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桿巖:那山 那水 那人 那事

2020-12-25 畢節試驗區網

槍桿巖自然風光 (張曉勇 攝)

形勝

因峰取名槍桿巖

槍桿巖,納雍縣化作鄉的一個村,同時還是一個3A景區。

這裡,有直插雲天的孤峰,有不舍晝夜的清流,有入詩入畫的巉巖,有可圈可點的民俗。

孤峰叫槍桿巖,村名就是因其而名。

傳說,當地曾有百步穿楊的槍手,與外人比試槍法時,常以孤峰上的灌木為靶。因一次次賽槍,孤峰就得名槍桿巖。等到要給行政區劃意義上的村寨命名,當地人懶得多想,就取名「槍桿巖」。

槍桿巖下的竹葉溝,也是寫實的取名。

一澗溪水,兩岸修竹,四季黃昏,百歲古寨,千年民俗,萬載日月,在這裡集納成大美地理、沉澱出崢嶸歷史。

「江南千條水,雲貴萬重山,五百年後看,雲貴勝江南。」槍桿巖今天的大美,早被大明開國名相劉伯溫一語言中。

因山,因水,槍桿巖特別。

鬼斧神工的造化,不僅成就槍桿巖不可複製的孤峰,也成就槍桿巖周邊的危崖暗流——

竹葉溝的溪流在槍桿巖下注入彭家洞,出洞流入達那河,抬頭看了一眼天空,又一頭鑽進天生橋下的伏流,流過「洞內有洞、天外有天」的九洞天;五指山的餘脈崔嵬而下,在槍桿巖對面造就手扒巖,再往前,誕生了梯子巖,它們無不壑幽崖峭、無不水媚山雄。

迎朝暉,送夕陰,槍桿巖像一位老人,獨守千年萬載的山中歲月,默默見證世事人間的滄海桑田。

有山,有水,有峰,有洞,上蒼眷顧化作,化作真可謂是:上天造化,自然傑作!

鉤沉

長徵留下將軍屋

80多年前,掩護紅軍主力撤退的紅九軍團邂逅了槍桿巖。

1935年4月15日,「從奴隸到將軍」的傳奇將領羅炳輝率紅九軍團抵達大方貓場。當地土匪頭目陳志廉、陳全生知悉,聯繫黔軍劉鶴鳴部,意欲偷襲宿營紅軍。

4月16日凌晨,紅軍遇襲,羅炳輝率眾邊戰邊退,向梯子巖撤離。

梯子巖是舊時大方到納雍(時稱大定、大兔場)的必經之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隘口曾立有石碑,銘文云:

金七裡,銀七裡,金銀都在七七裡;

要是誰人識得破,金銀寶貝任他取。

相傳,這段「之」字形驛道為安氏土司所開,開道捐銀有剩,藏於石碑,並銘文以示。後人識破銘文玄機,取走碑藏銀兩。

這個傳說,讓壑幽崖峭的梯子巖附著了更多鄉愁。

驛路上,曾經行走著明清時代或官差或販夫的馬隊,鐵蹄叩擊石梯的「嘚嘚」聲響,演繹著一路的歌舞昇平。

1935年,驛路的歌舞昇平被國軍圍剿紅軍的槍聲打破……

戰剩的紅軍,憑藉梯子巖天險突圍,過手扒巖,抵達槍桿巖苗寨,分頭住到幾戶苗家。槍桿巖苗寨至今還留有紅軍灶、紅軍井,羅炳輝將軍休整時住過的老屋,至今還被苗家完好保存……

槍聲遠了,孤峰還在。

時光遠了,遺蹟還在。

故人走了,故事還在。

在氤氳的歷史氛圍中、在崢嶸的山光水色中,槍桿巖悄然蛻變。今天,紅色的歷史,綠色的產業,挺拔的孤峰,潺潺的溪水,已讓槍桿巖勇敢地擁抱一個全新的時代!

大觀

九洞天外「衛星景」

無人機航拍視頻顯示,化作鄉抵納村附近,九個排列有序的天坑和洞窟,把蒼茫大地點綴得特別引人注目。

地面觀察發現,千裡烏江流過九個天坑和洞窟,形成了「洞中有水、水中有洞」的地質大觀,隨物賦形的水,在這裡被規範成時隱時現、時急時緩、時靜時動的精靈。

這個地質奇觀,就是2004年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錄的九洞天。

因其地貌囊括了溶蝕旱洞、伏流洞穴、溶蝕塌陷等類型,九洞天故而被稱為喀斯特地貌的「百科全書」。

以一個老大哥寬闊包容的胸懷,九洞天一邊連接高峽平湖的支嘎阿魯湖,一邊銜接烏江第一漂「一線天」峽谷,以及群峰對峙、萬壑爭幽的槍桿巖。

以九洞天為硬核,槍桿巖無疑就是九洞天的「衛星景區」。

上天造化,自然傑作!

