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紹興晚報的報導:
近日,有大學退休教師向本報反映,因為兒女都不在本地工作,生活頗為寂寞,是否能幫助像他這樣的老人尋找一門「親戚」?他們想邀請勤學厚道有共同話題的年輕人,能經常來家裡坐一坐,幫忙整理一下回憶錄,教一教兩老使用微信,為家中帶來青年人的朝氣,而他們也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經驗、社會資源和年輕人共享,大家互幫互助。
帶著這位退休教師的「求助」,記者在「朋友圈」進行了採訪。出乎意料的是,和高知老人「結親戚」這件事,不僅學生願意,剛參加工作的小年輕願意,就連孩子已經上大學的中年夫妻也願意。
A
高知老人想「結對」 「接招」的人很多
「如果有這樣的高知老人願意和我『結親戚』的話,我可以用我的專業知識,給他們提供生活保健服務、用藥常識指導。至於老人家能給我什麼幫助,我沒想過,老人家也不用考慮。」紹興文理學院學生會副主席朱佳雯告訴記者,打字、整理文檔,是年輕人都會的,但自己是學醫的,幫助老人有優勢。平時就熱心公益的朱佳雯說,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大學生一般晚上和周末是自由安排的,一周去看老人家一次沒問題,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去兩次。
剛在寧波北侖一所中學擔任語文老師的應屆大學畢業生竹睿韜告訴記者,作為紹興人,現在嘗到當外地人的滋味了,如果身邊有位居住在本地的長輩交流指導就好了,如果能有這樣的寧波老人願意和自己「結對」,那自己一定會非常樂意,老人人生經驗豐富,在交流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兒子在國外讀大學的程力夫婦,覺得與高知老人「結親戚」,他們比年輕人更有優勢。首先夫妻倆時間相對充裕,可以更多陪伴老人;其次,比起年輕人,他們能幫助高知老人的資源更豐富,用車、用人都沒問題。至於圖什麼?程力說,圖個熱鬧。另外,近朱者赤,在高知老人身邊感受文化薰陶就夠了。
B
同道中人在哪呢? 高知老人盼「知音」
就這個問題,記者也採訪了一些退休的「高知」老人。紹興文理學院社會學教授夏國英告訴記者,自己已經73歲了,一直都在從事兒童劇創作,以及國家非遺項目「紹興童謠的傳承創新探索」。但是兒子對這些沒有多大興趣,有他自己的事業在忙碌。如果有有志於兒童劇創作或紹興童謠傳承創新的年輕人,願意每周抽兩三小時時間與他交流,他會很願意分享自己的專業知識。夏國英說,對於外地來紹工作的新紹興人,這樣的「結對」還可以給對方帶來本地人脈資源,幫助對方更好地了解紹興的風土人情。時間長了,如果大家各方面合得來,還可以成「親戚」。
70多歲的徐先生是一位從事非遺傳承的工藝美術師,對於「結親戚」「結對」的提議,他也很贊成。他表示,如果有對工藝美術感興趣的年輕人,能經常來幫自己打打「下手」,的確可以學到不少真材實料的東西。同時,藉助年輕人的活力,減少自己的體力勞作,能讓自己發揮更大的價值。
83歲的徐先生,25年前是青海機械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已退休在家鄉紹興養老多年。他說,這些年來,自己一直在圖書館閱讀農業工程方面的專業書籍,如果有年輕人和自己來探討這方面的專業問題,那就太令人高興了。只可惜,在紹興多年,還沒有遇上同道中人。希望這樣的「結對」能有反響,讓許多有一定學問的老同志,退休後能把自己的經驗、學識傳授給年輕人。
也有老教授表示,從雙方需求來看,這樣的「結親戚」或「結對」,是不是可以有一個牽頭單位作為中介,對老人的學識、特長、性格有一個綜合評估。同時,對於那些想接「招」中青年的學識、特長、性格、條件也進行一個評估,從而對雙方進行「配對」。這些資料進一個「庫」,如果經過一段時間,雙方還想與其他人「結對」,也可以進行調整、增補。這樣一來,可以促進文化傳承,同時使老知識分子得到一定的感情慰藉,雙方實現資源互補。
「與老人『結對』,我們要想得周全,老人的安全問題至關重要,無論是財產安全,還是人身安全,都值得我們關注。這就需要有一個組織來審核參與者的資質,在保護老人的同時,也對其他參與者進行保護。」王思源來自河南,現在是紹興文理學院學生會外聯部部長,作為在外省上學的年輕人,他個人很希望父母身邊能有自己這樣的同齡人陪著他們,如果紹興有這樣的「結對」機會,他也非常願意參與其中。同時,王思源強調,一定要有一個組織來審核參與者的資質,保證「結對」雙方的安全,防患於未然。
來自紹興市民政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紹興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114萬,老齡化程度達25.51%,老年大學在紹興一座難求。有關人士表示,這樣的「結對」,有助於緩解老年人對老年大學的緊迫需求。我市資深心理諮詢師王越說,越是文化修養高的老年人,文化交流、社會活動的需求越強烈,同時他們本身也具有創造文化價值、傳播文化影響的能力。老年人除了關心身體健康,更想改善的是精神孤獨的問題,這樣的「結對」可以大大緩解他們晚年的焦慮,老中青各取所需,是不錯的資源整合。幫助退休知識分子「結親戚」「結對」的活動,在人口老齡化的當下,有積極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