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聲穿越千年風霜,寒山寺不再有當初的夜晚

2021-01-18 地理學漫步

學有用的地理,品有趣的生活。閱讀世界,漫步地理學。

楓橋夜泊,傳遞千年的寂寞

《楓橋夜泊》

作者 <唐代>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文作品,因其意境完美,禪意清遠而流傳至今。詩詞中所說的寒山寺,建於南朝梁武帝時期,因詩僧寒山而更名。寒山禪修功底深厚,其詩詞在日本備受推崇。

寒山寺碑刻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楓橋夜泊》裡所謂「姑蘇」即是蘇州,詩裡沒有寫蘇州繁華富貴的一面,描繪了寂寞的深秋裡,城外客船靜聽鐘聲的寂寞。

詩人張繼的寂寞延伸到身後事,是民之福,是人之窘。關於作者張繼,相關資料表明,生卒年不詳、生平事跡不詳。筆記記錄中,知其為大約為天寶十二年進士,後曾任洪州(今南昌)鹽鐵判官。並非落魄文人,友人劉長卿為其作悼詩《哭張員外繼》曰:「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可知為官其清廉正直,否則不至身故之後,如此窘迫。

那天的霜和月

「月落烏啼霜滿天」,給讀者渲染了所處的地理環境煞是冷清。月亮落下,夜色朦朧;烏鴉啼鳴,增添孤獨;清冷時節,孤燈相伴。

從霜的成因來看,貼近地面的空氣受地面迅速冷卻的影響,降溫到0°C以下,在地面或物體上凝華,形成白色冰晶。類似的成因,也會形成露,二者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為空氣中水汽發生了凝華(從氣態變為固態冰晶),後者發生了冷凝(從氣態變為液態水滴)。

地面落霜,冷氣逼人

有文章解讀說,詩中說霜滿天,是因為古人科學認知水平有限,誤以為霜自天降,才有霜降節氣,有霜滿天的說法。想來沒有讀過範仲淹《漁家傲·秋思》,臆想猜測罷了。《漁家傲·秋思》最後一句,是「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類似的,還有霞滿天、月滿天、滿天風雨的說法,皆不宜直接硬性翻譯,曲解詩意。因此,詩中說「霜滿天」,言霜氣大,寒氣重,為渲染孤獨、思念的感情做鋪墊。又如,白居易《暮江吟》中,「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以清冷襯託寂寞與思鄉。

從霜的出現,可以推斷詩人所記錄的那個平凡日子,蘇州夜間最低溫度低於0°C。促使空氣中水汽凝華,需要溫度迅速降低。一般來說,白天晴朗少雲,大氣對太陽輻射的熱量削弱少,地面升溫快;夜間晴朗少雲,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弱,地面散失熱量快。這樣,晴天時,晝夜溫差大,夜間溫度降低到冰點以下,才可能出現」霜滿天「。曹丕《燕歌行》寫「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順便說一句,可以看出,身處亞熱帶的姑蘇城(今蘇州),有霜出現,意味著最低氣溫會達到0°C以下。平常所說最冷月均溫在0°C以上,非極端低溫。

古詩詞中,以月抒發思念、愁苦,也有以月的意象傳遞純潔、美好的感情。月落、月明傳遞感情如何,在詩人筆下,真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如:舉頭望明月、舉杯邀明月、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江村月落正堪眠……

詩中提及的「月落」、「夜半」,夜半之前月落。月落,天黑,愈發讓內心孤寂。月相從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到殘月,月亮盤面從缺到滿,又從滿到缺。

孤舟、古橋似乎意境切合,但圓月是不合適的

從新月到殘月,夜空中的月出、月落時間不斷推遲。實際上,在夜半前落下的月亮,常出現在上弦月之前,就是初二、三到初七、八之間。部分文章解讀過程,配圖為滿月(即圓月),很是不妥:滿月為黃昏升起,黎明落下。而《楓橋夜泊》中,則是夜半前落下。

網絡上檢索過程中,發現類似錯誤很多,以至於很難找到正確的配圖:孤舟、新月、小橋流水。類似的錯誤,還有除夕團圓,窗外月圓。涉及月相變化的諸多原理,未來獨自成文解釋。

