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勝出生在黃陂長軒嶺鎮,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小時候,家裡是全灣最窮的一戶,排行老五的他,還曾和母親一起要過飯。他獨自一人上山放牛、砍柴,一擔柴火百把斤,可換1塊8角錢,年幼的張遠勝硬是靠一雙小手,攢足了學費和生活費。
「我這一輩子都很坎坷。」回憶過去,張遠勝依舊平靜:「正是這些,讓我心態泰然,什麼東西都可忍受;機會來臨時,也少了膽怯和猶豫。」葛粉和豆絲,本來都是黃陂鄉間普通之物,但一經張遠勝嫁接,便成了特色美味,生出許多故事來。躊躇滿志 興建廠院大舉擴張
上周六,空氣中瀰漫著泥土的芬芳。張遠勝站在那片被推土機新翻過的黃土地上,伸長了左臂指著不遠處一大片綠地說:「這是我剛剛為公司拿下的一塊地,將來,佔地15畝的新廠房將在這裡拔地而起。」邊分頭,穿著潔淨的白襯衫,習慣性將袖管捲起一半,講起自己今年的發展規劃,他顯得神採奕奕。葛粉豆絲的生產車間,設在張家灣的羊角山下。當初資金不足,他將生產車間安在這山窪窪裡,可後來卻發現,這裡有足夠其事業發展的空間:廣袤的土地。歷時兩年,車間已從最初的80平方米,長大了4倍。廠房由張遠勝親自設計,非常實用。一樓包裝車間地面和牆壁全部貼了瓷磚,以保證衛生;二樓儲藏室安裝著兩盞殺菌紫外線燈。目前的廠房規模,一年只能生產10萬噸葛粉豆絲,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張遠勝稱,由於產量有限,他的葛粉豆絲僅供木蘭景區等四個銷售點,及當地行政部門團購定貨的量,根本沒法銷往市內,更別提其他城市了。既然做出了路子,就不能只守不攻,擴大生產規模勢在必行。
不忍被「棄」 挾鄉土資源踏上創業路
長軒嶺鎮盛產葛根,葛根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材,《本草綱目》說,葛根味甘、辛、無毒。具有生津止渴、解毒療瘡等功效。當地一家企業的葛粉甚至已遠銷國外。黃陂人愛吃豆絲,傳統的豆絲由大米、綠豆等磨製而成。用葛粉做豆絲會怎麼樣?不止一次,這個念頭在張遠勝腦海裡跳躍。他決定自己在家研製葛粉豆絲的製作配方。葛粉、鮮大米、麵粉、黃豆、綠豆……聽起來,將這些原料摻和在一起,再加上傳統的手工藝就可做出豆絲,但事實上並非易事。「每一種配料所佔的比例、不同的季節、氣溫的高低變化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產品配方。」至今張遠勝都將葛粉豆絲的配方秘訣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偶爾有急事出門,才會將當日的配方寫在紙條上,交給老婆操辦。」2001年到2002年間,張遠勝還在鎮上開麻木。一邊抽時間研製配方,一邊抽空外出考察市場:走遍海口、上海、北京、哈爾濱等諸多城市,他發現,有些地方有葛粉出售,銷量不錯,可無葛粉豆絲。2003年,張遠勝著魔似的要搞葛粉加工廠,武漢一位親戚得知,信誓旦旦:「你只管搞,我幫你包銷。」張遠勝也信心十足:人無我有,一定會賣出好價錢。家裡僅有積蓄3.6萬元,女兒大學還沒有畢業、兒子還在讀初中,妻子哭著跟他鬧:「萬一虧了,這一大家子人,該麼辦?」張遠勝不信邪,覺得這也許是他這輩子最後一次創業的機會,如果不牢牢把握住,將遺憾終身。那年11月,張遠勝揣著全部積蓄,在長軒嶺鎮親戚家租了間100平米的房子,請了五六個工人,開始生產葛粉豆絲。
