽;其至溫泉淋沁時,白髮變黑,於是天降白龍,三人騎龍升天而去。這段神話傳說,雖然荒誕離奇,但是由於黃山風光秀美、石怪忪奇、雄峰插天、雲霧繚繞,身臨其境的確給人以飄飄欲仙之感。唐天寶6年(公元747年),由於統治階級推崇道教,為了紀念軒轅黃帝,唐玄宗下令將黟山改為「黃山」。黃山本為徽州專區(1971年改徽州地區)轄地。1949年5月解放後析休寧縣置屯溪市。1983年改太平縣置黃山市(縣級),屬徽州地區。1987年撤銷徽州地區及縣級屯溪、黃山市,改設地級黃山市,為安徽省直轄。

皖K:阜陽市

阜陽,安徽省地級市,簡稱阜,古稱汝陰、順昌、潁州,位於安徽省西北部,華北平原南端,是東部地區產業轉移過渡帶,是中原經濟區東部門戶城市,豫皖省際中心城市。

阜陽代表文化是淮河文化,阜陽剪紙、潁上花鼓燈、界首彩陶等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阜南縣出土的商代青銅器龍虎尊被列為中國十大國寶青銅器之一。

阜陽市歷史悠久,人文蔚盛。歷史上以潁州(今阜陽市區)為中心的南部開發較早。西周以後,在今阜陽境內即建立了媯姓的鬍子國,後來,此地幾易其名,先後叫汝陰、潁州、阜陽。阜陽一名始於東漢。東漢永初二年(公元108),安帝劉祜封劉顯為阜陽侯。阜陽侯國僅存在十八年。儘管阜陽侯國後直至隋、唐、元、明、清各朝諸代沿用潁州一名,但人們依然欣賞「阜陽」、懷戀「阜陽」,其間曾以阜陽一名命郵驛。阜陽作為縣名,則是清初之事。清道光《阜陽縣誌》對阜陽之名如此考證:「阜陽之縣名,恭承純皇帝(雍正)欽定,嘉名肇錫,千古為昭,本無庸以管窺測。然即欲敬繹其義,亦當詳稽史志,臚考古今舊名,或者當以高深之萬一。」1962年出版的《安徽省阜陽專區地圖》 阜陽一名,自「欽定」添設縣以來至今沿用。中華民國元年(公元1912),廢州府而存縣,撤消了潁州府,保留下來阜陽縣。1949年置阜陽專區,隸皖北行署區。1971年改阜陽地區。1975年設阜陽市(縣級)。1996年撤銷阜陽地區和縣級阜陽市,改設地級阜陽市,為安徽省直轄。

皖L:宿州市

宿州,簡稱「蘄」,別稱蘄城、宿城,安徽省轄市。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是長三角城市群、中原經濟區重要節點,宿淮蚌都市圈、宿淮城市組群城市,安徽區域中心城市之一。

宿州襟連沿海,背倚中原,是安徽省的北大門,有徐南形勝、淮南第一州、奇石之城、馬戲之鄉、酥梨之都等美譽。宿州是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有距今有8000年歷史的小山口遺址、古臺寺遺址,是楚漢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據《宿縣誌》載: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因埇橋「扼汴水咽喉,當南北要衝」,故置州以守。宿州這個地名從此開始,直到清末。民國時,改宿州為宿縣。1914年屬淮泗道,1927年直屬安徽省。1949年屬皖北行署區宿縣專區,專員公署駐此。1950年縣城曾設宿城市。1952年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3年宿城市併入宿縣。1956年屬蚌埠專區。1961年復屬宿縣專區(1971年改地區)。1979年析宿縣城關鎮及城郊、城西之一部置宿州市(縣級),屬宿縣地區。1992年宿縣併入宿州市。1998年撤銷宿縣地區和縣級宿州市,設立地級宿州市,為安徽省直轄。

皖M:滁州市

滁州,簡稱滁,古稱塗中、清流、新昌。是安徽省省轄市,地處長江下遊北岸,長江三角洲西端,安徽省東部,蘇皖交匯地區。

滁州吳風楚韻,氣貫淮揚,接壤金陵西北,為六朝京畿之地,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形兼吳楚、氣越淮揚」、「儒風之盛、夙貫淮東」之譽。