槍桿巖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苗家山村,大自然賜予了它一柱擎天的孤峰「槍桿巖」,歷史賦予了它「烏蒙磅礴走泥丸」的長徵故事,新時代為它迎來了「而今邁步從頭越」的契機。

在槍桿巖村,納雍為鄉村旅遊計,依託「老大哥」九洞天的提攜,打造了苗家銅鼓廣場、紅軍長徵陳列館,復修了紅軍灶、紅軍井、將軍屋,復原了紅軍飲馬泉,在竹葉溝搭建了玻璃天橋,在手扒巖峽谷建起了高空溜索和懸崖棧道,配套了賓館、停車場、遊泳池、採摘園、垂釣湖……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槍桿巖,終於揭開了它山地旅遊打卡地的美麗面紗!

引力

山裡來了山外客

在槍桿巖,苗家漢子粗獷豪放,苗家女子心靈手巧。苗家的蠟染刺繡手工和苗族飛歌傳承,成了他們與這個時代平等對話的自豪元素。

2019年,畢業於貴州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聲樂專業的李俊美來到槍桿巖駐村。來自納雍縣文化廣播電視旅遊局的這位苗族女幹部,在這裡遇到了她的「詩和遠方」。

在這裡,苗族飛歌「一姐」李俊美組建了槍桿巖《嘎夫朵》藝術團,周六周日,教苗族飛歌,教蘆笙,教苗族舞蹈滾山珠,帶出了三名苗族飛歌女徒弟。每有遊客光臨,三名女徒弟往那一站,一身苗裝本是一道風景,飽眼福,張口就來的苗族飛歌一出,遊客如聞天籟,飽耳福。

李俊美還帶領20多戶苗家人種麻、織布、刺繡、製衣。

憑藉景區一場場演出,遊客慕名而來,聽飛歌,看舞蹈,買手工產品……受益的苗家人一說起李俊美,都豎起大拇指:「好岑。」(苗語:真棒)

今年年初,安徽黃山市民革黨員汪程龍一頭「撞」進槍桿巖,就沒離開過,「因為機緣巧合,我來到槍桿巖。這裡,曾經背負著紅九軍團的坎坷和夢想,承載著一代代苗家人的年少與青春,但它卻正在寂寞地老去。然而,這裡有一群扶貧之士,義無反顧地支撐著,成為這個時代最有責任感的群體。我期望,我能夠和他們一道,推動槍桿巖蓬勃發展的時代浪潮,讓鄉村重現年輕。」

李俊美也是民革黨員。汪程龍話語中的「他們」,就包括了民革同仁李俊美。

汪程龍在槍桿巖投入文化建設資金50萬元、鄉村幫扶資金33萬元,還將與他人共同投資建設奇瑞房車營地項目,並且時常在朋友圈常常「曬」故鄉的「徽文化」,更「曬」槍桿巖的景觀、民俗、產業。一個山外的來客,常常把納雍大山裡的鄉愁「曬」得唯美、唯一。

在槍桿巖注入投資的汪程龍說:「我們的努力,遠遠趕不上鄉村老去的速度。於是,我將自己所有的資源與積蓄拿出來與大家分享,希望更多熱愛山區的人們能加入和支持我的願景,配合我一起行動,讓振興槍桿巖不再是空談,而是你我都可以融入的尋常。」