寒山寺的今昔

寒山寺,坐落蘇州古城閭門外楓橋路西端,寺院坐東朝西,門對京杭大運河。古代屬于楓橋鎮,今屬於蘇州金閶區。寒山寺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曾用名為妙利普明塔院,唐代更名為寒山寺,宋代更名為普明禪院及楓橋寺,元代之後一致沿用寒山寺名。普明禪師,為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顗弟子,曾隨師父往來金陵、揚州,蘇州為必經之地。

楓橋位置(來源:蘇州市旅遊局古城手繪

貞觀年間,天台詩僧人寒山曾居住在此,創建伽藍,遂名寒山寺。詩人張繼途徑寒山寺,寫下《楓橋夜泊》。此詩意境完美,禪意清遠,膾炙人口,讓寒山寺名聲大噪。寒山寺香火旺了,相應地,寺廟經歷朝代更替,戰火洗禮,得以傳承千年至今,與其盛名應當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宋代孫仲益作《楓橋修造記》,也引此詩為證,以為楓橋之名由此聞名天下。晚過姑蘇,作《留題寒山寺》曰:「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欹枕遙聞半夜鍾。」根據清末葉昌熾所撰《寒山寺志》,詩詞標題"楓橋夜泊」的楓橋,舊作封橋,後因張繼詩更名為「楓橋」。

如今,寒山寺和楓橋,不再承載離愁和寂寞,現在作為宗教和歷史文化傳承的旅遊資源,在保護和開發方面做得可圈可點。歷史遺產保護得力寺內有清末重修的建築群、清代學者俞樾詩碑、羅聘所繪寒山拾得像碑刻、嶽飛詩碑等文物保存完好。

寒山寺一角

建設方面:仿唐銅鐘堪稱「世界第一大鐘」、楓橋夜泊詩碑擁有了「世界第一大詩碑」的美譽,正面刻俞樾手書《楓橋夜泊》,高達16.9米。

周邊地區:京杭大運河上,建於清代的楓橋和江村橋如同長虹臥波;鐵鈴關明代抗倭,見證蘇州人儒雅與剛強的融合;楓橋船夜遊可聆聽古寺鐘聲,觀賞兩岸錦繡;楓橋風景名勝區向社會免費開放。

旅遊規劃:古橋、古關、古鎮、古寺、古運河等旅遊資源種類多樣,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而詩詞、市井、飲食、園林、關隘歷史文化價值突出。

自然與人文景觀交融合,景觀鋪陳張弛有道,節奏舒緩自如。在蘇州,遊客看園林、過古橋、聽評彈、品美食、知古今……徜徉在自然美與人工美當中,

結束語

鐘聲穿越千年風霜,寒山寺不再有當初的夜晚。如同提及黃鶴樓、鸛雀樓、嶽陽樓、蜀道、巴山……我們首先想到的唐詩就是崔顥《黃鶴樓》、王之渙《登鸛雀樓》、李白《蜀道難》、李商隱《夜雨寄北》。提及寒山寺、楓橋,甚至姑蘇城(今蘇州),「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詩句,就湧現心頭。

蘇州名揚海內,和寒山寺、評彈、園林等關係密切。開發,是為了保護,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對宗教文化、傳統文化的衝擊。希望蘇州保留一部分歷史上姑蘇風格,哪怕只是在寒山寺鄰近、楓橋邊,讓人能夠在靜寂裡感受寂寞,直到鐘聲響起。