滁州早在先秦時期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區),三國設鎮,南朝建州,隋朝始稱滁州,滁州得名於滁河,滁河古稱「塗水」,滁州由古代「塗中」沿革而來。滁州地名從「塗」到滁的演變,是古人對客觀發展的認識在造字法上的運用,可以用來解析滁州山水形勝的地理特點。隋以後,滁州、滁河作為州名水名,逐步沿用下來。1949年隸皖北行署區,設滁縣專區。1952年復隸安徽省。1956年撤銷滁縣專區,併入蚌埠專區。1961年撤銷蚌埠專區,復設滁縣專區。1971年改滁縣專區為滁縣地區。1982年改滁縣為滁州市(縣級)。1992年撤銷滁縣地區和縣級滁州市,改設地級滁州市,為安徽省轄市。

皖N:六安市

六安,別稱「皋城」。位於安徽省西部,處於長江與淮河之間,大別山北麓,地理意義上的「皖西」特指六安。

六安地處江淮,東銜吳越,西領荊楚,北接中原,江淮分水嶺由西南向東偏北橫貫本區,為大別山區域中心城市,是國家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成員城市,安徽省會經濟圈合肥經濟圈的副中心城市,國家級交通樞紐城市。

六安市素有「白鵝王國、羽絨之都」美譽,是全國重要的優質羽絨原產地和集散地。

六安之名始於漢武帝,取衡山國內六縣、安風、安豐等縣首字,別衡山國為六安國,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沿襲至今。中華民國初年,壽縣、霍邱屬安徽省淮泗道,其餘縣區屬安徽省安慶道。1931年,六安、霍山(含今金寨縣一部分)和英山、羅田、商城五縣成立工農民主政權,曾稱「五星縣」。1940年,改稱第二行政督察區。1947年10月,成立皖西行署。1949年1月,六安解放,4月,成立六安地區專員公署,隸屬皖北行署 。1952年,皖北行署與皖南行署合併為安徽省。1978年,以六安縣城關及近郊組建縣級六安市。1992年12月,六安市與六安縣合併,稱六安市(縣級)。1999年9月,國務院批准六安撤地設市,原縣級六安市分設為金安區、裕安區。2000年3月,成立地級六安市,為安徽省轄市。

皖P:宣城市

宣城,古稱宛陵、宣州, 地處安徽省東南部,東臨浙江省杭州、湖州,南倚黃山,西和西北與池州市、蕪湖市毗鄰,北和東北與馬鞍山及江蘇省南京、常州、無錫接壤,處在滬寧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線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一翼,是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和資本轉移的前沿陣地,皖蘇浙交匯區域中心城市,東南沿海溝通內地的重要通道。

宣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說。宣城文化底蘊深厚,自西漢時起就一直是江東大郡,晉永嘉年間,首開文化昌盛之風,歷經六朝, 隋、唐、宋、元、明、清諸朝文化發展,其文脈源遠流長。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中國鱷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南吳尾,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魚米之鄉。

據《韓詩傳》:「宣,顯也」,源於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宣城就以吳、楚名邑顯揚於開發較晚的江南地區。漢在宣邑置縣,因名宣城。西晉太康二年(281年)置宣城郡,隋大業初改宛陵縣置宣城縣,為宣州治。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升宣州為寧國府。元為寧國路治。明、清為寧國府治。1912年府、州並廢。1914年屬蕪湖道,1927年直屬安徽省。1949年析宣城縣城設宣城市,屬皖南行署區宣城專區,為專署駐地。1950年宣城市併入宣城縣。1952年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71年改地區)。1980年改蕪湖地區為宣城地區,行署移駐宣城。1987年改宣城縣為宣州市(縣級),2000年撤銷宣城地區和縣級宣州市,改設地級宣城市,為安徽省轄市。

皖R:池州市

池州,簡稱「池」,別名「秋浦」,安徽省地級市,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 ,是長江南岸重要的濱江港口城市。