摸準定位 「特產禮品化」敲開市場
成功常由失敗開始。首批2噸葛粉豆絲出產後,張遠勝興衝衝拎了一大箱找到那位親戚品嘗。這一次,對方卻絕口不提包銷之事。張遠勝急了,連忙質問,對方一聲嘆息:「你還是自己想辦法吧。」望著屋裡堆積如山的豆絲,張遠勝傻了眼。一屋子的豆絲開始黴變。最後3.6萬元辛苦做出的貨,全部扔到水塘,餵了魚。親戚擔心他付不起房租,將他的生產工具扔出出租屋。「認準了的路就一定要走下去,否則就說明這個人懦弱無能。」張遠勝堅信將葛粉做成豆絲是一條光明大道。儘管反對的聲音像潮水一樣向他襲來,他還是頂住了。那是一段異常艱辛的歲月。2004年春,張遠勝向信用社申請了1.5萬元的小額貸款,又向親戚朋友東挪西湊了2萬元。為了避免再次被人趕出出租屋,他在羊角山腳下選了一塊農田,自己蓋起了80平米的廠房。這一次,他沒有想著要依靠任何人。產品生產出來後,張遠勝在包裝盒上打上了自己的廠址和聯繫電話。隨後,他像一個狂人,風裡來雨裡去,騎著三輪車到處推銷自己的產品。舊同事在木蘭山腳下開了間茶莊,張遠勝找他幫忙借道銷售:能賣就賣,賣不掉退貨。以同樣方式,他還說服了其他幾家糧油店老闆。一個月後,糧油店裡一件都沒賣掉,而茶莊喜獲捷報。由於地處風景區,來往遊客走時都要帶點當地土特產回家,茶莊的30箱貨全部賣光。葛粉豆絲賣10塊錢/500克,是普通豆絲的好幾倍,普通市民根本不會消費,而作為饋贈親友的土特產,卻是不錯的選擇。張遠勝將目光盯上了機關單位:區水務局、工商局、財政局……當地的大型企業最後都成了其產品團購的主要單位。葛粉豆絲久煮不爛、爽滑潤口,且四季均可食用。不少遊客慕名購買。張遠勝的葛粉豆絲,當年銷量超過3萬噸。2005年超過10萬噸。張遠勝事業三大關鍵詞葛粉豆絲走上正軌,張遠勝的家庭也日益幸福。女兒正在讀園林學博士、兒子念高中,將來想從事傳媒工作。他們的理想,均與葛粉無關。張遠勝並不強求,「這是我自己的事業,應該由我來堅守。」憧憬葛粉豆絲的將來,張遠勝離不開三個重要詞彙:註冊商標豆絲熱銷,很快遭人眼紅,一時間假冒產品層出不窮。據當地工商部門介紹,當時共查獲了三家制假窩點。張遠勝說,有些豆絲根本未加葛粉;有的因成份不對煮成「糊湯粉」。「更糟糕的是他們均打著羊角山圓圓食品廠的牌子,這樣一來,會把我的牌子糟蹋了。」張遠勝提出「木蘭羊角山」商標的註冊申請。在其最新的包裝盒左上角,已打上了商標標識。「一旦獲得商標註冊證,我的豆絲也就穿上了防偽衣。」進超市好東西需大天地,張遠勝深知不能將葛粉豆絲囿於黃陂。「如果不佔領先機,被人後來居上,就只有死路一條。」張遠勝不無憂慮。目前,他已與中百倉儲、武商量販等大型超市達成協議,不久葛粉豆絲將大舉鋪向武漢超市貨架。銷售高手「21世紀缺的是什麼?人才。」這句經典臺詞對張遠勝啟發甚大。前不久,張遠勝開出6萬元年薪,徵招銷售高手,應者雲集。經過面試篩選,最終確定了兩名女孩:一個是湖北大學本科生,另一個是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生。「女孩子更加細緻。」張遠勝說,有了她們,相信不久的將來,「木蘭羊角山」葛粉豆絲,將揮舞「羊角」,走向全國、拱出國門。記者陳小敏實習生 楊欣 通訊員 胡沛 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