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與詩:寒山寺那穿越千年的鐘聲,不變的是濃濃的家國情懷!

2020-12-12 小港渡者在旅途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提到蘇州,我們就會想到寒山寺。想到寒山寺,我們又會自然想到使寒山寺名揚天下的張繼的《楓橋夜泊》。張繼的《楓橋夜泊》寫於安史之亂去江南避亂夜泊楓橋期間,從這首詩中我們能夠深深感覺到那種濃濃的家國情懷。「愁」是整首詩的詩眼,詩人因何而愁?因家國破碎而愁,因思鄉牽掛而愁,因流離漂泊而愁。

每個人憂愁的事情和對象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因悲天憫人而愁,有的人因茶米油鹽醬醋茶而愁,有的因不能升官發財出名而愁。有的人對月圓缺而愁,有的對花凋零而愁,有的人對雨滂沱而愁,但有的人卻因攀比而愁,有的人卻因虛榮而愁,有的人卻因私利而愁。愁的對象和事情很多時候決定了一個人的境界和品位,也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就和價值。晏殊因對戀情的執著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李清照因對丈夫的思念而「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賀鑄因懷才不遇而「若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李白因不得志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煜因亡國而「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陳子昂因政治抱負無法實現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杜甫因家國破碎而「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表面未見愁,實則輾轉反側之態盡顯。但是我們推崇這句為千古名句,不是因為輾轉反側之憂愁,而是鐘聲之悠長亢嘹,在憂愁之中的振奮,在憂愁之中濃濃的家國情懷。鐘聲傳情,穿過高山、越過江河、掠過平原,帶去遊子對家國的深深擔憂,深深關切和深深牽掛。因憂愁而頹廢,因憂愁而墮落,這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因憂愁而激昂,因憂愁而振奮,這才是我們應該推崇的,像範仲淹一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像屈原一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像魯迅一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鐘聲亦濁亦清,看世上人,如何聽取?寒山寺穿越千年的鐘聲,不變的只是那濃濃的家國情懷!