池州市位於安徽省南部,北與安慶市隔江相望,南接黃山市,西南與江西省九江市為鄰,東和東北分別與蕪湖市、銅陵市、宣城市接壤。

池州素有「千載詩人地」之譽,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華山所在地。又素以生態聞名,有「天然大氧吧」之稱。

池,指池口河,其源有五,匯於秋浦河,繞城西過鎮山,入池口河,注入大江。入江處為魚貴口,今稱池口。丁紹軾《荒政碑記》云:郡以池名,蓋郭外即湖,湖外為江,郡治襟江帶湖,城闕宮室,宛在池上。「州城宛如水中洲」,唐置池州,由來於此。貞觀元年(627年)廢,永泰元年(765年)復置池州。五代吳順義六年(926年)改貴池縣。元為池州路治。明、清為池州府治。1914年屬蕪湖道。1928年直屬安徽省。1949年設池州專區,隸皖南行署區。1952年復隸安徽省,屬安慶專區。1965年復置池州專區(1971年改為地區)。1980年撤銷,1988年復置。2000年池州地區和縣級貴池市撤銷,改設地級池州市,為安徽省轄市。

皖S:亳州市

亳州,簡稱亳,古稱「譙城」,安徽省地級市。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華北平原南端,西部、北部與河南省接壤,西南部與阜陽市毗連,東部與淮北市、蚌埠市相倚,東南部與淮南市為鄰。

亳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亳州是全球最大的中藥材集散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中原經濟區成員城市,皖北旅遊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優秀旅遊城市。

亳,古都邑名,商湯的都城。相傳有三處。谷熟為南亳,在今河南商丘縣東南;蒙為北亳,湯受命為盟主之處,在今河南偃師縣西;偃師為西亳。《史記.殷本紀》:"湯始居亳。"《括地誌》雲:宋州谷熟縣西南三十五裡南亳故城,即南亳,湯都也。北周時,以譙縣地近南亳,置亳州為州治,亳州之名始此。明洪武初並譙縣入州,屬鳳陽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為直隸州。1912年廢州為亳縣。1914年屬淮泗道,1927年直屬安徽省。1949年屬皖北行署區阜陽專區。1952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71年屬阜陽地區。1986年改縣為亳州市。1996年屬阜陽市,1998年直屬省。2000年設立地級亳州市,為安徽省轄市。

(圖文來源網絡)

法律顧問:安徽百舜律師事務所 王駿馳律師

免責聲明懷遠生活圈

懷遠生活圈,努力打造懷遠本土最具影響力公眾號,為大家推送最接地氣的本地資訊。本微信部分內容採編自網絡,由於特殊原因無法追溯到原著者,我們尊重一切原著者的付出,版權歸作者本人。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最短的時間內刪除。

