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剛過,可這天兒依然炎熱,來到蟠龍山上,我們感到一派豐收的景象:草果、梨、核桃、慄子等果子成熟在望,山上的黑松、柿子樹以及各種樹木遮天避日,一條水泥路纏繞在半山腰,車行其中,若有似無,路看似盡頭卻又柳暗花明。
那傳說中的「蟠龍玉洞」和「杏嶺丹霏」又在何處呢?正在我們納悶的時候,忽然就看到了一處臺階,據說有99級,拾級而上,一處仿古建築映入眼帘,旁邊是寫有「蟠龍玉洞」的一處洞穴,東邊是撰寫在石頭上的兩篇詩作。
「杏嶺丹霏」就位於蟠龍玉洞的東南方,只有等到春天杏花開放的時候才能出現。對於「蟠龍玉洞」,清人黃恩彤贊曰:「懸瀑吟風籟,平池舞雪湍。靈源冬不涸,始信有龍蟠。」清代寧陽著名文人寧訥在蟠龍玉洞留詩一首,「風嶺之陰虎埠陽,蟠龍山勢距中央。煙霾古洞千年黑,壁掛飛泉一脈長。」
蟠龍山位於神童山森林公園西北部,山地面積3908畝,森林覆蓋率90%以上,蟠龍山蒼松翠柏、奇石遍布,舊時還有普照寺、九龍池、勵士亭、王母池等景點。
玉皇山上玉皇洞,前邊有磚紅叉,後來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立四新、破四舊的時候炸了,莊西邊有個普照寺,李憲昌還有這個普照寺的圖。
我們來到了李憲昌的家裡,1998年編修的《李氏宗譜》中,有繪製的那些過去景點的畫圖,一幅幅圖片,講述著舊時的記憶,讓人感覺到恍若隔世,卻似乎又在昨天。
蟠龍山陽有一個村落,名叫曹家寨村,這個村子是怎麼由來的,與這座大山又有著怎麼的故事呢?有一個傳說,這個蟠龍山是二郎神一挑子挑來的,他當時挑來的一個是蟠龍山,東邊是鳳凰山,並且亂石那邊有一個二郎腳花,前沿村上的那個小山就是二郎神揢搭出小山。
據記載,明朝永樂年間花甲之年的曹氏先祖帶領四子兩女在此佔山定居,取名「臥虎莊」,後來改為「曹佔山」、「曹家山」,最後定名「曹家寨」,延續至今。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毛主席提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號召,對於生活在這裡的曹家寨村人來說,面對貧瘠的荒山,他們開始了行動。
目前,蟠龍山因其植被被人稱為「天然氧吧」;山上因其柿樹、梨樹、棗樹等,被譽為「天然果樹博物館」和「花果山」。近幾年來,曹家寨村群眾沿山栽植蘋果、核桃、甜杏等特色林果1700多畝,做優「生態名片」,建設「綠色銀行」,為發展鄉村旅遊奠定了基礎,同時,村裡正在申報蟠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
一座蔥鬱厚重的大山,一個生機勃勃的村落,一群追求幸福的村民,所謂「經歷風雨,方見彩虹」,這裡給人們做出了最好詮釋。也還是那一座山,也還是那一個村,一代代的曹家寨人靠山吃山、與山相依,同時又用自身的力量守護著、耕耘著這座大山,不斷抒寫著這山這村這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