相關焦點

  • 千年風霜千年惆悵,姑蘇城外寒山寺
    也許是因為太過感性,又顧名思義,一開始就感覺寒山寺是清清冷冷的。儘管我後來清楚了寒山寺名的由來,是因為詩僧寒山曾經在此居住並主持過佛事而得名。但寒山寺這個名字依然讓我感覺寂寥寒涼。追根溯源的話,答案不言而喻,完全是因著《楓橋夜泊》背後的那個千年風霜千年惆悵的故事。
  • 寒山寺的新年鐘聲——日本人何以青睞《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樣重複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曾經流行的歌曲《濤聲依舊》,把許多中老年人的懷舊思緒,像浪濤拍岸那樣拍響了無眠之夜的回憶。這首歌的歌詞,充滿了中國古典文學元素,既有唐詩《楓橋夜泊》的意境,又有現代歌曲詞作者的「鄉愁」情懷。
  • 旅遊與詩:寒山寺那穿越千年的鐘聲,不變的是濃濃的家國情懷!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提到蘇州,我們就會想到寒山寺。想到寒山寺,我們又會自然想到使寒山寺名揚天下的張繼的《楓橋夜泊》。張繼的《楓橋夜泊》寫於安史之亂去江南避亂夜泊楓橋期間,從這首詩中我們能夠深深感覺到那種濃濃的家國情懷。「愁」是整首詩的詩眼,詩人因何而愁?因家國破碎而愁,因思鄉牽掛而愁,因流離漂泊而愁。
  • 鐘聲傳千年、溫馨萬民心——寒山寺夜半鐘聲裡的故事
    「夜半鐘聲」就不但襯託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夜半鐘聲」既成了寒山寺的揭櫫,又成了遊子離家別業,憂國憂民的綿綿思緒。此後,多有文人墨客以「鐘聲」寄託情感。 明朝的張元凱《宿寒山寺即事》: 江連雲樹路回斜,鍾起寒山亂暮鴉。
  • 組圖:寒山寺裡問「鐘聲」
    凡是正規的寺廟都有鐘樓與鼓樓,這鐘與鼓是寺廟的重要法器,由僧人中專司鐘鼓的「鐘頭」和「鼓頭」按佛門儀規,準點按時撞擊。寒山寺每天凌晨4時30分108下撞響的鐘聲,意味著新的一天的開始,提醒所有僧人均需聞鐘聲而起,開始做一天的功課;每天傍晚6時30分敲響108下的鼓聲,則代表著又一天即將過去,所有僧人晚餐後須根據鼓聲做晚間功課。這就是佛門沿襲了數以千年的「晨鐘暮鼓」。
  • 寒山寺:濤聲不再依舊(尾聲)
    這是寒山寺門票附贈的一個遊覽項目,無需另買門票。既然是路過,我決定不想錯過了。忍著腿疼,走進了約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景區,即大鐘大碑園。  那鐘聲委實雄渾異常,震人魂魄,然後穿越鐘樓,在空中迴響良久。
  • 楓橋故事:寒山古寺無限情,楓橋夜泊寫盡愁,千年鐘聲訴滄桑
    寒山在蘇州城施藥舍茶,廣結善緣,加之本身頗有才華,寫了不少白話禪理詩,所以在當地佛教信眾中很有聲望。寒山最終客死在妙利普明塔院。玄宗年間,禪宗石頭希遷禪師任妙利普明塔院住持,重修山門之後,正式更名為「寒山寺」。此時的寒山寺,在江南眾多的寺院之中也僅僅只是小有名氣罷了。
  • 張繼的一首詩讓寒山寺聞名於世,寒山寺的鐘聲在哪裡聽最佳呢?
    寒山寺是以詩而聞名於世的,鐘聲詩韻是寒山寺文化的主要標識。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使得寒山寺以詩緣而流芳後世。「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寒山寺鐘聲背後的故事,離奇曲折,讓人淚目
    一千多年來寒山寺的鐘聲渾綿不絕,悠悠揚揚,很容易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穿越到《楓橋夜泊》的詩境裡去。可是,寒山寺的鐘聲,還是張繼在唐朝聽到的鐘聲嗎?有一則離奇曲折民間故事,似乎告訴我們一切早已改變,物盡人非。寒山寺是我國十大古剎之一,始建於公元502年——519年,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初名妙利普明塔院,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
  • 億軒旅行記——千年絕唱寒山寺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流傳了千年的絕唱說的就是寒山寺離開私園之首拙政園,已經是下午三點多了。寒山寺距離拙政園大約四十分鐘的車程,不一會兒,我們就到了。在寒山寺門口,爸爸給我買了一個好大的棉花糖,我邊走邊吃進入了寺內。進了寒山寺的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普明塔院。這一座塔,大約有五層樓那麼高。
  • 蔡朝陽:2000年,跨年夜,我在寒山寺聽鐘聲
