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走在大街上,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能看到一家店,上寫「黃燜雞米飯」,從原本的魯菜系的名菜「黃燜雞」,經過設計改良演變而來,充分發揮了雞肉的鮮嫩和湯汁的香美,形成了一種大眾喜愛的美食,也隨之成了一種商業加盟的模式。
簡單美味,出餐快捷,對場地要求不高,適合做外賣品類,黃燜雞米飯的這些特點讓它迅速風靡大江南北,即使在目前遍地是加盟店的情況下,很多商家仍有一席生存之地。
而大家接觸的黃燜雞,可能更多地是現在的加盟店裡吃到的,改良後的產品,那麼它原本的做法是什麼樣子的?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
我們今天不說過多的話題,就單純探索一下黃燜雞米飯的做法,可以用兩種做法來比較,一種是我收藏的魯菜老菜譜(1975年,夠傳統的)上的黃燜雞,原貌是重點;另外是我們自己的黃燜雞配方,香料和醬料是重點。
第一部分:正統做法
傳統魯菜的黃燜雞,用到的香料等不多,可能更多地藉助的是香料的本味。
菜譜實錄,原來的菜譜上用的是兩、錢、分的計量單位,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換算成大家都熟悉的克。
原料:小雛雞1隻,約1斤左右;
配料:甜麵醬30克,蔥片25克,薑片5克,醬油25克,清湯8兩,花椒1克,八角3克,紹酒25克,精鹽2克,溼澱粉30克,花生油1斤半消耗1兩,花椒油5克。
做法:將處理好的雞洗淨,從脊骨處劈為兩片,剁去嘴尖和爪,用甜麵醬15克(1半)浸漬,再用溼澱粉15克(1半)沾勻。
炒勺內放入花生油,在中火上燒至六成熱時,將雞入油炸1分鐘,雞皮成黃色撈出,倒出油;
炒勺放入油約15克,加進蔥、姜、八角、花椒,炸出香味後,加入剩餘甜麵醬略炒,再放醬油10克,清湯,精鹽,然後將雞塊放入鍋內,燒開後撇去浮沫,移到小火上,加蓋燜燉10分鐘,至湯汁去一半時撈出;
抽去脊椎,大腿骨,肉皮面朝下,放在案板上,剁為三分寬的長方塊原樣擺入盤內,再將燉雞的餘湯倒上,放入蒸鍋用旺火蒸20分鐘取出,原湯潷出,雞肉扣入盤內。
將蒸雞的原湯倒入炒勺,加入醬油、紹酒、燒沸撇去浮沫,溼澱粉勾芡,淋入花椒油,澆在雞上即可。
成菜特色,菜汁紅潤發亮,雞肉酥爛香濃。
以上就是黃燜雞最正統的做法,也就是它的原貌,工序很多,但看的過程中都感覺好吃,哈哈!
第二部分:現在做法
這也是我們一直在使用的黃燜雞米飯的配方,家庭做與餐館做都有不錯的效果,可能和加盟店做的黃燜雞就差一些商業調料。
先說重點:
香料包配比:八角4克,白芷3克,良姜3克,桂皮2克,小茴香2克。
醬料配比:A料:甜麵醬、黃豆醬各75克,芝麻醬30克,老抽,白糖各30克,生抽150克,咖喱粉8克,古越龍山20克
B料:海天蠔油70克,自磨白胡椒粉10克,雞粉5克。
以上配料量是以雞腿肉2.5斤來配比的。
配料:白糖50克,蔥段150克,薑片50克,青椒,香菇適量。
工序:雞塊用冷水浸泡1小時,中途換水,下冷水鍋,加烈酒5克,,薑片20克,焯水,撇淨浮沫,撈出;
雞塊用少許老抽、生抽、料酒,薑片碼一下味,半小時左右;
白糖炒糖色,下入蔥姜、雞塊翻炒到表皮略收緊,出鍋;
雞塊入高壓鍋,放入醬料A,放入蔥段,薑片,香菇,香料包(香料用溫水泡20分鐘,微波爐半分鐘出香),倒入適量溫水,我們一般是用焯肉的原湯,澄清後使用;
高壓鍋出氣後壓5分鐘,自然降溫,開蓋;
把雞塊連湯倒入砂鍋,放入青椒塊,大火收汁出鍋前5分鐘放入醬料B,湯汁粘稠關火,燜一下出鍋,佐食米飯就是我們的流行小吃,黃燜雞米飯。
以上是我給大家分享的兩種傳統與現代對比的黃燜雞做法,都是乾貨,喜歡美食的朋友,可以比較一下這個改良的過程,看看其中藏著配方設計的什麼秘密。
自然門美食e族 一心一意做價值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