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村那人

2021-02-17 愛寧陽


立秋剛過,可這天兒依然炎熱,來到蟠龍山上,我們感到一派豐收的景象:草果、梨、核桃、慄子等果子成熟在望,山上的黑松、柿子樹以及各種樹木遮天避日,一條水泥路纏繞在半山腰,車行其中,若有似無,路看似盡頭卻又柳暗花明。

那傳說中的「蟠龍玉洞」和「杏嶺丹霏」又在何處呢?正在我們納悶的時候,忽然就看到了一處臺階,據說有99級,拾級而上,一處仿古建築映入眼帘,旁邊是寫有「蟠龍玉洞」的一處洞穴,東邊是撰寫在石頭上的兩篇詩作。

「杏嶺丹霏」就位於蟠龍玉洞的東南方,只有等到春天杏花開放的時候才能出現。對於「蟠龍玉洞」,清人黃恩彤贊曰:「懸瀑吟風籟,平池舞雪湍。靈源冬不涸,始信有龍蟠。」清代寧陽著名文人寧訥在蟠龍玉洞留詩一首,「風嶺之陰虎埠陽,蟠龍山勢距中央。煙霾古洞千年黑,壁掛飛泉一脈長。」

蟠龍山位於神童山森林公園西北部,山地面積3908畝,森林覆蓋率90%以上,蟠龍山蒼松翠柏、奇石遍布,舊時還有普照寺、九龍池、勵士亭、王母池等景點。

玉皇山上玉皇洞,前邊有磚紅叉,後來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立四新、破四舊的時候炸了,莊西邊有個普照寺,李憲昌還有這個普照寺的圖。

我們來到了李憲昌的家裡,1998年編修的《李氏宗譜》中,有繪製的那些過去景點的畫圖,一幅幅圖片,講述著舊時的記憶,讓人感覺到恍若隔世,卻似乎又在昨天。

蟠龍山陽有一個村落,名叫曹家寨村,這個村子是怎麼由來的,與這座大山又有著怎麼的故事呢?有一個傳說,這個蟠龍山是二郎神一挑子挑來的,他當時挑來的一個是蟠龍山,東邊是鳳凰山,並且亂石那邊有一個二郎腳花,前沿村上的那個小山就是二郎神揢搭出小山。

據記載,明朝永樂年間花甲之年的曹氏先祖帶領四子兩女在此佔山定居,取名「臥虎莊」,後來改為「曹佔山」、「曹家山」,最後定名「曹家寨」,延續至今。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毛主席提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號召,對於生活在這裡的曹家寨村人來說,面對貧瘠的荒山,他們開始了行動。

目前,蟠龍山因其植被被人稱為「天然氧吧」;山上因其柿樹、梨樹、棗樹等,被譽為「天然果樹博物館」和「花果山」。近幾年來,曹家寨村群眾沿山栽植蘋果、核桃、甜杏等特色林果1700多畝,做優「生態名片」,建設「綠色銀行」,為發展鄉村旅遊奠定了基礎,同時,村裡正在申報蟠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

一座蔥鬱厚重的大山,一個生機勃勃的村落,一群追求幸福的村民,所謂「經歷風雨,方見彩虹」,這裡給人們做出了最好詮釋。也還是那一座山,也還是那一個村,一代代的曹家寨人靠山吃山、與山相依,同時又用自身的力量守護著、耕耘著這座大山,不斷抒寫著這山這村這人的新篇章。

