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提到蘇州,我們就會想到寒山寺。想到寒山寺,我們又會自然想到使寒山寺名揚天下的張繼的《楓橋夜泊》。張繼的《楓橋夜泊》寫於安史之亂去江南避亂夜泊楓橋期間,從這首詩中我們能夠深深感覺到那種濃濃的家國情懷。「愁」是整首詩的詩眼,詩人因何而愁?因家國破碎而愁,因思鄉牽掛而愁,因流離漂泊而愁。
每個人憂愁的事情和對象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因悲天憫人而愁,有的人因茶米油鹽醬醋茶而愁,有的因不能升官發財出名而愁。有的人對月圓缺而愁,有的對花凋零而愁,有的人對雨滂沱而愁,但有的人卻因攀比而愁,有的人卻因虛榮而愁,有的人卻因私利而愁。愁的對象和事情很多時候決定了一個人的境界和品位,也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就和價值。晏殊因對戀情的執著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李清照因對丈夫的思念而「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賀鑄因懷才不遇而「若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李白因不得志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煜因亡國而「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陳子昂因政治抱負無法實現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杜甫因家國破碎而「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表面未見愁,實則輾轉反側之態盡顯。但是我們推崇這句為千古名句,不是因為輾轉反側之憂愁,而是鐘聲之悠長亢嘹,在憂愁之中的振奮,在憂愁之中濃濃的家國情懷。鐘聲傳情,穿過高山、越過江河、掠過平原,帶去遊子對家國的深深擔憂,深深關切和深深牽掛。因憂愁而頹廢,因憂愁而墮落,這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因憂愁而激昂,因憂愁而振奮,這才是我們應該推崇的,像範仲淹一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像屈原一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像魯迅一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鐘聲亦濁亦清,看世上人,如何聽取?寒山寺穿越千年的鐘聲,不變的只是那濃濃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