相關焦點

  • 鐘聲穿越千年風霜,寒山寺不再有當初的夜晚
    楓橋夜泊,傳遞千年的寂寞《楓橋夜泊》作者 <唐代>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文作品,因其意境完美,禪意清遠而流傳至今。詩詞中所說的寒山寺,建於南朝梁武帝時期,因詩僧寒山而更名。寒山禪修功底深厚,其詩詞在日本備受推崇。
  • 張繼的一首詩讓寒山寺聞名於世,寒山寺的鐘聲在哪裡聽最佳呢?
    寒山寺是以詩而聞名於世的,鐘聲詩韻是寒山寺文化的主要標識。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使得寒山寺以詩緣而流芳後世。「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寒山寺的新年鐘聲——日本人何以青睞《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樣重複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曾經流行的歌曲《濤聲依舊》,把許多中老年人的懷舊思緒,像浪濤拍岸那樣拍響了無眠之夜的回憶。這首歌的歌詞,充滿了中國古典文學元素,既有唐詩《楓橋夜泊》的意境,又有現代歌曲詞作者的「鄉愁」情懷。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寒山寺為何在半夜敲鐘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張繼的名作《楓橋夜泊》,全詩如下:作者: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第一,寒山寺的鐘質量怎麼這好,聲音可以傳如此之遠?寒山寺在蘇州閶門外的楓橋鎮,張繼一首《楓橋夜泊》捧紅了寒山寺。據說楓橋原叫封橋,因為這首詩改名楓橋,與寒山寺一起名聞天下。此外,還有就是這悠揚的鐘聲了。張繼能聽到夜半的鐘聲,是因為客船距離寒山寺近,還是因為距離遠,但鐘的質量好呢?
  • 鐘聲傳千年、溫馨萬民心——寒山寺夜半鐘聲裡的故事
    寒山寺位於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 《楓橋夜泊》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鍾。「夜半鐘聲」就不但襯託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 箏與詩的對話||「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箏與詩的對話——《楓橋夜泊》演奏者:袁莎
  • 寒山寺鐘聲詩䪨傳承妙利宗風
    鐘聲詩韻是寒山寺重要文化特色之一,展現出旺盛的生機和勃勃的活力。一首唐張繼《楓橋夜泊》詩,「千古絕唱,神韻天成,湖山增色」。寺因詩名,詩因寺傳,相得益彰,相輔相成,中日兩國,婦孺皆知。這是伴隨著改革開放時代進程中國最早的旅遊節慶活動獨特品牌,已經成為「東方水城•天堂蘇州」一張靚麗城市名片,是江蘇省重點推薦旅遊節慶活動。對此性空長老有詩讚曰:「除夕鐘聲福慧開,扶桑紫氣自東來。寒山古寺嘉賓滿,祥瑞雲光滿梵臺」。從天王殿進入寒山寺內,迎面就是一座天香爐。
  • 組圖:寒山寺裡問「鐘聲」
    寒山寺每天凌晨4時30分108下撞響的鐘聲,意味著新的一天的開始,提醒所有僧人均需聞鐘聲而起,開始做一天的功課;每天傍晚6時30分敲響108下的鼓聲,則代表著又一天即將過去,所有僧人晚餐後須根據鼓聲做晚間功課。這就是佛門沿襲了數以千年的「晨鐘暮鼓」。至於每年年底半夜所敲響的108下鐘聲,則是象徵著一年終了的辭舊迎新。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夜半時分,寺院會撞鐘嗎?
    縱觀整個大唐,詩人輩出,在這個龐大的詩人群中,張繼並不是很出名。但他以一首《楓橋夜泊》而得以千古流芳。這首詩通俗易通: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不僅是張繼籍以他本人的這首作品,千年古剎寒山寺也因為這首植根於我國文學史。千年以來,《楓橋夜泊》一直是寫「愁」的代表作,這個愁,有著家國情懷和個人際遇的交織。
  • 寒山寺鐘聲背後的故事,離奇曲折,讓人淚目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唐代大詩人張繼的千古絕唱,不僅火了自己,還火了蘇州城外的寒山寺。一千多年來寒山寺的鐘聲渾綿不絕,悠悠揚揚,很容易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穿越到《楓橋夜泊》的詩境裡去。可是,寒山寺的鐘聲,還是張繼在唐朝聽到的鐘聲嗎?有一則離奇曲折民間故事,似乎告訴我們一切早已改變,物盡人非。寒山寺是我國十大古剎之一,始建於公元502年——519年,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初名妙利普明塔院,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
  • 楓橋故事:寒山古寺無限情,楓橋夜泊寫盡愁,千年鐘聲訴滄桑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成全了張繼,如果沒有這首詩,張繼註定會湮滅於大唐詩壇的璀璨群星之中,不會留下任何痕跡;《楓橋夜泊》更成全了寒山寺,使這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寺院聲名遠播海內外,伴著這首不朽的傑作躋身於中國一流佛教名寺之列。
  • 千年風霜千年惆悵,姑蘇城外寒山寺
    也許是因為太過感性,又顧名思義,一開始就感覺寒山寺是清清冷冷的。儘管我後來清楚了寒山寺名的由來,是因為詩僧寒山曾經在此居住並主持過佛事而得名。但寒山寺這個名字依然讓我感覺寂寥寒涼。追根溯源的話,答案不言而喻,完全是因著《楓橋夜泊》背後的那個千年風霜千年惆悵的故事。
  • 旅遊:姑蘇城外的寒山寺,向你訴說千年風雅文化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西郊,始建於南朝,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屬於禪宗中的臨濟宗。 因唐代詩人張繼的名詩《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句而聞名天下。寺內古蹟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
  • 他籍籍無名,28個字的一首詩,為何讓日本人痴迷千年?
    他又往遠處看,城外的寒山寺朦朧可見,洪亮的鐘聲從寒山寺傳出來,格外的空曠寂寞。於是他感到詩意湧來,提起筆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古詩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作品。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這首羈旅詩。此詩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道盡了我對這座寺廟的嚮往
    來蘇州怎麼能不來寒山寺?一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道盡了我對這座寺廟的嚮往與神馳。 寒山寺始建於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曾是中國歷史上十大名寺之一。寺院裡有眾多碑文、古蹟,非常值得學習、借鑑、賞析一番。古寺清幽、宜人,確是自省、修心、養性的好地方。寒山寺位於蘇州姑蘇區的楓橋景區內,是蘇南地區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
  • 寒山寺,姑蘇城外的千年網紅是怎樣煉成的
    By 攝影師雪山就因為他的那首詩,姑蘇城的剪影和寒山寺的鐘聲纏綿在一起,一不小心就紅了千年。這首詩顯然化用了《楓橋夜泊》的詩意,也足以說明,至少從宋代起,張繼就開始為蘇州旅遊事業發光發熱。>遠方是潮平兩岸闊,身後是尋常巷陌,耳邊迴響的卻是寒山寺的鐘聲。
  • 蔡朝陽:2000年,跨年夜,我在寒山寺聽鐘聲
    我記得的另一個細節,就是跨越千年的那一個瞬間,我跟朋友在寒山寺的圍牆外,傾聽新千年的鐘聲。不記得為啥,我們沒有進寺院,可能是因為門票貴,而那時候我們還只能窮遊;也可能是因為限流,寒山寺這個跨年的晚上需要預約,而我們去晚了。總之,這個時間,在寒山寺的圍牆外,聽到了新千年的鐘聲。我的心情,就像千年前落榜的張繼。為了這首詩,我把跨越千年的這一瞬間,留在了寒山寺。
  • 蘇州寒山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蘇州寒山寺蘇州寒山寺蘇州寒山寺位於閶門外楓橋鎮,現為佛教活動場所。唐詩人張繼途經楓橋,寫下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名句,從此詩韻鐘聲千古傳頌。如今每到新年,人們都有到寒山寺聽鐘聲,以拋棄煩惱憂愁的習俗。寺院古又稱楓橋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舊名妙普明塔院。相傳因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自天台山國清寺來此住持,更名為寒山寺。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僧法遷重建寺院。該寺曾多次毀於站火。現存殿宇多為清代重建。1954年初曾進行全面整修,並移建宋仙洲巷某宅花藍樓於寺中,恢復「楓江第一樓」舊額。
  • 林靜:千年古剎寒山寺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代大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詩韻鐘聲千載流傳,寒山寺古剎因此名揚天下。初夏,我有幸在蘇州市召開的「全國第二屆中山圖書獎頒獎大會」組委會安排下,來到了蘇州市城西閶門外5公裡的楓橋鎮。漫步走過楓橋古鎮的石板路小巷,抬眼即可見碧瓦黃牆的寒山寺坐落在綠樹叢中,院內青松翠柏,曲徑通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