餈粑、豆絲(作者:小P)

2021-02-17 匪我思存

小P昨天發了煮豆絲的朋友圈,說實話我也看饞了。所以她寫了這樣一篇文章,向大家介紹一下武漢的這種家常吃法。

昨天我家的晚餐就是臘肉煮豆絲,裡面配了切開的肉圓、餈粑和小白菜。拍到朋友圈,下面哀號一片。在武漢的朋友們直斥我炫富,有的家裡沒有豆絲,有的家裡沒有餈粑,有的沒有肉圓;而外地的,就直接問豆絲是豆腐皮切絲嗎?現在閒著也閒著,那我今天說說餈粑和豆絲吧!

  餈粑好像因為川菜在全國遍地開花,大家對這個並不很陌生,那就從打餈粑開始說吧!你們見過小學課本上畢昇造紙的那幅畫吧,一群人一人拿一根棍對著一個石臼搗著。我們這兒的餈粑就是這樣,把蒸好的糯米放進石臼裡,然後一群壯漢一人拿根木棍在那兒搗著。等搗到看不到米粒了,再把糯米糰壓進模具裡,晾乾即可。

  我媽的老家是郊縣的黃陂,我小時候,鄉下送來的餈粑是有花形的,上面還點上了食用的色素,上面綁上紅紙,這是老家人送給城裡親戚的年禮,充滿了他們誠意。不過這些年,說是做模具的老人們都不在了,再送來就是白白的一大方塊了。

  豆絲的製作是我是看到電視,今年湖北經視有做過一期年味的節目,正好介紹了我媽老家黃陂的老做法。把綠豆磨漿,可能要加點麵粉之類的,然後進大鍋攤成直徑20-30釐米的大薄餅,感覺有點像山東的大煎餅。但是比他們厚,因為我們需要點質感。把新鮮的綠豆餅立刻像北方切面一樣,折上幾折成長條,婦女們就利索的切成一釐米左右的麵條。不過他們不會特意撣開,就那麼放到一邊的簸箕上晾乾。所以我家裡幹豆絲很多就是最初的樣子,呈現出類似蛾子翅膀的形態。看到沒,男人們做餈粑,女人們也不閒著,去做豆絲,合理的分配了家裡的勞動力。

  現在傳統的菜場裡其實已經能買到餈粑和豆絲了,但大多武漢人還是喜歡找鄉下的親戚、朋友弄一些手打的。他們堅信,只有手打的,才是正宗的。好吧,我其實是吃不出來的,但是我能體會老家人過年前把全家老少湊到一起,勞作好幾天,製作完成品,然後還要分成N份,然後倒幾趟車,送進城裡。帶著他們全家的祝福!

  下面說說吃法,估計全國的老百姓都知道餈粑的吃法,一般川菜館子裡都有紅糖餈粑。切成細長條,炸得黃澄澄的,沾上紅糖漿,一咬外酥裡嫩的。武漢的也差不多,不過,武漢更家常一點,而且我覺得武漢的餈粑更軟爛一點。

  比如說我剛說的臘肉煮豆絲,餈粑不是主要的,而且是最後放,因為放進去,沒多一會就爛成一攤泥了。可能也是因為這樣,餈粑比不上年糕的地方也在這兒,做成湯,它就永遠也成不了主角。太沒看相!

  做成油炸餈粑,大多都沒外面炸得那麼規規整整的,有時都夾不起來,多炸一會,皮會破,然後上面鼓出一個米氣泡出來,所以炸這個也要經驗。

  還可以烤著吃,這個是我剛上班的第一年在水泵房裡吃的。我師父的婆家是孝感人,送來的長得像體育課鐵餅那樣的小圓餈粑。趁著領導們休息了,插上電爐,上面再放一個找維修車間幫忙做的架子,就可以把小圓餈粑放上去烤了。我師父的手藝好,一看就是常幹的,兩面微黃,一鏟進碗這個看著完完整整的,其實也不能掰開,因為一破,裡面軟嫩的糯米芯自己就滾了出來,留下一個空空的硬殼。(我喜歡吃那個殼,不用沾糖的,酥酥的,全是米香!)

