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空寺位於大同市渾源縣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曾入選《時代周刊》全球十大最奇險建築,也是恆山十八景中「第一勝景」。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
遠望,金龍峽的絕壁上,一組紅黃相映的建築群,上載危巖,下臨深谷,高低錯落,參差有致,緊貼著巖壁一字排開,懸掛在半空之中,上不在巔,下不在麓,依勢就形巧俏幽伏於峭壁上,既像玲瓏剔透的絕美浮雕,又如凌空欲飛之仙界瓊閣,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遠遠看過去,似乎只有一些細細的圓木柱在支撐著整個寺廟,奇險無比。
寺下巖石上刻有「壯觀」二字,是唐代詩仙李白的墨寶。細細一看,「壯」字旁邊還多了一點,傳說李白遊覽懸空寺,被眼前的建築所打動,揮筆寫下「壯觀」,寫罷意猶未盡,感覺難抒胸臆,於是又在「壯」字旁邊重重加了一點,意為懸空寺比壯觀還要多一點。也有人說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寫的就是懸空寺。明朝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遊恆山記》中也讚譽懸空寺為「天下巨觀」。
為了保證遊客的安全,景區規定,同一時間,懸空寺最多容納100人。人多時,就得排隊等上面的人下來後才能依次進入,旺季時,甚至要排上幾個小時才能上去。所以,到了懸空寺,不要急於拍照,先進寺參觀才是最節省時間的遊覽方式。
登上高高的臺階,來到懸空寺的山門,山門狹小,如有兩個人同時進出,就須適當側身,否則必有碰擦。進門,迎面是架木梯,樓梯狹窄且陡峭,樓梯上釘有密密麻麻的鐵釘,形成各種各樣的蓮花圖案,已被遊人踩得鋥光發亮,這些圖案在佛教裡寓有「步步登蓮」之意。寺內通道又矮又窄,僅容一人通過,我一不小心就碰到了頭。
在山下仰望懸空寺,只覺得它緊貼著崖壁,似乎裡面並沒有多大的空間,而當走到裡面就會發現,一般寺廟的布局、形制,無一缺少,應有盡有。全寺大小40間殿宇臺閣,南北長如蟠龍,東西窄如衣帶。分散中有聯絡,曲折迴環,虛實相生,空間豐富,層次多變,布局緊湊,錯落相依,重重疊疊,造成一種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窟,窟連殿,殿連樓的獨特風格,它既融合了中國園林建築藝術,又不失中國傳統建築的格局。
全寺建築分為三組。先是三宮殿,這是道教的天地,幾座泥塑像都是烏眉黑顏,衣袖帶風,有一種飄塵出世的無為之意。繼而是三聖殿,這是佛家的世界,佛像豐臂潤面,端坐蓮席,目光微啟。最後是三教殿,這裡集中國文化之大成,中為佛祖釋迦牟尼,右是聖人孔子,左是道祖老子,三位大師神態各異,共居一室,同受香火,齊受跪拜,佛、道、儒三教合一,堪稱中國宗教史上的千古佳話。
參觀懸空寺,感覺就像在迷宮中穿梭,攀懸梯,跨飛棧,穿石窟,鑽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幾經周折,忽上忽下,有時好像已面臨絕境,幾經迴旋,又豁然開朗,別有洞天。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8米,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90米。走在懸空的棧道上,向上望,壁立萬仞,巍然欲傾;向下看,河谷幽深,怪石嶙峋。膽小恐高的人走在上面不免膽顫心驚。我可能是屬於那種膽忒大的人,唯恐不險不奇,一點也不害怕。
站在寺廟的最高處,感受著懸空寺的「奇、險、巧、俏」,不由想起明代詩人王湛初的那首《遊懸空寺》:「誰鑿高山石,凌虛構梵宮。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想當年,懸崖峭壁,苦行僧人,那又是怎樣的一種堅定和寂寞的修行。
極目遠望,巍巍恆山立於眼前。俯首而視,峽水長流,漣漪陣陣,翠綠的空地上花草勾勒出「古寺無量」四個大字。陽光從對面山峰上投射過來,在崖壁和寺廟上慢慢移動,給人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微風吹拂,簷下的銅鈴叮噹作響,悅耳動聽。張開雙臂,將山巒、流水、陽光、清風收攬於懷,不禁心曠神怡。
走在懸空寺裡,總有一種好奇:這座全部用木頭建造的寺廟是如何經歷了1500年的風蝕,保存到今天的?它究竟是靠什麼在懸崖絕壁上支撐了1500年呢?