相關焦點

  • 從藏A到藏G——西藏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下面讓我們簡要的了解一下西藏各地市名稱的由來和歷史沿革。拉薩境內蘊藏著豐富的各類資源,相對於全國和自治區其他地市,具有較明顯的資源優勢。拉薩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風光秀麗、歷史悠久、風俗民情獨特、宗教色彩濃厚而聞名於世。
  • 安徽16城市牌照:從皖A到皖S,N出了108位開國將軍
    安徽,取自「安慶府」和「徽州府」的第一個字,省會是合肥,境內有四大文化圈:皖江文化,徽文化,淮河文化,廬州文化,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清朝江南省一分為二而建的省份,簡稱為「皖」,省內有16個行政區!
  • 安徽16城市牌照:從皖A到皖S,N出了108位開國將軍,知道是哪嗎?
    安徽,取自「安慶府」和「徽州府」的第一個字,省會是合肥,境內有四大文化圈:皖江文化,徽文化,淮河文化,廬州文化,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清朝江南省一分為二而建的省份,簡稱為「皖」,省內有16個行政區,小編作為一個安徽人,一起來了解一些安徽各個城市的魅力吧!
  • 從鄂A到鄂S——湖北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地處中國中部地區,東鄰安徽,西連重慶,西北與陝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與河南毗鄰,介於北緯29°01′53″—33°6′47″、東經108°21′42″—116°07′50″之間,東西長約740千米,南北寬約470千米,總面積18.59萬平方千米,佔中國總面積的1.94%。最東端是黃梅縣,最西端是利川市,最南端是來鳳縣,最北端是鄖西縣。
  • 安徽簡稱「皖」的由來,竟是因為一座山,卻不是天下第一奇山黃山
    我國根據領土劃分,共分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共34個一級行政區,各省有自己的簡稱,有些省有2個以上的簡稱, 每個縮寫的由來都有自己的故事, 既有山川大嶽的原因,也有歷史典故的原因,但由於悠久的歷史潮流,很多縮寫的由來的原因也被很多人遺忘了, 今天,就安徽省的簡稱
  • 一部手機遊安徽,皖遊通入駐皖事通啦
    安徽氣象局發布氣象信息,安徽8月1日出梅!一部手機遊安徽↓↓皖遊通入駐皖事通啦皖遊通集安徽文旅資源展示、資訊發布、商務預訂、導航導覽、智能搜索、智能客服、諮詢投訴等功能為一體遊客可隨時了解全省16個市的旅遊資源和旅遊產品,實時、快速獲取當前位置周邊的美食餐館、酒店民宿、景區景點、購物商店、民宿農家樂、停車場、交通站點等旅遊要素信息,做到導遊導航導覽導購「一體化」,實現全程全面「一站式」服務。皖遊通有哪些功能?
  • 從雲A到雲S——雲南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昆明一詞的出現,可追溯到漢武帝時期。昭通歷史上是雲南省通向四川、貴州兩省的重要門戶,是中原文化進入雲南的重要通道,雲南文化三大發源地之一,為中國著名的「南絲綢之路」的要衝,素有「鎖鑰南滇,咽喉西蜀」之稱,是雲南連接長江經濟帶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通道,是內地通往南亞、東南亞和雲南通往內地的雙向大走廊。
  • 從青A到青H——青海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西寧歷史文化淵源流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是青藏高原一顆璀璨的明珠。青B:海東市海東,青海省地級市,東部與甘肅省的天祝、永登、永靖、臨夏、甘南等州(市)、縣毗鄰,其它三面分別與本省海北、湟中、黃南等州縣接壤。海東歷史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河湟地區由「逐水草而居」的原始遊牧狀態進入較發達的農耕文明。
  • 從皖A吃到皖S,安徽16地市的美食把這條微信撐撐撐撐炸了!!!
    從皖A吃到皖S,安徽16地市的美食全在這裡嘍~~好幾十道美食把這條微信都撐爆炸了!
  • 從粵A到粵W——廣東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下轄21個地級市、65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4個縣、3個自治縣。廣東是嶺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在語言、風俗、生活習慣和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獨特風格。廣東也是目前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 考古證實廣東於先秦已存在高度文明,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廣東是中國的南大門,處在南海航運樞紐位置上,早在3000~5000年前廣東就已經形成以陶瓷為紐帶的貿易交往圈,並通過水路將其影響擴大到沿海和海外島嶼。
  • 從湘A到湘U——湖南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全市下轄6個區、1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總面積11819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567.3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574.22億元,常住總人口839.45萬人,城鎮化率為79.56%,常住外來人口達200萬人。長沙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經三千年城名、城址不變,有「屈賈之鄉」、「楚漢名城」、「瀟湘洙泗」之稱。有馬王堆漢墓、四羊方尊、三國吳簡、嶽麓書院、銅官窯等歷史遺蹟。