  但是在武漢一般家常的做法是煎,放油放三條餈粑進去,沒一會,三條餈粑就化成了一攤,再翻面。煎得差不多了,然後在上面灑上白糖。油和糖相遇,那就是糖油餈粑。我小時是被我媽打著吃,實在有點膩。現在我媽也怕油怕膩,會少油慢煎,兩面黃皮之後,就趕緊盛出來放到盤子裡,用筷子戳開,自己沾糖。我喜歡放沾黑芝麻糊的那個粉子,味道香極了。

  相對於武漢餈粑的夾不起來,豆絲就顯得霸氣十足了,它們就做到了新鮮時,我們可以炒,可以煎,可以蒸了做卷餅!切絲曬乾了,我們就可以煮成湯。但我們哪怕煮成湯,也要指定合伙人,不然,你就是汙辱了我。

  為什麼這麼說?我雖說是武漢人,其實不怎麼喜歡吃臘肉的。所以有一次同事上我們家有點事,到中午了,我媽不在家,我就給她煮了一碗豆絲。我不喜歡臘肉,於是放的是瘦肉、圓子、青菜,也沒放餈粑。然後我同事說,「為什麼沒放臘肉?沒放臘肉的豆絲怎麼配叫豆絲?」

  看到沒,沒放臘肉的豆絲,就不配叫豆絲。不管是炒還是煮的,武漢菜單上,就是臘肉炒豆絲,臘肉煮豆絲!其實炒豆絲裡還有青蒜,而煮豆絲裡,餈粑就沉藏功於名了。臘肉和豆絲的CP,任誰也不能拆散。

  炒豆絲是用的新鮮豆絲,切成菱形,放鍋裡煎一下,一面要焦一點,一面又是軟的。再下鍋與大片的臘肉、長條的青蒜合炒。武漢人這道菜就沒辣,吃的就是青蒜的甜和臘肉的鹹,配上豆絲的焦香。配在一起,真的就只有一句,「真好吃啊!」

  煮豆絲是我剛說的切成捲筒狀的小玩藝,洗一下,臘肉下鍋爆香了,下冷水,再倒豆絲一塊煮,煮開了,放其它配料調味。滾一會,再把餈粑滑下去。豆絲煮熟了卻不能馬上起鍋的。關火燜上幾分鐘,等著過會兒,豆絲慢慢的燜得軟爛起糊了,這才算是一碗合格的煮豆絲。盛起來湯是湯,豆絲根根帶勁的,那是外行的做法!

  我沒有匪大妙筆生花,描述出來的美食讓人垂涎三尺,我只能寫寫武漢人家常最普通的食物,現在看看,有時覺得,每一地的食物是帶有地方性的。

我們武漢人說話靠吼,沒事抖狠,在外地人看來,我們武漢人脾氣壞,性子急。但我們自己知道,我們武漢人站在街邊吵兩小時架,一準不會動手。警察叔叔來了,大家各有臺階,然後就舒服的各自離開。就像我們的餈粑,曬乾了硬得像石頭,但熟了,內心卻純淨而柔軟;像豆絲,不將就、不盲目。我們認準了,就必須這麼做下去,絕不妥協。

 

 

