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勝:黃陂出了個葛粉豆絲大王

2020-12-13 搜狐網

  張遠勝出生在黃陂長軒嶺鎮,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小時候,家裡是全灣最窮的一戶,排行老五的他,還曾和母親一起要過飯。他獨自一人上山放牛、砍柴,一擔柴火百把斤,可換1塊8角錢,年幼的張遠勝硬是靠一雙小手,攢足了學費和生活費。

「我這一輩子都很坎坷。」回憶過去,張遠勝依舊平靜:「正是這些,讓我心態泰然,什麼東西都可忍受;機會來臨時,也少了膽怯和猶豫。」葛粉和豆絲,本來都是黃陂鄉間普通之物,但一經張遠勝嫁接,便成了特色美味,生出許多故事來。

  躊躇滿志 興建廠院大舉擴張

  上周六,空氣中瀰漫著泥土的芬芳。張遠勝站在那片被推土機新翻過的黃土地上,伸長了左臂指著不遠處一大片綠地說:「這是我剛剛為公司拿下的一塊地,將來,佔地15畝的新廠房將在這裡拔地而起。」邊分頭,穿著潔淨的白襯衫,習慣性將袖管捲起一半,講起自己今年的發展規劃,他顯得神採奕奕。葛粉豆絲的生產車間,設在張家灣的羊角山下。當初資金不足,他將生產車間安在這山窪窪裡,可後來卻發現,這裡有足夠其事業發展的空間:廣袤的土地。歷時兩年,車間已從最初的80平方米,長大了4倍。廠房由張遠勝親自設計,非常實用。一樓包裝車間地面和牆壁全部貼了瓷磚,以保證衛生;二樓儲藏室安裝著兩盞殺菌紫外線燈。目前的廠房規模,一年只能生產10萬噸葛粉豆絲,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張遠勝稱,由於產量有限,他的葛粉豆絲僅供木蘭景區等四個銷售點,及當地行政部門團購定貨的量,根本沒法銷往市內,更別提其他城市了。既然做出了路子,就不能只守不攻,擴大生產規模勢在必行。

  不忍被「棄」 挾鄉土資源踏上創業路

  長軒嶺鎮盛產葛根,葛根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材,《本草綱目》說,葛根味甘、辛、無毒。具有生津止渴、解毒療瘡等功效。當地一家企業的葛粉甚至已遠銷國外。黃陂人愛吃豆絲,傳統的豆絲由大米、綠豆等磨製而成。用葛粉做豆絲會怎麼樣?不止一次,這個念頭在張遠勝腦海裡跳躍。他決定自己在家研製葛粉豆絲的製作配方。葛粉、鮮大米、麵粉、黃豆、綠豆……聽起來,將這些原料摻和在一起,再加上傳統的手工藝就可做出豆絲,但事實上並非易事。「每一種配料所佔的比例、不同的季節、氣溫的高低變化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產品配方。」至今張遠勝都將葛粉豆絲的配方秘訣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偶爾有急事出門,才會將當日的配方寫在紙條上,交給老婆操辦。」2001年到2002年間,張遠勝還在鎮上開麻木。一邊抽時間研製配方,一邊抽空外出考察市場:走遍海口、上海、北京、哈爾濱等諸多城市,他發現,有些地方有葛粉出售,銷量不錯,可無葛粉豆絲。2003年,張遠勝著魔似的要搞葛粉加工廠,武漢一位親戚得知,信誓旦旦:「你只管搞,我幫你包銷。」張遠勝也信心十足:人無我有,一定會賣出好價錢。家裡僅有積蓄3.6萬元,女兒大學還沒有畢業、兒子還在讀初中,妻子哭著跟他鬧:「萬一虧了,這一大家子人,該麼辦?」張遠勝不信邪,覺得這也許是他這輩子最後一次創業的機會,如果不牢牢把握住,將遺憾終身。那年11月,張遠勝揣著全部積蓄,在長軒嶺鎮親戚家租了間100平米的房子,請了五六個工人,開始生產葛粉豆絲。

