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春
春分與清明之間的蘇州夜,還殘留著一絲料峭的春寒。晚上8點半的觀前街燈火璀璨,遊人不少。九成以上的商店敞開大門迎客,一層口罩,擋不住人們逛街、購物的熱情。
蘇州夜市,向來繁華,老底子的蘇州夜市究竟是怎樣一幅畫面?從古代詩人留下的詩句中,可以窺見一斑。那一年,白居易在蘇州刺史任上送一位好朋友去常州做官,他在城裡宴請好友,暢飲達旦,傍晚把他送上了船,出閶門沿大運河往楓橋、滸墅關而去,一路話別,捨不得下船,一直送到望亭。一路走過,只見船上的漁火與兩岸的燈光互相映照,溢彩流光。白居易在詩中寫道:「燈火穿村市,笙歌上驛樓;何言五十裡,已不屬蘇州。」
數十年後,杜荀鶴送友人去蘇州遊覽,他告訴友人說,蘇州是個很美麗繁華的城市,到了那裡,你會看見夜市上,人們還在燈下討價還價買賣菱角、塘藕等土特產,一船船綾羅綢緞從身邊經過,銷往遠方。
如果從唐朝開始算,蘇州的夜市已經延續一千多年了。
範成大是蘇州人,最了解自己老鄉的性格,他在《吳郡志》裡說,蘇州這地方自古繁華,人想得開,捨得花錢,春花秋月之時或者恰逢什麼節日,必須畫船簫鼓、靚妝麗服結伴出遊,而逛夜市是保留節目。
明朝時,閶門至楓橋一帶的市場,各地商賈雲集,交易異常繁忙,白天生意做不完,挑燈夜戰接著開夜市。文徵明的家就住在閶門裡,晚飯後出閶門散步,他目睹了楓橋一帶夜市的繁華。他寫道:「帶城燈火千家市,極目帆檣萬裡船,人語不分塵似海,夜寒初重水生煙。」
你去逛夜市,你不知不覺也成了夜市的一部分。
明清之時,八月十五之夜,虎丘、山塘一帶,蘇州最熱鬧的夜市開張了。岸上的攤販和河中小船競相兜售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錦帆開,牙檣動,百花洲,清波湧……」一輪明月掛上桐樹梢時,虎丘曲會開唱了。山門內外,空氣中飄散著桂花的芳香,碧波倒映著燈火璀璨、佳麗如雲的街道。人們討價還價的聲音,好像在和千人石上的崑曲水磨調相唱和。
老底子的夜市,想必是絢麗璀璨、火樹銀花的吧?儘管那時候還沒有電燈,但是,有豆油,一個燈盞,加一個棉紗做成的燈芯,就是一盞燈了,如果配上燈罩,那就是升級版油燈了。油燈,除了照亮夜色,還能烘託氣氛,帶來遊人如織、紅紅火火的氛圍。
有一種畫舫,仿佛專為夜市而打造的,是夜色市河中流動的餐館和劇院。最大的畫舫,可以容納3桌宴席。畫舫上最搶眼的就是各式各樣的燈籠,有明角燈,有珠子燈,有羅帛燈,多達一百餘盞。水面燈影蕩漾,船上流光飛舞,周邊亮如白晝。人們在船上品嘗美食,欣賞崑曲,歡飲暢談,到半夜才散去。
大船有大船的恢宏排場,小船也有小船的家常趣味。如果你在清朝某個夏天夜晚,來到胥門萬年橋畔,你會見到一場小划子上文人夫婦的小聚會。丈夫叫沈三白,妻子叫陳芸。那天,夫婦倆去吳江辦事,返回蘇州時,太陽已落山,小船就停泊在胥門萬年橋畔。三白夫婦齊動手,把小船所有的窗戶都打開了,又剖開一隻紅瓤西瓜,任清風拂面,瓜香沁人。晚霞將萬年橋罩上了一層紅色輕紗,天色暗下來了,胥江口星星點點都是漁舟燈火。船家姑娘為三白夫婦烹飪了一桌精緻的船菜,三人一起在船頭射覆行酒,夜半時分才盡興而歸。幾天後,一個朋友的夫人向陳芸「舉報」說:「你先生帶著兩個歌伎在萬年橋飲酒,你知道嗎?」陳芸哈哈大笑說:「其中一個『歌伎』就是我啊!」
20世紀30年代初,鄭振鐸來到觀前街逛夜市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飯館生意火爆,一桌難求,走了兩三家,才找到空座。暮色中的觀前街,燈火璀璨,霓虹閃耀,銅的、布的、黑漆金字的招牌,密密匝匝排列在頭頂,一舉手便可觸到幾塊。燈光照射下,茶食店裡的玻璃匣亮晶晶的,裡面精緻的蘇式糖果點心也鑲上了一道彩邊。
蘇州的夜市,不僅聚焦在繁華街市,也浸潤在古城的毛細血管裡,在那些小巷深弄裡,夜市看上去有點寂寞,卻充滿煙火人間的味道。一個人挑著一副駱駝擔,小巧的柴火爐,可以現煮小餛飩,也有賣糖粥、賣豆腐花、賣熱白果、賣銅鍋子熟菱、賣檀香橄欖、賣火腿粽子、賣五香焐酥豆的,而清明前,正是賣醬油熱螺螄的好時節。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叫賣聲,其中的含義,就連小孩子都懂。寂靜的夜晚,長長的一聲叫賣,足以讓尋常巷陌充滿溫情。
蘇州的夜市,就藏在斑駁陸離的街燈霓虹裡,藏在琳琅滿目的吃用商品裡,藏在甜糯溫婉的吳儂軟語裡。
最接地氣的夜市,還要數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露天「觀前夜市」。夜幕降臨,變戲法似的,數千家小攤販一瞬間就把一條800米長的觀前街擠了個密密匝匝。白熾燈下,琳琅滿目的小商品賺來了滿滿的人氣,遊客摩肩接踵,觀前街幾乎水洩不通。
如今,徜徉在這條姑蘇第一商業街,我想,如果在明朝的春夜,我會看見玄妙觀院內,那些盛放的桃花,一枝又一枝越過圍牆,綻放在觀前街上,春風一吹,灑落一地花瓣,就像打翻了一地碎錦。明朝的蘇州人給觀前街起了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叫碎錦街。
碎錦街,繁花似錦的街。對於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夜市來說,這場疫情,或許只是一段小插曲。當你看到一撥撥邊吃烤串邊喝奶茶的年輕人說笑著從身邊走過的時候,你就能感到,暫時被抑制的熱情,帶著一股張力,正在這微寒的春夜蓄勢待發。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