    我記得的另一個細節,就是跨越千年的那一個瞬間,我跟朋友在寒山寺的圍牆外,傾聽新千年的鐘聲。不記得為啥,我們沒有進寺院,可能是因為門票貴,而那時候我們還只能窮遊;也可能是因為限流,寒山寺這個跨年的晚上需要預約,而我們去晚了。總之,這個時間,在寒山寺的圍牆外,聽到了新千年的鐘聲。我的心情,就像千年前落榜的張繼。為了這首詩,我把跨越千年的這一瞬間,留在了寒山寺。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夜半時分,寺院會撞鐘嗎?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不僅是張繼籍以他本人的這首作品,千年古剎寒山寺也因為這首植根於我國文學史。千年以來,《楓橋夜泊》一直是寫「愁」的代表作,這個愁,有著家國情懷和個人際遇的交織。張繼在短短二十八個字的容量中,對景物的挑選顯示出了非凡的創作技巧。詩人從一靜一動、一明一暗的對比著眼,將景物和作者的內心活動交融起來,形成了一種高度默契,令人過目不忘。
  • 張繼與《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在一個秋天的夜晚,沒有明月,霜寒滿天,烏鴉哀啼,張繼乘船路過蘇州,把船停在楓橋邊上,徹夜未眠,寒山寺傳來的悠揚的鐘聲,他的思鄉之愁油然而生。他思念家鄉,思念親人,追懷自己的往事,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 寒山寺鐘聲詩䪨傳承妙利宗風
    在對《和鳴天下——寒山寺除夕聽鐘聲迎新年活動紀實(1979——2018)》的課題持續12年之久的研究之中,我發現寒山寺法主和尚性空長老對此有獨特的見解,就是傳承了鐘聲、詩韻的妙利宗風。寒山寺首先有寒山子將佛法與詩結合的傳統,其次有張繼將佛法融入到詩的傳統。在我們這一代,便形成了佛門鐘聲與民眾信仰相結合的傳統,佛法與書法結合的傳統,佛法與社會慈善結合的傳統。這些都是能將二諦圓融起來,以出世心為入世事。與時俱進,應機說法,是保持佛法長盛不衰的必由之路。經云:「第一真諦,無成無得。世俗諦故,便有成有得。」在有成有得的事業中,我們亦當保持一顆無成無得的菩提真心。
  • 寒山寺新年聽鐘聲門票網絡預訂量翻番
    第33屆寒山寺新年聽鐘聲門票預訂已接近尾聲。記者了解到,今年聽鐘聲活動門票開售以來預訂情況火爆,通過網絡在線預訂門票的市民也比往年要翻番。今年寒山寺新年聽鐘聲活動時間是12月31日晚,其門票預訂截止時間為12月
  •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中有一口世界上最大的佛鐘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千百年來,有無數的文人騷客在這裡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 唐朝,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
  • 寒山寺鐘聲移響臺灣佛光山 將開放民眾敲鐘
    中國臺灣網9月10日消息 據臺灣《蘋果日報》報導,蘇州寒山寺的鐘聲因唐詩而揚名千年,寒山寺將寺中的對鍾送出一口給高雄佛光山作為結為兄弟寺紀念。這座相當於一個半人高的仿唐代古鐘昨天首度在臺亮相,佛光山為此在臺北縣林口舉行盛大祈福法會。
  • 蘇州寒山寺,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蘇州寒山寺蘇州寒山寺蘇州寒山寺位於閶門外楓橋鎮,現為佛教活動場所。唐詩人張繼途經楓橋,寫下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名句,從此詩韻鐘聲千古傳頌。如今每到新年,人們都有到寒山寺聽鐘聲,以拋棄煩惱憂愁的習俗。寺院古又稱楓橋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舊名妙普明塔院。相傳因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自天台山國清寺來此住持,更名為寒山寺。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僧法遷重建寺院。該寺曾多次毀於站火。現存殿宇多為清代重建。1954年初曾進行全面整修,並移建宋仙洲巷某宅花藍樓於寺中,恢復「楓江第一樓」舊額。
  • 一下雪,中國就穿越了千年!
    似乎,雪有一種魔力,有了它,就能讓人穿越回千年前,跟著它一起回憶曾經的荏苒歲月。 「一下雪,故宮就成了紫禁城」 說起下雪,腦子裡第一個想起來的就是故宮。
  • 蘇州寒山寺,完全是一幅美景圖,千年靈氣藏於一身,渾然天成
    寒山寺,不說是家喻戶曉,也是千古留名一個地方。是寺就是廟,為什麼這麼出名,來自唐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的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人張繼流傳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詩收錄一卷,然個人僅憑《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遺留千古,在南北朝時代形成的古廟寒山寺也拜其所賜,成為遠近馳名的遊覽勝地,才子詩人功不可沒。來到蘇州後,我也去瀏覽了這座千年名氣斐然的古寺,小橋流水式的江南水岸布局,驗證了張繼唐詩中的場景布景,一橋,一湖,一寺,鐘鳴,都完全可以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