  • 安徽為什麼簡稱「皖」而不簡稱「徽」呢?
    看完這個故事是不是就沒有覺得那麼可怕,反而覺得古代的封建思想太匪夷所思了,其實這座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安徽省,值得我們去了解的還有很多很多。可能很多人在路上看到「皖」字開頭的車牌時,都不知道這是個什麼地方,可能有些小夥伴對這個字也比較陌生,皖的讀音是wǎn,代表的是安徽的簡稱。提起安徽的簡稱,好多人都很納悶,為何安徽要簡稱「皖」而不簡稱「徽」呢?
  • 為何安徽省簡稱不是「安」或者「徽」而是皖?這個字有何特別含義
    在省份或者直轄市的簡稱上,也分為幾類,有的直接從原有的名稱中取一個字:比如北京市簡稱「京「,這個字在漢語中就有首都的意思,與北京作為祖國心臟的地位很相配。安徽省正式定名實在清朝康熙六年,這一年,清政府將原來的江南省一分為二,西面為安徽,東面是江蘇。與江蘇類似,安徽省名的由來也是兩個地名各取一字,其中「安「是安慶,位於長江北岸,在合肥之前,安慶一直是安徽的省會,是一省的政治中心。
  • 從川A到川Z——四川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瀘州歷史源遠流長,形成以名酒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歷史文化、長江文化為代表的五大特色旅遊資源。川F:德陽市德陽,別稱「旌城」,四川省地級市。位於成都平原東北部,龍門山脈向四川盆地過渡地帶,毗鄰省會成都,位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處、疊合點。德陽是中國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基地,二批國家應急產業示範基地。德陽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歷史文化積澱厚重。其境內擁有&34;的三星堆古蜀文明遺址。
  • 安徽三大名山之一,安徽簡稱「皖」的由來,不是黃山和九華山
    提起安徽的名山,一般都會想到赫赫有名的黃山,而忽略了其它的名山大川,天柱山就是其中之一。天柱山與黃山、九華山並稱為安徽三大名山,雖然其知名度不太高,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天柱山在安徽哪座城市,但其秀美壯麗的風景是非常值得一遊的。
  • 從吉A到吉J——吉林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截至2019年末,吉林省總人口2690.73萬人,下轄8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共有20個縣級市,16個縣,3個自治縣,21個市轄區。吉林建置始於清順治十年(1653年)設置寧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烏拉」,吉林由此得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式更名為「鎮守吉林烏拉等處將軍」,簡稱「吉林將軍」。
  • 市交通局窗口進一步做好安徽政務服務網統一認證和「皖事通」推廣...
    為落實市數據資源管理局《關於認真做好安徽政務服務網統一認證和「皖事通」推廣應用工作的通知》(淮數資〔2020〕36號)文件精神,進一步提高為民服務水平,提升為民服務質量,交通窗口精心部署,周密組織,切實做好安徽政務服務網統一認證和「皖事通」推廣應用工作。
  • 從瓊A到瓊F——海南各地市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簡要
    截至2019年末,海南省轄4個地級市,5個縣級市、4個縣、6個自治縣。常住人口944.72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308.94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6507元。自北宋開埠以來,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海口於1926年12月9日建市,1950年4月23日解放。1988年4月13日,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海口市成為海南省省會。海口由本島海南島(部分)、離島海甸島、新埠島組成,全市總面積3145.93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2284.49平方千米,海域面積861.44平方千米。
  • 《皖美發現》正式開播 探尋安徽人家鄉之美
    《皖美發現》開播儀式在安徽新媒體集團舉行。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11月2日,《皖美發現》開播儀式在安徽新媒體集團舉行。節目藉助兩大平臺旗下強大的媒體矩陣,通過電視、網站、兩微一端集中發力,立體造勢,打造縣區美麗名片,宣傳家鄉美好形象,是安徽對外宣傳的一個重要窗口。《皖美發現》節目以探尋家鄉之「美」為主線,由著名主持人周群、吳薇等擔綱主持。每期時長70分鐘,通過「宜居」「宜遊」「宜品」三條線路探訪,展示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挖掘歷史人文風貌,推介縣區魅力形象。
  • 婺源人為何「拼命」也要回皖?關於婺源回皖的歷史!
    關於婺源,在我印象中一直都是屬於安徽,屬於徽州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可能不僅是我,包括所有安徽人甚至國人都是這樣認為的,以至於在2014年央視新聞中也出現過一則烏龍,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在其官微中發布一則消息 「國內秋天哪裡美,細數最佳攝影旅行地」,並且在消息下方放了幾張最佳攝影旅行地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