從外表看起來懸空寺是由三十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撐起來的,其實那些木柱只是裝飾,用手去搖搖,木柱是會晃動的。真正承託重量的是27根懸臂梁,這些懸臂梁都是由當地的特產鐵杉木製成的,質地堅硬,使用之前用桐油浸泡過,能起到防腐、防蟲的作用。更厲害的是這些懸臂梁在打進崖壁上的石孔時,頂端被頂上了楔子,打入孔內,楔子會撐開懸臂梁,牢牢的卡在石壁上,其原理類似於今天的膨脹螺栓,打的越深,固定的就越牢固。樓閣下方的立木,其上端支撐著懸臂梁,下端牢牢的壓在了巖石上,立木和懸臂梁共同構成了一個有力的支撐體系,保證了樓閣的懸空。整個建築巧奪天工,驚險奇巧,似危而安,似虛而實,堪稱世界奇觀,天下無雙。
懸空寺的選址是其得以保存完好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它背倚翠屏峰的崖壁,所處的位置正好是石崖向內凹進的地方,石崖的突出部分就好像一把傘,使懸空寺免受雨水衝刷和落石的碰撞,而懸空寺所處的高度正好也避免了洪水泛濫的危險,四周的山巒也減少了陽光的照射時間,避免了陽光暴曬而引起木材風化。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懸空寺能完好保存到今天,我不得不由衷地讚嘆和敬佩古代匠師的智慧。
回望懸空寺,我想,大概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除了讚嘆它的奇險,都會發出同樣的疑問,古人為什麼會在懸崖上建造這樣一座寺廟呢?這還得從恆山的地形說起。
恆山,東接太行山,西連呂梁山,綿延500裡,就像是一道天然屏障,矗立在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北方的軍事要塞。在恆山綿延500裡的山體上,有一條天然形成的峽谷,它位於恆山主峰天峰嶺和翠屏峰之間,它就是我眼前的金龍峽谷。
歷史上,恆山以北的地區是北方遊牧民族的聚居地;恆山以南是漢民族生活的中原地帶。一千多年前,生活於恆山以北的鮮卑族人,一直渴慕著中原肥沃的土地。但是,穿越恆山天險難於登天,位於恆山的雁門關、平型關等大小關隘都有重兵把守。當時,鮮卑族人來到了金龍峽,試圖從這裡找到突破口。然而,當年金龍峽內是一條大河,水深浪急。不過,這並沒有難倒鮮卑族人,他們在峽谷兩側的懸崖上開鑿出兩條棧道,運送士兵和糧草。為了保障棧道工程順利進行,鮮卑族人在棧道後面翠屏峰的崖壁上又同時修建了一座兵營,隨時觀察峽谷內的情況,而這座兵營就是懸空寺的前身。
藉助這兩條棧道和修建在懸崖上的兵營,鮮卑族人大舉南下,突破恆山天險,從金龍峽谷進入中原,建立了強大的北魏王朝,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代。
進入和平時期,這座建在懸崖上的兵營,便完成了它戰爭的歷史使命,又有了新的用處,改成了寺廟,讓佛祖來保佑過往行旅的安全。
1500多年過去了,曾經奔騰在金龍峽的大河已不見了蹤影,只有懸空寺依然高懸。從運送兵馬的軍事設施,到人們祈禱祝福的寺廟;從血雨腥風的戰火,到寄託著美好願望的香火;懸空寺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的巨大轉變,似乎正是中國幾千年歷史輪迴的寫照,而高懸在懸崖絕壁上的懸空寺,恰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
遙望懸空寺,這座罕見的高空摩崖古建築,它的選址之險,建築之奇,結構之巧,豐富的內涵,堪稱世界一絕。它把力學、美學和宗教融合為一體,是華夏古老文明和東方文化的傑出代表,凝聚了中國古建築的精華。它是中華民族的國寶,也是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我為此深深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