  摸準定位 「特產禮品化」敲開市場

  成功常由失敗開始。首批2噸葛粉豆絲出產後,張遠勝興衝衝拎了一大箱找到那位親戚品嘗。這一次,對方卻絕口不提包銷之事。張遠勝急了,連忙質問,對方一聲嘆息:「你還是自己想辦法吧。」望著屋裡堆積如山的豆絲,張遠勝傻了眼。一屋子的豆絲開始黴變。最後3.6萬元辛苦做出的貨,全部扔到水塘,餵了魚。親戚擔心他付不起房租,將他的生產工具扔出出租屋。「認準了的路就一定要走下去,否則就說明這個人懦弱無能。」張遠勝堅信將葛粉做成豆絲是一條光明大道。儘管反對的聲音像潮水一樣向他襲來,他還是頂住了。那是一段異常艱辛的歲月。2004年春,張遠勝向信用社申請了1.5萬元的小額貸款,又向親戚朋友東挪西湊了2萬元。為了避免再次被人趕出出租屋,他在羊角山腳下選了一塊農田,自己蓋起了80平米的廠房。這一次,他沒有想著要依靠任何人。產品生產出來後,張遠勝在包裝盒上打上了自己的廠址和聯繫電話。隨後,他像一個狂人,風裡來雨裡去,騎著三輪車到處推銷自己的產品。舊同事在木蘭山腳下開了間茶莊,張遠勝找他幫忙借道銷售:能賣就賣,賣不掉退貨。以同樣方式,他還說服了其他幾家糧油店老闆。一個月後,糧油店裡一件都沒賣掉,而茶莊喜獲捷報。由於地處風景區,來往遊客走時都要帶點當地土特產回家,茶莊的30箱貨全部賣光。葛粉豆絲賣10塊錢/500克,是普通豆絲的好幾倍,普通市民根本不會消費,而作為饋贈親友的土特產,卻是不錯的選擇。張遠勝將目光盯上了機關單位:區水務局、工商局、財政局……當地的大型企業最後都成了其產品團購的主要單位。葛粉豆絲久煮不爛、爽滑潤口,且四季均可食用。不少遊客慕名購買。張遠勝的葛粉豆絲,當年銷量超過3萬噸。2005年超過10萬噸。張遠勝事業三大關鍵詞葛粉豆絲走上正軌,張遠勝的家庭也日益幸福。女兒正在讀園林學博士、兒子念高中,將來想從事傳媒工作。他們的理想,均與葛粉無關。張遠勝並不強求,「這是我自己的事業,應該由我來堅守。」憧憬葛粉豆絲的將來,張遠勝離不開三個重要詞彙:註冊商標豆絲熱銷,很快遭人眼紅,一時間假冒產品層出不窮。據當地工商部門介紹,當時共查獲了三家制假窩點。張遠勝說,有些豆絲根本未加葛粉;有的因成份不對煮成「糊湯粉」。「更糟糕的是他們均打著羊角山圓圓食品廠的牌子,這樣一來,會把我的牌子糟蹋了。」張遠勝提出「木蘭羊角山」商標的註冊申請。在其最新的包裝盒左上角,已打上了商標標識。「一旦獲得商標註冊證,我的豆絲也就穿上了防偽衣。」進超市好東西需大天地,張遠勝深知不能將葛粉豆絲囿於黃陂。「如果不佔領先機,被人後來居上,就只有死路一條。」張遠勝不無憂慮。目前,他已與中百倉儲、武商量販等大型超市達成協議,不久葛粉豆絲將大舉鋪向武漢超市貨架。銷售高手「21世紀缺的是什麼?人才。」這句經典臺詞對張遠勝啟發甚大。前不久,張遠勝開出6萬元年薪,徵招銷售高手,應者雲集。經過面試篩選,最終確定了兩名女孩:一個是湖北大學本科生,另一個是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生。「女孩子更加細緻。」張遠勝說,有了她們,相信不久的將來,「木蘭羊角山」葛粉豆絲,將揮舞「羊角」,走向全國、拱出國門。記者陳小敏實習生 楊欣 通訊員 胡沛 抗美