相關焦點

  • 那山那水那古村
    為村人提供生活用水。冬暖夏涼,清冽甘甜,不溢不落,俯視如鏡,故名「鏡泉」。鏡泉周邊的石條上千年,至今紋絲不動,極其牢固,水池旁邊的捶布石歷經千秋,平整如初。只見水面清冽,古樹倒映,枝節畢現。時任滇池縣委副書記的劉冰在這裡居住半年之久,配合陳謝大軍指揮了小孤山戰鬥,殲滅胡宗南部隊500餘人。
  • 《那山、那路、那屋、那人》——黃澤寧
    那山不高, 因為它特別...... 那路清晰, 蛇形盤伸, 將那山當作畫紙, 肆意延筆。 那路盡頭, 剎然停止。 駐足入簾......
  • 記錄那山那人那村!開化攝影師用情定格故鄉影像
    「多些這樣的攝影師,開化的美景會讓更多人知道!」「家鄉像是五味瓶,有香甜與苦澀,更有嚮往與祝福。蘇莊72個村,個個都去過,值得驕傲!」近日,餘志明將照片整理後發上了網,不僅驚豔了網友,也讓開化本地人大加讚賞。在鏡頭裡發現被忽視的家鄉美景「攝影是我的職業,更是我的愛好。
  • 巍巍太行 那山那水那古村
    太行山裡,山有山的故事,水有水的韻味,村有村的傳說,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而來。昔日礦區變身大景區「武安之太行,不同於別處之太行:武安的太行,自有一種中原龍脊的雄壯,又有一種百轉千回的靈秀,更有一種回味悠長的韻味……」前不久,在首屆太行民宿產業發展會議上,武安市市長強延峰的推介詞,讓人們想像不到,武安曾是一座工業之城、鋼鐵之城。
  • 【我曬我村】那山那'海'那人,美麗新維豐
    俯視維豐如嬰兒般安詳的躺在群山的懷抱中。如今那座山,山上那些路.       2017-2019年間在市林業局駐村工作隊、尖刀班的組織下,全村總投入資金近800萬元,新修公路10.5公裡,整修擴建及硬化公路19.9公裡。現維豐村共4條出村公路,村內循環、組與組之間連接暢通無阻。
  • 那山,那人,那歌——沒有比人更高的山
    點開這首由湖南省委基層黨建辦與湖南廣電聯合製作歌曲《牽著春風進山村》,聽後讓人耳目一新、振奮人心。這是一首歌聲婉轉、節奏歡愉的民族歌曲,以湘西秀美山水為背景,以十八洞村等地為拍攝點,一幕幕慢慢鋪開了近年來扶貧幹部與貧困村民的感人故事和山村巨變。短短5分鐘,不僅唱出了7千萬湖湘兒女緊跟中央走、打贏扶貧攻堅戰的壯志豪氣,而且唱出了湘西人民自力更生、敢想敢幹的血氣方剛。 那山。
  • 《那山那人那狗》那山靜默無言,那人溫情相伴,那狗卻不是我
    踏過光滑水亮的青石板小巷、踏過村口的青石小橋、走過小窄山路,遠處霧靄親吻山野、走過林間小徑,蟲鳴偶爾陣陣……在這個兒子初來乍到上任鄉村郵員的第一天,在這個父親卸下重任陪同兒子熟悉路線的最後一天,兩人一前一後緩慢而行,那條叫做」老二「的狗歡快蹦躍。
  • 老家的那山那水
    老家的那山那水 文/李洪玲 在雲貴高原旅遊,飽覽了七彩雲南秀美的山川,徜徉在古色古香的麗江古鎮,徘徊在西南邊陲的茶馬古道……此刻,使我不禁想起了那山那水,那莊那疃,那人那事--我的家鄉、膠東半島萊陽丁字灣畔的一個叫西蒲的山村裡
  • 槍桿巖:那山 那水 那人 那事
    因山,因水,槍桿巖特別。鬼斧神工的造化,不僅成就槍桿巖不可複製的孤峰,也成就槍桿巖周邊的危崖暗流——竹葉溝的溪流在槍桿巖下注入彭家洞,出洞流入達那河,抬頭看了一眼天空,又一頭鑽進天生橋下的伏流,流過「洞內有洞、天外有天」的九洞天;五指山的餘脈崔嵬而下,在槍桿巖對面造就手扒巖,再往前,誕生了梯子巖,它們無不壑幽崖峭、無不水媚山雄。
  • 【三秦文學】那山,那谷,那人
    那山叫狄青山,那谷稱重耳谷,上山下谷,谷山相襯,位於子長市高臺鄉。那山,是巍峨的。高聳入雲,屹立於黃土高原之巔,一覽眾山小,流雲飛渡日。站在峰頂遠眺,清風徐徐,四周層巒疊嶂,雲蒸霞蔚,煙嵐如畫,北國風光盡在眼前,高原景致滌蕩心胸,凡塵俗事瞬間拋之,眼前豁然開朗。
  • 美麗鄉村建設,溫州鹿城區山福鎮的那山那水那人
    旅遊體驗師用鏡頭尋找「鄉情鄉約鄉韻,那山那水那人」,山福鎮第二期主題攝影志願服務走進金岙村和江南上村,一幕幕感人的瞬間留住心底。八月的驕陽,火辣辣地灑向大地,走在路上,感到熱浪滾滾。但對我們志願者來說我們那一顆公益的熱心更熱。
  • 那山那草那鳥巢還有那生了病的仙人掌