                               2020年2月2日

相關焦點

  • 冬月黃陂品豆絲
    在黃陂,豆絲更是其三大傳統小吃之一(另兩種是黃陂餈粑和黃陂三鮮)。按傳統慣例,每年立冬之後,忙碌了一年的農人趁著冬閒,開始做豆絲,在有冬陽的日子裡,農家的屋前、房頂攤滿了晾曬的豆絲。而豆絲也成了黃陂人必不可少的年貨,每年臘月,家家戶戶做豆絲,廚房內、煙囪外飄出的不僅僅淡淡的豆香和青煙,更是濃濃的年味。各地做豆絲使用的材料不近相同。
  • 幹了這碗武漢豆絲,暖和了,舒服了!
    豆絲是黃陂三大小吃之一,在清朝《漢口竹枝詞》中,就出現了豆絲的蹤跡。「切面豆絲幹線粉,魚滲元子滾雞湯。」切面就是熱乾麵。早在道光年間,豆絲就和熱乾麵一樣,是武漢人過早標配。🥘豆絲誕生是因為冬日農閒,人們有大把時間琢磨怎麼吃。 秈米混著綠豆黃豆磨成漿,燙餅切絲,就是豆絲。一般為了保存,將豆絲晾乾成「幹豆絲」,反之新鮮的就是「溼豆絲」。
  • 《人文前川》:美味飄香黃陂豆絲
    一條蜿蜒的灄水河養育了這裡的人們,也灌溉了這裡的莊稼,生產了優質的水稻,這裡文人墨客不勝枚舉,單提小吃食品:黃陂豆腐,黃陂三鮮,餈粑豆絲!以黃陂豆絲尤為出名!正宗黃陂豆絲出自黃陂大西門外一公裡處的向陽王家崗。
  • 去木蘭將軍的娘家打餈粑,做豆絲,感受地道的山村生活和濃濃年味
    從大門口進入,順著遊步道前行約百餘米,山腰的小天池,就豁然出現在眼前。秋盡冬來,草木卻還未凋,映著綠水,像一幅斑斕的畫。我總覺得,春天的山林,充滿生機,而秋天的山林,則燦爛華美,無論春和秋,都一樣動人。坐上纜車,直達山頂。
  • 冬品黃陂豆絲
    在黃陂,豆絲更是其三大傳統小吃之一(另兩種是黃陂餈粑和黃陂三鮮)。按傳統慣例,每年立冬之後,忙碌了一年的農人趁著冬閒,開始做豆絲,在有冬陽的日子裡,農家的屋前、房頂攤滿了晾曬的豆絲。而豆絲也成了黃陂人必不可少的年貨,每年臘月,家家戶戶做豆絲,廚房內、煙囪外飄出的不僅僅淡淡的豆香和青煙,更是濃濃的年味。
  • 黃陂人話豆絲
    酒過三巡,服務員端上一盆飄著青菜的臘肉米糊,問服務員,我們點的是豆絲,你咋上米粉糊?答曰:這便是臘肉豆絲!朋友們哄然大笑,說,你也真是,在外面還想吃到正宗的黃陂豆絲呀?朋友一語中的,的確,要想吃到正宗的豆絲,只有在黃陂!黃陂人做豆絲工序到位,配料講究,所以才有黃陂豆絲的鮮香爽口,味道純正。
  • 孝感人喜歡的豆折,這家店做了20年,一天賣200斤豆絲
    很多去外地的朋友都應該有這樣的感受:一到冬天就特別想念家裡的豆折(也就是豆絲)。在我們孝感,到了這個時候,很多人家裡就開始磨豆腐、打餈粑、攤豆絲……雖然現在來說很少了,這些事情都留在童年的記憶,但是對豆絲的愛,不管長多大,都不會改變!
  • 記憶中的黃陂豆絲
    這次買的豆絲真心好,煮出來粘稠,吃起來有嚼勁,正宗黃陂糊豆絲。在武漢買過很多所謂的黃陂豆絲,卻很少可以吃到如此地道的口感。黃陂豆絲不僅好吃,更是我們童年裡一份美好的回憶!如今買的豆絲都由機器加工而成,而我們小時候,都是各家各戶手工製作豆絲。記得去年臘月,我還帶著期待地問媽媽,「媽媽,今年做不做豆絲啊?要是做,我就回來幫忙哈。」
  • 孝感這家店一做20年,一天能賣200斤,民主街這家豆絲你吃過嗎?
    舊城人已新人世亦難行唯有兒時滋味依舊把人停//磨豆腐、打餈粑、攤豆絲是印刻在童年的美味記憶正咱想起來還是口水滴滴答在車站菜市場的對面民主街73號,就藏著這樣一家製作豆絲的老店,老闆是正宗的黃陂人做的是正宗的黃陂豆絲...
  • 去木蘭將軍的娘家打餈粑,做豆絲,感受地道的山村生活和濃濃年味
    從大門口進入,順著遊步道前行約百餘米,山腰的小天池,就豁然出現在眼前。秋盡冬來,草木卻還未凋,映著綠水,像一幅斑斕的畫。我總覺得,春天的山林,充滿生機,而秋天的山林,則燦爛華美,無論春和秋,都一樣動人。坐上纜車,直達山頂。
  • 老家的餈粑
    今年糯谷收成好,舂成餈粑圍圈坐。爹娘一口娃一口,倖幸福福到來年……」打從記事起,每逢中秋節前後,總能聽見母親哼著這首童謠忙來忙去。兒時的中秋,父親負責祭祀祖先,邀請長輩和兄弟姊妹到家團聚;母親負責準備菜餚,製作餈粑和輔料。農家傳統手工餈粑的製作過程很複雜,講究火候。母親在頭一天便開始忙碌起來,用竹篩去掉糯米細粒,淘洗乾淨,再用溫開水泡上一整晚。