汪程龍對槍桿巖的明天充滿信心:「在這樣一個高歌猛進、一日千裡的時代,我願做一個『負薪』者,負眾人之所冀,拾撿歷史,重現槍桿巖之美。」

責任編輯: 張河源

相關焦點

  • 那山那谷那水
    而今日的那山、那水、那谷歷盡千年萬年之後。 還是那樣叮咚作響,只不過她野性的美,她的嘶吼,她的滄桑已被圈養成人文的修飾,但徜徉其中時所有未經雕琢的,無時無刻不在衝刷著她的熱情。 探其谷、山、水源頭時,她們的幽深、陡峭、平緩在光滑的石壁中延伸,一直消失在清冽山泉的汨汨中,水底青苔的匍匐中,谷頂樹木的交錯掩映中。
  • 老家的那山那水
    老家的那山那水 文/李洪玲 在雲貴高原旅遊,飽覽了七彩雲南秀美的山川,徜徉在古色古香的麗江古鎮,徘徊在西南邊陲的茶馬古道……此刻,使我不禁想起了那山那水,那莊那疃,那人那事--我的家鄉、膠東半島萊陽丁字灣畔的一個叫西蒲的山村裡
  • 《1980年代的愛情》:那山、那水、那人,那雲、那天,那情
    因為同樣是霍建起導演的另外一部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不僅色調優美,畫面精美,而且在國內外榮獲諸多大獎。因此,文章的標題就借用了這部電影名字的起法,那山、那水、那人,那雲、那天,那情。山,水,人電影中營造出的世界,位於湖北利川,環境優美,風景迤邐。對於戀愛中的情侶來說,這裡絕對是一個適合觀賞的旅遊勝地。電影中雨波和麗雯的故事,也是從這裡開始。
  • 推薦|那山,那水,那人,那片碧綠的大草原
    那山溫婉的輪廓,連綿不斷,繁密的青草輕輕落在矮矮的山包上,遠眺而去,宛如微微漾起的層層碧波。白雲恣意地徜徉在頭頂的蔚藍中,在無垠的碧波上投下一片片倒影,於是,便成了地上的羊群。此時,這片草原的群山又會早早回歸寂靜,只留下半彎月牙,漫天繁星,以及迴蕩在空曠草原的頭狼的嚎叫……那水沒有江湖的波瀾壯闊,亦沒有大洋的海納百川,內蒙古大草原上,最多的,或許只有曲曲折折,潺潺而動的小河,以及澄明如鏡,靜靜守候在草原一旁的湖泊。
  • 那山那水那草原
    那山那水那草原拈花一笑我想去遼闊的那拉提草原走一走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看花兒在陽光下綻放追逐落日觸摸星星把心事放飛
  • 【三秦文學】那山,那谷,那人
    那山叫狄青山,那谷稱重耳谷,上山下谷,谷山相襯,位於子長市高臺鄉。那山,是巍峨的。高聳入雲,屹立於黃土高原之巔,一覽眾山小,流雲飛渡日。站在峰頂遠眺,清風徐徐,四周層巒疊嶂,雲蒸霞蔚,煙嵐如畫,北國風光盡在眼前,高原景致滌蕩心胸,凡塵俗事瞬間拋之,眼前豁然開朗。
  • 夜明村,那山那水那些人
    夜明村,那山那水那些人文/雲外客好久沒去夜明村了,突然想去看看。我給退休的老支書發了一條微信:「小波書記,在村裡嗎?下午想去坐坐。」     「好!兩點半我在村裡等你。」老支書乾脆利索。     梅城出發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永和圩,再往裡走幾公裡就到村口了。
  • 難忘家鄉的那山那水
    這裡有一塊分水寶地,傳說是穆桂英掛帥傳令楊文廣做徵討先鋒之地,後來為了紀念這件事叫「傳兒地」。也許是真有其事,要不然傳兒地怎麼會挖出一缸銅錢呢!那是時我正上小學四年級,學校規定一天放三趟學,九點放學吃乾糧時聽人說曹家溝挖出銅錢搶歡了,我們趕去湊熱鬧。學校坐落在東臺梁山腳下,距傳兒地一裡路。
  • 美麗鄉村建設,溫州鹿城區山福鎮的那山那水那人
    旅遊體驗師用鏡頭尋找「鄉情鄉約鄉韻,那山那水那人」,山福鎮第二期主題攝影志願服務走進金岙村和江南上村,一幕幕感人的瞬間留住心底。八月的驕陽,火辣辣地灑向大地,走在路上,感到熱浪滾滾。但對我們志願者來說我們那一顆公益的熱心更熱。
  • 那山那水那人,大連莊河優聖美地雲盤谷一日遊
    工作之餘的休閒聖地,可以相約上好友或一家人出行,來這裡感受山的美、水的綠,領略這裡的風光,品嘗地道的農家菜。在這裡,清晨叫醒你的不是鬧鐘而是農家院子裡的大公雞。農村早晨的空氣特別新鮮,如若睡不著,可以早點起床來感受一下鄉土的氣息。這裡的人們很樸實,鄉村的院子裡都會種滿蔬菜:小蔥、大白菜、土豆、地瓜、芸豆、茄子等。
  • 臨沂市沂南小九寨溝——那院、那水、那山
