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有用的地理,品有趣的生活。閱讀世界,漫步地理學。
楓橋夜泊,傳遞千年的寂寞
《楓橋夜泊》
作者 <唐代>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文作品,因其意境完美,禪意清遠而流傳至今。詩詞中所說的寒山寺,建於南朝梁武帝時期,因詩僧寒山而更名。寒山禪修功底深厚,其詩詞在日本備受推崇。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楓橋夜泊》裡所謂「姑蘇」即是蘇州,詩裡沒有寫蘇州繁華富貴的一面,描繪了寂寞的深秋裡,城外客船靜聽鐘聲的寂寞。
詩人張繼的寂寞延伸到身後事,是民之福,是人之窘。關於作者張繼,相關資料表明,生卒年不詳、生平事跡不詳。筆記記錄中,知其為大約為天寶十二年進士,後曾任洪州(今南昌)鹽鐵判官。並非落魄文人,友人劉長卿為其作悼詩《哭張員外繼》曰:「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可知為官其清廉正直,否則不至身故之後,如此窘迫。
那天的霜和月
「月落烏啼霜滿天」,給讀者渲染了所處的地理環境煞是冷清。月亮落下,夜色朦朧;烏鴉啼鳴,增添孤獨;清冷時節,孤燈相伴。
霜
從霜的成因來看,貼近地面的空氣受地面迅速冷卻的影響,降溫到0°C以下,在地面或物體上凝華,形成白色冰晶。類似的成因,也會形成露,二者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為空氣中水汽發生了凝華(從氣態變為固態冰晶),後者發生了冷凝(從氣態變為液態水滴)。
有文章解讀說,詩中說霜滿天,是因為古人科學認知水平有限,誤以為霜自天降,才有霜降節氣,有霜滿天的說法。想來沒有讀過範仲淹《漁家傲·秋思》,臆想猜測罷了。《漁家傲·秋思》最後一句,是「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類似的,還有霞滿天、月滿天、滿天風雨的說法,皆不宜直接硬性翻譯,曲解詩意。因此,詩中說「霜滿天」,言霜氣大,寒氣重,為渲染孤獨、思念的感情做鋪墊。又如,白居易《暮江吟》中,「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以清冷襯託寂寞與思鄉。
從霜的出現,可以推斷詩人所記錄的那個平凡日子,蘇州夜間最低溫度低於0°C。促使空氣中水汽凝華,需要溫度迅速降低。一般來說,白天晴朗少雲,大氣對太陽輻射的熱量削弱少,地面升溫快;夜間晴朗少雲,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弱,地面散失熱量快。這樣,晴天時,晝夜溫差大,夜間溫度降低到冰點以下,才可能出現」霜滿天「。曹丕《燕歌行》寫「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順便說一句,可以看出,身處亞熱帶的姑蘇城(今蘇州),有霜出現,意味著最低氣溫會達到0°C以下。平常所說最冷月均溫在0°C以上,非極端低溫。
月
古詩詞中,以月抒發思念、愁苦,也有以月的意象傳遞純潔、美好的感情。月落、月明傳遞感情如何,在詩人筆下,真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如:舉頭望明月、舉杯邀明月、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江村月落正堪眠……
詩中提及的「月落」、「夜半」,夜半之前月落。月落,天黑,愈發讓內心孤寂。月相從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到殘月,月亮盤面從缺到滿,又從滿到缺。
孤舟、古橋似乎意境切合,但圓月是不合適的
從新月到殘月,夜空中的月出、月落時間不斷推遲。實際上,在夜半前落下的月亮,常出現在上弦月之前,就是初二、三到初七、八之間。部分文章解讀過程,配圖為滿月(即圓月),很是不妥:滿月為黃昏升起,黎明落下。而《楓橋夜泊》中,則是夜半前落下。
網絡上檢索過程中,發現類似錯誤很多,以至於很難找到正確的配圖:孤舟、新月、小橋流水。類似的錯誤,還有除夕團圓,窗外月圓。涉及月相變化的諸多原理,未來獨自成文解釋。
寒山寺的今昔
寒山寺,坐落蘇州古城閭門外楓橋路西端,寺院坐東朝西,門對京杭大運河。古代屬于楓橋鎮,今屬於蘇州金閶區。寒山寺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曾用名為妙利普明塔院,唐代更名為寒山寺,宋代更名為普明禪院及楓橋寺,元代之後一致沿用寒山寺名。普明禪師,為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顗弟子,曾隨師父往來金陵、揚州,蘇州為必經之地。
貞觀年間,天台詩僧人寒山曾居住在此,創建伽藍,遂名寒山寺。詩人張繼途徑寒山寺,寫下《楓橋夜泊》。此詩意境完美,禪意清遠,膾炙人口,讓寒山寺名聲大噪。寒山寺香火旺了,相應地,寺廟經歷朝代更替,戰火洗禮,得以傳承千年至今,與其盛名應當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宋代孫仲益作《楓橋修造記》,也引此詩為證,以為楓橋之名由此聞名天下。晚過姑蘇,作《留題寒山寺》曰:「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欹枕遙聞半夜鍾。」根據清末葉昌熾所撰《寒山寺志》,詩詞標題"楓橋夜泊」的楓橋,舊作封橋,後因張繼詩更名為「楓橋」。
如今,寒山寺和楓橋,不再承載離愁和寂寞,現在作為宗教和歷史文化傳承的旅遊資源,在保護和開發方面做得可圈可點。歷史遺產保護得力寺內有清末重修的建築群、清代學者俞樾詩碑、羅聘所繪寒山拾得像碑刻、嶽飛詩碑等文物保存完好。
建設方面:仿唐銅鐘堪稱「世界第一大鐘」、楓橋夜泊詩碑擁有了「世界第一大詩碑」的美譽,正面刻俞樾手書《楓橋夜泊》,高達16.9米。
周邊地區:京杭大運河上,建於清代的楓橋和江村橋如同長虹臥波;鐵鈴關明代抗倭,見證蘇州人儒雅與剛強的融合;楓橋船夜遊可聆聽古寺鐘聲,觀賞兩岸錦繡;楓橋風景名勝區向社會免費開放。
旅遊規劃:古橋、古關、古鎮、古寺、古運河等旅遊資源種類多樣,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而詩詞、市井、飲食、園林、關隘歷史文化價值突出。
自然與人文景觀交融合,景觀鋪陳張弛有道,節奏舒緩自如。在蘇州,遊客看園林、過古橋、聽評彈、品美食、知古今……徜徉在自然美與人工美當中,
結束語
鐘聲穿越千年風霜,寒山寺不再有當初的夜晚。如同提及黃鶴樓、鸛雀樓、嶽陽樓、蜀道、巴山……我們首先想到的唐詩就是崔顥《黃鶴樓》、王之渙《登鸛雀樓》、李白《蜀道難》、李商隱《夜雨寄北》。提及寒山寺、楓橋,甚至姑蘇城(今蘇州),「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詩句,就湧現心頭。
蘇州名揚海內,和寒山寺、評彈、園林等關係密切。開發,是為了保護,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對宗教文化、傳統文化的衝擊。希望蘇州保留一部分歷史上姑蘇風格,哪怕只是在寒山寺鄰近、楓橋邊,讓人能夠在靜寂裡感受寂寞,直到鐘聲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