  • 方言詞語 餈粑
    有些人家也會在餈粑裡加入一些桂花搗成「月桂餈粑」,就著黃豆粉或白糖食之,味道甘甜無比。 也有不服氣的小孩子,幾次想要搶過爸爸手裡的石錘來舂一舂餈粑的。但孩子們只要握住石錘吃力地在石臼裡轉上一轉,就會垂頭喪氣地把石錘交還給爸爸。 婦女、孩子們也不能閒著,得將舂好的餈粑分成小糯米糰,並放至案板晾曬。講究的人家還會在餈粑上印些圖案,或梅花,或牡丹,或「發」字,或「福」字。餈粑的吃法多種多樣,可撒上黃豆粉蘸白糖或紅糖,或煎或炕或烤。
  • 甜滋滋糯嘰嘰的餈粑,簡單的黃豆粉餈粑,和美味的紅糖餈粑,超讚
    餈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美味小食,在全國各地都頗為流行,在家自製的時候比較難的點是錘打糯米,要打到黏成一團,其實很費氣力。但是美味香甜的餈粑是值得的,餈粑是糯米製作的,多以不能過多的食用哦,要少量食用才是對的呢。準備需要的食材:糯米 300克、黃豆 300克、熟芝麻 10克、白砂糖 25克。
  • 難忘的望江美食之~手工豆絲
    做豆絲的前一天,要挑選上好的本地綠豆,用石磨破豆,便於將綠豆殼分離,然後一般按4:6的比例配上優質早稻米,用水侵一夜,洗乾淨後就可磨豆米漿。磨好的豆米漿倒到大鍋裡攤成皮,捲成長條狀,切成絲,柴火的火候要剛剛好,攤的皮厚薄要適中,這樣製作出來的豆絲才又香又好吃。
  • 張遠勝:黃陂出了個葛粉豆絲大王
    他獨自一人上山放牛、砍柴,一擔柴火百把斤,可換1塊8角錢,年幼的張遠勝硬是靠一雙小手,攢足了學費和生活費。「我這一輩子都很坎坷。」回憶過去,張遠勝依舊平靜:「正是這些,讓我心態泰然,什麼東西都可忍受;機會來臨時,也少了膽怯和猶豫。」葛粉和豆絲,本來都是黃陂鄉間普通之物,但一經張遠勝嫁接,便成了特色美味,生出許多故事來。
  • 恩施手工餈粑|餈粑|恩施|米酒|粑粑|糯米
    在恩施,餈粑不僅是一種食品,還是嫁娶必須準備的物品,坐席吃飯時,新娘新郎必然會給客人兩個小餈粑。招待客人時,土家人也喜歡在餈粑上做文章。圍著火塘陪客人拉家常,待火塘三腳上的水燒開時,土家主人便會把餈粑切成小塊同甜酒一起煮著吃。給客人斟上滿滿一碗,並客氣地說喝碗開水解渴。餈粑是土家人過年時必備的食品,是土家食品中的精品。
  • 廣東臘肉炒湖北豆絲.
    『  我以前的一個司機也是湖北老鄉,他老媽媽做豆絲的手藝特別贊
  • 天涯明月刀餈粑做法 天刀餈粑怎麼做
    其中餈粑就是一個看上去很好的食物,那麼餈粑這個東西應該如何製作才好呢?以下就是天涯明月刀餈粑的具體做法。1、料理圖片2、料理名稱餈粑40407小編總結天涯明月刀餈粑做法就是這些了。通過這份食譜玩家可以順利做出餈粑,因此有需要的小夥伴快去遊戲中試試吧,相信在試過之後,有了餈粑的特殊加成,一定能夠更好地進行成長。
  • 「散文天地」徐新洋:徐太舂餈粑
    作者簡介:徐新洋,腦癱後殘疾人。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寓言研究會閃小說專委會會員,黃石和大冶作家協會會員。弟弟說:「我們打小就看爹娘做,眼熟能詳,我教你就是了。」小李去買回糯米,在電飯煲煮熟,沒有餈粑桶和餈粑棍,用鐵桶、擀麵杖代替。舂好後,放到灑了炒粉的盆裡,揉成條形,掐下一個個小坨,搓圓,按成手掌厚碗口大的餈粑,跟弟弟送他的一個樣。可吃的時候,許多渣渣,與「徐太舂餈粑」迥然相異。我抓著頭對小李說:「可能是要用餈粑桶和餈粑棍,我回去給你拿來!」
  • 湖北人的豆絲,早上炒著吃,晚上煮著吃,百吃不厭
    在湖北有一種特有的食物叫:"豆絲"有的還叫「豆糕」它的烹飪方式有很多種,最為常見的就是可以炒著吃和煮著吃。豆絲是武漢市黃陂區三大特產之一,也是武漢八大名吃之一。豆絲有幹豆絲和溼豆絲,溼豆絲其實就是指剛做好的豆絲,剛出鍋的豆絲真的很好吃。像雞蛋餅一樣軟乎乎的,可以包一些蔬菜或者醬料卷著吃。幹豆絲就是做好了後曬乾了,然後放置好留著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這是在為過年儲備食物,豆絲也算是一道好吃的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