    我很幸運身為臨沂人,臨沂地大物博,在我們臨沂就有一個小九寨溝——三山溝·石崇崮。在這裡有充滿田園風光的院落;有飛流直下,澎湃咆哮的瀑布;有如世外桃源的深山大峪,在這裡可以滿足你對大自然的一切幻想!鄉村石碾鄉野藩籬二、那水
  • 那山那水那古村
    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時任滇池縣委副書記的劉冰在這裡居住半年之久,配合陳謝大軍指揮了小孤山戰鬥,殲滅胡宗南部隊500餘人。古時古村為火神唱山戲,每年從正月十五開始,一直唱到農曆三月十一。小確幸:「重慶杯」第四屆《中國最美遊記》入圍作品: 那山那水那古村
  • 【美文欣賞】《那山,那谷,那人》作者:郭曉
    那山,那谷,那人文∕郭曉  那山叫狄青山,那谷稱重耳谷,上山下谷,谷山相襯,位於子長市高臺鄉。  那山,是巍峨的。高聳入雲,屹立於黃土高原之巔,一覽眾山小,流雲飛渡日。站在峰頂遠眺,清風徐徐,四周層巒疊嶂,雲蒸霞蔚,煙嵐如畫,北國風光盡在眼前,高原景致滌蕩心胸,凡塵俗事瞬間拋之,眼前豁然開朗。  殘陽如血,蒼茫暮色裡,晉重耳曾在此向東惆悵眺望,愁腸百結。逃亡異國他鄉,重巒疊嶂外,故國可否無恙?
  • 那山,那水,那茶
    古往今來,多少人在談論這個問題,多少文章在闡述人生的道理。其實,人生說來也很簡單,它不過是一次單程旅行。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說到武夷山,大部分人第一反應就是有著丹霞地貌被稱為福建第一名山的小武夷。
  • 湘西的那山,那水,那橋
    青翠欲滴的山上被白色的大字點睛了,山仿佛都站起來了,你走它也走,走出好遠還能看到那些標語。小時候總想是那座山在移動嗎?跟著我走嗎?現在才明白原來是貼的那些字、寫的那些標語是寫在山頂上的,所以走很遠還能看到。
  • 《那山那人那狗》那山靜默無言,那人溫情相伴,那狗卻不是我
    踏過光滑水亮的青石板小巷、踏過村口的青石小橋、走過小窄山路,遠處霧靄親吻山野、走過林間小徑,蟲鳴偶爾陣陣……在這個兒子初來乍到上任鄉村郵員的第一天,在這個父親卸下重任陪同兒子熟悉路線的最後一天,兩人一前一後緩慢而行,那條叫做」老二「的狗歡快蹦躍。
  • 那山,那水,那是我的家鄉
    有人問起我是哪裡人,我告訴他是有山有水的地方,那裡空氣清新,那裡民風樸素,我的家鄉就是河北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有山有水的「世外桃源」 我的家鄉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比如山水相間的潘家口水庫,親近大自然的都山,佛家聖地萬塔黃崖(讀nie)…… 潘家口水庫,它是國家「引灤入津」的重要工程,水庫面積72平方公裡,在總容量29.3億立方米,整個水庫怪石林立,山高嶺峻,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
  • 再訪懷集洽水鎮,感受那山那水那情
    2020-09-30 09:48:02 來源: 懷集領域網 舉報   那山那水那情
  • 《那山、那路、那屋、那人》——黃澤寧
    那山不高, 因為它特別...... 它是山裡山; 那路不寬, 因為它崎嶇...... 羊腸小道。 那山光禿, 草木零稀。
  • 閬中天宮院:那山、那水、那一片人間仙境
    那山、那水、那一片人間仙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心中的桃花源。而我心中的桃花源是一處: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家家有花、人人有愛、可以讓我心停留的地方。你心中的桃花源是否和我一樣呢?它坐落在山水之間,山、水、古建築群融為一體,自然天成,既藏風又聚氣,觀星象、習術數、擇福地,好一塊山水寶地。這裡山勢延綿起伏、雲蒸霧繞,好似天帝、神仙居住的宮殿...輕輕地跨入幽靜的山門,一陣輕風掀起了我的紗裙;清脆的鳥鳴聲縈繞在我耳旁;一縷清澈的陽光透過神秘的大殿,帶我進入了這座神奇的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