相關焦點

  • 黃陂人話豆絲
    酒過三巡,服務員端上一盆飄著青菜的臘肉米糊,問服務員,我們點的是豆絲,你咋上米粉糊?答曰:這便是臘肉豆絲!朋友們哄然大笑,說,你也真是,在外面還想吃到正宗的黃陂豆絲呀?朋友一語中的,的確,要想吃到正宗的豆絲,只有在黃陂!黃陂人做豆絲工序到位,配料講究,所以才有黃陂豆絲的鮮香爽口,味道純正。
  • 記憶中的黃陂豆絲
    這次買的豆絲真心好,煮出來粘稠,吃起來有嚼勁,正宗黃陂糊豆絲。在武漢買過很多所謂的黃陂豆絲,卻很少可以吃到如此地道的口感。黃陂豆絲不僅好吃,更是我們童年裡一份美好的回憶!如今買的豆絲都由機器加工而成,而我們小時候,都是各家各戶手工製作豆絲。記得去年臘月,我還帶著期待地問媽媽,「媽媽,今年做不做豆絲啊?要是做,我就回來幫忙哈。」
  • 冬品黃陂豆絲
    在黃陂,豆絲更是其三大傳統小吃之一(另兩種是黃陂餈粑和黃陂三鮮)。按傳統慣例,每年立冬之後,忙碌了一年的農人趁著冬閒,開始做豆絲,在有冬陽的日子裡,農家的屋前、房頂攤滿了晾曬的豆絲。而豆絲也成了黃陂人必不可少的年貨,每年臘月,家家戶戶做豆絲,廚房內、煙囪外飄出的不僅僅淡淡的豆香和青煙,更是濃濃的年味。
  • 《人文前川》:美味飄香黃陂豆絲
    美味飄香黃陂豆絲
  • 冬月黃陂品豆絲
    在黃陂,豆絲更是其三大傳統小吃之一(另兩種是黃陂餈粑和黃陂三鮮)。按傳統慣例,每年立冬之後,忙碌了一年的農人趁著冬閒,開始做豆絲,在有冬陽的日子裡,農家的屋前、房頂攤滿了晾曬的豆絲。而豆絲也成了黃陂人必不可少的年貨,每年臘月,家家戶戶做豆絲,廚房內、煙囪外飄出的不僅僅淡淡的豆香和青煙,更是濃濃的年味。各地做豆絲使用的材料不近相同。
  • 去木蘭將軍的娘家打餈粑,做豆絲,感受地道的山村生活和濃濃年味
    然而據明嘉靖三十五年、清同治十年的《黃陂縣誌》記載:「木蘭將軍,黃郡西陵縣(今黃陂)人也。姓朱,父壽甫,母趙氏……會突厥入侵,軍書疊至。壽甫苦於羸弱不堪遠徵,日夕憂慮。木蘭……易戎服,為男子妝,代父從徵。」附近的木蘭山上,還有唐太宗御賜的「忠孝勇節」牌坊,;木蘭山北坡有將軍墳,並有文字依稀可辨的「敕建木蘭將軍墓碑序」,可見木蘭是實打實的黃陂人。
  • 幹了這碗武漢豆絲,暖和了,舒服了!
    豆絲是黃陂三大小吃之一,在清朝《漢口竹枝詞》中,就出現了豆絲的蹤跡。「切面豆絲幹線粉,魚滲元子滾雞湯。」切面就是熱乾麵。早在道光年間,豆絲就和熱乾麵一樣,是武漢人過早標配。🥘豆絲誕生是因為冬日農閒,人們有大把時間琢磨怎麼吃。 秈米混著綠豆黃豆磨成漿,燙餅切絲,就是豆絲。一般為了保存,將豆絲晾乾成「幹豆絲」,反之新鮮的就是「溼豆絲」。
  • 餈粑、豆絲(作者:小P)
    我媽的老家是郊縣的黃陂,我小時候,鄉下送來的餈粑是有花形的,上面還點上了食用的色素,上面綁上紅紙,這是老家人送給城裡親戚的年禮,充滿了他們誠意。不過這些年,說是做模具的老人們都不在了,再送來就是白白的一大方塊了。  豆絲的製作是我是看到電視,今年湖北經視有做過一期年味的節目,正好介紹了我媽老家黃陂的老做法。
