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城在雁門關外,「左踞雁門,右恃偏關,南屏寧武,居三關之間,為南北咽喉,東西要道」。在中原地區,漢族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緩衝地帶,其文化還表現為農耕和遊牧文明的碰撞和交融,留下的建築是最好的例證。今日就講講朔州的一座大寺:崇福寺。
在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東街北側,崇福寺被當地人稱為「大寺」。首先為大家羅列一些資料和文字:崇福寺金代文化藝術殿堂;遼金現存三大寺之一;其中的「彌陀殿」,連正簷下掛著的「彌陀殿」匾額,也是金代遺存,堪稱整座寺院的精華。無論從金代的建築或雕塑藝術來看,整個寺院都是全國之首。
建於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的崇福寺,是唐代大將軍、朔州人、鄂國公尉遲敬德所建。經歷代擴建重修,形成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堂、地藏殿、三寶殿、彌陀殿、觀音閣等建築。在這些建築中,彌陀殿是崇福寺的主殿,是寺內最大的殿堂,始建於金代熙宗皇統三年(公元1143年),距今850多年,是中國現存保存最完整的金代建築。琉璃脊飾、華帶牌額、雕花門窗、金代彩塑、金代壁畫等五絕,極為罕見,不可多得。
玻璃脊飾:在整個寺院許多建築的屋頂上都有玻璃脊飾,彌陀殿的玻璃脊飾顏色以黃綠色為主,正脊上的玻璃脊飾是三米多高的缽座和寶珠,寶瓶光華燦爛。兩手抱拳行禮,兩腳踩踏著祥雲的金剛位於中心,左右是吞脊龍頭。東西兩旁各有一名琉璃武士,身軀健壯,拳頭緊握,全身戎裝。高大的蟠龍吻,位於正脊兩端,高達3米多,前撲後伸,造型壯觀。
華帶:彌陀殿前簷下華帶的牌位,是流傳於真金時代的東西,也是現存金代最大的牌位。藍色底的黃字白邊,四周布滿雲紋裝飾,具有古樸的韻味,十分珍貴。
雕刻門窗:寺院雕刻門窗主要為格扇門窗,格扇門窗主要由裙板、格眼和抹頭等組成。上樓,為一字排五扇格子窗,格子眼圖案多種多樣,透雕格子眼達十五種之多。
金彩塑:寺內共有金彩塑九尊,包括西邊三聖主尊、中明間和左右次間的三聖主尊、中明間東西縫和左右次間東西縫的四尊脅侍菩薩、左右次間的護法金剛二尊。或者西方三聖的巨大背光,這是全國現存寺廟中最大最美的一面。
金壁畫:殿內四壁繪滿壁畫,高聳的佛像結趺而坐,尊貴和善,分布在東西前後的牆壁上。這幅壁畫佔地340多平方米,描繪了佛教傳道的場景。
這裡有遼金文化的光輝,這裡有邊塞文化的積澱,這裡是幾千年來朔州大地上保存最為完好的文物古蹟,朔州的歷史文化再也不能比這裡完整了。以前寺院是收票的,但現在免費了,良心景點,好評滿滿,還希望去參觀的人都愛護文物!