    最近一直在封村,大部分人都宅在家裡,有的不敢出門,有的不想出門,有的不願出門,戴好口罩,拿上手機到村外走走,邊走邊拍,呼吸一下村外田野間的氣息。童年記憶-求雨山這座山叫求雨山,小時候經常到這裡放牛,那時的山可不像現在這個樣子,山下都是樹,山上有幾塊開荒出來的地,春天地裡長滿了莊家,放牛時,只要看好牛別吃著別人家的莊家就可以了,牛口渴時會跑到山下的水塘裡飲水,放牛娃就可以到樹林裡玩耍了。
  • 夜明村,那山那水那些人
    夜明村,那山那水那些人文/雲外客好久沒去夜明村了,突然想去看看。我給退休的老支書發了一條微信:「小波書記,在村裡嗎?下午想去坐坐。」     「好!兩點半我在村裡等你。」老支書乾脆利索。     梅城出發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永和圩,再往裡走幾公裡就到村口了。
  • 吳銀娟:那山 那路 那村 那茶
    茶園和梯田縱橫交錯,將鳳慶那獨有的「山有多高,水有多高,茶有多高,田有多高」的特點彰顯得淋漓盡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靈人傑,茶是彝家人民的傳家寶。幾千年前,彝家人和茶就結下了生生世世的盟約。界牌人祖祖輩輩都種茶,房前屋後,漫天遍野都栽種著茶樹,甚至一度將茶樹擁有數量的多少當成衡量村裡富裕與否的標誌。
  • 【始豐文苑】那山那村:張家桐,院中有巖的景致
    居山的日子裡,寒山將自己寫下的詩塗寫在巖石上,也刻在毛竹上。月色中,當竹葉投影於巖石上那行詩句的時候,寒山的詩意就從月色中溢出來了。唐朝的寒山著實是一座詩山。 寒巖與明巖為寒山的二個洞穴,明末文學家王思任稱:「寒巖奇,是詩料,明巖巧,是畫料。」二條溪流環抱著寒山,北邊有溪豐始,東邊有茶溪,在二溪交匯處的山下有一個村莊,稱張家桐。
  • 再訪懷集洽水鎮,感受那山那水那情
    2020-09-30 09:48:02 來源: 懷集領域網 舉報   那山那水那情
  • 那山那村,白家大院,還有一些小母雞
    白家大院的白母雞一天很快就過去了,孩子們也去跑山了,就不管雞去那裡了,白家大院東邊靠白家山,白家繁衍幾代人都在一個品字形的大院裡,一戶大人家,區隔成幾十戶人家,裡裡外外都是至親族人和近門親戚晚上暮色漸黑,各自家裡煙嵐升起,媽媽餵完了豬雞,嘴裡呼著,得子,好飯了,得子,好飯了……那群跑山的孩子,伴著暮色和肚子咕咕的叫聲,撒著丫子,從白家山包頂上,飛也似的俯衝下去……
  • 【美文欣賞】《那山,那谷,那人》作者:郭曉
    那山,那谷,那人文∕郭曉  那山叫狄青山,那谷稱重耳谷,上山下谷,谷山相襯,位於子長市高臺鄉。  那山,是巍峨的。那從小生活的殿堂,正為爭權奪利上演著一場血雨腥風、骨肉相殘的大戲。多少人在期待定國安邦,多少人在等待自己的王。那佳人,那自己的母親,那些手足,他們可否無恙?此刻,是否也在望月傷悲,憑欄悵惘?
  • 《那人那山那狗》:堅持不懈的意義
    關於《那人,那山,那狗》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湖南的西南山區裡,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時代和這個地區都很遙遠。影片中的綠色展現了山上的美景,遠處的音樂喚起人們內心的寧靜。我父親在那條危險的山路上走了多年,但他工作努力,沒有得到一個模範工人,沒有得到一個優秀的幹部,最後提前退休了。但是慢慢地當我意識到山裡的人被封鎖時,我想敞開心扉。這五位婆婆以為自己已經走出了大山家庭。當他們拿到「信」時,他們用手輕輕地撫摸信封。雖然信裡只有幾個字,但他們還是很滿意。
  • 《那山那人那狗》:記憶裡總是鬱鬱蔥蔥
    《那山那人那狗》,我能想到關於這部電影的記憶總是鬱鬱蔥蔥,一片翠綠,對於劇情已然模糊,如同電影的海報一般,一片模糊的綠色主調,大概是距離上次觀影時間太過長久的緣故。模糊的記憶裡我卻清晰地記得電影劇情的平淡如常,沒有曲折,沒有強烈的衝突,只有那山,那人,那狗,行走在湘西如畫的鄉間,淡淡的感覺,溫馨的平常,對我的觀影胃口。今天心血來潮重看了此片,也許是年齡漸長,不再單純如少年,當初觀影的感覺如今還在,而今觀影時多了幾分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