  • 孝感這家店一做20年,一天能賣200斤,民主街這家豆絲你吃過嗎?
    舊城人已新人世亦難行唯有兒時滋味依舊把人停//磨豆腐、打餈粑、攤豆絲是印刻在童年的美味記憶正咱想起來還是口水滴滴答在車站菜市場的對面民主街73號,就藏著這樣一家製作豆絲的老店,老闆是正宗的黃陂人做的是正宗的黃陂豆絲...
  • 十幾家老武漢人必逛「老字號」,香腸、炸圓子、春卷、豆絲…誰才是無冕之王
    作為一個武漢人,不灌個香腸怎麼過年?現在香腸的口味也有很多:甜的、辣的、廣式的、椒鹽的、原味的、燻制的等等。不管怎麼做,你喜歡就好,反正過年少不了香腸的。在武昌漢口和漢陽,各有獨霸一方的香腸店,靈魂拷問:在武漢,到底哪家灌的香腸好吃?漢口區域,有名的就是甚美王牌香腸了,名聲傳遍大武漢。
  • 去木蘭將軍的娘家打餈粑,做豆絲,感受地道的山村生活和濃濃年味
    然而據明嘉靖三十五年、清同治十年的《黃陂縣誌》記載:「木蘭將軍,黃郡西陵縣(今黃陂)人也。姓朱,父壽甫,母趙氏……會突厥入侵,軍書疊至。壽甫苦於羸弱不堪遠徵,日夕憂慮。木蘭……易戎服,為男子妝,代父從徵。」附近的木蘭山上,還有唐太宗御賜的「忠孝勇節」牌坊,;木蘭山北坡有將軍墳,並有文字依稀可辨的「敕建木蘭將軍墓碑序」,可見木蘭是實打實的黃陂人。
  • 最美黃陂聚世界目光,全域「吃住行遊購娛」任你挑
    魚丸肉丸肉糕組成的「黃陂三鮮」名揚天下,武漢八大美食中的豆皮、熱乾麵、煨湯、豆絲都源於黃陂。隨著商貿物流的日益紅火,黃陂創辦了中部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漢交會」,形成了南有廣交會,北有漢交會的格局,交易額逐年攀升,跨境電商迅猛發展,讓你手指一點就能「買全球、賣全球」。漢口北國際旅遊商品交易中心、百聯奧特萊斯主題公園、麥德龍購物中心等大型休閒購物綜合體成為購物者們的天堂。
  • 黃陂雲霧山,人間仙境名不虛傳,四季皆風景
    武漢黃陂木蘭雲霧山,因春季杜鵑花海紅遍網絡,吸引了數十萬人前去觀賞,景區常常爆滿,很多遊客只能望花興嘆。
  • 快過年了回黃陂老家吃豆絲,配上蒜苗和臘肉炒著吃,真是一道絕世美味
    先打個岔,草把子是提前一天要準備好幾捆,是用我們叫"調gua"的個農具絞出來的。      一個人餵草,一個人絞,有時為了方便燒的火大,就加點柴棍子一起絞。      臘肉炕豆絲更是黃陂土菜的主打,全武漢所有的餐館做的都不地道,要吃地道的就要去黃陂農村,剛做好的新鮮豆絲,切好炒臘肉蒜苗,那才是最地道。
  • 黃陂即將迎來巨變!這些人身價要暴漲!
    黃陂即將迎來巨變!這些人身價要暴漲! 這裡既有半部世家(宋太祖旁系後裔)的民居 又有出過許多才子的廖氏官堂 以及國民革命軍北伐軍的指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